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我国高等教育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转型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本文从相关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思路以促进应用性本科院校快速、健康成长。
关键词: 地方院校 课程建设 建设思路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金字塔表明,应用型人才是社会人才需求的主体,并已成为许多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但在部分高校课程教学实施和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出现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1.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基本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但高校毕业生逐步由精英教育时期的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形成中国高级人才供应悖论,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很难招到高素质员工。
受惯性思维方式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未能摆脱学术性教育的一贯做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认识,持观望、等待和敷衍态度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落实“专业性”和“应用性”上不够到位,没有真正按照社会人才结构和人才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最终导致“高级人才供应悖论”的产生。
地方高校中能够适应满足实践实训的教师所占比例不高,大量年轻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自身尚不能成为行家里手,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在人才队伍引进方面,不少高校只重视高学历高学位而忽视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2.课程建设思路与措施
任何教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知识载体——教材的选用和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尤其是在当前大的教育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面临转型时期,研究和探索学校如何立足地方,并通过知识的传播和课程教学,把学生培养成能够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尤为重要。
2.1课程理念的重构
在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主要形成两种课程理念:一种是研究性大学的理性主义(主要培养“家”字号人才),另一种是职业技术高校的功利主义(主要培养“手”字号人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介于二者之间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主体[1]。所以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首先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培养要素,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构新的课程理念指导课程建设。
2.2课程体系的构建
社会经济的变革,大众化教育的推进,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为我国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2]。地方高校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要求,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生源特征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具有学校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重基础、重能力、重实践、重素质、重个性发展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2.2.1完善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是具有直接性、职业性、功利性的课程[3],但傳统课程培养模式较封闭、固定和单一,脱离实践,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变化反映相对较慢,难以满足社会和学习者的需要[2]。所以地方高校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需要进行增设、整合和撤销处理,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体现实用主义的价值。
为进一步凸显“立足地方,研究地方,服务地方”的教学宗旨,衡水学院依托衡水湖国家级湿地资源的独特优势,开设《水质监测与评价》、《水生昆虫学》等课程。另外,玻璃钢产业是衡水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型产业,并与世界五百强企业日本积水化学株式会社合资成立积水可耐特(河北)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衡水学院抓住机遇,开设《玻璃钢日语》课程,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被以上相关企事业单位青睐。
2.2.2转变通识教育选修课设置观念
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普遍存在“实用化”、“技能化”和“肤浅化”现象,与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相违背[4]。因此,高校应紧紧围绕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结合地方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地方文化特色、社会需求及学生需求和爱好,合理设置通识教育选修课。2014年衡水学院增设了《衡水湖鸟类资源与保护》、《衡水地域文化讲座》和《速录》等校本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3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知识总是在无止境地更新,因此大学课程无法保证内容是最新的。通过建立一种课程的动态机制,在保持课程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在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实施及评价标准等方面预留必要的弹性和余地,增加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与新技术,充分体现课程的应用性特点,注重把科研项目、科研活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让受教育者适应社会和知识的变化。
2.4深化教学方式改革手段
改革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实行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讲练结合型教学模式,以精讲多练为根本原则,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
2.4.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通过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充分体现通过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先进性,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和导向,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高。
2.4.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把复杂问题演示给学生,把学生从抽象思维带到感性认知,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另外,混合式教学(MOOCs 翻转课堂)是当前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这一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学生线上反复学习和线下师生研讨,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授课模式从传授式改为探究式、学生从个别学习变为小组学习[5]。
2.4.3建立健全校企协同培养体制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要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反对形式主义的校企合作和违背本科教育特点的校企合作。 近年来,衡水学院依与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冀衡集团、河北养元智汇饮品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合作,协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2015年6月,与中关村软件园进行深层次合作,加快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对接。
2.5教材建设
按照培养目标对应的实际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组织教学内容,选用相应的优秀教材。同时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引入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和相关行业共同编写相应的特色教材。2014年衡水学院资助了《衡水湖湿地植物实习手册》、《衡水湖水质监测与评价》、《民族传统体育》等八种特色明显地自编教材的编写与出版。
2.6转变师资队伍建设观念
“打铁还需自身硬”,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首先具有应用型的师资。高校应从制度和政策层面,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地方企事业一线和科研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专业培训、访学研修,加快教师转型工作。衡水学院“双师型”教师比例占16%,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生产、实习实训的指导能力。
3.结语
立足本地,开设校本课程,编写对应的校本教材,到本地企业、行业进行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职业工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从而缩短学习者从“课堂”到“车间”的距离,提高工作适应能力,更快进入工作角色,快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缓解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需求相脱节的矛盾,实现教育与社会同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
[2]胡小娟.我国应用型学科大学课程的问题与反思[J].价值工程,2004(5):228-229.
[3]何绍芬.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7):110-112.
[4]王骏飞,等.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策略探究[J].价值工程,2014(7):296-298.
[5]刘志華,张艳玲.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衡水学院学报,2015(1):90-92.
