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前儿童正处于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做好儿童智力开发和心理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心智成熟,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学前阶段是幼儿认识世界和事物的关键阶段,由于年龄较小,孩子的心理健康会受到生理、心理、家庭甚至社会的影响,因此有很大的指向性及可塑性,在这时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儿童心智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家长与社会对学前教育关注度的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对此,通过对北京市大兴区瀛海镇第一中心幼儿园学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尝试寻找适应我国学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从多角度出发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观念较为滞后,基础设施欠缺尽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健康放在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的首位,但在实际的幼儿教育过程中,有关部门与幼教机构仍存在较为落后的教育观念,认为学前儿童年纪尚幼,不适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将幼儿的学习成绩放在首位,违背了幼儿的发展规律。主观的不重视导致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幼教机构设施不足、师资力量不足,更有甚者将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片面,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缺乏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尽管我国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一线教育和理论研发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客观现实因素的影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机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支撑不足,没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这必然会导致学前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难以提高。目前,无论是幼教机构还是学前专业教学,都还没有形成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导致其毕业后进入幼儿园任职也缺乏相应的经验,使我国的学前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停留在較低层次。学前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各学前教育机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较为分散,不符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导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实效性不强。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如公立及私立幼儿园的心理健康课程都是由幼儿教师兼任,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教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幼儿园的很多教师不具备任教资格,学历较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主要原因在于院校学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加之幼教机构薪资待遇较低,难以留住专业人才,这都是影响学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
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
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首先,幼教机构要建立完善的文化建设体系,以科学的理念指导办园,明确幼儿教育的目标,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其次,孩子的成长环境离不开家庭、社会,所以除了提供给幼儿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外,更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家长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变化及行为表现,孩子的内心是比较脆弱的,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所以应尽可能地让他们处于一种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和氛围内。应避免打骂幼儿,不要凭借自己的主观想法去评判幼儿甚至进行情绪宣泄,这都很有可能伤害到孩子的幼小心灵,社会、家庭还是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
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托幼机构要加强对教师的聘任,招聘学历较高、具有专业资质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要掌握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幼儿园还可以单独配备心理健康教师,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高校及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要开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毕业生要掌握专业的幼儿心理健康知识,进而保证其毕业后进入幼儿园工作,提高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另外,学前教育机构要善于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引进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与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其终身发展。
采取家园共育的模式提高心理健康的实效性 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家园共育,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对于世界的认知十分有限,他们对很多事物的认知来自于父母长辈的教育,对父母依赖性较强,成人的行为模式对于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父母要互敬互爱,孝敬老人,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关注孩子的成长,让孩子能够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中成长,形成更加健全健康的心理。
家园共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模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要手段,教师与家长要关注幼儿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如幼儿在园出现情绪低落、睡眠不好等情况时,教师要及时关心幼儿,与家长保持联系,帮助孩子舒缓不良情绪;家长要积极配合,在幼儿回家后多倾听幼儿的心声,以爱的力量感化孩子,促进其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瀛海镇第一中心幼儿园)
随着家长与社会对学前教育关注度的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对此,通过对北京市大兴区瀛海镇第一中心幼儿园学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尝试寻找适应我国学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从多角度出发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观念较为滞后,基础设施欠缺尽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健康放在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的首位,但在实际的幼儿教育过程中,有关部门与幼教机构仍存在较为落后的教育观念,认为学前儿童年纪尚幼,不适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将幼儿的学习成绩放在首位,违背了幼儿的发展规律。主观的不重视导致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幼教机构设施不足、师资力量不足,更有甚者将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片面,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缺乏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尽管我国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一线教育和理论研发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客观现实因素的影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机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支撑不足,没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这必然会导致学前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难以提高。目前,无论是幼教机构还是学前专业教学,都还没有形成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导致其毕业后进入幼儿园任职也缺乏相应的经验,使我国的学前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停留在較低层次。学前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各学前教育机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较为分散,不符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导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实效性不强。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如公立及私立幼儿园的心理健康课程都是由幼儿教师兼任,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教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幼儿园的很多教师不具备任教资格,学历较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主要原因在于院校学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加之幼教机构薪资待遇较低,难以留住专业人才,这都是影响学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
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
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首先,幼教机构要建立完善的文化建设体系,以科学的理念指导办园,明确幼儿教育的目标,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其次,孩子的成长环境离不开家庭、社会,所以除了提供给幼儿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外,更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家长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变化及行为表现,孩子的内心是比较脆弱的,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所以应尽可能地让他们处于一种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和氛围内。应避免打骂幼儿,不要凭借自己的主观想法去评判幼儿甚至进行情绪宣泄,这都很有可能伤害到孩子的幼小心灵,社会、家庭还是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
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托幼机构要加强对教师的聘任,招聘学历较高、具有专业资质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要掌握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幼儿园还可以单独配备心理健康教师,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高校及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要开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毕业生要掌握专业的幼儿心理健康知识,进而保证其毕业后进入幼儿园工作,提高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另外,学前教育机构要善于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引进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与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其终身发展。
采取家园共育的模式提高心理健康的实效性 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家园共育,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对于世界的认知十分有限,他们对很多事物的认知来自于父母长辈的教育,对父母依赖性较强,成人的行为模式对于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父母要互敬互爱,孝敬老人,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关注孩子的成长,让孩子能够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中成长,形成更加健全健康的心理。
家园共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模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要手段,教师与家长要关注幼儿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如幼儿在园出现情绪低落、睡眠不好等情况时,教师要及时关心幼儿,与家长保持联系,帮助孩子舒缓不良情绪;家长要积极配合,在幼儿回家后多倾听幼儿的心声,以爱的力量感化孩子,促进其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瀛海镇第一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