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1—12期分类总目录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MA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分配公正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并且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收入贫富分化现象有着直接关联。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利用权势、贪污腐败、坑蒙拐骗等不合法手段带来的非法致富现象,以及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双轨制、法制不健全的暂时存在带来的暴富现象,而是讨论在法制条件下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着的贫富分化趋势和分配公正问题。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演变规律作了经典式表述(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83页),然而西方学者(过去称“资产阶级学者”)对这一经典表述大多不予承认,苏联东欧国家和我国(过去称“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对此的理解也有偏差。至于当今一些热衷于“超越传统的哲学思维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则不太关注甚至有些淡忘。鉴此,本文旨在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马克思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演变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大题目。从“结合”(在本文中特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维度和哲学的层面去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很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问题。
《维摩诘经》是印度大乘佛教运动初期出现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思想诠释活动中依据的一部重要哲学经典。该经梵本近由日本学者发现并初步整理发表,使得我们关于中古佛教思想史的研究获得了新的宝贵的文献依据。本文选取该经中《入不二法门品》,先据梵本试作新译,然后就该品中的相关问题作一研究,力图深化我们对于中国古代佛教哲学诠释中某些问题的认识。不妥、不当之处,尚祈学界不吝指正。
本文的焦点是下面这个问题:在现实世界中一个专名的指称究竟是如何被确定的。在第一节中,我首先介绍克里普克对关于专名指称的传统描述理论的批判,然后讨论克里普克自己的因果理论以及这一理论所面临的困难。在克里普克的工作之后不少哲学家都对专名指称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研究(突出的工作包括:Berger,1989,2002;Chalmers,2002;Devitt,1981;Evans,1973,1982;Lance,1984)。在第二节中,我将集中介绍埃文斯(Gareth Evans)的重要工作,将解释为什么他的工作能帮
哲学的使命之一在于不断地对它所要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人性和人生进行反思和自觉。时代的演进和哲学批判的转向是我们重新审视当代人生观问题的逻辑原点。人的存在和感性幸福,在社会日益工业化、世俗化的时代洪流中,业已成为现实的追求,人性的丰富和全面成长成为当代思想文化的自觉意识。因此,传统哲学对人性的批判、对人生的理解和规定,已经不能再绝对化为惟一的符合人性的存在方式,时代要求哲学的批判应当凸显其思维的价值维度和人学性质。这样,哲学对人生的反思就应跟上社会生活的时代步伐,以期对人的存在和生活进行科学的解释和现实的指
期刊
期刊
如果说西方人文学术的强项在于纯粹哲学和文史哲学飞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长处则在于文史浑然和文思粘连:文化典籍丰富的史料和细致的考证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在深层的文史哲理和周密的文史思辨方面一直未脱疲软的状态。重要的问题不仅在于这一环节的疲软,而且在于国人对疲软现象的视若无睹,即阙而略之的学术观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