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业发展规划是比较全面的园区长远发展计划,是对园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开发等全局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研究分析,是未来一个时期指导产业园区健康发展的行动纲领。
[关键词]产业园区 发展概况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1-0310-01
一、我国产业园区发展概况
现代产业园区的规划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助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重点叙述了南通“天地经纬”项目的设计策略和理念,主要从人文历史及产业构成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通过对项目的回顾及研究,能为我国现代化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也希望为研究本课题的同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是各地产业园的发展速度加快,产业园的数量不断增加;二是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和集约程度不断加强;三是产业园的外向型经济逐渐走向主导地位;四是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多样化现象开始出现,为产业新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而“产业新城”,是指“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或产业园”为依托,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的新城镇或新区。
二、我国产业园区主要存在问题
1.过分重视产业发展,忽略城市服务功能。大量的产业人口进驻,生产配套和生活配套不足,导致产业新城发展仅仅得到量的增长,却无法实现质的提升。
2.同质化现象严重,资源消耗大,产出率低。邻近的城市之间或城市内各产业园之间定位近似,相同产业选择和重复建设的情况成为常态,无法实现集约发展,土地产能不高。
3.生态保护与产业新城发展协调困难。由于忽视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破坏加剧,治理成本居高不下,也对某些高端产业的进驻以及产业体系的升级产生了一定阻碍。
4.延长创意价值链,避免对单一资源的过度依赖
一要为创意企业提供其必需的互补性资产,如分销渠道、服务能力、客户关系、产品供应商关系等,这就要求政府在改善公共服务的同时,放开对民营企业的准入规则,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园区内相关衍生企业的发展,拓展园区的创意盈利空间;二要建立多渠道的投资领域,引导地方企业建立多元化的产业体系,避免对本地优势资源的过度依赖;三要大力实施区域品牌战略,利用集聚区效应,集中广告宣传,打造上海“网游”、“设计”、“时尚”等区域品牌,谋求协同效应,提高园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共赢。
三、加快产业园区城市化发展进程
1.产业园区城市化是城市新区建设的根本动力
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拉大城市框架,扩建新区的目标,但是部分新区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发展缓慢。目前我国大多城市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仍在培育阶段,这表明了我国城市发展仍然是以工业为主要发展动力,在城市建设中,仅靠第三产业无法支撑城市框架的拓展。因此城市新区建设应该以产业园区为依托,通过产业园区带来人口和资源的聚集,逐步向多功能复合方向转化,完成城市化转型。
2.产业园区城市化转变是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
目前,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业园区内往往缺乏商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设施。一方面导致产业园区的产业功能拓展难以继续,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功能的缺失,职工不愿意住在产业园区内,宁愿早晚往返于产业园区和城市生活区,这样既加大城市通勤交通压力,又使产业园区缺乏人气,反过来制约了城市功能的开发。因此,应将单独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为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通过完善产业园区生活配套,加快产业园区城市化转变,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城市新区。
3.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是加快产业园区城市化转变的关键
加快产业园区城市化转变重点在于改变现有产业园区建设中重产业发展,轻生活配套的思想,要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市新区转变。
3.1调整完善规划,促进产业园区合理布局
对于现有生活服务配套不全和不足的产业园区,要尽快做好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的调整,根据产业园区发展规模,安排足够的生活配套用地。产业园区配套生活区要根据产业发展类型,在保证不影响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就近、集中设置。配套生活区内要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
3.2优先考虑在产业园区的配套生活区建设城市保障性住房
要加大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在建设保障性住房时应确保有一定比例指标安排在产业园区的配套生活区,保障性住房申请也要优先考虑产业园区内工作的中低收入的产业工人,促使产业工人就近集中居住,带动产业园区的人气聚集和第三产业发展。
4.科学定位城市新区,培育适宜产业
城市新区往往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设施,具备培育和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平台。要充分发挥城市新区在招商引资中的骨干作用,必须对城市新区进行科学定位,并正确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产业方向。
4.1科学定位城市新区
