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积极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促进各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 提高“云计算”教育教学应用研究水平,临沭县郑山街道根据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暨教育云平台建设应用工作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实效性,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课堂教学实效,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切实提高了学校管理、课堂教学以及德育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关键词:云平台建设;学校建设数字化;课堂教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2-0056-02
2012年5月,教育部提出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工作,并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去年以来,山东省临沭县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建设,并率先在全国建成首个县级教育“云平台”,在全县范围内实现了“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对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
为积极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促进各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提高“云计算”教育教学应用研究水平,临沭县郑山街道中心校根据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暨教育云平台建设应用工作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实效性,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课堂教学实效,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切实提高了学校管理、课堂教学以及德育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一、注重“三大机制”建设,打牢教育“云平台”建设基础
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为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规范管理,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亲自任组长的学校信息化暨“云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技术组、督查组、考核组、后勤保障组,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开展,并明确各组人员职责。街道中心校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彻底转变思想,统一认识,重视管理,树立服务意识,把学校信息化建设放在学校发展的战略性重要地位上考虑;同时要求由教研室牵头,负责具体云平台建设的应用指导工作,抓好云平台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应用。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学校完善技术装备,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去年以来,中心校对全街道除了中心小学、南古小学以外的其他8处小学进行了校园网络系统改造,采用了光纤接入,提高了传输速率。目前,中心校10所小学均通过100M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为全面提升街道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根据上级文件,并结合街道实际,中心校积极申报了沟头小学、翔雁小学为“市级数字化校园”,经过专家的认定,申报的这两所学校均被确定为全市首批数字化校园;最近,中心校又申报了中心小学、南古小学“市级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各项工作目前正在实施中。同时,又筹措资金近20万元,为中心小学等学校配齐了超短焦电子白板,电子白板的投入使用更好地为学生架设了云平台建设应用的桥梁。
三是完善教师云空间建设培训机制。中心校不断采取各种形式和措施,加强教师云平台应用技能培训,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心校对有云平台空间账号的老师加强了培训,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掌握云平台空间的各模快、各栏目的设置和运用方法,为更好地研究使用该平台空间奠定了技术基础。云平台运用之初,中心校就组织各校教导主任、骨干教师首次参加了县里组织的云平台建设应用培训活动,紧接着就对各校各个层面的教师进行培训,为更好地使用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了更好地引导和督促教师对云平台的使用,中心校教研室每周都会对教师的平台数据进行整理公布,并选出优秀教师的空间放在机构平台上,供其他教师学习。同时,中心校还建立健全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推进制度、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培训制度、云空间建设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制度、云空间建设量化考评制度等,确保云平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突出“三个功能”,促进“云平台”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
一是突出师生互动、家校互通功能,为课堂教学改革带来革命性转变。学校通过对学生、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之后,师生们相继通过私信、跟帖、留言等形式,实现了家校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远程网络交流。交流方式的转变也带动了师生之间教与学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师生们利用云空间的课堂魔方等模块,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堂。教师在课前利用课堂魔方提前上传预习学案,课堂上应用空间功能着力解决重难点,课后利用课堂魔方为学生答疑解惑,极大地拓展了课堂容量,延伸了教育教学的空间。
二是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个性发展功能,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中心校积极开展了学校教育管理与云平台有机结合的探索工作。各学校将平安健康校园建设、道德大讲堂建设等学校重大活动通过网络云平台展开,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空间参与各种社团活动,通过云空间,同学们可以方便地进行活动作业提交、建议意见征集、心得体会交流、优秀作品展示、活动资料上传等操作,学生们的点滴进步、个性特长、综合素质都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来,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展示的有效平台。
三是突出网络教研功能,便于教师开展教研工作。中心校本着“边建边学、边学边用”的原则,利用学习空间积极推进各学校网络教研工作的开展。镇教研室制定了“网络教研为主、各种形式并存”的网络教研实施方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网络教研的新路子。各学科组、各备课组均通过“读世界”、“课堂魔方”等功能模块,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老师均能够对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网络交流、研讨,有效地延伸了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教研工作的实效性。
三、凸显“四大成效”, 有效推动教育“云平台”应用步伐
加强云平台、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云平台的运用与课堂教学合理整合,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云平台”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教育信息化边界,推出了全新的教育信息化概念,集教学、管理、学习、交流于一体。一年来,中心校在信息化教育手段的运用、云平台空间建设的研究与运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借助云平台推动了学校管理的信息化。利用云平台构建了街道中心校—中心校各职能管理科室—各学校—各学校职能科室—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具体到相关教师的机构管理网络平台。利用此平台可以高效地完成各层面通知的下达、工作安排,同时各层面的工作状况与进度也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量化,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
二是与课堂教学相整合,实现了课堂教学信息化。利用云空间里的海量教学资源及优秀教学资源,展示教学教案、知识结构、课件、视频、习题等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是实现了海量资源的共建共享与交流。老师们将自己优秀的教学资源、文章、反思等上传到自己的云空间,特别是课堂魔方,方便自己保存使用的同时也共享给他人使用和交流学习,云平台中的海量优秀教育教学资源为老师们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与交流学习的机会,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是拓展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教师利用云空间可将教学、学习资源、作业布置展示出来,供学生学习、参考,在空间中完成学习任务与作业,同时老师也可在空间中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阅、点评,并且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可以在家里、假期、周末、课余时间,学生与老师可随时随地在有网络的环境下进行交流探讨。
