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能力培养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保障。语篇教学法注重语言知识和语篇体裁、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分析,对学生整体理解语篇具有指导意义,对交际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语篇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教学实践及意义进行论述,以期为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篇教学法;语篇分析;交际能力
一、语篇教学法
阅读课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不可或缺的语言输入渠道。因此,我国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使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信息,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外语教学将语言被视为一个完整体系,阅读教学实践以教师为中心,以语法为纲,以词汇语法讲解为主,把阅读和翻译等同起来。该教学法只注重语言系统知识的传授,忽略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对语篇的深层理解。
语篇教学法以篇章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关注语篇特征,培养学生通览全篇的能力。该教学法认为,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激发学生基于原语篇信息解读,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的积极意义建构过程。
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语篇所实施的功能。最具影响力的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该理论关注语言资源与其实现功能间的动态关系。将语言形式和功能相结合是语言学发展的重大突破。
语篇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起始于语篇的“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活动。语篇的外部分析与语篇产生的情景语境,即语域有关。语域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主要部分。“语场”指发生的具体交际事件和交际的内容。“语旨”指交际活动中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语式”指信息的传递方式,分为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语篇的内部分析是对文本中句子之间、段落语篇之间的表层衔接和深层语义关联的推断,即衔接和连贯的推断。另外,学生也应积极参与语篇信息解读过程,并依据自身经验对语篇进行重新组合。
二、语篇能力的培养
语篇教学模式设计应以语篇为整体,从其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帮助学生掌握语篇传递的信息。实际上,语篇分析是对实现语篇功能的诸多语言要素的分析。包括词的使用模式,如特定语境下的含义、词的搭配、词的语义韵特征等及语篇的“主位—述位”分布、衔接与连贯手段、语域特征分析等。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标题预测大致内容,在此基础上回答一些启发性问题。此外,可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讨论、复述、议论等,加深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结构、体裁特征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篇具有交际价值,因此,任何语篇都应从整体结构上分析,应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语篇能力,对语篇的外部和内部进行系统分析。语篇的外部分析,即语域分析,关注发生的交际事件(what),交际事件的参与人(who),他们的目的(why),及交际的渠道(written or spken)。语篇的内部分析重在发现语言要素间的关系,如表层衔接关系和深层的语义关联。
语篇的表层衔接主要由词汇和语法两种手段实现。词汇手段主要通过词的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实现语义连贯。语法手段则是语篇中的纽带,主要通过照应、替代、省略等实现连句成篇。整个语篇经过这两种有形网络浑然一体。连贯指语篇中深层的语义关联,因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语,又被称为语篇的无形网络。深层语义连贯分析需要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通过逻辑判断与填补语义空缺完成。常见的句际逻辑关系有并列关系、对应关系、顺序关系、分解关系、重复关系、转折关系、解释关系和因果关系等。语义关联分析十分复杂,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容易产生歧义语篇重点分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逻辑推理能力,以获取深层次语篇信息。
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应从语篇的整体分析入手,关注学生对整体语篇的意识和敏感度。语篇分析能力包括领悟或运用句法、逻辑表达手段、修辞手段、篇章组织手段等。语篇分析可逐渐引导学生重视句子间、段落间的表层与深层关系,增强他们对表层联接手段和对深层语义关系的判断力。
三、语篇教学法的意义
篇章语言学理论赋予阅读教学深刻的理论内涵,将语篇分析和阅读教学紧密联系。它可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被动转向主动,也可帮助教师在教学中由单向交流转向互动交流,实现语言单位从句子到语篇的认识,为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语篇在交际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整体把握语篇才能更好地与读者进行动态的双向交流。因此,阅读教学应在语言要素学习上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使用模式、语法特征,还要结合实际过渡到语篇层次,培养学生语篇层次上的交际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利用语篇分析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总结语篇教学的经验,充分运用新生理论和语言知识,清除阅读教学中的障碍,使阅读教学能够顺畅、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Widdowson,H.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王枫林.阅读理解和语篇分析[J].外语界,1994(1).