城市经济条件和城市化程度不一,产业结构也不尽相同,发展的重点和模式也应有所区别。城市新区的开发首先应做好新区功能的科学定位,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制定发展战略,集中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城区的特色优势、比较优势,使资源配置得到有效利用,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切实提升城市新区的综合竞争力。
4.2完善城市新区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战略
正确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新区规划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整合利用等方面要突出整体性和科学合理性,要明确城市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确定重点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类型。通过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引导,加大城市新区对支柱产业和重点项目的推进和扶持力度。
5.合理布局,规模适度
“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容易導致城市边界的无序蔓延,组团式的发展模式能对城市用地的扩散进行有效控制。
华侨产业园中的每个组团都是功能相对独立的个体,组团内部结构应相对完整,组团用地布局考虑将公共设施及开放空间布置于组团的内部,居住及工业分别布置在外围,通过贯穿组团的中心绿带降低干扰。尽管每个组团各自功能有异,但可采取相似的内部结构便于提高组团的完整性。
6.资源集约,重视环境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形态,也是我国当前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面对良好的基地生态环境,清远华侨产业园突出了“渗透、交融”两大概念,强调对生态资源的充分保护以及对生态景观要素的合理利用。在对现有道路的进行优化调整的基础上提出“快捷、引导”的概念,通过园区内外交通的便捷衔接,引导园区自身的建设。通过山体、水系等自然分界线实现园区组团式群落状布局,以“弹性、混合”为原则,提高园区建设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用地布局以相对集中、适当分散为原则。靠近交通性干道的地区布置工业用地,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布置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充分考虑保留林地、耕地、水系作为各功能组团的自然分割,与贯穿各功能组团的公共绿地构成绿地系统。目前我国用地条件类似的产业园其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约为60%左右,以此作为参考园区规划期限内整体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46%,远景规划方案的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60%以下,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李翔翔;邓坤丰;符树琴;吴胜利;刘肇军. 基于产业集聚导向的贵州产业园区发展研究[J]. 理论与当代. 2011(12): 21-22.
[2]姜秋全,刘昆铁,陈浩. 空间规划与产业发展的互动研究与实践——以株洲产业新城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12(7):211-215.
[关键词]产业园区 发展概况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1-0310-01
一、我国产业园区发展概况
现代产业园区的规划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助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重点叙述了南通“天地经纬”项目的设计策略和理念,主要从人文历史及产业构成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通过对项目的回顾及研究,能为我国现代化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也希望为研究本课题的同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是各地产业园的发展速度加快,产业园的数量不断增加;二是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和集约程度不断加强;三是产业园的外向型经济逐渐走向主导地位;四是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多样化现象开始出现,为产业新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而“产业新城”,是指“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或产业园”为依托,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的新城镇或新区。
二、我国产业园区主要存在问题
1.过分重视产业发展,忽略城市服务功能。大量的产业人口进驻,生产配套和生活配套不足,导致产业新城发展仅仅得到量的增长,却无法实现质的提升。
2.同质化现象严重,资源消耗大,产出率低。邻近的城市之间或城市内各产业园之间定位近似,相同产业选择和重复建设的情况成为常态,无法实现集约发展,土地产能不高。
3.生态保护与产业新城发展协调困难。由于忽视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破坏加剧,治理成本居高不下,也对某些高端产业的进驻以及产业体系的升级产生了一定阻碍。
4.延长创意价值链,避免对单一资源的过度依赖
一要为创意企业提供其必需的互补性资产,如分销渠道、服务能力、客户关系、产品供应商关系等,这就要求政府在改善公共服务的同时,放开对民营企业的准入规则,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园区内相关衍生企业的发展,拓展园区的创意盈利空间;二要建立多渠道的投资领域,引导地方企业建立多元化的产业体系,避免对本地优势资源的过度依赖;三要大力实施区域品牌战略,利用集聚区效应,集中广告宣传,打造上海“网游”、“设计”、“时尚”等区域品牌,谋求协同效应,提高园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共赢。
三、加快产业园区城市化发展进程
1.产业园区城市化是城市新区建设的根本动力
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拉大城市框架,扩建新区的目标,但是部分新区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发展缓慢。目前我国大多城市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仍在培育阶段,这表明了我国城市发展仍然是以工业为主要发展动力,在城市建设中,仅靠第三产业无法支撑城市框架的拓展。因此城市新区建设应该以产业园区为依托,通过产业园区带来人口和资源的聚集,逐步向多功能复合方向转化,完成城市化转型。
