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让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能真正体会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既要教学方法灵活,又要贴近生活,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让小学生认识德育,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实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品德与生活(社会)以体现学生主体的改革思想为目的,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健康生活,快乐成长,从小培养他们的责任心、爱心,使他们在生活中肯动脑子、有创意,从而真正享受到童年生活的乐趣。所以,品德与生活(社会)这样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以自己的课程特点,在教育教学中帮助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并结合其他学科,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使每一个学生从小树立自己的高尚品格,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那么如何结合生活,根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相关内容,从小奠定学生良好思想、文明行为的基础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浅谈,仅供大家参考。
一、用优秀人物的故事,给学生树立榜样
小学生心思比较单纯、活泼,他们对一些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似是而非的阶段,对于对错更是很难把握、分清,所以才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小错误,这就是他们的成长过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设置,就是要引导小学生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让自己以后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但是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老师如果只给他们讲一些大道理,他们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为了使枯燥的道德知识变得可信、可感、具體、形象,老师就要给学生列举一些优秀人物的故事,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理解。
比如,在品德与社会《关心你,爱护他》这一单元的内容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或者从大人嘴里听说的或者从课外书里看到的优秀人物的事例举出来,如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爱憎分明的品质,还有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学生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时,就自然地懂得了什么叫助人为乐,就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学习中主动帮助他人。
二、巧妙设置悬念,促进教学的代入感
由于小学生的天性使然,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一定要有所创新,不能沿用传统的说讲方式,那样不但收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还可能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产生轻视的心理,他们会以为这是一门副科,学得好坏无所谓。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老师要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巧妙设置悬念,以问题为动力,提升小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的兴趣和热情,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比如,在教学《社会呼唤诚信》的课程内容时,为了调动学生的探索意识,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问题:你们谁能说出又对又多的关于诚信的成语,或者有关诚信的故事?有小奖励啊。小学生听到这个有激励性的问题,马上进行了大脑搜索。有的同学说,一言九鼎,一诺千金;有的学生说,言而有信,言必信;有的学生说,信誓旦旦,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等。还有的学生竟然讲出了韩信的故事:“韩信落魄的时候,一个漂母给他饭吃,韩信离开她的时候,告诉她以后一定来报答她。后来韩信功成名就,真不忘旧恩,奉黄金千两以谢漂母。”通过这种悬念式的教学方法,不但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了更多的诚信成语、故事,让他们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懂得了诚信的可贵意义,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社会呼唤诚信》的教学顺利进行,收到预想的效果。
三、借助故事了解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对品德与生活(社会)的知识理解要借助故事才能真正掌握。作为小学生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老师,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一些典型、有趣的故事,阐述思品知识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的理解。
比如,在教“不能忘记的屈辱”这些关系人文精神、高尚品质的故事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核心,老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多媒体声音、色彩、绘画集一体的特点,形象生动地把大量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呈现给学生,并通过这些具体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耻辱,感受历史的厚重和不易,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使学生发奋学习,努力向上,树立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所学的强烈愿望。当然,老师在借助故事呈现内容的时候,不能只顾趣味性,更要有深刻的思想道德含义,增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明辨是非,进一步规范自身的道德意识及行为。
总之,要想在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中形象、生动地呈现枯燥的知识内容,就要根据教学内容,树立榜样,设置悬念,运用多媒体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淑云.向左、向右在尴尬中行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的尴尬现象及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32):252-253.
[2]孙红英.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论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1).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品德与生活(社会)以体现学生主体的改革思想为目的,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健康生活,快乐成长,从小培养他们的责任心、爱心,使他们在生活中肯动脑子、有创意,从而真正享受到童年生活的乐趣。所以,品德与生活(社会)这样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以自己的课程特点,在教育教学中帮助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并结合其他学科,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使每一个学生从小树立自己的高尚品格,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那么如何结合生活,根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相关内容,从小奠定学生良好思想、文明行为的基础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浅谈,仅供大家参考。
一、用优秀人物的故事,给学生树立榜样
小学生心思比较单纯、活泼,他们对一些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似是而非的阶段,对于对错更是很难把握、分清,所以才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小错误,这就是他们的成长过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设置,就是要引导小学生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让自己以后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但是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老师如果只给他们讲一些大道理,他们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为了使枯燥的道德知识变得可信、可感、具體、形象,老师就要给学生列举一些优秀人物的故事,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理解。
比如,在品德与社会《关心你,爱护他》这一单元的内容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或者从大人嘴里听说的或者从课外书里看到的优秀人物的事例举出来,如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爱憎分明的品质,还有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学生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时,就自然地懂得了什么叫助人为乐,就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学习中主动帮助他人。
二、巧妙设置悬念,促进教学的代入感
由于小学生的天性使然,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一定要有所创新,不能沿用传统的说讲方式,那样不但收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还可能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产生轻视的心理,他们会以为这是一门副科,学得好坏无所谓。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老师要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巧妙设置悬念,以问题为动力,提升小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的兴趣和热情,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比如,在教学《社会呼唤诚信》的课程内容时,为了调动学生的探索意识,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问题:你们谁能说出又对又多的关于诚信的成语,或者有关诚信的故事?有小奖励啊。小学生听到这个有激励性的问题,马上进行了大脑搜索。有的同学说,一言九鼎,一诺千金;有的学生说,言而有信,言必信;有的学生说,信誓旦旦,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等。还有的学生竟然讲出了韩信的故事:“韩信落魄的时候,一个漂母给他饭吃,韩信离开她的时候,告诉她以后一定来报答她。后来韩信功成名就,真不忘旧恩,奉黄金千两以谢漂母。”通过这种悬念式的教学方法,不但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了更多的诚信成语、故事,让他们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懂得了诚信的可贵意义,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社会呼唤诚信》的教学顺利进行,收到预想的效果。
三、借助故事了解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对品德与生活(社会)的知识理解要借助故事才能真正掌握。作为小学生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老师,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一些典型、有趣的故事,阐述思品知识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的理解。
比如,在教“不能忘记的屈辱”这些关系人文精神、高尚品质的故事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核心,老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多媒体声音、色彩、绘画集一体的特点,形象生动地把大量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呈现给学生,并通过这些具体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耻辱,感受历史的厚重和不易,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使学生发奋学习,努力向上,树立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所学的强烈愿望。当然,老师在借助故事呈现内容的时候,不能只顾趣味性,更要有深刻的思想道德含义,增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明辨是非,进一步规范自身的道德意识及行为。
总之,要想在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中形象、生动地呈现枯燥的知识内容,就要根据教学内容,树立榜样,设置悬念,运用多媒体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淑云.向左、向右在尴尬中行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的尴尬现象及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32):252-253.
[2]孙红英.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论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