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中国教育在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中的一次巨大飞跃,随着研究的深入,情境教学达到了“瓶颈期”。主要原因在于情境教学法是针对小学语文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尚不成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有必要一一克服,让情境教学法能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发扬光大,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为情境教学法的未来提供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初中;情境教学法;运用;语文教学
前 言
在李吉林老师艰苦的探索下,情境教学的操作过程初见雏形,首先,我们必须创设情境,有了这个情境之后我们才能依托于情境展开情境教学。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材料的运用,在课堂的教学中展现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上再去建构新的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这样既熟悉又陌生的情境中去学习新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兴趣倍增,求知欲更强;其次,在创设情境之后我们必须主动将学生引入情境,而学生必然会被由具象或者抽象的物组成的情境所刺激,心中之情、心中之意发生转变,进而实现心与物的交融,让学生初步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接着,将学生引入情境之后,我们要运用情境,利用此时学生心与物交融的状态让他们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感受字里行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意图,同时可以进行一定的审美教育,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对世界有充分的认识,培养审美的情趣;最后,凭借之前所设计的情境,让学生在各方面都获得很好的锻炼,包括审美意志的陶冶,情感的激发,感情的抒发等方面,有效结合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让学生整体都能成长起来。
一、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一些不可控因素,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引导,所以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去看问题,更加直观、有效。
(一)没有倾注真切的感情
在多次的听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教师要在不同的班级上同样的课,而在重复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已经非常熟练,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情境教学只是沦为了一个形式,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只利用了情境的渲染,却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最后创设出的结果不切实际。例如本文的第三个典型的情境教学的片断,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时候,没有完全投入到课文当中,也就没有预期的效果 ,学生没有受到老师的感染,整堂课就显得枯燥没有活力。
(二)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
在教师构建情境之后,教师急于将预设的答案灌输给学生,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缺乏自己独到的理解,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丧失,不会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只考虑到教师的答案,没有达到锻炼自己思维的目的。因此课堂中灌输式的教育、填鸭式的教育成了普遍的现象,教师呈现答案,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无法激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由此看来,整个课堂上,学生忽视了自身的情境体验,教师削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抵制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就是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情境教学问题分析
(一)违背了教学规律和教育心理学
而教师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要把系统的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便于学生理解,而在讲解的时候注意趣味性、实用性,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已经和情境融为了一体,有效地体会情境所蕴含的深意。情境的魅力吸引学生走进来,而学生进入情境后引发的高涨的情绪又拓展了情境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的“情”和情境的“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对问题做出深层的思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保持旺盛的学生热情,持续不断地为自己增添新的力量,达到真正的“乐学”的境界。
(二)缺少师生情感的沟通
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情”是整个情境教学的纽带,贯穿始终,没有情的培养,就无法达到人文氛围的熏陶和感染。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情多情之人,教师一旦入情,只需稍稍点化,学生便能随着教师的点拨立即触发自己丰富的情感,以情动情,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情交融,用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去感受情境,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三、改进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以“激发兴趣”为突破口:
兴趣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利用这一点,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内部动机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做正确的指导,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尽可能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初中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不是特别的强烈,对世界的认识还不是非常全面,教师要勇于将学生即认识主体置于丰富的情境中学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自身的精神成长。
(二)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核心:
情境教学让学生能够畅游其中,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更是让学生从中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包括自主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除了调动学生的兴趣之外,还要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设计时,某些问题是适合自己思考的,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哪些问题是适合小组进行合作的,可以直接在课堂上展开活动;还有一些问题是大家共同去探究的,需要师生共同去讨论,去探究,获得更广阔的体验和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谈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19.
[2]董蓓菲.語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28.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Raymond M.Nakamura.健康课堂管理—激发、交流和纪律[M]. 王建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5.
[5]孙春成.《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256.
[6]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63.
[7]李伯黍,燕国才.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8]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30.
关键词:初中;情境教学法;运用;语文教学
前 言
在李吉林老师艰苦的探索下,情境教学的操作过程初见雏形,首先,我们必须创设情境,有了这个情境之后我们才能依托于情境展开情境教学。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材料的运用,在课堂的教学中展现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上再去建构新的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这样既熟悉又陌生的情境中去学习新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兴趣倍增,求知欲更强;其次,在创设情境之后我们必须主动将学生引入情境,而学生必然会被由具象或者抽象的物组成的情境所刺激,心中之情、心中之意发生转变,进而实现心与物的交融,让学生初步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接着,将学生引入情境之后,我们要运用情境,利用此时学生心与物交融的状态让他们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感受字里行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意图,同时可以进行一定的审美教育,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对世界有充分的认识,培养审美的情趣;最后,凭借之前所设计的情境,让学生在各方面都获得很好的锻炼,包括审美意志的陶冶,情感的激发,感情的抒发等方面,有效结合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让学生整体都能成长起来。
一、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一些不可控因素,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引导,所以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去看问题,更加直观、有效。
(一)没有倾注真切的感情
在多次的听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教师要在不同的班级上同样的课,而在重复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已经非常熟练,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情境教学只是沦为了一个形式,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只利用了情境的渲染,却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最后创设出的结果不切实际。例如本文的第三个典型的情境教学的片断,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时候,没有完全投入到课文当中,也就没有预期的效果 ,学生没有受到老师的感染,整堂课就显得枯燥没有活力。
(二)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
在教师构建情境之后,教师急于将预设的答案灌输给学生,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缺乏自己独到的理解,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丧失,不会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只考虑到教师的答案,没有达到锻炼自己思维的目的。因此课堂中灌输式的教育、填鸭式的教育成了普遍的现象,教师呈现答案,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无法激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由此看来,整个课堂上,学生忽视了自身的情境体验,教师削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抵制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就是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情境教学问题分析
(一)违背了教学规律和教育心理学
而教师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要把系统的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便于学生理解,而在讲解的时候注意趣味性、实用性,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已经和情境融为了一体,有效地体会情境所蕴含的深意。情境的魅力吸引学生走进来,而学生进入情境后引发的高涨的情绪又拓展了情境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的“情”和情境的“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对问题做出深层的思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保持旺盛的学生热情,持续不断地为自己增添新的力量,达到真正的“乐学”的境界。
(二)缺少师生情感的沟通
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情”是整个情境教学的纽带,贯穿始终,没有情的培养,就无法达到人文氛围的熏陶和感染。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情多情之人,教师一旦入情,只需稍稍点化,学生便能随着教师的点拨立即触发自己丰富的情感,以情动情,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情交融,用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去感受情境,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三、改进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以“激发兴趣”为突破口:
兴趣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利用这一点,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内部动机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做正确的指导,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尽可能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初中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不是特别的强烈,对世界的认识还不是非常全面,教师要勇于将学生即认识主体置于丰富的情境中学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自身的精神成长。
(二)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核心:
情境教学让学生能够畅游其中,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更是让学生从中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包括自主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除了调动学生的兴趣之外,还要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设计时,某些问题是适合自己思考的,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哪些问题是适合小组进行合作的,可以直接在课堂上展开活动;还有一些问题是大家共同去探究的,需要师生共同去讨论,去探究,获得更广阔的体验和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谈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19.
[2]董蓓菲.語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28.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Raymond M.Nakamura.健康课堂管理—激发、交流和纪律[M]. 王建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5.
[5]孙春成.《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256.
[6]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63.
[7]李伯黍,燕国才.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8]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