2.产业园区城市化转变是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
目前,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业园区内往往缺乏商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设施。一方面导致产业园区的产业功能拓展难以继续,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功能的缺失,职工不愿意住在产业园区内,宁愿早晚往返于产业园区和城市生活区,这样既加大城市通勤交通压力,又使产业园区缺乏人气,反过来制约了城市功能的开发。因此,应将单独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为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通过完善产业园区生活配套,加快产业园区城市化转变,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城市新区。
3.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是加快产业园区城市化转变的关键
加快产业园区城市化转变重点在于改变现有产业园区建设中重产业发展,轻生活配套的思想,要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市新区转变。
3.1调整完善规划,促进产业园区合理布局
对于现有生活服务配套不全和不足的产业园区,要尽快做好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的调整,根据产业园区发展规模,安排足够的生活配套用地。产业园区配套生活区要根据产业发展类型,在保证不影响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就近、集中设置。配套生活区内要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
3.2优先考虑在产业园区的配套生活区建设城市保障性住房
要加大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在建设保障性住房时应确保有一定比例指标安排在产业园区的配套生活区,保障性住房申请也要优先考虑产业园区内工作的中低收入的产业工人,促使产业工人就近集中居住,带动产业园区的人气聚集和第三产业发展。
4.科学定位城市新区,培育适宜产业
城市新区往往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设施,具备培育和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平台。要充分发挥城市新区在招商引资中的骨干作用,必须对城市新区进行科学定位,并正确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产业方向。
4.1科学定位城市新区
城市经济条件和城市化程度不一,产业结构也不尽相同,发展的重点和模式也应有所区别。城市新区的开发首先应做好新区功能的科学定位,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制定发展战略,集中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城区的特色优势、比较优势,使资源配置得到有效利用,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切实提升城市新区的综合竞争力。
4.2完善城市新区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战略
正确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新区规划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整合利用等方面要突出整体性和科学合理性,要明确城市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确定重点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类型。通过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引导,加大城市新区对支柱产业和重点项目的推进和扶持力度。
5.合理布局,规模适度
“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容易導致城市边界的无序蔓延,组团式的发展模式能对城市用地的扩散进行有效控制。
华侨产业园中的每个组团都是功能相对独立的个体,组团内部结构应相对完整,组团用地布局考虑将公共设施及开放空间布置于组团的内部,居住及工业分别布置在外围,通过贯穿组团的中心绿带降低干扰。尽管每个组团各自功能有异,但可采取相似的内部结构便于提高组团的完整性。
6.资源集约,重视环境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形态,也是我国当前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面对良好的基地生态环境,清远华侨产业园突出了“渗透、交融”两大概念,强调对生态资源的充分保护以及对生态景观要素的合理利用。在对现有道路的进行优化调整的基础上提出“快捷、引导”的概念,通过园区内外交通的便捷衔接,引导园区自身的建设。通过山体、水系等自然分界线实现园区组团式群落状布局,以“弹性、混合”为原则,提高园区建设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用地布局以相对集中、适当分散为原则。靠近交通性干道的地区布置工业用地,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布置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充分考虑保留林地、耕地、水系作为各功能组团的自然分割,与贯穿各功能组团的公共绿地构成绿地系统。目前我国用地条件类似的产业园其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约为60%左右,以此作为参考园区规划期限内整体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46%,远景规划方案的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60%以下,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李翔翔;邓坤丰;符树琴;吴胜利;刘肇军. 基于产业集聚导向的贵州产业园区发展研究[J]. 理论与当代. 2011(12): 21-22.
[2]姜秋全,刘昆铁,陈浩. 空间规划与产业发展的互动研究与实践——以株洲产业新城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12(7):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