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关注高校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高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能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化,人才培养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高校均建立了心理辅导中心,并配有专人负责咨询和疏导,而高校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却很少有人关注。由于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其心理健康一旦出现问题,轻的来说将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个人的工作业绩;重则影响到一代人,甚至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为此,全社会应该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起来,大家都来关心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构建和谐的环境,不再使不健康的因素转移到学生。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心理健康英文称为“mental health”,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而高校教师健康的心理与教师个体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和热爱、健全的人格、积极的情绪状态及客观清楚的自我了解是联系在一起的。大家普遍认可的概念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理性处理外部事务,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目前为止,已经有大量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数据。早在2002年6-7月暨南大学医学院采用问卷方式抽样调查了全省19所高校的9600人,调查结果表明,广东高校教师健康状态比率为:健康占10.40%,亚健康占45.55%,前临床状态占23.63%,疾病状态占20.42%,全省高校亚健康发生率为69.18%。在对上海高校女知识分子调查中发现,有失眠现象的占45%,有身心疲惫之感的占59%,时有烦躁易怒情绪的占55%,常感体力不足的有48%。陶芳芳等人以问卷方式对武汉地区三所高校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83.62%的高校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程明莲等人于2007年10~11月采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对华北某高校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轻微症状的占总人数的82.92%。尽管这些调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高校教师中确实有一部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势必对教师本人的发展、所教授的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运用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的一个心理健康公式:B=P/E。B指心理症状出现率;P指内外压力的总和;E指自我强度(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发现人的心理健康与内外压力和自我强度有关;心理健康程度与自我强度成正比;与内外压力成反比。
根据以上原理探寻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来源是来自社会与学校的客观压力和教师自身的主观压力。
1、社会压力
社会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据统计,仅美国每天就出版6000到7000篇科学文章,发表的科技信息量还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者,要完成授课、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任务,在不断适应变化之时,还要不断地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否则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他们在社会中有着更直接的、更深层次的压力和危机感。
2、工作压力
大学相继推行的各项改革对高校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充满挑战,压力也随即增加。人事制度改革:改革后高校破除了“职务职称终身制”,改用“聘任制”,不同职称、不同级别之间的收入也拉开了差距。在教学方面:学分制的实施令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成为学生选课的主要标准,而选课学生人数的多少与教师工作量的测算联系在一起。在科研方面:许多教师面临申请科研课题难度大、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不高的现实问题。科研能力的高低与职称评定紧密相关。人际方面:由于高校教师的工作方式,令其与学生、同事和领导欠缺足够的正式的沟通与交流,加上知识更新加快,还要不时地充实和提高自己,以上这些因素使得高校教师在工作时不堪重负。目前,民办高校“官本位”思想过浓,多采取“以罚代管”的强制的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管理,而在心理上缺少必要的抚慰,使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防线更加脆弱。
3、家庭压力
高校教师首先是一个社会人,在高校住房分配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之后,高校教师负担加大,而实际收入水平没有明显提高。有些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为了解决住房、医疗保险等问题,不得不在校外兼职,其面临的压力更大。而民办高校的年轻教师在住房、医疗保险、子女上学等诸多福利条件不到位的情况下,再加上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人才流失严重。
4、教师自身的压力
教师的这个行业与其他的工作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交汇。只有健康的老师才能有效地传授知识、教育引导学生。但是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工作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教学基本上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挑毛病的工作。因此高校教师常常遭受身体和思想上的痛苦。这种痛苦从表层看来是由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发现自己与同事和学生处于疏远、竞争和冷漠的关系。但从深层次的原因剖析来看,这种解体的痛苦更多的来源与教师“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高校教师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弱,缺乏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在遭遇挫折时,或因为某种原因自身的需求无法满足时,内心都有一种摆脱痛苦、减轻焦虑、重新恢复心理平衡的内在倾向,并常常不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卫方式来减轻挫折等造成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而累积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没有及时化解,影响到后续的工作与生活状态,陷入恶性循环。特别是民办高校的教师,随时都有被炒的威胁,以致心理过于焦虑,并将此带到工作中去,影响到学生。
