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空观的丰富内涵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hghjhghj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龙树以大乘空宗的开创者而著称,在佛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其学说以中观为主要理论特色,对部派佛教向大乘佛教的转化起了承接作用。龙树关于空的看法,思维缜密,典型地体现了中观的基本理论。从思维形式看,龙树的空观都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龙树;空;内涵
  
  一、龙树简介
  龙树菩萨(梵文:N€"Dg€"Drjuna bodhisattva),又译龙猛、龙胜,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大约活跃于公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间,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龙树菩萨的主要立场,见于《中论》的主张,核心思想即在《中论》第一品第一颂的"八不偈"中:"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龙树的空观,不单涉及"空"的含义,还与缘起、中观、自性、实相等联系在一起。可以说, "空"是理解中观理论的核心和关键。
  二、龙树的因缘学说
  从材料看,龙树对"空"的论述比较简单,他在《中论》中对"空"作了这样的说明:"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不同的读者对这句话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代表了一种"空筐效应"。现结合有关的哲学术语对龙树的"空"观作简要剖析。
  "众因缘生法",生不是"产生"的意思,而是讲各种条件对"法"的制约,法依赖于各种因缘。如果将生理解为产生,那么"众因缘生法"就具有本原意义,这样就陷入了本体论,而龙树表达的是缘起即因果关系对事物的制约性。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法是空的、"众因缘生法"是空的。按照空是无自性的规定和理解,上述的话就会转化为法是无自性的、"众因缘生法"是无自性的。"自性"是性为自有,不待因缘。如果说法是无自性的,那么就意味着法本身是无自性或者法有依赖于因缘的性质。联想到释迦牟尼关于因缘的普遍性论述,那么法必然有赖于因缘,因而法的性质也会依赖因缘,所以法是无自性的便成立了。"众因缘生法"是否无自性呢?"众因缘生法"这句话很容易将人误导,即"众因缘生法"无自性会转化为因缘是无自性的。按照话语的特殊情景,笔者认为法是这句话的主语,如果撇开法不谈,因缘是否有自性呢?这还要回到释迦牟尼的说法,释迦牟尼本人未对这个问题作正面的回答也不需要回答,因为这涉及到本体论,但到龙树这里就是需要探讨的问题了。法是无自性的就是一个本体论问题,但龙树似乎也未对"因缘有无自性"作出回答。如果回答这个问题就势必要追问因缘是否是某种因的结果。根据释迦牟尼的说法,我们可以推论出因缘是无自性的。因缘是体现在法之间的联系性,有了法的存在,就会有因缘的存在。但因缘不是因为法的存在而产生的,这是条件性和依赖性,而不是本原问题。联系到业报轮回和无明,因为无明在轮回中起决定作用,这与因缘的条件性是不同的。实际上,释迦牟尼是在肯定决定性的前提下,重点强调因果关系的作用。颇耐人寻味的是,"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中为什么加上"我说"两个字呢?根据吕澂先生的解释,"我说"是指存在于认识中的。但是,"法有无自性"的探讨肯定是认识问题或思维问题,加上"我说"不就是重复吗?难道龙树想要表达的是,法在现实中是有自性的。龙树只是说,从理论上讲法是空无自性的,并不意味着法在现实中就一定有自性。笔者认为,"我说"只能解释为理论上的强调,至于龙树的本意,比较合理的解释应为法在现实中也是空无自性的。总之,龙树的"空"观已经涉及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龙树的中道
  "亦为是假名",即法是"假名"。为什么是"假名"呢?这涉及到名实关系,即名是假,实是真,名是实的反映,它本身并无意义。如果将名实关系继续深入,就会过渡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即名实关系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表征。"亦是中道义"。一方面,法是空无自性的;另一方面,法是假名。只有认识到这两点,才符合中道。法空无自性,指法依赖于因缘。而从思维或认识讲,法是人们给予事物的名号,它本身并无意义,并非真实存有。因而,"亦是中道义"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结尾,体现出中观。龙树在论述"空"的时候,还提出"八不缘起"。这是对中观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不执于一端,体现出辩证和全面的观点。龙树还提到"实相",实相是宇宙万物的真实状态或本来状态,它反映了事物的性质。实相不是单个事物的,而是关于整个宇宙的。龙树肯定事物有实相,但人们的认识经常为事物的假象所蒙蔽,只有通过实际体验和理论思维,才能获得事物的实相。
  龙树的"空"观,从因果关系入手,以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为贯通,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归宿,通过简洁的语言,描述出"中观"丰富的内涵。与中西方哲学理论相比较,龙树的"空"观是人类理论思维的巨大进步,它不仅在佛教史上有重大影响,而且在哲学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龙树就曾说过佛陀的说教不是用来被教的。这种说法在中国历史上也存在很长时间,然后让我们分析大乘佛教"空"的理论。佛教宣称的"空"的理论也许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事物的真实性,它认为这个世界是连续的和暂时的。"空"不仅仅是否定的,而且也意味着变化和历史。同时,事物和人类同样有一定的自由和独立性。"空"意味着肯定事物有实相,但人们的认识经常为事物的假象所蒙蔽,只有通过实际体验和理论思维,才能获得事物的实相。"空"在破斥事物可靠性的同时,肯定了经验的作用。"业"的理论意味着个人的行为决定着结果,这不仅仅对于生物而言。人类的历史不是宇宙的不可避免,也不是单纯的个人奋斗,而是相互联系的多人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论时间如何变化,它都会起着作用。大乘佛教拯救的理论揭示出事件的进程不是通过权利发生作用的,而是通过个人的行为,特别是"三痴"以及个人的意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道德拯救。这打破了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封闭的历史系统,,同时,又提升了个人行为主义。
  四、结语
  作为初期大乘佛教极为重要的代表人物,龙树在传承初期大乘佛教经典以及创立大乘中观学派中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从几乎多数佛教派别都将龙树作为祖师就可以看到这一点。龙树的中观思想与初期佛教的《金刚经》和《般若经》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同时,在继承《金刚经》和《般若经》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多重修行法门,具有十分高深的哲学思辨的"空"观,展现出大乘中观的基本特色。
  龙树的"空"观,不是世俗所谓的绝对的空,而是"空、假、中"的统一,这构成了中观学派的思想实质。从理论上论证佛教修行的进路以后,才进一步转入佛教的实践。龙树的"空"观在哲学上突出展现了西方哲学的名实关系或者中国哲学的言义关系,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展现出世界三大哲学在基本概念上的共通性。通过对龙树空观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辩证思维在古代哲学的发展,进而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日]佐佐木教悟等著,杨曾文、姚长寿译,印度佛教史概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2]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大正藏.50.184.
