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成就的意义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yyl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苦难往昔的回忆和生命理由和意义的追问几乎是杜涯诗歌创作的全部主题,这种不断的“重复。成就了杜涯诗歌的独特意义,使她的诗歌达到了一种升华内在生命的境界。
  [关键词]杜涯诗歌 主题分析 重复
  
  河南的女诗人杜涯,经过了漫长的“在黑暗中的写作”时期之后,她的诗终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在描述90年代以来的诗歌时。杜涯终于成为一个无法被忽略和遗忘的名字。但是,即便是得到了较高的评价,杜涯诗歌单一的主题始终是被诟病的。这一点。那些不吝于赞美之词的诗评家也不例外。对于这种批评,固执的杜涯说:“我有自己的想法”。的确,她后来的创作中并没有以开拓新的主题为努力方向。当时杜涯并没有说这种想法是什么,但是最近她的一些关于诗歌境界的理论文章,使我们对她的创作主题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一、“问为何事来人间”
  
  在秦岭,我看到无名的花开了
  又落了。我站在繁花下。想它们
  一定是为着什么事情
  才来到这寂寞人间
  ——杜涯《无限》
  整体看来,杜涯诗歌的取材和主题确实比较集中。早在90年代初期,诗评家耿占春曾这样来描述杜涯的诗歌创作:“她拥有简朴、一致的诗风。和几乎不变的主题:时间消逝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令人伤感的变化。”这种概括对于杜涯后来的创作依然有效。
  杜涯诗作的主题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寻找和孕育的过程。但是一开始她就凭借着乡村生活的苦难经验和天性的敏感确定了乡土题材和哀歌情调。乡村及其亘古不变的风景是她早期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三月的桃花、冬天的柿树、静默的乡村、乡亲们一年四季的“种植,收割,吃饭,生病”、还有那种让人伤痛不已的“不变的命运和缓慢的光阴”(《致故乡》),这些平凡而恒常的事物被杜涯捕捉进她的诗歌。抒情性成为杜涯90年代诗歌创作的特色,她早期的诗歌显示出的朴素、简单的意象和节制的抒情,也使她在标榜“叙事性”的90年代诗坛上因为“过时”而显得落寞。
  尽管这一时期的杜涯已经显示了她抒情性的天赋和捕捉独特意象的能力,但她诗歌的主题还是略显单薄。如《遗忘之歌》、《转达》、《桃园之冬》等早期代表性作品,意象像雪片般纷至沓来,营造出一种万物流逝、光阴不再的哀伤气息。但是,由于诗人过分流连于这种抒情,在主题的表达上仅仅是点到为止。如何把这些意象更好地与主题的呈现和深化融合起来,从而将抒情性升华到一定的境界中去,而不是沉湎于一种伤感、哀婉的抒情氛围之中,应该是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5年《无限》终于使杜涯对自己的写作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这首诗中,杜涯反复地追问生命的理由和意义——问为何事来人间?它延续了杜涯乡村题材和哀婉的抒情特色,但将诗人单纯对自然的歌咏和对万物流逝的伤感上升到了对生命本身的叹惋和价值的追问。
  《无限》显然在杜涯的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是她生命和诗歌创作的分水岭。此后,她把关注点目光从早年的时光、生命、流逝等转向了更为深远开阔的地方:无限、永恒、终极意义、宇宙的思想和精神、以及生命的归宿等。“杜涯的句子开始抓住一点什么了,以后就再也不肯放松,持续十余年,直到最近一举完成的长诗《星云》,似乎什么样的重量都能解决了。”《无限》使我们有理由对杜涯有了更多的期待。果然,《星云》仍然是裹挟着《无限》的气息,但是气势却更为恢宏。从自然界的季节更替写到宇宙的循环往复,最后依然归结到对生命的缘由和意义的追问:“我为何到来?又为何必须离开?/为何会有大地缝隙中的逝者?/那去了的,为何再不能复归。回来?/为何没有永恒的世界,永恒的物质,永恒的时间?”这种不懈的追究构成了这首长诗的抒情高潮。最终,她长期以来苦苦思索的问题似乎得到了某种解答:“一切都到来了,一切又归去,又寂然,又平静/这是你的法则,是时间的法则/这里,那里,之前和以后的法则:一切都结束了,一切都重新开始”。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在这样的认知中,诗人的内心也复归于平静,达到了升华有限生命的境界。
