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c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教学设计原则中应体现遵循系统性原则、体现学生主体原则、构建开放性教学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原则、呈现交往互动性原则、体现地理学特性原则。地理教学设计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地理设计原则是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中应遵循的规则,其应准确反映教育教学改革基本理念及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55-02
  
  大多数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是历次变化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改革,也是新教育思想、理念体现最多的一次基础教育改革。要把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尽快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新行为,必须在新理念与新行为之间寻找操作的中介,而地理教学设计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操作中介,事实上地理教学设计也常称为“桥梁科学”。面对课程改革的需要,它又必须用新课程理念来武装。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行为,也必然决定着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传统的线性、封闭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范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多视角、多维度的注重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范式不断孕育生成。新课程对于教师,是从更新教学观念、重建教学设计的范式开始的,因此,地理教学设计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地理设计原则是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中应遵循的规则,其应准确反映教育教学改革基本理念及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离开了原则的设计即成为无源之水,失去教育教学的方向,偏离改革的主题。而大多数中学地理教师对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较肤浅表象或抽象认识上。“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原则应体现适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有效性原则、紧贴时事原则、趣味性原则、案例取材于生活原则、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终身有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等。这些认识没有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1]基于目前对地理新课程设计原则认识模糊的问题,进行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的探讨。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遵循系统性原则
  
  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是应用学习理论、地理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分析地理教学问题,设计解决问题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涉及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诸多因子,因此地理教学设计要从整个教学系统出发,注重每个因子在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课标、学生与教材的关系,依照地理学科特色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和环节。
  
  二、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的‘教师中心’的突出理念。地理新课标中每一条标准都是针对学生这个主体而言的,一切行为动词、教学建议、活动建议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去设计”。[2]教学实践是实施、贯彻、渗透课程理念的最佳途径,作为理论与实践中介的教学设计更应围绕学生去设计教学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通过感觉也不是通过交际被动获得的,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互动实现的。地理学习不是由外向内不断被动填入新知识的,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的过程。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着眼于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教育享有绝对的“参与性”、“选择性”,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者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构建开放性教学原则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是开放的。教师不再是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咨询者,师生关系平等,学生心态是不受压抑的,是自由开放的;课程内容是开放的。”[3]表现在课堂教学素材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来源于发展中的地理科学、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经验及地理学习活动本身;课程目标是开放的。不再以掌握知识为惟一目标,更强调培养能力,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的掌握,完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每一个目标提出了最基本要求,即最低要求,老师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差异进行再开发设计;课程形态是开放的。新课程不仅有必修课,还有选修课,不仅有国家课程,也可补充地方乡土课程,还可开发校本课程;课程实施是开放的。“地理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校内,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拓展到社会、家庭、大自然中;课程资源是开放的。“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课程地理教学要求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人力资源,包括有关的学生、教师、校长、家长等等;充分开发地理课程的物质与场地资源,如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地理事物;充分开发地理课程的社会资源,如各类与地理有关的博物馆等;教学结果是开放的。”[4]地理新课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课本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不再圈定标准答案,尊重学生不同观点,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因而,在地理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把握以上开放性内容,分析师生互动、分析课标、分析资源、分析和确立开放目标,要善于设计开放的教学情境和开放的教学过程,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原则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人至少有九种智能,每种智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共同起作用,但作用比例并不均衡,大多数人只是擅长某一种智能并可将其发展到满意的水平。”[5]揭示了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并倡导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我们的学校里也没有差生的存在,只有各有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的人才。新课程强调“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正是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响应。”[6]正视学生的多元差异性应成为我们当今教育关注的焦点。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要透彻地分析学生不同的起点能力、不同的经验背景、不同的认知成熟程度、学习动机、焦虑程度、学习风格等,既考虑到不同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又考虑同一个体身上的智力优势,根据不同地理主题和知识属性,设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地图绘制、判图分析、地理野外调查——考察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分别凸显不同智力优势的学生的人际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一动觉智能、言语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对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教学评价可设计反映多元智能的评价指标,进行多元主体评价、多种方式评价、多样工具评价,一方面提升不同个体内省智能,另一方面使差异个体看到自身优势,激发地理学习动机;在教学目标上采取差异目标水平设计,如梯度式目标设计、激励式目标设计等。使学习上暂有困难者在较强的成就动机作用下,能达到课标的基本目标,学有余力者超越“基线”,更上一层楼。
  
