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域文化角度探究广府宗祠建筑特色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gularit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主要讨论的是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广府宗祠建筑艺术。通过岭南民居宗祠建筑发展历史与传承,探索地域文化与广府民居的关系。以花都区为范围,具体分析宗祠的选址、命名和分布状况以及祠建筑装饰艺术价值,从而以花都为地域背景深入探究广府的宗祠建筑特色。
  关键词:地域文化;广府宗祠;广州花都;建筑特色
  一、广府地域文化的来源
  广府区域的文化,是岭南地区文化的首要组成,“广府文化首先是一种移民文化”,经历了多次的大移民潮,中原移民与当地土著不断碰撞,几经交融,形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一种既保守又开放、务实重商,继承传统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特征的具有较好的兼容性、适应性和创新能力的文化。
  宗祠称祠堂又称宗庙,为家族重大事务活动的地方,被视为家族的象征。古代帝王、诸侯等祭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或太庙,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
  二、地域文化与广府宗祠的关系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往往是通过人们的语言、风俗习惯、建筑等表现出来的,较之语言和风俗习惯,建筑显得更为直观,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的风景地貌和特色建筑往往成为人们识别它的主要标志。
  祠堂建筑与祠堂文化的兴盛发达,与中国传统的祖先祟拜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广东广府民系的立祠之俗,清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宫语》祖祠条中这样理解。立祠的目的就是为了追远、收族,行孝仁之道。而乡土建筑,则是广大乡村中土生土长的建筑,包括祠堂、寺庙、民居、店铺、村门、炮楼、桥梁、泉井、沟渠等。宗祠在广府民居传统建筑中,是最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是了解乡族姓氏、地方历史文化,一个姓氏的历史、源流、迁徙、风土民情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
  广府宗祠是结合本土的地形地貌和环境气候,综合来考虑建筑的选址、布局和造型的艺术。宗祠建筑特征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地域文化则成为建筑的一种元素特征体现出来,这正是文化与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民俗文化在變化发展,民居建筑也是, 因此不同时期的宗祠建筑所呈现的风格有所不同,然而宗祠建筑在历史长河中一如既往保持自己原有的面貌。
  三、广府宗祠的选址、命名和分布状况
  村落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建立的,而这种“聚族而居”的空间关系在乡村中表现非常明显。许多乡村是以一姓或几姓为主,在民俗表现上,如祭祀、喜庆、议事等族中大事需要决定都在一个地方举行宗祠,宗祠前一般都设有小戏台,供族人节庆表现使用。久而久之宗祠变成族人心目中的中心,成为家族繁盛的象征、大型资产的代表。
  在当时,每个宗祠一般都设于村口附近最突出、最显眼的位置或村的左、右两旁,部分时间久远的祠堂,一般在整个村镇中心位置。中心位置处常设一露天广场或戏台,而定位广场时主要按气运风水作调整,这种“晒坪——多间祠堂——民宅”的布局这是广府宗祠普遍的制式。
  (一)选址及外部环境
  杨屋村是杨一村、杨二村的合称,隶属花都区花城街。杨赤线穿越村中心,交通便利,人口集中。杨屋村还是出名的侨乡,在美国、加拿大、秘鲁、香港等地都有杨屋村后人侨居。
  杨屋村先祖溯自杨氏第六十三世杨辂公,其从钱塘江移居到江西吉安吉水,共育九子,第七个儿子杨云宽由盧陵(今江西吉安)移居潮洲海阳,杨云宽的孙子杨仕益则复由海阳移居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珠玑巷。杨仕益取妻陈氏,育有四子(杨心学、杨志学、杨幼学、杨勉学)。宋朝咸淳年间,发生皇妃逃出宫事件,而后得知潜藏于南雄珠玑巷,本地民众皆惶恐,担忧被株连其罪,为求生存杨家四子不得不“变谋远徙”游走于广府各地。而后大部分子孙落户黄竹坑(旧时杨屋村),由于人丁兴旺,遂改名杨屋村。之后于杨屋村建立三座宗祠,分别是杨氏大宗祠、宣礼杨公祠、宣义杨公祠。