  “问为何事来人间?”杜涯执拗的叹惋几乎涵盖了她诗歌的全部主题。万物为什么来到人间?我们以什么来对抗生命的有限?在诗歌中,杜涯反复地追问生命的理由和意义。这种意识和追寻使她的诗歌有了某种深度,并有效地避免了单纯抒情式的浅吟低唱。
  
  二、“春天里的门窗一扇扇关闭了起来”
  
  这个世界上无人能够帮我
  “这是命运”。我曾这样想。它冰冷的目光
  望向以后的岁月:在省城,我抓取生活
  却迅速抓住了疾病、背叛、卑污、诋毁
  春天里的门窗一扇扇关闭来起来
  ——杜涯《自述》
  “多少年了,我伤痛于时光的无情流逝、生命的永久消散,伤痛于时间的一去不回,伤痛于那曾经的美好一切都永不回来。”(《时间回归》)伤痛、哀婉、忧伤几乎成为描述杜涯诗歌的关键词。杜涯在解释自己的创作风格曾说过:“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他,绝不是无缘无故的。”我们可以从诗人的经历和体验来考察她诗歌主题的形成原因。
  毫无疑问,童年经验对一个敏感的诗人来说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生性敏感的杜涯在童年时即对生命的流逝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加上多年医院工作的经历,她见识过太多的病痛和死亡,生命的悲凉感似乎与生俱来。《桃花》是杜涯的一首伤怀诗。三月桃花,灿烂盛开,但是在杜涯这里却和死亡这一人世间最残酷而不幸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一个烂漫的小女孩的欢呼和大人们的哀伤,对比愈发鲜明,人生的无常感更是痛心彻骨。灿烂的桃花和殒落的生命让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过早感受到了生命的沉重与虚无,这种过早对死亡的感觉几乎是刻骨铭心的:“忽然,我明白我第一次,面对什么/那一年我九岁,或者十岁/我还不懂得死亡/我也不懂得生命流逝和消亡/……我知道我的童年已经结束”(《回忆一个秋天》)。
  童年的过早结束无可救药地对诗人的创作心理产生了致命影响,那种岁月的易逝和生命的悲凉感成了杜涯诗歌的基调。而沉湎于回忆的写作又使她的诗歌有着一种如盐浸过的苦涩和忧伤。诗人这“一生的黑暗、凋谢、光芒”仿佛是童年开始就注定的宿命:“对我们中的一部分人来说,童年即是一生。我属于这一部分人中的一个。”《童年》童年几乎成就了杜涯的一生,这个精神分析学意义上的命题在杜涯的诗歌中得到充分的印证。在《纪念童年》这首诗中,作者童年中最为刻骨铬心的事情竟是家人在强势乡邻侵犯下的愤怒和无助。这种屈辱使这个出身贫寒但高傲自尊的孩子心理蒙受的阴影终生难以祛除。
  之后,大学梦在黑暗中无声熄灭,她“曾多次在深夜里痛哭,”成年后,她辞去医院的工作流浪省城,企图“抓取生活”,却“迅速抓住了疾 病、背叛、卑污、诋毁”。经受了一系列致命的打击后她慨叹命运的无常与不公:“世界上无人能够帮助我”。“生活,它先是踩踏了我,而后来则是我抛弃了它:我转身离去,越来越远,‘我与生活的决裂越来越难以弥补’”。(《自述》)
  “春天里的门窗一扇扇关闭了起来”,所幸的是杜涯并没有在这种打击下消沉。也没有长久沉浸于无法言说的哀伤和愤懑之中。而是在生活的磨难中逐渐开阔了视野。将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思考融入到了对生命意义和无限宇宙的思考:“不要硬把我拉进他们狭隘的视野。他们的生活。——我关心的是屋顶以上的事物。”(《告诉》)对于杜涯来说。写作变成了她最后的救赎之途,成为缓解内心苦难和生命焦虑的有效手段:“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诗歌写作’几乎是能将其心灵照亮的惟一光亮,是一个诗人对抗内心黑暗的工具。也是对抗必将到来的死亡的一种方式。”(《宇宙的心》)
  这种饱经沧桑的经历却使得杜涯的写作过早地进入了一种暮年的心态。她的挚友。同为河南的女诗人扶桑这样爱怜地说起杜涯:“你还很年轻,但我却感觉不到你的青春”。(《冬夜怀人》)张杰则称杜涯的写作是一种“老年写作”:“这种写作在写作者本人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在局外人看来,它是一种潜在的身份确认,这种确认就是一种写作上的老年身份确认。”这种暮年心态和老年身份的确认,是建立在个人的苦难经历和对人间普世苦难经历的体验和感悟之上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杜涯的诗歌犹如一个暮年老人对伤痛往昔的回忆,对生命的洞彻和感悟。
  
