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外语技能是习得的,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外部条件,释放学习者的潜力,促进学习者过渡语能力发生转变。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对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按照谱系分类法的标准,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汉泰语族。两种语言差异较大,如何将某种话题情景用相应的英语材料以连续反映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把这些材料在脑海里源源不断地涌现,并与信息的交换及理解密切相关。
一、 理解性输出
理解和表达属于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表现为分析能力,后者表现为综合能力。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用外语来表达,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学生总是要从语言环境,从实际情景或所读、所听的材料中接受语言模式,将其与已知的联系起来,并力求在自己的表达中用上这些模式。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语感,因为它是理解和表达的基础。语感的强弱是指人们对语言中的词语搭配及句型结构的熟悉程度的高低,它是对语言文字不断感受不断积淀的实践活动。我们在口语交流及阅读英语书籍时,要伴之以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思悟体会。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英汉互译,即首先把英语译成汉语,再把汉语译成英语。通过英汉互译,边思考,边琢磨,才能领悟到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包括词语、词语组合成句、语序排列及构段谋篇)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抓住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领悟到语言规律的真谛。在日常学习中善于比较,做到用英语思考,把周围的事物和日常生活当作英语学习的对象,用英语词汇和句式去思考。只有通过大脑积极(主动)地用英语思维把各种情景话题进行综合和加工,才能得到自己独特的感受、认识和理解。用英语思维贵在持之以恒,要有耐心,养成用英语思考的习惯,我们就能达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中英文自由转换,避免犯“中国式”英语的错误,以便于建立起一种正确的语言习惯,在自己应用英语的时候能够做到纯熟流畅,自然合度。由此可见,听得多,读得多,就能培养语感,丰富表达的内容。反过来,通过对表达能力的考查也可检验理解的程度。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听,读材料的难度和信息量应高于对表达能力的要求。我们之所以强调培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是因为过去人们常把理解过程看作是消极被动的,是接受性的。但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理解的过程,即信息处理的过程,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活动。听,读和理解是一个高度积极的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和解释的过程。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信息的“输人”和“输出”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传动”,而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二、 理解性输入
我们知道外语的习得只有通过理解信息才能完成。教师掌握好课堂语言的难易度,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语言输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深人理解,成为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之一。外语教师的语言输人是学生接触输人的主要来源,能否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使课堂内容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关键在于教师备课和讲课时脑子里要时刻想着学生,使学生学懂,学会,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当教师语言输人超出学生现有水平、缺乏趣味性和相关性时,学生就会难以理解。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教师迫于学时少、任务紧、赶进度而语速偏快,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2)教师备课只研究教材内容,不考虑自己的讲课速度、难度是否能为大多数学生接受。上课时只注意少数成绩好的学生的反映,错把少数人的反应当成整体。(3)教师口语能力较强却未形成调整、简化语言的意识,使课堂理解困难;(4)教师教学研究少、准备不充分或缺乏教学艺术等。针对上述情况,教师的语言输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 运用简化型语言输人。简化型语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输给学生的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从简从易。
2.运用协商式语言输人。协商式语言要求教与学双方在交流中相互调整输人和输出。当学习者遇到交际困难时,通过给予协商解决的机会而获得新的语言。
3.运用自然型语言输人。自然语言即非学术、非专业性语言。在公共场所如商店、市场、剧院、车站等随时随地都可接触到自然、地道的语言,它真实、简单、易懂,富有生活情趣和气息,对语言输人有帮助。
4.运用直观性语言输人。通过使用实物直观、模象直观、情景直观、语言直观等方式创造一定的语境,提供一定的背景或线索,从而达到语言有效输人的目的,如观察、演示、操作、参观、模拟等获得对输人材料的感性认识,从而增加语言材料的可输人性和理解性。模像直观包括对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像、电视、电影等的演示和观察来帮助语言输人的完成。情景直观可利用假定情景和线索、人物角色、体态语言等手段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简单化、清晰化。语言直观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绘或举例,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事物的表象。这种输人要求教师语调抑扬顿挫,声音大小、快慢适中;举例要使学生耳有所闻、目有所睹,形象生动,气氛活跃,富有情感等。
