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为党服务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rat1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这样评价:“在近代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使中华民族走出了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苦难,迎来了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朱德同志就是这些共产党人中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民族英雄璀璨群星中的一颗巨星。”

从一名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19世纪末,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和民族濒临灭亡,人民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灾难。在这个时期出生并长大的朱德,立下了“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的远大志向,同无数仁人志士一样,努力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1908年春,朱德抱着科学民主的思想,回家乡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任教,但遭到了守旧势力的阻挠。他对社会上新旧势力的斗争、政治上各种阴谋有了新的认识,觉得“教书不是一条生路”,下定决心投笔从戎。
  1909年春,在写下“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的誓言后,朱德远赴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利用了这个新军学校的力量,参加了推翻封建社会的斗争”。他接受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加入了同盟会。他积极投身辛亥革命,参加了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成为滇军名将。但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的胜利,并没能使中国摆脱黑暗。朱德认识到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法解决中华民族的出路问题,不能救中国。


一九二四年,朱德在德国哥廷根

  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五四运动,让朱德看到了希望。他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进步刊物,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眼界被大大扩展了。他认识到“用老的军事斗争的办法不能达到革命的目的”,“有必要学习俄国的新式革命理论和革命方法,来从头进行革命”。
  1922年3月,朱德离开云南,寻找救国救民真理。5月下旬,他应原川军总司令刘湘和川军第二军军长杨森之邀,抵达重庆。杨森以师长之位留朱德共事,朱德婉言谢绝。刘湘劝朱德赴峨眉山休养,朱德不屑为之。6月,朱德抵达上海,未寻找到共产党。7月,朱德赴北京找共产党,仍未如愿。当他得知共产党负责人陈独秀在上海时,便启程返回上海。
  再次来到上海后,朱德先拜访了孙中山。孙中山要求朱德组织滇军到广东攻打军阀陈炯明,并答应先付军饷10万元。但朱德“对于孙先生及其国民党信徒动辄与这个或那个军阀搞同盟的战术,已经失掉了信心”,遂以决心出国为由,婉言谢绝了孙中山的要求。
  几天后,朱德拜见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向他提出入党的要求。陈独秀说,要参加共产党的话,必须以工人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并且准备为它献出生命。对于像朱德这样的人来说,就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陈独秀的冷淡态度给朱德留下了痛苦的回忆,他感到绝望、混乱。
  1922年9月,朱德同孙炳文等人一起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此时,他已经36岁了。10月,朱德抵达巴黎。他听说欧洲的中国留学生中已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旅欧组织,其主要组织者周恩来住在德国柏林,便和孙炳文赶赴柏林。11月,经中共旅欧组织负责人张申府、周恩来介绍,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朱德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的伟大道路,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共产主义崇高事业。

终身为党服务,革命到底


  朱德在德国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便开始为党服务。1925年,他进一步表示“归国后即终身为党服务,作军事运动”。终身为党服务,朱德将这个决心保持了一生。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革命成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1975年1月,在89岁高龄时,朱德继续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说:在庄严的第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我们被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党和人民委托我们贯彻执行宪法规定的职权,责任重大,任务很艰巨。我们一定要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3月6日,朱德还亲笔写下了“革命到底”的条幅,表示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强决心。从这时起到他逝世的一年半时间里,他承担了大量的外事活动,频繁地会见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会领导人以及友好代表团,单单出席接受国书的仪式就达40多次。
  1976年6月26日,朱德因病住院,但仍惦记着还有一次会见外宾的任务,直到秘书报告说已另安排别人会见之后才放心。逝世前,他还不住地说:“我还能做事……要工作……革命到底。”
  在去世前他不只一次讲过:我只有两万元存款,这笔钱不要动用,不要分给孩子们,作为我的党费,交给组织。在朱德逝世后,1977年1月15日,康克清给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写了一封信,遵照朱德的遗愿,将他自发工资以来存放于中办特别会计室的存款2.03万元,全部作为党费上交组织。

无限忠诚,光明磊落


  朱德事事处处以党和人民事业、党和国家大局为重,始终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无限忠诚,光明磊落。