基金项目:
衡水学院教改课题(jg2014087);衡水学院群众路线专项课题(2014DJ020);河北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5GJJG196)。
关键词: 地方院校 课程建设 建设思路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金字塔表明,应用型人才是社会人才需求的主体,并已成为许多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但在部分高校课程教学实施和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出现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1.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基本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但高校毕业生逐步由精英教育时期的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形成中国高级人才供应悖论,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很难招到高素质员工。
受惯性思维方式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未能摆脱学术性教育的一贯做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认识,持观望、等待和敷衍态度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落实“专业性”和“应用性”上不够到位,没有真正按照社会人才结构和人才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最终导致“高级人才供应悖论”的产生。
地方高校中能够适应满足实践实训的教师所占比例不高,大量年轻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自身尚不能成为行家里手,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在人才队伍引进方面,不少高校只重视高学历高学位而忽视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2.课程建设思路与措施
任何教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知识载体——教材的选用和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尤其是在当前大的教育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面临转型时期,研究和探索学校如何立足地方,并通过知识的传播和课程教学,把学生培养成能够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尤为重要。
2.1课程理念的重构
在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主要形成两种课程理念:一种是研究性大学的理性主义(主要培养“家”字号人才),另一种是职业技术高校的功利主义(主要培养“手”字号人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介于二者之间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主体[1]。所以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首先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培养要素,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构新的课程理念指导课程建设。
2.2课程体系的构建
社会经济的变革,大众化教育的推进,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为我国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2]。地方高校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要求,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生源特征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具有学校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重基础、重能力、重实践、重素质、重个性发展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2.2.1完善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是具有直接性、职业性、功利性的课程[3],但傳统课程培养模式较封闭、固定和单一,脱离实践,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变化反映相对较慢,难以满足社会和学习者的需要[2]。所以地方高校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需要进行增设、整合和撤销处理,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体现实用主义的价值。
为进一步凸显“立足地方,研究地方,服务地方”的教学宗旨,衡水学院依托衡水湖国家级湿地资源的独特优势,开设《水质监测与评价》、《水生昆虫学》等课程。另外,玻璃钢产业是衡水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型产业,并与世界五百强企业日本积水化学株式会社合资成立积水可耐特(河北)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衡水学院抓住机遇,开设《玻璃钢日语》课程,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被以上相关企事业单位青睐。
2.2.2转变通识教育选修课设置观念
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普遍存在“实用化”、“技能化”和“肤浅化”现象,与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相违背[4]。因此,高校应紧紧围绕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结合地方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地方文化特色、社会需求及学生需求和爱好,合理设置通识教育选修课。2014年衡水学院增设了《衡水湖鸟类资源与保护》、《衡水地域文化讲座》和《速录》等校本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3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知识总是在无止境地更新,因此大学课程无法保证内容是最新的。通过建立一种课程的动态机制,在保持课程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在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实施及评价标准等方面预留必要的弹性和余地,增加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与新技术,充分体现课程的应用性特点,注重把科研项目、科研活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让受教育者适应社会和知识的变化。
2.4深化教学方式改革手段
改革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实行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讲练结合型教学模式,以精讲多练为根本原则,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
2.4.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通过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充分体现通过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先进性,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和导向,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高。
2.4.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把复杂问题演示给学生,把学生从抽象思维带到感性认知,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另外,混合式教学(MOOCs 翻转课堂)是当前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这一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学生线上反复学习和线下师生研讨,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授课模式从传授式改为探究式、学生从个别学习变为小组学习[5]。
2.4.3建立健全校企协同培养体制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要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反对形式主义的校企合作和违背本科教育特点的校企合作。 近年来,衡水学院依与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冀衡集团、河北养元智汇饮品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合作,协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2015年6月,与中关村软件园进行深层次合作,加快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对接。
2.5教材建设
按照培养目标对应的实际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组织教学内容,选用相应的优秀教材。同时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引入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和相关行业共同编写相应的特色教材。2014年衡水学院资助了《衡水湖湿地植物实习手册》、《衡水湖水质监测与评价》、《民族传统体育》等八种特色明显地自编教材的编写与出版。
2.6转变师资队伍建设观念
“打铁还需自身硬”,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首先具有应用型的师资。高校应从制度和政策层面,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地方企事业一线和科研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专业培训、访学研修,加快教师转型工作。衡水学院“双师型”教师比例占16%,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生产、实习实训的指导能力。
3.结语
立足本地,开设校本课程,编写对应的校本教材,到本地企业、行业进行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职业工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从而缩短学习者从“课堂”到“车间”的距离,提高工作适应能力,更快进入工作角色,快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缓解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需求相脱节的矛盾,实现教育与社会同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
[2]胡小娟.我国应用型学科大学课程的问题与反思[J].价值工程,2004(5):228-229.
[3]何绍芬.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7):110-112.
[4]王骏飞,等.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策略探究[J].价值工程,2014(7):296-298.
[5]刘志華,张艳玲.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衡水学院学报,2015(1):90-92.
基金项目:
衡水学院教改课题(jg2014087);衡水学院群众路线专项课题(2014DJ020);河北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5GJJG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