  [3][日]平川彰著,庄崑木译,印度佛教史[M].台北:商周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毕秀芹(1980-),女,山东烟台人,硕士,宝鸡文理学院思政部,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借助CIS技术,运用多层次的分析法对杭州经济型旅游景点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景点可开发的潜力值,对景点的建设进行分析。最后,根据综合分析值和分析结果,提出"市场多元化"的杭州经济型旅游景点美化建设方案。同时,也对经济型旅游景点针对现状的优劣如何进行扬长避短提出建议。  关键词:杭州;经济型景区;CIS战略    引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旅游业目前已经成为杭州的支柱产业之一。以山水
期刊
摘要:中国已经通过《立法法》《价格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等法律建构了基本的行政听证制度,但是听证制度在我国远未得到较好的贯彻,其制度的选择和确定也需要公平和效率这一基本矛盾的平衡博弈。  关键词:听证制度;公平;效率    一、概述  公平与效率这一对基本矛盾贯穿于行政程序法的始终。听证制度更有利于发现事实真相从而做出更加公正的决定,同时在形式上更有利于保证当事人地位的平等等优点,逐渐
期刊
摘 要:跨界环境的管理、利用和保护,关系到相邻国家及地区的重大政治、经济、安全和环境利益。跨界污染使国家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权利义务关系,即污染者和受害者的关系,从而导致了各国之间主权权力的冲突,形成跨界污染争端。然而,在国际环境法领域,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完善、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各类复杂特殊的国际环境争端使得传统的国际争端解决机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跨界污染引起的国际争端的避免问题
期刊
摘要:环境责任保险又被称为"绿色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承担的损害赔偿和治理责任为标的的责任保险,它要求投保人依据保险合同按一定的保险费率向保险机构交纳保险费,当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承担损害赔偿和治理责任时,就由保险公司代为支付法定数额的保险金。本文通过对环境责任保险的定义、产生背景、特点、功能等问题的介绍,力图使大家对环境责任保险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关键词:责任保险;环境责任保险 
期刊
摘 要:苏童的长篇小说《米》自创作以来颇受好评,在当代学史上亦有一定地位,该论文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该论文通过将《米》与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骆驼祥子》比较,并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学作品的道德导向等角度出发,对《米》中一味彰显人性的丑与恶提出了批评的意见。  关键词:《米》 苏童 人性 丑陋    苏童的长篇小说《米》自创作以来,在文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部作品出了
期刊
摘要: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来讲是一国所掌握知识产权。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竞争能力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近些年来,知识产权纠纷已经成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热点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正常进行。  关键词: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之策    一、我国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现状  加入世贸组织近十年来,我国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此起彼伏
期刊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的官与民之间的对抗更多的表现为非理性,如上访、请愿、聚众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官员车辆等。在这个过程中,"脏官"和"刁民"是相互对立双方在心中对彼此的称谓。"脏官"与"刁民"之间的符号式误解和对立已根深蒂固,无法短期消除,但并非不能协调。本文拟从符号学的视角对"脏官"、"刁民"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进行分析,探索其形成的本质原因,以期依协调的思路寻找从根本上化解二者间非理性对抗之路径。 
期刊
摘要:现在,各种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林林总总,网络社团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我厂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有些员工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其中,这些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应如何正确引导,是摆在我们思想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增强政治文化引领的意见。  关键词:现状;成因;政治文化引领    一、现状  由于信息和交通的发达,加之社会交往和人们物质、
期刊
摘要:一切文本皆为互文本,一切文本都与它以前的以及和它同时存在的其他文本有互文关系,后人对前人的解读反过来构成并不断地构成前人文本的一部分,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处于与其他许许多多作品的无限关联之中。因此,在翻译中,"互文性"意味着翻译文本中没有一个意义的真理期待被一劳永逸地发现和揭示,意味着译本对原作的延续和创造,意味着读者解读的无限性和翻译的多元性。  关键词:翻译;互文性;
期刊
摘要:由于中美两国文化的不同,双方对三个联合公报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该论文引用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旨在说明西方和非西方在信仰、价值观上的明显差异以及各文明对自己的理解和对对方的误解是冲突的根源。正是由于中美两国之间的文明冲突才导致了两国之间关于是否遵守了三个公报的争议,以及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关键词:三个联合公报;中美关系;中美文化;文明冲突论    一、三个联合公报的建立  三个联合公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