三、维护和促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按照高校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来源,笔者认为应该从减轻高校教师的压力和增强他们心理素质等方面着手: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高校教师是社会大家庭的成员,社会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全社会通过尊师重教来切实解决教师生活与工作中的难题,有助于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关爱与信任、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增进他们的职业自豪感。特别在民办院校要增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与心理负担。
2、改革学校管理方式,创设温暖的校园环境
首先,高校管理部门可以效仿学生心理干预机制,可以建立并推行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成立教师心理疏导中心、心理咨询室、谈话室或心理保健咨询热线、校长信箱、校领导接待日等形式与教师沟通等方式来拓宽教师心理压力释放的途径。
其次,开展岗位培训,激励教师成长。学校管理者应组织教师学习创造性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性教育观;开展各种教学基本功训练、竞赛,督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师进行教学、科研能力培训,极力使教师岗位成才,使教师在竞争中不断培养自信,自塑健康心理。
同时不断改进教师的福利待遇,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及科研的机会和条件。增进教师与同事和领导的人际交往,减少他们工作与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形成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让彼此之间融洽温暖的人际联系成为健康工作的动力。西京学院利用工会组织举办舞会、外出旅游、座谈等活动缓减教师的压力,号召教工参加必要的义务劳动等方式来释放压力。
最后,融入人文关怀,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优化工作环境。学校管理者首先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民主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强化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通过教代会等形式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来,可以获得心理投入的体验,产生心理认同,进而把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统一起来,减少管理上的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善于自我调节
从高校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应对压力。在认识压力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运用积极认知,避免认知绝对化;二是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保持适当的期望值。同时要正确认识压力,压力反应不是个性缺陷与能力不足,而是人人都会有的体验。
第一,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当教师面临着心理压力时,要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来减轻压力。心理防卫机制可以有效地减轻人的压力,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同时,学会放松,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放松可以化解脑力和体力的紧张,让人摆脱烦恼和焦虑,内心宁静。教师在面临压力时,可以学习一些放松的方法,使自己在每日忙碌的工作中能纾解紧绷的精神。最后,磨练意志,增强抗压性。人的抗压性不是天生的,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磨练人的意志力是增强抗压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减轻心理压力的重要心理基础。
第二,加强自己在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学习,并将所学用于解决自己日常的心理问题。高校教师应当找寻完整的、不分裂的自我整合,从而让自己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形成一个有力的“场”,用“场”把学生、学科和自我通通编织到一起,让每个人生活经历的每个重要线索都得到尊重,养成健康的生活模式。高校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思考自己的现状,自我评估在过去一学期的教学和科研当中的实际表现,给下学期定一目标。
第三,高校教师要加强意志独立性的培养,要明确自己行动的目的性,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要加强意志果断性的锻炼,必须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方法,在行动中敢于承担责任,敢作敢为。同时要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保持充沛的精力,克服各种不符合目的的内外部困难和干扰,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制性,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懒惰、恐惧、紧张、愤怒和失望等不良情绪的干扰。
总之,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栋梁的重要使命,只有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和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把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顶点,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优秀的、出色的人才。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领导者应当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努力营造有利于保持高校教师健康心理的内、外部环境。同时,高校教师亦当多关爱自我,以确保让自己有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为学生服务,提升自我的幸福感,与同事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教育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光明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范存欣,王声湧,朱利等.广东省高校教工亚健康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3(09):775.
[2]程明莲,徐学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人口学变量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2):86.
[3]陶芳芳.高校教师压力及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靳诺,郑永廷,张澎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1-262.
[5]陈静,李璞.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8(8):159.
