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靓丽风景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j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咀嚼、消化,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新课标呼吁朗读,提倡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则要求对课文应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读中练。人们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的作用。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朗读必定会成为语文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
  一、课前教师的读
  在课前,教师必须认真备好课,做到反复朗读文本,深入钻研文本,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时代背景、思想感情;把握文本的写作精髓,表达方式;领悟人物精神,个性特点;抓住文本的“线”和“魂”。这些工作教师必须在课前完成。只有教师理解好了文本,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好好地理解文本。当然,也应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提前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查找资料。
  二、课堂中学生的读
  学生读的方式有很多,有齐读、自由读,有默读、朗读,有粗读、细读、浏览等。不管怎样读,都必须有效地读,读出收效,读出感受,读出积累,读出运用。怎样才能读好呢?
  1.优化课堂结构,保证朗读时间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只有40分钟,而有的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不重视让学生在读中去自己感悟。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根据年级、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把握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保证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适量的朗读时间。朗读时,要让学生读完、读好,读得准确、扎实,切不可匆匆过场、草草收兵,从而真正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
  2.读中感悟,悟中促读
  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把朗读与理解分开进行,只有理解得深,才能读得好。如果只是朗读,根本没去理解,而想让学生读出感情来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我在教学《庐山云雾》时,仅仅解决了几个不认识的字后,我就提出问题:“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景色美在何方,如何“美美地读”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毕竟能自悟自得的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由此可见,朗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理解是朗读的基础,而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因此必须有机结合。又如,《观潮》一课中关于“潮来了”时的描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可要求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同时让学生感悟这的确是“天下奇观”。教师也可自己朗读课文,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朗读中,从而感染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唤起对美的共鸣。
  3.紧扣重点,品读深化
  在一些语文课堂上,教师会花很多时间让学生去读,也有很多的学生参与了读,却没有真正达到读的效果。要想真正达到读的效果,有感情的品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有感情的品读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处理将文章抑扬顿挫地朗读出来,这时的读已带有学生自己的个性,是学生个人感情的一种宣泄。如《井》一课中,在描写井水清这一特点时,作者是这样写的:“我趴在井圈上,痴痴地往井里看,一颗一颗的数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教学时,我让学生带着对“痴痴地”“一颗一颗的”“闪亮的”的理解去读,学生通过细细地品味、揣摩,再加上老师的提示与点拨,进一步感受出正是“一颗一颗”“闪亮”这两个词把井水的清表现出来了,而“痴痴地”则表现出作者看得投入专注。教师紧紧抓住重点词句去引导学生品味揣摩,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个性朗读,形式多样
  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变换形式,让学生多读,并且都参与,培养他们的兴趣。如《柳树醒了》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题目已散发出诗意,全诗共五个小节,可以采用“讲述型”朗读,让学生读得语调亲切自然,好像讲故事一样,娓娓动听;“描述型”朗读,读得语调轻快活泼,好像读儿歌一样,轻松俏皮;“抒情型”朗读,读得语调轻柔缓慢,好像读散文一样,充满幻想。另外,根据课文的不同,还可以采用教师指名读、开火车读、对答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朗读。
  新课标理念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在朗读教学过程中,要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努力追求既创新又有效的朗读境界,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以朗读创设……在新的阅读理念下,让朗读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永驻语文阅读教学。
  (责编 张翼翔)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如何搞好化学实验教学,以化学实验为牵引,有效引领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快车道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如下做法:一、运用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二、运用实验,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三、运用实验,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四、运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 操作 探究 发散性思维  关于化学实验,《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作出了这样的阐述:“化学是一门以
期刊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体系严密、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素质教育培养方面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规律,中学生需要掌握怎样的学习诀窍才能学好数学呢?对当前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学习数学不得法,事倍功半,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因此,完善数学教学方法,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 数学学习方法 调查分析 指导  数学是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
期刊
2012年4月18日,我校举行了高一年级语数外三门学科的期中考试。其中语文一门,我所教的班级53名学生的平均分在4个实验班中排倒数第一,在年级16个班级中占第七位。仅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本次考试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考察的是散文《背水的日子》,四个主观问答题,共计20分,我班的平均分是7.82分。其中,第一题,平均分为1.82,得分率45.5%;第二题平均分为2.24,得分率37.3%;第三题,平均
期刊
摘要:中国当下教育的问题和危机迫切要求进行教育变革,激发个体生命创造力并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将是教育变革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在全球文化符号交流及中国经济社会整体转型的背景下,跨学科教育可能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方法。然而,在中国特定的文化及制度环境下推进跨学科教育需要设计或尝试不同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关乎个体生命价值及自由发展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通识教育 自由发展 跨学科教育  一、引言  教育问题不仅
期刊
摘要: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期,创新能力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竞争力的源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美术课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为直接有效的课程也正受到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那么,美术课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本文从课堂实践出发,尝试提出一种运用倾听与沟通进行创新教育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美术教育 创新能力培养 倾听与沟通  美术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期刊
[学习目标]  1.了解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作用。  2.学会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运用抒情和议论。  [学习重难点]  学会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运用抒情和议论。  [学法指导]  通过学生优秀作文片断分析总结记叙中抒情和议论的作用,在具体的文章修改中体会其用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提高记叙文的写作水平。  [学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阅读苏教版八(上)语文书第五单元写
期刊
摘要: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考试导向的教学使得人们扭曲和割裂了语文学科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的价值和功能。这样的认识还体现在了高考考题上,使得此类文本的教学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或检索信息。笔者反思了这些片面认识,并总结了一些在教学实践中的改变,希望让此类文本的阅读恢复到固有的内涵和价值。  关键词: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教学 反思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的关注并没有比曾经农业社会中的靠天吃饭的人减少,反
期刊
一、习作存在现实问题  正视我们的习作现状,如“五子登科(帮老奶奶拎篮子、公交车上让位子、星期天捡钱夹子、在家帮忙扫屋子、为邻居阿姨管孩子)”现象普遍存在,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没有内容可写的情况是很严重。记得班中有个学生,每周上交的日记是陪妈妈逛商场,今天买了鞋子,明天买了袜子,只换了一下商品的名称;也有一个学生甚至不写老师布置的作文,理直气壮地说没有可写的内容。虽然这样的孩子是个别现象,
期刊
摘要:习作教学难,难在学生觉得无内容可写,处于“无米下锅”的状态,难在教师批改费时费力,指导无力,难在学生体会不到习作的快乐,没有动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尝试着从习作内容、习作批改、习作动力三方面入手,对有效习作教学展开论述。  关键词:习作 内容 批改 动力  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遭遇了冰山,触摸不到温暖绚烂的春天。我尝试着做了以下三件事。  一、习作内容——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阅读
期刊
关于中年级段的习作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八条基本要求,概括总结为以下三点:1.乐于书面表达,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3.实际运用方面:尝试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学会用书信、便条交际;学会修改习作;学会使用冒号、引号。中年级的习作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一阶段旨在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