  三、“重复”成就的意义:杜涯的诗歌主题观
  
  事实上一个诗人成熟而终至完成。是需要且必须是“重复”的,惟其“重复”才能在众人中显现其与众不同的声音,并使之不断增强,使之成为有别于众人的独一无二的声音。
  ——杜涯《诗,终止于境界》
  “诗,终止于境界”是杜涯新近提出的诗歌理论,她延续了早期的“诗的最高境界是沉默”的观点,以理论化的思考来回答了那些对她诗歌风格和主题单一的批评。在她看来,优秀的诗歌和诗人最终要达到的不是思想,而是境界。而与境界密切相连的就是诗歌的主题。在一个诗人的终其一生的创作中,始终有一条主题的主线存在着、延伸着。对于个体诗人来说。主题可以是恒定的,惟一的,而这种恒定恰是依凭不断的“重复”成就的。这可以看做是杜涯诗歌主题不断重复的一个注解。
  “重复”不是单调。也不是简单的复制。“重复”是“不断的延伸和加筑。使心灵的基石逐渐增高并稳固,从而获得镇定无比的力量,”所以经过“重复”的主题才能是强韧而恒定的。杜涯认为,主题,可以看成是诗人的心灵的方向,所以主题之所以以一贯之和恒定。是与心灵的恒定是有关的。
  一位诗评家这样评价杜涯:“杜涯的诗在面上狭窄,主题单调。但抒情的深入度和境界是同代的许多诗人难以企及的。”我想这种“面上狭窄,主题单调”的诗能够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正印证了杜涯在“重复”中成就意义的诗歌观念和理想。从早期的《秋天》、《桃花》、《春天的声音》到成熟期的《无限》、《岁末诗》、《自述》到近期的《偏远》和长诗《星云》,杜涯一直在伤痛着美好事物的短暂、光阴的易逝、生命的无奈和时间的循环往复。她固执地将这一切融入到诗歌中,在对有限生命的意义不懈追问中,那些简单、质朴的意象弥散出永恒的气息。
  “要想了解一个诗人,就要了解她内心中最黑暗的部分。”(《黑暗与光亮》)在走向这种生命境界的途中,杜涯相当长一段时期都处在内心的挣扎之中。她将其称为“在黑暗中的写作”。这种黑暗可能不单单指那些人世间的不公和肮脏,更源于诗人感受到生命的有限和虚无的一种恐惧。正视人的孤独性和有限性,感受到这种流逝中恐惧的战栗。从苦难和虚无的缝隙中遥望黑夜的星光,杜涯的写作充满了忧伤,但没有陷入绝望。她用她朴素的意象诠释了人的生存境遇和难题,突现出了内心的力量,正如李建春对杜涯的描述:“她学历寒酸,知识准备差可人意,但是已具备了一个真正天才的爱和勇敢,对,就为一点,杜涯在临近不惑之年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一个内在生命的境界。”
其他文献
[摘要] 俄籍美国人布罗德斯基是第一个在中国拍摄故事片的老外,但是长期以来此人在中国的电影创作历史模糊不清,作为电影史学研究工作者,我们特地翻译这篇文章,以供国内同行学者们参考。本文原文发表在美国电影研究学术刊物《亚洲电影》2009年冬季刊上。  [关键词] 布罗德斯基 早期中国电影创作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2.017  F、1909-1911年
[摘要]“后现代”是个新奇的字眼,它起源于西方国家,是—种新兴的文化思潮。电影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在发展沿革的过程中也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作为中国新兴电影的代表人物一用星驰的电影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气息。他以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叙事模式和手法,从深层次去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很恰当地展现了人物的思想状态和情绪领域,在世界影坛上树立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周星驰 颠覆    引