[4]杨雯.基于商务话语的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5).(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关键词:语篇教学法;语篇分析;交际能力
一、语篇教学法
阅读课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不可或缺的语言输入渠道。因此,我国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使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信息,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外语教学将语言被视为一个完整体系,阅读教学实践以教师为中心,以语法为纲,以词汇语法讲解为主,把阅读和翻译等同起来。该教学法只注重语言系统知识的传授,忽略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对语篇的深层理解。
语篇教学法以篇章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关注语篇特征,培养学生通览全篇的能力。该教学法认为,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激发学生基于原语篇信息解读,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的积极意义建构过程。
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语篇所实施的功能。最具影响力的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该理论关注语言资源与其实现功能间的动态关系。将语言形式和功能相结合是语言学发展的重大突破。
语篇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起始于语篇的“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活动。语篇的外部分析与语篇产生的情景语境,即语域有关。语域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主要部分。“语场”指发生的具体交际事件和交际的内容。“语旨”指交际活动中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语式”指信息的传递方式,分为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语篇的内部分析是对文本中句子之间、段落语篇之间的表层衔接和深层语义关联的推断,即衔接和连贯的推断。另外,学生也应积极参与语篇信息解读过程,并依据自身经验对语篇进行重新组合。
二、语篇能力的培养
语篇教学模式设计应以语篇为整体,从其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帮助学生掌握语篇传递的信息。实际上,语篇分析是对实现语篇功能的诸多语言要素的分析。包括词的使用模式,如特定语境下的含义、词的搭配、词的语义韵特征等及语篇的“主位—述位”分布、衔接与连贯手段、语域特征分析等。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标题预测大致内容,在此基础上回答一些启发性问题。此外,可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讨论、复述、议论等,加深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结构、体裁特征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篇具有交际价值,因此,任何语篇都应从整体结构上分析,应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语篇能力,对语篇的外部和内部进行系统分析。语篇的外部分析,即语域分析,关注发生的交际事件(what),交际事件的参与人(who),他们的目的(why),及交际的渠道(written or spken)。语篇的内部分析重在发现语言要素间的关系,如表层衔接关系和深层的语义关联。
语篇的表层衔接主要由词汇和语法两种手段实现。词汇手段主要通过词的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实现语义连贯。语法手段则是语篇中的纽带,主要通过照应、替代、省略等实现连句成篇。整个语篇经过这两种有形网络浑然一体。连贯指语篇中深层的语义关联,因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语,又被称为语篇的无形网络。深层语义连贯分析需要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通过逻辑判断与填补语义空缺完成。常见的句际逻辑关系有并列关系、对应关系、顺序关系、分解关系、重复关系、转折关系、解释关系和因果关系等。语义关联分析十分复杂,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容易产生歧义语篇重点分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逻辑推理能力,以获取深层次语篇信息。
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应从语篇的整体分析入手,关注学生对整体语篇的意识和敏感度。语篇分析能力包括领悟或运用句法、逻辑表达手段、修辞手段、篇章组织手段等。语篇分析可逐渐引导学生重视句子间、段落间的表层与深层关系,增强他们对表层联接手段和对深层语义关系的判断力。
三、语篇教学法的意义
篇章语言学理论赋予阅读教学深刻的理论内涵,将语篇分析和阅读教学紧密联系。它可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被动转向主动,也可帮助教师在教学中由单向交流转向互动交流,实现语言单位从句子到语篇的认识,为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语篇在交际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整体把握语篇才能更好地与读者进行动态的双向交流。因此,阅读教学应在语言要素学习上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使用模式、语法特征,还要结合实际过渡到语篇层次,培养学生语篇层次上的交际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利用语篇分析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总结语篇教学的经验,充分运用新生理论和语言知识,清除阅读教学中的障碍,使阅读教学能够顺畅、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Widdowson,H.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王枫林.阅读理解和语篇分析[J].外语界,1994(1).
[4]杨雯.基于商务话语的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5).(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