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x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程力学》课程是机械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高职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机制等方面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分析能力,熟悉材料的静力学受力平衡条件、进而在材料力学的选材、计算中能集合数学知识提升综合计算、分析能力。
  【关键词】工程力学 课程教学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TB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44-02
  当前,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求具备相应的技术基础、实际操作能力,尤其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这是职业教育在实施人才战略中的最佳定位。
  一、《工程力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工程力学是工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要增加,教学时数要减少的条件下,按照原有的教学大纲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必须对现行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进行改革才能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长期以来,工程力学教学内容一直维持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范畴,满足基本概念教学、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满足基本的学分和能力,学校从中等职校升级为高级技工学校、职大学生进入教学环节,原有的教学模式确实到了改革的必要阶段,学生需要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增强“为什么”“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案”等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对静力学、动力学、材料力学、甚至对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进行必要的空间拓展,用知识的广阔海洋吸引学生的探索与追求,提升教师本身的知识能力、学会从中等职教向高等职教的转变,因此,高职教育的工程力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
  由于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结构调整,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教材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工程力学教材内容应围绕以掌握概念为基础,以强化应用为重点,以计算分析为手段的中心内容展开。在材料力学部分应加强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梁的弯曲、扭曲部分的综合应用教学,以满足高职教学的需要,应在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的基础上,引入联系工程实际和有特色的例题、习题和思考题,增加实验教学课时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改革《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理念的改革
  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来,教师一般来自中专院校或本科院校或研究型院校。高职教育有别于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中职教育理念和本科教育理念都不能很好的适应高职教育,因此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学习高职教育文件,高职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听取合理建议。在讲授《工程力学》时,由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完整性转变重视知识的实用性;由单纯理论讲解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时不仅仅面对课本,更应面对施工现场、本专业的课程教学等。
  2.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开发实验课程——实现情景教学
  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常用实物制作模型,模拟某一工程力学原理,模拟实验的真实性,使学生能形成坚定的认识,对原理与规律理解得会更透彻,加强了实用性。教学环节加强试验课程——行为引导型教学。例如,我们在讲“提高梁弯曲强度的主要措施”这个问题时,从公式可以看出,提高梁的彎曲强度应当增大WZ或减小M,WZ是和截面形状与尺寸有关的物理量。在相同面积的情况下,槽形截面比矩形截面有利于承载,可做小实验加以说明。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就会加深对此理论的理解,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手段
  高职教育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为此,我们设计了“工程实例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新知识的传授→学生从网络收集相关资料→课后完成原理分析或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教学模式。对于每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我们都列举了一个具体的工程实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带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出现都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才动态的出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主动的思考和探索,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总之,学会适应高职《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对课本、教学大纲、课时、上课形式等各方面进行课改,教师的思维定势、教学手段要进行创新改革,实现转型与升级是必然的选择。也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在新形势下的课改之必要探索。
  参考文献:
  [1]谢文静.高职教育考试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3.13:30-31.
  [2]《工程力学》(第五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高精尖先进武器装备在军事领域已经广泛应用,现代化战争已经变得异常残酷与激烈,对官兵心理的冲击更大。那么,院校在培养士官生學员时,就必须把握好能够增强心理抗击打能力、模拟真实现场环境的心理行为训练课程的课程建设。本文将从课程内容、训练方法以及设施建设等三个方面,对基于实战化为内容的士官生心理行为训练的内涵及课程建设进行分析,从现代战争的视角探讨军人心理行为训练课程建设教学
期刊
【摘要】自新课改之后,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普及,而作为素质教育理念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也愈发得到课堂教学的重视。据此,本文择取了小学音乐学科作为论述的依托,以多个角度出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作如下的阐发。  【关键词】小学音乐 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5-0222-02  音乐是
期刊
【摘要】现代教育以小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主,要求教师的关注点由学生成绩转变为关注小学生所面临的所有成长问题,以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保证小学生能够逐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本文将从激励赏识学生,保护学生的自信心理;客观批评学生,培养学生的谦虚品质;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三个角度分析小学教师应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学促使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期刊
【摘要】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全球发展中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随着中德教育合作的教育开展,推动了我国职业教学的发展,尤其是德国高校创新教育为我国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指导,为我国高校办学提供了借鉴。本文基于中德国教育合作的背景,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视角出发,结合德国创新教育,提出我国高校人力资源课程改革的方向,以期为其教学改革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中德教育合作 人力资源
期刊
【摘要】终身教育理念作为21世纪最流行和最普及的教育观念,具有现代性的教育理念,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指导原则。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创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模式,终身教育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促进教育制度的改革。本文将通过对终身教育的定义进行有效的分析,确认终身教育与高职院校教育之间的联系,并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如何去发展终身教育,提供有效的建议,为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提供
期刊
【摘要】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红色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把语文教学渗透至当地红色文化,运用新媒体教学技术,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概念、枯燥乏味的语文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适量学习当地红色文化,丰富课程资源,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欲望,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红色文化 渗透应用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48-02  随着全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幼儿园(所)数量骤增,办园形式日趋多样,其问题亦越来越凸显。面对遇到的问题,南岸区探索出了一条学区自治、片区联盟、强带弱园的路子,形成了七大片区共生共融的学前教育“新模式”。  一、充分调研、精心布局,形成学前教育片区化  (一)调研学习,找准学前教育短板 
期刊
【摘要】作为信用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与企业资信评级和消费者信用相比,国家主权评级从评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的了解并熟悉主权评级的一般内容对于学生评级知识的整合及外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项目驱动的角度,以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的一般流程为切入点,提出了学生分组立项、定期汇报、问题讨论及成果展示的课程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在主权评级领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用管理 国家主权评级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37-01  引言  机械设计课程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具备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原理等以前已经学过的课程理论基础,并会综合运用,完成一项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因此,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它要求学生能够对工程设計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进行了解,训练学生
期刊
【摘要】随着近年来农村大量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教育面临了许多新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共同努力。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班主任,面对全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些现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5-020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农村大量人口开始向城市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