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皇权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建设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k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封建主义崇尚皇权,皇权至上,故而可称皇权主义。中国皇权主义的主要特征有:第一,普天之下,为皇帝一人之治;集中于皇帝的最高权力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世代相袭。第二,以皇帝为顶点形成一个权力金字塔:皇帝,皇室贵族,宦官、中央及地方官员,吏员,一层套一层,对上服从对下专制。第三,皇权的威力不受限制,可以干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四,“法自君出”,皇帝的谕旨即法,而皇帝本人从不受法律制约,皇权凌驾于一切法律之上。
其他文献
“文革”结束已经10多年了,除去政治上拨乱反正时对“文革”作过一番清理外,至今还很少较为深入的研究。一些同志还有较多忌讳,不太愿意人们重新记起这段悲剧、喜剧和闹剧混合于一起的历史。其实,毛泽东发动的这场“大革命”,延续时间10年,卷入8亿人,付出了数千亿人民币及成百万人生命的代价,进行了一场人类历史上不多见的宏大试验,这是一笔难得的历史财富。
本文认为应从“应然”与“实然”两方面分析新闻专业主义研究视角在中国运用时产生的矛盾与张力,而不应简单否定理论跨文化落地后的“适用性”。并提出用职业社会学生态学方法论提供的理论资源和研究经验来关照中国新闻职业的历史与现实。
长期以来,相当多的人谈到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时,不作具体分析,总是笼统地说工资的增长(或平均工资的的增长)不应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甚至认为工资增长值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我以为这种说法不够科学。
干部,是我国人事称谓中使用频度最高的用语,也是我国人事制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长期以来,这一概念的涵义及合理性,一直未进行过很好的研究。人事管理实践中,这一概念也显露或引发出一些问题和弊端。现阶段,在干部人事制度的系统改革中,依附于旧人事管理体制的干部概念,事实上面临着变革的抉择和契机。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理论上研究干部概念,具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种看法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应能达到以下几个基本目标:(1)社会各行为主体,即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企业、个人各自权利、义务均有明确的划定,各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都能得合理、充分的发挥,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12月7日下午,2011级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兼职导师聘任仪式暨师生座谈会在明德新闻楼208会议室举行。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倪宁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宋远方教授、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培养与管理办公室马胜利主任、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周勇副教授出席会议。新闻学院研究生导师、2011级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班全体同学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主持。
12月10日上午,新闻学院2011年度夏普奖学金颁奖会在明德新闻楼611会议室举行,夏普公司大中华区CEO、夏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菅野信行,夏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涉外部部长西冈一人,夏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经营企划室课长郭赤恒,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党委副书记胡百精出席颁奖仪式。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胡百精主持了本次颁奖会。
清末收回路权运动不仅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主义“运动”,也是一个民族主义“话语”事件。《申报》在建构“话语”的过程,于运动之初以内政问题转移排外矛盾,在随后的外债报道中取经济问题政治化之思维方式,对于运动中所涉及的省籍问题,则注意到其负面性,主张超越省籍观念,并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完成从立宪到革命的转变。《申报》以其个体经验为民族主义话语赋予复杂而多元的内涵,成为报刊动员民众的重要机制。此建构过程展示出清末报刊话语生成及演变的复杂的政治社会脉络,但其合理性需进一步反思。
伴随着从自然经济——农业社会向商品经济——工业社会的历史过渡,中国近代经历了一场深刻而又曲折的价值观念的变革。“五四”时代无疑是这场变革的关键时期,它以百家争鸣的文化革命形式提供了新的理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五四”运动的产物,对“五四”价值观念作出了特定的选择。70年以后的今天,人们返顾这一历程,为解决当今普遍存在的价值迷失的困惑,必然会对“五四”理想作一次新的选择。这种历史的回旋表明,“五四”理想至今仍然是可供社会选择的一种价值理论。
对中国传统文化总体性的反思,肇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空前深刻的社会与文化的大变动。中国文化如何走向现代?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尤其是她的知识分子,就始终受到这个问题的缠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