  五、呈现交往互动性原则
  
  新课程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播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教学的本质出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景象,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共振。“师生互动的设计包括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两个方面,师生之间对地理问题的共同探讨形成认知互动,教师的鼓励、学生的配合产生情感的有形互动,而情感的无形互动穿插于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生生互动的设计主要通过设计合作学习来实现,良好的互动设计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学习的精神风貌,同时,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和动机。”[7]在整个交往互动设计中,应把握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情感、意志、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同时,教学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在宽松的时间和空间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六、体现地理学特性原则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大特性,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综合性体现在地理环境由四大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域性则阐明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还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8]地理学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地理教学设计应始终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体现地理学两大特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掌握和运用地理科学方法。如通过设计列表、展示图片、案例等方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和说明世界各洲、国内各地区环境差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等,阐明地理科学的地域性特点;通过设计探究活动,深入剖析我们身边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来说明地理科学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融合的综合性特征。
  总之,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在课程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理新课改几年来,中学一线教师在由传统教案走向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下理念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上,没有与改革同步。一方面是未将地理新课程理念很好领悟,把握住地理新课程下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而在教学设计上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另一方面对现代教育教学设计的先进理论也未能运用于教学设计实践。二者致使课堂无效设计较多,严重滞后了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门教育实用技术,也是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有效的地理教学设计,起着“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多重功能。不仅可以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智力,培养地理认识能力,建构地理知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优化地理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地理教师的科研能力,改进地理课堂教学。按照以上原则进行地理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地理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把握地理新课程,避免无效设计的发生,早日实现地理新课程的目标。只要顺应课改潮流和教改精神,就能消除地理新课程下我们地理教师教学设计的迷惘与困惑,增强设计的有效性、应用性、科学性。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推进性、深化性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2 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1)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8
  5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5
  6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33
  7 公土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31
  8 陈 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近日,连续3年雄居中国显示器市场霸主地位的三星显示器事业部再度rn出击.在中国一口气推出8款LCD新产品,3款最新的个有多级亮度的MB纯平显示器和多款彩电产品.并宣布将彩电与
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主要发达国家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高企、债务负担沉重、政策效力递减等问题;而新兴经济体则面临着通胀困境、贫困困境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增加。世界经济再次进入了危险和敏感时期,经济和金融形势非常复杂和严峻。这将给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未来在制定和调整国内经济政策时,应该考虑上述因素,做好防范风
酒窖池,距离我们很远其实又很近的地方。一杯酒香四溢、味道醇正的陈酿老酒,得益于老窖池的功劳。窖池的年代越久远,越能出美酒佳酿,也越能体现一个白酒品牌的真正价值。  当我们走进位于沈阳大东区珠琳路老龙口酒厂的窖池群时,内心升腾出一种震撼:这个中国建造最早、规模最大、保持最完整、连续烧酒时间最长的酒窖群,历经340多年依然在发酵。是什么魔力让这个中国最老的窖池群依旧存在7今天,我们走近老窖群,讲述它传
期刊
【摘要】建筑工程内,屋面结构起到隔离、围护的作用,其与室外环境的接触面广,经过长期使用后,容易有渗漏的情况,不利于屋面的质量与性能。建筑屋面施工时,提出了防水要求,目的是提高屋面的防水水平,规避潜在的渗漏风险。建筑工程内,要全面落实屋面防水施工技术,所以本文主要探讨防水施工技术,在建筑屋面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屋面防水;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屋面的施工过程中,采用防水施工技术,以便延长建
张峰很“忙”!rn身为中国检科院首席专家、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长、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每天既要进实验室,和他的研究生们一起研究课题;还要管理所里的工作,
期刊
2002年6月3日是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成立5周年的纪念日。5年前,CNNIC在位于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软件园宣布成立,那时中国的互联网业才刚刚处在起步阶段,CNNIC的成立可
研讨式教学是以研究讨论问题为中心,贯彻现代教育思想,运用教与学的互动原理,通过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研究讨论,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期刊
民主一直是国家立法、立国之根本,也是各个层级政府一直尽力而为的首要目标.人民是国家的唯一组成者,是国家的重要财产,因此对于政府相关行为、决策动向、制度改良等重要信息
【摘要】如今,社会发展,暖通建设备受重视,在此过程中,绿色节能技术也在暖通设计中得以应用,若以传统暖通设计进行施工安装,那么必然会造成建设项目无法进行,从现代化角度看,暖通设计更应该人性化,要符合现代化节能理念发展,基于绿色节能技术设计,必须以实际为主,同时要兼顾设计人员专业水平,从而不断提高设计的有效性,也为建筑行业暖通设计过程的绿色节能技术发展而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暖通设计;绿色;节能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