一九七六年朱德存款清單

  作为军队的领导人之一,朱德始终坚持军队必须“无条件地在共产党领导之下”,始终注重思想建军、政治建军。南昌起义后,在南下起义部队失利的情况下,朱德努力保存革命火种。1927年10月底,起义部队从信丰到达赣粤边境的大余地区。朱德利用国民党军阀进行混战之机,对部队进行了整编,重点是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首先是重新登记了党、团员,整顿了党、团组织,成立了党支部。当时部队有共产党员五六十人,党员人数不到群众人数的十分之一。之后,他们选派了一些优秀党员去基层担任指导员,加强了党在基层的工作。朱德的这种做法对于党支部建设意义重大,与毛泽东的三湾改编的精神相契合,对于确立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长征途中,张国焘另立“中央”,分裂党和红军。1935年9月,张国焘在阿坝召开的中共川康省委及红军中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要朱德当众表态:“同毛泽东向北逃跑的错误划清界限”“反对北上,拥护南下”。朱德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他说:“我是共产党员,中央北上的决定,我认为是正确的。北上才有出路,你们一定要南下,我也没办法,但南下是没有出路的。”10月5日,张国焘在松冈附近卓木碉公然宣布另立以他为首的“临时中央”。为了给这个不合法的“临时中央”撑门面,他还把朱德以及随中央北上的红一方面军的一些将领,分别列入不同的委员会和常委会中,宣布朱德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朱德坚决反对张国焘这种分裂中共中央的做法。他说:“大敌当前,要讲团结嘛!天下红军是一家。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是个整体。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国全世界都闻名。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做不到呀!不论发生多大的事情,都是红军内部的问题,大家要冷静,要找出解决的办法来,可不能叫蒋介石看我们的热闹!”朱德还严正声明:“你这个‘中央’不是中央,你要服从党的领导,不能另起炉灶,闹独立性。”“要搞,你搞你的,我不赞成。我按党员规矩,保留意见,以个人名义做革命工作。”朱德态度强硬地反对张国焘另立“中央”,使其反党分裂行为受到有力的制约。

心系人民,艰苦朴素


  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朱德始终心系人民,艰苦朴素。
  1937年,朱德率部前往抗日前线。9月5日,在总部出发前一天,朱德给在四川的亲属写了一封信。这是他10年来第一次写家信。在信中,他说:“如理书等可到前线上来看我,也可以送他们读书。我从没有过一文钱,来时需带一些钱来。”9月27日,他又写了一封家书,询问川北家中情况,并问及后代:“设法培养他们上革命战线,决不要误此光阴。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我们的军队是一律平等待遇,我与战士同甘苦已十几年,快愉非常。”“我为了保持革命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革命办法非此不可。”11月6日,他在第三封家书中写道:“我担负革命工作昼夜奔忙,十年来艰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共苦,决非虚语。现时虽编为国民革命军,仍是无薪水,一切工作照旧,也只有这样才能将革命做得成功。”“我虽老已五十二岁,身体尚健,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



