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应面向学生,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努力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就能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序有效的进行提供保障,并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教学 方法探索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教师来说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则是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要始终围绕这两个因素展开。本人结合自身长期的教学积累和探索,就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在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前,我们必须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细致了解,以求对学生大致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建立电子档案。针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将学生进行分组。根据什么分组呢?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是分组的出发点。可以通过座谈、问卷调查、上机测试等方式获得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包括已有学习基础、家中是否有电脑、对本课程的认可程度、学生学习能力自评、学生性格等。
2、重塑正确观念。电脑刚一开启,便有学生迫不及待地点击IE浏览器,看是否能上网;某学生在位置上喊:“老师,上网!”引来众多附和者;老师在上面讲课,发现有几个学生总是低着头,走过去一看,原来正在联网打纸牌……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教师经常遭遇的状况。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某些学生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存在着“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课、娱乐课”的错误观念。
二、明确课程宗旨,认清教学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的宗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它基础学科,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充分的交互特点;学习方法上具有典型的相互协作的特点;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果评价的开放性等特点。把握好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特点,是明确实施有效教学的方向。
三、精心设计教学案例
新课程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入新知识的方法:
1、以旧知带新知。所谓“旧知”指学生过去已掌握的知识或经验总结,“新知”特指学生还未掌握并将要掌握的知识。利用旧知带出新知,符合建构主义思想,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以旧知带新知,可有效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与排斥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与新知识碰面并欣然接纳。
2、以游戏引难点。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由游戏开始,让学生在玩中产生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会有一股迎难而上的勇气,此时教师再顺水推舟引出新课中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学生也会乐于接受挑战。
四、分层教学,注重评价
同一个班级里存在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为了避免教学进度难于把握、控制,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消化不了”的现象,达到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目标,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等将学生分成几个层次的小组,对于能力强的小组要求相对高些,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则在巩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加强上机实践练习,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就要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重新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设计分层的课堂教学时,应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环节都有进步,都能发展,都有收获。如我在上“网页制作复习课”时,把表格属性、超链接、水平线等内容设置成基础题;把图片大小、滚动字幕设置成提高题;把观察图片文件夹中不适合使用的图片文件、纠正主页中图片不能正常显示等內容设置成探究题。
其中“基础题”和“提高题”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而“探究题”主要是针对成绩好、能力强、反应快的同学,正确地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提高他们对本学科的兴趣。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该关注过程性评价,众所周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任务完成其结果是多元化的,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以更大的支持与帮助,使之逐步掌握对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能力。
五、巧妙运用方法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深入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1、各种教学方法合理采用、百花齐放。讲授、演示、任务驱动、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课堂最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在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变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向教师请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多种学习方式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先进学习方式给信息技术课堂带来了福音。由于学生起点参差不齐,通过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效果并非很显著,因此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笔者的做法是根据前期的电子档案资料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也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异质分组,然后组内学生协作学习、相互帮扶、取长补短,组间学生通过竞赛方式完成课堂任务,优胜组可获得一定的平时加分。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会出现小组内部分同学完成所有任务的情况,这就要求组内小组长担负起监督的职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合适的任务并填写详细的任务单。只有小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能算获得成功。
3、网络教学平台按需创设、自由选择。通过搭建一个功能强大的集教学指导、教学交流、作品发布、作业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可帮助学生及时解决课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作者单位:河北安国中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教学 方法探索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教师来说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则是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要始终围绕这两个因素展开。本人结合自身长期的教学积累和探索,就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在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前,我们必须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细致了解,以求对学生大致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建立电子档案。针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将学生进行分组。根据什么分组呢?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是分组的出发点。可以通过座谈、问卷调查、上机测试等方式获得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包括已有学习基础、家中是否有电脑、对本课程的认可程度、学生学习能力自评、学生性格等。
2、重塑正确观念。电脑刚一开启,便有学生迫不及待地点击IE浏览器,看是否能上网;某学生在位置上喊:“老师,上网!”引来众多附和者;老师在上面讲课,发现有几个学生总是低着头,走过去一看,原来正在联网打纸牌……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教师经常遭遇的状况。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某些学生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存在着“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课、娱乐课”的错误观念。
二、明确课程宗旨,认清教学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的宗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它基础学科,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充分的交互特点;学习方法上具有典型的相互协作的特点;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果评价的开放性等特点。把握好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特点,是明确实施有效教学的方向。
三、精心设计教学案例
新课程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入新知识的方法:
1、以旧知带新知。所谓“旧知”指学生过去已掌握的知识或经验总结,“新知”特指学生还未掌握并将要掌握的知识。利用旧知带出新知,符合建构主义思想,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以旧知带新知,可有效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与排斥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与新知识碰面并欣然接纳。
2、以游戏引难点。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由游戏开始,让学生在玩中产生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会有一股迎难而上的勇气,此时教师再顺水推舟引出新课中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学生也会乐于接受挑战。
四、分层教学,注重评价
同一个班级里存在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为了避免教学进度难于把握、控制,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消化不了”的现象,达到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目标,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等将学生分成几个层次的小组,对于能力强的小组要求相对高些,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则在巩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加强上机实践练习,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就要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重新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设计分层的课堂教学时,应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环节都有进步,都能发展,都有收获。如我在上“网页制作复习课”时,把表格属性、超链接、水平线等内容设置成基础题;把图片大小、滚动字幕设置成提高题;把观察图片文件夹中不适合使用的图片文件、纠正主页中图片不能正常显示等內容设置成探究题。
其中“基础题”和“提高题”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而“探究题”主要是针对成绩好、能力强、反应快的同学,正确地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提高他们对本学科的兴趣。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该关注过程性评价,众所周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任务完成其结果是多元化的,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以更大的支持与帮助,使之逐步掌握对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能力。
五、巧妙运用方法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深入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1、各种教学方法合理采用、百花齐放。讲授、演示、任务驱动、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课堂最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在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变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向教师请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多种学习方式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先进学习方式给信息技术课堂带来了福音。由于学生起点参差不齐,通过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效果并非很显著,因此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笔者的做法是根据前期的电子档案资料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也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异质分组,然后组内学生协作学习、相互帮扶、取长补短,组间学生通过竞赛方式完成课堂任务,优胜组可获得一定的平时加分。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会出现小组内部分同学完成所有任务的情况,这就要求组内小组长担负起监督的职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合适的任务并填写详细的任务单。只有小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能算获得成功。
3、网络教学平台按需创设、自由选择。通过搭建一个功能强大的集教学指导、教学交流、作品发布、作业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可帮助学生及时解决课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作者单位:河北安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