  杨屋村呈梳式布局,杨氏大宗祠建于清朝光绪六年(1880),距今136年。方位坐东向西,与宣义杨公祠并排建造,父左子右,正门略有南偏,而宣义杨公祠正门略有北偏,偏幅极微,仪器测知,肉眼几无觉察,其风水布局兴家族旺后人。位于村落的东南边,最靠近村口,祠堂建筑群由主祠堂、衬祠、青云巷组成,主祠形制由两侧并排建有形制相对完整的青云巷和衬祠,成为一路三进三开间,中间规模最大,呈中轴对称。杨氏大宗旧时,除祭祀、庆典等活动外,祠堂大门紧锁,想入祠堂则须由两边青云巷进内。门前有晒坪,背后是山林坡地,西、北面是密集的民宅。
  (二)空间布局特点
  第一,中轴对称。杨氏大宗祠堂建筑群由主祠堂、衬祠、青云巷组成,主祠形制为一路三进三开间,两侧建有青云巷和衬祠,呈中轴对称。整体布局纵横交错,形成“井”字形的布局,按风水走向,南北走向是跨进主祠大门,是一片面积宽敞的方形天井,透光性极好。一具四扇双面雕花屏风,将祠堂隔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屏风后面则是一小天井,跨过小天井是后堂,主要是祭拜祖先的祀厅,“入门三踏到神前”,祀厅贴后墙设木造开放式雕刻神龛,分层供奉着杨屋村先祖的牌位,感念先祖恩泽与庇佑,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重。
  第二,内敞与外封的划分。祠堂的是四面围合的建筑结构。笔者自行测绘出杨氏宗祠建筑平面图(图一杨屋祠堂作者测绘),从图上可以看出来,外墙四周都是封闭的墙体,对内的空间多为开放式、半开放、半封闭等。每个祠堂都有中庭,为家庭公共场合的只要场合联系着各条侧廊引向四方,空间交错穿插。
  (三)命名和分布
  花都区的各姓广府宗祠主要分布在新华街与雅瑶镇,炭步镇与花山镇也有较少宗祠。 新华街现存的祠堂主要有资政大夫祠、广塘村陈氏宗祠、新街村曾氏大宗祠、三向村联英张公祠、广塘村禘兴刘公祠等;雅瑶镇现存的祠堂主要有旧村宗贤邓公祠、邝家庄李氏宗祠、旧村元明邓公祠、邝家庄陈氏宗祠、梁氏宗祠;以及花东镇阳升村胡氏宗祠、 狮岭镇瑞边村钟氏宗祠。花都的广府民系主要姓氏是当地的始迁祖,只有少部分是由广东其他地区迁徙来。由此极易形成自己的血缘宗族体系,由于都是本省文化,风俗文化以及建筑都有共同的特点。   四、从地域角度看广府宗祠装饰
  祠堂是家族和村镇里重要事件使用或者举办重大事件的场所,对于装饰修缮都身体力行的精心完成。而广府人喜好用多种装饰手法组合,装饰于宗祠之上。
  (一)屋顶装饰工艺
  屋顶装饰是建筑远观仰望最吸引人的部分,而屋顶的正脊理所当然为最核心的装饰部位。那么具体研究下船脊、博古脊两种屋脊的来源与特点。
  首先是船脊,作为是相对最古老的屋脊形式处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古本地居民多以舟楫为生,以捕捞为主,也多以船为屋常住。可见船楫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屋脊的造型设计是由日常生活中船的形象演化而来。却因正脊两端高翘形似龙船,也称作龙船脊。多以锅耳山墙配龙船脊,黑白红三色的适当搭配最能体现广府宗祠特色。
  博古脊是到清中时期开始盛行,相对全面地体现出广府宗祠的工艺技术和审美。乾嘉年间博古图案的工艺开始风行,此种图案设计与工艺主要是运用在祠堂正脊两端,结合本地风水吉祥图案形成独具特色的博古脊。而典型的博古正脊由两组博古头、鳌头、花窗、小品和中间一组主画对称组成。屋脊装饰多以灰塑工艺手法为主。杨氏大宗祠堂正脊即为博古脊,讲述的杨家人的传奇故事,以求流芳百世。夸张的脊饰是广府宗祠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雕塑工艺
  广府宗祠雕塑多采用石雕、木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七绝装饰手法,精致富丽,不仅充分体现出传承与信仰,同时也展现出家族的地位与财力。其中“灰塑”作为岭南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地区的粤人自古以蛇为图腾,蛇为龙的原型,灰塑造型装饰多以江海动植物为题材,如海藻水草体现以舟楫为生的海洋文化,如鳌鱼为龙头鱼身,是喷水的水怪,也是人们避免水、火灾的美好祈愿。不仅如此,以人物传奇和儒家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也是比比皆是,杨氏大宗祠屋脊上的灰塑所描述的“八仙过海”“杨家将”“百鸟归巢”“完璧归赵”这些现代人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
  杨氏大宗祠墙壁主体砌青砖,基础垫麻石。前堂中堂屋顶有灰塑雕像。中堂四根梁柱为坤甸木,其余均为钢筋混凝土,地面铺设花岗岩石。整栋建筑除部分青砖和坤甸木、灰塑还记录着祠堂建造时的辉煌外,其余构件已呈八十年代修缮时的经典元素,比如钢筋混凝土梁柱、磁砖拼连的壁画。
  五、结语
  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视角下具体通过广州花都杨氏大宗祠建筑分析广府宗祠鲜明建筑特色,为今后广府民居的传承保护和创新设计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文丽.从地域文化角度看广府民居建筑特色[J].新西部,2017,(06):33.
  [2]黃文铮,郑力鹏.沙滘陈氏大宗祠建筑雕饰艺术[J].建筑技术,2016,(10):71-74.
  [3]栾成.关于广州南沙宗祠建筑的历史研究[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05):70-73+107.