作者简介:
续晓飞(1982—),男,陕西榆林人,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陈俊敏(1987—),男,山西阳泉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化,人才培养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高校均建立了心理辅导中心,并配有专人负责咨询和疏导,而高校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却很少有人关注。由于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其心理健康一旦出现问题,轻的来说将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个人的工作业绩;重则影响到一代人,甚至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为此,全社会应该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起来,大家都来关心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构建和谐的环境,不再使不健康的因素转移到学生。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心理健康英文称为“mental health”,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而高校教师健康的心理与教师个体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和热爱、健全的人格、积极的情绪状态及客观清楚的自我了解是联系在一起的。大家普遍认可的概念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理性处理外部事务,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目前为止,已经有大量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数据。早在2002年6-7月暨南大学医学院采用问卷方式抽样调查了全省19所高校的9600人,调查结果表明,广东高校教师健康状态比率为:健康占10.40%,亚健康占45.55%,前临床状态占23.63%,疾病状态占20.42%,全省高校亚健康发生率为69.18%。在对上海高校女知识分子调查中发现,有失眠现象的占45%,有身心疲惫之感的占59%,时有烦躁易怒情绪的占55%,常感体力不足的有48%。陶芳芳等人以问卷方式对武汉地区三所高校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83.62%的高校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程明莲等人于2007年10~11月采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对华北某高校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轻微症状的占总人数的82.92%。尽管这些调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高校教师中确实有一部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势必对教师本人的发展、所教授的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运用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的一个心理健康公式:B=P/E。B指心理症状出现率;P指内外压力的总和;E指自我强度(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发现人的心理健康与内外压力和自我强度有关;心理健康程度与自我强度成正比;与内外压力成反比。
根据以上原理探寻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来源是来自社会与学校的客观压力和教师自身的主观压力。
1、社会压力
社会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据统计,仅美国每天就出版6000到7000篇科学文章,发表的科技信息量还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者,要完成授课、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任务,在不断适应变化之时,还要不断地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否则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他们在社会中有着更直接的、更深层次的压力和危机感。
2、工作压力
大学相继推行的各项改革对高校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充满挑战,压力也随即增加。人事制度改革:改革后高校破除了“职务职称终身制”,改用“聘任制”,不同职称、不同级别之间的收入也拉开了差距。在教学方面:学分制的实施令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成为学生选课的主要标准,而选课学生人数的多少与教师工作量的测算联系在一起。在科研方面:许多教师面临申请科研课题难度大、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不高的现实问题。科研能力的高低与职称评定紧密相关。人际方面:由于高校教师的工作方式,令其与学生、同事和领导欠缺足够的正式的沟通与交流,加上知识更新加快,还要不时地充实和提高自己,以上这些因素使得高校教师在工作时不堪重负。目前,民办高校“官本位”思想过浓,多采取“以罚代管”的强制的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管理,而在心理上缺少必要的抚慰,使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防线更加脆弱。
3、家庭压力
高校教师首先是一个社会人,在高校住房分配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之后,高校教师负担加大,而实际收入水平没有明显提高。有些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为了解决住房、医疗保险等问题,不得不在校外兼职,其面临的压力更大。而民办高校的年轻教师在住房、医疗保险、子女上学等诸多福利条件不到位的情况下,再加上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人才流失严重。
4、教师自身的压力
教师的这个行业与其他的工作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交汇。只有健康的老师才能有效地传授知识、教育引导学生。但是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工作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教学基本上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挑毛病的工作。因此高校教师常常遭受身体和思想上的痛苦。这种痛苦从表层看来是由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发现自己与同事和学生处于疏远、竞争和冷漠的关系。但从深层次的原因剖析来看,这种解体的痛苦更多的来源与教师“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高校教师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弱,缺乏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在遭遇挫折时,或因为某种原因自身的需求无法满足时,内心都有一种摆脱痛苦、减轻焦虑、重新恢复心理平衡的内在倾向,并常常不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卫方式来减轻挫折等造成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而累积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没有及时化解,影响到后续的工作与生活状态,陷入恶性循环。特别是民办高校的教师,随时都有被炒的威胁,以致心理过于焦虑,并将此带到工作中去,影响到学生。