“空间作文”的操作就是很好的范例,学生的作文不只是自己的老师能看见,同时也可以让其他老师、同学参与点评与修改,同时自己也可以更多地对其他同学的作文进行点评、交流、学习,使作文教学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有利于学生写作兴趣、写作水平的提高。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基础工程,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来带动学校教育的现代化。云平台的应用大大丰富了教学信息,拓宽了教学资源,教师们的思维也变得更加灵活了,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编辑:李晓萍)
关键词:云平台建设;学校建设数字化;课堂教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2-0056-02
2012年5月,教育部提出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工作,并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去年以来,山东省临沭县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建设,并率先在全国建成首个县级教育“云平台”,在全县范围内实现了“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对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
为积极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促进各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提高“云计算”教育教学应用研究水平,临沭县郑山街道中心校根据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暨教育云平台建设应用工作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实效性,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课堂教学实效,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切实提高了学校管理、课堂教学以及德育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一、注重“三大机制”建设,打牢教育“云平台”建设基础
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为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规范管理,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亲自任组长的学校信息化暨“云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技术组、督查组、考核组、后勤保障组,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开展,并明确各组人员职责。街道中心校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彻底转变思想,统一认识,重视管理,树立服务意识,把学校信息化建设放在学校发展的战略性重要地位上考虑;同时要求由教研室牵头,负责具体云平台建设的应用指导工作,抓好云平台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应用。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学校完善技术装备,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去年以来,中心校对全街道除了中心小学、南古小学以外的其他8处小学进行了校园网络系统改造,采用了光纤接入,提高了传输速率。目前,中心校10所小学均通过100M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为全面提升街道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根据上级文件,并结合街道实际,中心校积极申报了沟头小学、翔雁小学为“市级数字化校园”,经过专家的认定,申报的这两所学校均被确定为全市首批数字化校园;最近,中心校又申报了中心小学、南古小学“市级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各项工作目前正在实施中。同时,又筹措资金近20万元,为中心小学等学校配齐了超短焦电子白板,电子白板的投入使用更好地为学生架设了云平台建设应用的桥梁。
三是完善教师云空间建设培训机制。中心校不断采取各种形式和措施,加强教师云平台应用技能培训,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心校对有云平台空间账号的老师加强了培训,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掌握云平台空间的各模快、各栏目的设置和运用方法,为更好地研究使用该平台空间奠定了技术基础。云平台运用之初,中心校就组织各校教导主任、骨干教师首次参加了县里组织的云平台建设应用培训活动,紧接着就对各校各个层面的教师进行培训,为更好地使用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了更好地引导和督促教师对云平台的使用,中心校教研室每周都会对教师的平台数据进行整理公布,并选出优秀教师的空间放在机构平台上,供其他教师学习。同时,中心校还建立健全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推进制度、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培训制度、云空间建设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制度、云空间建设量化考评制度等,确保云平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突出“三个功能”,促进“云平台”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
一是突出师生互动、家校互通功能,为课堂教学改革带来革命性转变。学校通过对学生、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之后,师生们相继通过私信、跟帖、留言等形式,实现了家校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远程网络交流。交流方式的转变也带动了师生之间教与学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师生们利用云空间的课堂魔方等模块,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堂。教师在课前利用课堂魔方提前上传预习学案,课堂上应用空间功能着力解决重难点,课后利用课堂魔方为学生答疑解惑,极大地拓展了课堂容量,延伸了教育教学的空间。
二是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个性发展功能,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中心校积极开展了学校教育管理与云平台有机结合的探索工作。各学校将平安健康校园建设、道德大讲堂建设等学校重大活动通过网络云平台展开,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空间参与各种社团活动,通过云空间,同学们可以方便地进行活动作业提交、建议意见征集、心得体会交流、优秀作品展示、活动资料上传等操作,学生们的点滴进步、个性特长、综合素质都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来,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展示的有效平台。
三是突出网络教研功能,便于教师开展教研工作。中心校本着“边建边学、边学边用”的原则,利用学习空间积极推进各学校网络教研工作的开展。镇教研室制定了“网络教研为主、各种形式并存”的网络教研实施方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网络教研的新路子。各学科组、各备课组均通过“读世界”、“课堂魔方”等功能模块,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老师均能够对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网络交流、研讨,有效地延伸了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教研工作的实效性。
三、凸显“四大成效”, 有效推动教育“云平台”应用步伐
加强云平台、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云平台的运用与课堂教学合理整合,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云平台”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教育信息化边界,推出了全新的教育信息化概念,集教学、管理、学习、交流于一体。一年来,中心校在信息化教育手段的运用、云平台空间建设的研究与运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借助云平台推动了学校管理的信息化。利用云平台构建了街道中心校—中心校各职能管理科室—各学校—各学校职能科室—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具体到相关教师的机构管理网络平台。利用此平台可以高效地完成各层面通知的下达、工作安排,同时各层面的工作状况与进度也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量化,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
二是与课堂教学相整合,实现了课堂教学信息化。利用云空间里的海量教学资源及优秀教学资源,展示教学教案、知识结构、课件、视频、习题等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是实现了海量资源的共建共享与交流。老师们将自己优秀的教学资源、文章、反思等上传到自己的云空间,特别是课堂魔方,方便自己保存使用的同时也共享给他人使用和交流学习,云平台中的海量优秀教育教学资源为老师们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与交流学习的机会,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是拓展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教师利用云空间可将教学、学习资源、作业布置展示出来,供学生学习、参考,在空间中完成学习任务与作业,同时老师也可在空间中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阅、点评,并且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可以在家里、假期、周末、课余时间,学生与老师可随时随地在有网络的环境下进行交流探讨。
“空间作文”的操作就是很好的范例,学生的作文不只是自己的老师能看见,同时也可以让其他老师、同学参与点评与修改,同时自己也可以更多地对其他同学的作文进行点评、交流、学习,使作文教学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有利于学生写作兴趣、写作水平的提高。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基础工程,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来带动学校教育的现代化。云平台的应用大大丰富了教学信息,拓宽了教学资源,教师们的思维也变得更加灵活了,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