  当得知远在四川老家的母亲生活非常困苦后,朱德不得已向自己的老同学戴与龄写信求援。11月29日,他在给戴与龄的信中说:“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数十年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二百元中币。”战功赫赫的八路军总司令清贫如此、清廉如此,让人肃然起敬!
  抗战后期,到延安采访的国外记者很多,很多记者都对朱德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要不是因为他身穿制服的话,很容易把他当做中国哪个村子里的农民老大爷而忽略过去。”“在我所认识的人当中,他是最和蔼、最温和的一个人。他为人质朴坦率,绝不傲慢自大。他虽然已经50岁开外,但头脑仍很机敏、活跃,他好学心切,逢人不耻下问。在任何情况下,他处处大公无私,不为个人利益所左右,这些品德为他赢得了他所统帅的八路军全军的爱戴。”
  爱泼斯坦谈到对朱德的印象时说:“从他的外表一点都看不出他是一个勇猛善战的指挥员和身经百战的战略家。相反,他看上去像一位普通的父亲,在干完一天艰苦而又令人满意的工作之后,回到家中,解开钮扣斜靠在椅子上休息,谈起话来面带安详的微笑,充满成熟而又淳朴的智慧。”
  美国记者约翰?罗德里克写道:“作为共产主义军队的总司令,他在‘枣园’的生活是极其俭朴的。他当时约60岁,就好像一位慈祥的祖父一样。他亲切的脸孔,时常挂着笑容,使最怀批评性的访客也会消除敌意和顾虑。”
  1946年11月,在朱德60岁生日之际,董必武从南京给他寄来两首祝寿诗。朱德依原韵,和了两首。其中一首赞扬我们党领导的解放区:“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其实,朱德自己就是人民公仆的典范。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朱德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凭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丰富的治军经验,朱德与毛泽东等人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开展游击战争,点燃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燎原烈火。他和毛泽东把红军的作战经验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成为指导红军游击战术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从中国革命战争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游击战术的基本原则。1944年,在延安编写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史的座谈会上,朱德对这种游击战术的来源再次作了说明。他说:“过去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在川、滇同北洋军阀等打仗,打了10年,总是以少胜众,在军事上的主要经验,就是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法。记得在莫斯科学习军事时,教官测验我,问我回国后怎样打仗,我回答:战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当时还受到批评。其实,这就是游击战争的思想。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起了一点带頭作用。”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朱德明确提出:“要看到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我们要找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探索这条道路,他经常深入实际和基层调查研究。仅1956年到1965年的10年间,他就到过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他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他向中央写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从1951年到1966年,他向党中央提交了108份反映各行各业实际情况的调研报告,其中有98份报告是由他亲自主持起草的。朱德在报告中提出了许多符合实际情况的真知灼见,比如:他提出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他比较早地提出国防工业要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发展道路;在上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中,他提出停办农村公共食堂、恢复农村自由市场、调整农村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等。这些,都是他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