三、信息理解与写作教学
作者在写文章时,首先要有一个交际意图,或叙事,或说理或抒情,或表态。跟口头交际不同,交际双方互不见面。写作者不能通过对方的提问,请求解释,请求补充或表示异议等手段取得帮助。为了使读者以后能够理解,并有兴趣读,他必须预先设想:什么是读者已知的(包括语言规则知识,有关作者所述事物的认识);读者希望通过阅读了解什么,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在做出这些决定时,他已进人与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了。读者这一方,也有交际意图,即获取信息,他必须掌握作者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及谋篇成章规系统,并根据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及经验进行加工。而阅读过程能否完成,完全取决于读者对语篇的期望和兴趣有多大。所以,在书面交际过程中,理解的作用,读者的作用被突出了。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把一切难点都排除,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理解上的障碍,使学生有可能,并且有兴趣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书面交际中,联系作者和读者的媒介是语篇。语篇具有交际功能,例如:传递信息(消息报道)、指导行动(说明书,菜谱)、传授知识(辞书)、进行分析(评论)、发出邀请(请柬)、标明方向(指路牌)、警告/禁止(通告牌)、说服/招徕(广告)、娱乐消遣(幽默小品)等。
四、信息交换与英语教学
阅读理解过程是积极能动的过程。新的信息只有与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才能真正被吸收。理解过程是一个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及模式去理解,解释“新的”信息或“生疏的”内容的过程。学习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理解过程中,他又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处理者”,而不仅仅是消极,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教师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是一个高明的“程序编制师”,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重视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有储存信息和扩大积累信息的能力,这种独立工作的能力从基础阶段就要抓起。
理解语言材料进行语篇分析,离不开对语言规则的掌握。由于理解和表达是不同的心理过程,在训练内容的难度和信息量上应有不同要求,它应该显示词法、句法、语言学、音位学和话语语言学方面一切可以明确适用于理解的规律性,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系统的,分级的理解练习。教学进度也应按照猜词悟意的技巧的难易程度及相应的规则知识来进行安排。此外正确理解和使用外语,还必须注意社会文化因素。学习接触和了解他国语言和文化的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通过对本民族文化与外国文化差异的对比评价,能够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点、长处,丰富自己的文化。同时,通过这种“对话”也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对自己的文化会更了解。按照这个观点,国情学也不能仅仅传授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地理方面的数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观察,思考者”。正确处理语言形式与理解语言材料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加以尝试,我们的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是完全可能的。
认知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近期研究表明,理解性输出是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显性知识逐步自我完善的必要步骤。尽管理解性输入理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但它并不是实现语言习得的充分条件。为了认识并最终内化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学习者必须理解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产出的符号意义。产出目的语促使学习者关注所需要的表达形式及其流利性和准确性,以成功传输自己的意图。作为教师,应不断强化学生的理解性输出,尽量为其提供语言输出的平台,让他们有余地去拓展自己的外语能力,产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学好外语的动力。
一、 理解性输出
理解和表达属于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表现为分析能力,后者表现为综合能力。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用外语来表达,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学生总是要从语言环境,从实际情景或所读、所听的材料中接受语言模式,将其与已知的联系起来,并力求在自己的表达中用上这些模式。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语感,因为它是理解和表达的基础。语感的强弱是指人们对语言中的词语搭配及句型结构的熟悉程度的高低,它是对语言文字不断感受不断积淀的实践活动。我们在口语交流及阅读英语书籍时,要伴之以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思悟体会。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英汉互译,即首先把英语译成汉语,再把汉语译成英语。