  [4]王珞,沈康.从晚清宗祠建筑看岭南建筑的地域性特征——以番禺邬氏大宗祠为例[J].美术学报,2010,(02):52-56.
  [5]王力.南粤祠堂建筑特色分析——以广东省中山市祠堂为例[J].艺术评论,2010,(05):58-61.
  [6]朱晓东,张惠敏.庙貌巍峨孝义流芳——临安孝子祠的保护与传承[J].杭州文博,2009,(01):35-38.
  [7]张磊.明清时期徽州妇女与宗族[J].经济研究导刊,2011,(01):231-232.
  [8]张筠.广州祠堂的文化意义及其保护——以黄埔区横沙朱氏祠堂为中心[J].神州民俗,2011,(05):23-25.
  作者单位:
  广州工商学院美术设计系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今旅游景点在周边空间使用方面有十分复杂的局面:一方面是方便游客进行住宿休憩,从而使得旅游资源能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是周边空间规划不当导致使用率低重复率高。而如何对景区周边空间进行整体规划并形成模式以满足当今中国越来越旺盛的旅游资源需求,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旅游景点;资源利用;空间规划  杭州市是浙江省省会城市,也是一座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旅游城市。如今,杭州市已经拥有了十
期刊
摘 要:从符号学的视角对儿童娱乐空间中肖似性符号的设计加以研究,对国内外儿童娱乐空间中肖似性设计案例作分析、比较,以兒童心理与接受认知能力为基础,重点阐述艺术设计符号学视角与儿童空间设计的关系,并做初步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肖似性符号;儿童娱乐空间  一、引言  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曾将符号按不同表达方式分为图像符号、指索符号和象征符号,以体现它们在表征方式上的
期刊
摘 要: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车本位”的交通理念使得原本城市人性化空间的地位逐渐被车性化空间所取代。文章以慢行系统空间景观为主导,通过问卷分析、案例分析等手段,深入分析城市的地理、人文、交通等因素,对大连市东港的慢行系统空间环境进行设计研究。  关键词:慢行空间;慢行景观;空间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8年大连民族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01812026359) 研究成果。
期刊
摘 要:基于通过百度地图API提取的兴趣点(POI)数据,结合城市道路网与人口统计数据,借助ArcGIS平台的空间分析能力,提出了一种城市公交站点现状容量评价的方法。以洛阳市整个中心城区为案例,通过分析评价,找出了公交站点乘客容量集中的地区,以此结果可以指导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站点规划以及帮助优化各线路发车频率,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关键词:兴趣点;公交站点;洛阳市  城市公交站点的优化布
期刊
摘 要:城市的历史街区一般都是经过多年的文化沉淀,最终形成本地特点的历史遗存。苏南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遗留的文化元素逐渐汇聚成城市的文化脉络。苏州作为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苏南古城,其众多的历史街区也延续了整个城市特有的风貌。通过考察这些街区装饰符号的功能、形态、装饰手法等几个方面,了解苏南历史街区的装饰符号特点。  关键词:历史街区;装饰符号;类型学  苏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已成为我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指南针,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出固有的乡村发展思路,真正从乡村本位出发,转变思想,探索出一条乡村崛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田园综合体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农村生产生态融合具有促进作用,这就对田园综合体提出了新的要求。村落景观
期刊
摘 要:小城故事,有故事的小城,我们心中最完美的经典。我们的小区定名为小城故里,正是因为小城故事迎合了我们的规划理念。  关键词:空间布局;整体规划;规划结构  一、规划背景  (一)规划背景  为适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形式,抓住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契机,贯彻《本溪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将地工路地区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功能齐全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住区,《地工路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修编中,本
期刊
摘 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诸多要素中,植物要素与设计区域、基址的生态环境联系密切,其生态功能在当代环境下愈发重要,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植物建植规划设计必须要结合地域生态环境,文章通过探讨植物与张家口局部区域土壤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分析阐述了植物建植规划设计在該区域对生态环境的恢复、改良的重要作用,提出因地制宜的原则,得出张家口局部地区景观设计诸多元素中植物建植规划设计优先的结论。景观设计当中的植物
期刊
摘 要:生活中往往有很多巧合的事情,这些事情发生在不同的领域,它们看似毫不相关,却有着相同的原理与共通性。建筑与电影,这两种不同的艺术之间微妙的关系就证明了这一相同性。建筑设计的灵感也许就藏在其中。  关键词:电影;建筑设计;艺术手法  一、《午夜巴塞罗那》  (一)剧情  巴塞罗那是一座色彩斑斓,你随时都可能遇到浪漫和意外的城市,这座城市也是很多耐人寻味的爱情的发生地。影片讲述两个美国女孩结伴到
期刊
摘 要: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民众的旅游意识和消费观念逐渐觉醒,传统的旅游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游客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了。游客们开始追求带有更多主题性、开放性、参与性、体验性的旅游活动。体验式旅游模式的应运而生,迎合了人们的体验式旅游的需要,实现了人们各种感官的亲身体验的旅游感受。试图通过对常州恐龙园的研究,来探究体验式旅游模式主要特点。  关键词:体验式旅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