一生学习,一生向前


  我们党历来重视领导干部的学习,而朱德就是党内学习的典范。他经常用“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了”勉励周围的同志。他强调“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不能跟社会一道前进”。
  1940年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3月20日,中共中央又发出《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进一步规定了在职干部的分类、课程等有关学习的问题,还明确将5月5日马克思生日定为干部学習节。在当年举行的第一届干部学习节上,朱德被誉为“模范学生”。6月6日,朱德在延安在职干部学习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说:“前方后方很多同志都说我是一个模范学生,老实讲,怕算不上。因为我小的时候读了些‘诗云’‘子曰’很多要不得的东西,要重新学起,一面学新的,一面还要丢旧的。我只知道一句俗话:‘做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了。’我们要向前进,不然就要掉队。”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倡导中央领导同志要读32本马列主义书籍。虽然年事已高,但是朱德仍然认真通读了这些著作,其中大部分篇目都读了两遍。他还让身边工作人员摘录重点,然后再把这些内容逐字逐句读了好多遍,并用红笔加以圈点。他说:我们要学习马列主义。不仅要读毛主席的书,还要读马、恩、列、斯的书。要做到老,学到老。我现在没有别的事情的时候,就天天读书。今书也读,古书也读。今书就是毛主席的书,古书就是马、恩、列、斯的书。我感到很有兴趣,也劝大家读一读。他还带领工作人员一起学习,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给他们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主要精神,让他们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有进一步的认识。
  1976年5月19日,在临终前不到两个月时,朱德收到中央党校顾问成仿吾送来的根据1848年德文原本重新校正的《共产党宣言》新译本。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对照旧译本仔细研读了一遍,随后决定亲自登门去看望成仿吾。身边的工作人员对他说:“您老人家年纪这么大了,还是把他接来谈谈吧。”朱德说:“为什么要让人家来看我呢?他的年纪和我差不多,还是我去看他吧!”5月21日,朱德不顾90岁高龄,亲自到中央党校拜访成仿吾,对他的工作表示感谢和鼓励,与他交流对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心得。
  正是因为对于初心的坚持,朱德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几个历史时期,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在朱德诞辰13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我们纪念朱德同志,就是要学习他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
其他文献
2018年,是湘南起义90周年。在湘南起义中,湘南老区人民不惜流血牺牲,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湘南老区英勇战斗,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立下了永载青史的功勋,他们的光辉形象和光辉业绩,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上。湘南地区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策源地,这里有雄厚的共产党组织、农运骨干和工农武装基础,成为了党中央和中共湖南省委最早确定开展武装斗争进行武装割据的地方  湘南人民有着
期刊
吳志平在茶陵县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有追求的人,脚步不会停歇,即使前进的道路荆棘丛生,也能踏平坎坷;有信仰的人,精神不会失落,虽然天边的夕阳只洒余晖,但仍壮心不已。他,潜心耕耘党史园地20多年,将冷板凳坐热,用真实、客观、全面的党史国史激励世人。他叫吴志平,中共株洲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株洲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痴迷党史成行家  清隽的脸庞,鼻梁上架着副眼镜,谈吐间透着儒雅
期刊
春天,满山遍野都是迎春花,美极了!方阿姨就是在迎春花盛开的季节来到我们村的。方阿姨说,她当红军前是音乐教师。她会谱曲,还会编舞。她和我一样,喜欢迎春花。她把迎春花编成歌,谱成曲,还教我踏着《迎春花开》的曲子跳舞。除夕聯欢会上,方阿姨让我跳她编的《迎春花开》,她吹着口琴为我伴奏。我在她舒缓柔美的乐音中翩翩起舞,仿佛自己变成一朵正在绽放的迎春花。我终于穿上军装,成为红军宣传队的一名战士。秋天,部队接到
期刊
怀化市党史联络组组长薛忠勇,以74岁的高龄,担任市党史联络组组长一职。7年后的今天,他已年过81岁,以耄耋之年,继续奋战在党史战线。他写下一首诗励志自勉:“老骥伏枥犹奋发,忠勇当先献党史”。主动作为  2011年,因为上一任联络组组长罹患重病,组织上把薛忠勇推上怀化市党史联络组组长岗位。  薛忠勇认为,要让党史联络组工作真正有所建树,必须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充分发挥联络组成员特别是联络组长的优势上。
期刊
2017年11月出版发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被誉为最能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的“权威读本”。该书分为17个专题,收入总书记2014年8月18日至2017年9月29日期间的重要著作99篇。近日,某单位邀我结合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解读这部著作。备课中,我从通读、精读到研读,受益匪浅,深感真不愧为“权威读本”!  那么,这部“权威读本”让我领悟到了什么呢?  一
期刊
2018年1月16日,是陶铸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参加了纪念活动,以纪念家乡这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我还以同样的心情怀念陶铸的妻子曾志妈妈,感恩她对我的关心教育。家乡因陶铸、曾志的光芒倍添光彩,家乡的人民也永远怀念、永远铭记他们对这片土地给予的眷念和热爱。活动期间,一些历史片断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这些历史片段,体现、概括了陶铸的家
期刊
夷望溪出入口  2018年7月下旬,我和石成林、叶培民等几个当年常德的老同事、今日的退休老人,结伴到桃源转了两天,重点参观了沅江自然风光带、湿地公园、夷望溪、黄石水库等处。所见所闻,深切感受到桃源县委、县政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带领广大干群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绿色发展,收获的累累硕果。整治砂石码头堆场  我们参观的第一站是沅江自然风光带。  悠悠沅江自西向东横贯桃源,数万年来生
期刊
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又是具有尊史、学史、治史优良传统的民族。历史知识、历史智慧、历史经验就像阳光雨露一样,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历史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古往今来,在这条数千年的历史长河的岸边,挤满了打捞者和拾贝的人。但只有那些敢于献身、耐得住寂寞、深谙水性的人能够潜入水中,打捞到宝藏。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共通辽市委史志办公室编审刘忱就是一位对历史水性了解比较透
期刊
在西安事变前后,为了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不仅公开发表了许多文章,还以大量书信向国民党各派将领、民主人士、社会各界朋友宣传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针。他在信中多次阐明: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键在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双方都要作些让步;要巩固、扩大、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务须坚持各党派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信中洋溢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爱国、
期刊
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湘潭市主动审时度势,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伟人故里、大美湘潭”,打造全域旅游,提出“举红色旗、打文化牌、走生态路”的旅游发展思路,把红色旅游摆到战略地位,发挥优势,积极借势,用好资源,体现特色,推动红色旅游与诸多产业融合发展,发动全民共建共享,开发和提供更多层次、更人性化、更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发展带来旅游新时代  交通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