三、维护和促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按照高校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来源,笔者认为应该从减轻高校教师的压力和增强他们心理素质等方面着手: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高校教师是社会大家庭的成员,社会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全社会通过尊师重教来切实解决教师生活与工作中的难题,有助于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关爱与信任、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增进他们的职业自豪感。特别在民办院校要增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与心理负担。
2、改革学校管理方式,创设温暖的校园环境
首先,高校管理部门可以效仿学生心理干预机制,可以建立并推行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成立教师心理疏导中心、心理咨询室、谈话室或心理保健咨询热线、校长信箱、校领导接待日等形式与教师沟通等方式来拓宽教师心理压力释放的途径。
其次,开展岗位培训,激励教师成长。学校管理者应组织教师学习创造性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性教育观;开展各种教学基本功训练、竞赛,督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师进行教学、科研能力培训,极力使教师岗位成才,使教师在竞争中不断培养自信,自塑健康心理。
同时不断改进教师的福利待遇,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及科研的机会和条件。增进教师与同事和领导的人际交往,减少他们工作与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形成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让彼此之间融洽温暖的人际联系成为健康工作的动力。西京学院利用工会组织举办舞会、外出旅游、座谈等活动缓减教师的压力,号召教工参加必要的义务劳动等方式来释放压力。
最后,融入人文关怀,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优化工作环境。学校管理者首先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民主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强化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通过教代会等形式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来,可以获得心理投入的体验,产生心理认同,进而把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统一起来,减少管理上的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善于自我调节
从高校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应对压力。在认识压力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运用积极认知,避免认知绝对化;二是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保持适当的期望值。同时要正确认识压力,压力反应不是个性缺陷与能力不足,而是人人都会有的体验。
第一,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当教师面临着心理压力时,要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来减轻压力。心理防卫机制可以有效地减轻人的压力,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同时,学会放松,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放松可以化解脑力和体力的紧张,让人摆脱烦恼和焦虑,内心宁静。教师在面临压力时,可以学习一些放松的方法,使自己在每日忙碌的工作中能纾解紧绷的精神。最后,磨练意志,增强抗压性。人的抗压性不是天生的,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磨练人的意志力是增强抗压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减轻心理压力的重要心理基础。
第二,加强自己在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学习,并将所学用于解决自己日常的心理问题。高校教师应当找寻完整的、不分裂的自我整合,从而让自己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形成一个有力的“场”,用“场”把学生、学科和自我通通编织到一起,让每个人生活经历的每个重要线索都得到尊重,养成健康的生活模式。高校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思考自己的现状,自我评估在过去一学期的教学和科研当中的实际表现,给下学期定一目标。
第三,高校教师要加强意志独立性的培养,要明确自己行动的目的性,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要加强意志果断性的锻炼,必须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方法,在行动中敢于承担责任,敢作敢为。同时要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保持充沛的精力,克服各种不符合目的的内外部困难和干扰,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制性,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懒惰、恐惧、紧张、愤怒和失望等不良情绪的干扰。
总之,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栋梁的重要使命,只有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和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把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顶点,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优秀的、出色的人才。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领导者应当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努力营造有利于保持高校教师健康心理的内、外部环境。同时,高校教师亦当多关爱自我,以确保让自己有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为学生服务,提升自我的幸福感,与同事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教育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光明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范存欣,王声湧,朱利等.广东省高校教工亚健康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3(09):775.
[2]程明莲,徐学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人口学变量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2):86.
[3]陶芳芳.高校教师压力及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靳诺,郑永廷,张澎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1-262.
[5]陈静,李璞.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8(8):159.
作者简介:
续晓飞(1982—),男,陕西榆林人,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陈俊敏(1987—),男,山西阳泉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