[摘要] 作为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张艺谋,一直致力于电影艺术的探索与发展。早期成功导演了《红高粱》,技术手段和电影内容结合完美,开启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之路。然而,一味强调技术手段的使用却在《英雄》的拍摄中表现偏颇,对电影制造追求技术至上的策略,使《英雄》思想空洞苍白。技术手段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得与失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 张艺谋 电影技术 《红高粱》 《英雄》 成功与片面  doi:10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工具和创作手段,计算机技术被纳入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后展示出了巨大的影响力,它改变了传统的视觉语言,使视觉传达设计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潮流下,在视觉传达领域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艺术面临的挑战与冲击,从而正确运用计算机技术是当前设计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 视觉传达设计 数字化    一、概述    计算机作为现代人类最尖端的技术之一,它
【摘要】朱文颖出生于上海,成长于苏州,被人称为“上海往事中的女子”和“苏州文化的女儿”。长期的文化习染使她对这两座城市的精神品格具有独特的感悟与认知,并进而将其沉潜在小说文本的隐喻话语世界里。最终,凭着“生命之仗”的上海和“无底之底”的苏州,朱文颖在公众阅读的期待视野中完成了对两座城市话语想象的突围。  【关键词】朱文颖 上海 苏州  【DOI】10.3969/j.issn.1002-6916.2
在时尚圈有这样一句话:“复古即时尚”。而一些近年来出现的相机镜头,也都带着浓浓的50、60年代,甚至19世纪镜头的特点,令人眼前一亮。那么它们是徒有其表,还是具有真正的古典血统?我们将用这篇文章给你一个答案。
摘要:在美国,爱伦·坡是19世纪初的一位文学怪才,其小说、诗歌和文学批评理论都已成为全世界最珍贵的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爱伦·坡首创心灵恐怖描写,翻开了西方哥特式小说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名作《黑猫》是坡心灵恐怖描写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黑猫》 心灵恐怖 文化探源    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体裁,多半讲述古城堡闹鬼的故事,其恐怖、凄凉、衰败色彩浓厚
摘要 隐喻与象征是现代电影常用的修辞方式,几乎所有堪称巨匠的导演都涉足过这一领域并留下经典例证。安哲罗普洛斯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突破了单个镜头、单部影片的局限,贯穿于多部作品,构成一个庞大而关联紧密、内蕴深厚的隐喻与象征体系,使其作品超出了电影的读解范畴,在文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方面获得了多元阐释的可能性,这是安哲罗普洛斯对电影隐喻与象征语词库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 隐喻 象征 安哲罗普
【摘要】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其作品《押沙龙,押沙龙!》中,运用了《圣经》中常常出现的水与影子的意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福克纳用水与影子的意象记录了小说的中。人物萨德本的兴旺和衰亡,也表达了其对缺失道德价值观的现代社会的否定和忧患意识。  【关键词】圣经意象 惩罚 无意义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重要的小说家,《押沙龙,押沙龙!》是其重要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水与影子
[摘要] COSPLAY风潮随着动漫产业的发展开始风靡青少年世界,COSPLAY不仅仅是一种由动漫衍生的表演秀形式,它和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联系,在日韩动漫拉动下,角色扮演成为当代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一种动漫文化传播方式,  [关键词] COSPLAY COSPLAYER COSPLAY服装 动漫 日韩动漫    一、COSPLAY风潮席卷青少年心理世界    1.1 COSPLAY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