通过英汉互译,边思考,边琢磨,才能领悟到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包括词语、词语组合成句、语序排列及构段谋篇)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抓住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领悟到语言规律的真谛。在日常学习中善于比较,做到用英语思考,把周围的事物和日常生活当作英语学习的对象,用英语词汇和句式去思考。只有通过大脑积极(主动)地用英语思维把各种情景话题进行综合和加工,才能得到自己独特的感受、认识和理解。用英语思维贵在持之以恒,要有耐心,养成用英语思考的习惯,我们就能达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中英文自由转换,避免犯“中国式”英语的错误,以便于建立起一种正确的语言习惯,在自己应用英语的时候能够做到纯熟流畅,自然合度。由此可见,听得多,读得多,就能培养语感,丰富表达的内容。反过来,通过对表达能力的考查也可检验理解的程度。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听,读材料的难度和信息量应高于对表达能力的要求。我们之所以强调培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是因为过去人们常把理解过程看作是消极被动的,是接受性的。但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理解的过程,即信息处理的过程,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活动。听,读和理解是一个高度积极的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和解释的过程。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信息的“输人”和“输出”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传动”,而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二、 理解性输入
我们知道外语的习得只有通过理解信息才能完成。教师掌握好课堂语言的难易度,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语言输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深人理解,成为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之一。外语教师的语言输人是学生接触输人的主要来源,能否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使课堂内容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关键在于教师备课和讲课时脑子里要时刻想着学生,使学生学懂,学会,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当教师语言输人超出学生现有水平、缺乏趣味性和相关性时,学生就会难以理解。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教师迫于学时少、任务紧、赶进度而语速偏快,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2)教师备课只研究教材内容,不考虑自己的讲课速度、难度是否能为大多数学生接受。上课时只注意少数成绩好的学生的反映,错把少数人的反应当成整体。(3)教师口语能力较强却未形成调整、简化语言的意识,使课堂理解困难;(4)教师教学研究少、准备不充分或缺乏教学艺术等。针对上述情况,教师的语言输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 运用简化型语言输人。简化型语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输给学生的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从简从易。
2.运用协商式语言输人。协商式语言要求教与学双方在交流中相互调整输人和输出。当学习者遇到交际困难时,通过给予协商解决的机会而获得新的语言。
3.运用自然型语言输人。自然语言即非学术、非专业性语言。在公共场所如商店、市场、剧院、车站等随时随地都可接触到自然、地道的语言,它真实、简单、易懂,富有生活情趣和气息,对语言输人有帮助。
4.运用直观性语言输人。通过使用实物直观、模象直观、情景直观、语言直观等方式创造一定的语境,提供一定的背景或线索,从而达到语言有效输人的目的,如观察、演示、操作、参观、模拟等获得对输人材料的感性认识,从而增加语言材料的可输人性和理解性。模像直观包括对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像、电视、电影等的演示和观察来帮助语言输人的完成。情景直观可利用假定情景和线索、人物角色、体态语言等手段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简单化、清晰化。语言直观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绘或举例,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事物的表象。这种输人要求教师语调抑扬顿挫,声音大小、快慢适中;举例要使学生耳有所闻、目有所睹,形象生动,气氛活跃,富有情感等。
三、信息理解与写作教学
作者在写文章时,首先要有一个交际意图,或叙事,或说理或抒情,或表态。跟口头交际不同,交际双方互不见面。写作者不能通过对方的提问,请求解释,请求补充或表示异议等手段取得帮助。为了使读者以后能够理解,并有兴趣读,他必须预先设想:什么是读者已知的(包括语言规则知识,有关作者所述事物的认识);读者希望通过阅读了解什么,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在做出这些决定时,他已进人与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了。读者这一方,也有交际意图,即获取信息,他必须掌握作者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及谋篇成章规系统,并根据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及经验进行加工。而阅读过程能否完成,完全取决于读者对语篇的期望和兴趣有多大。所以,在书面交际过程中,理解的作用,读者的作用被突出了。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把一切难点都排除,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理解上的障碍,使学生有可能,并且有兴趣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书面交际中,联系作者和读者的媒介是语篇。语篇具有交际功能,例如:传递信息(消息报道)、指导行动(说明书,菜谱)、传授知识(辞书)、进行分析(评论)、发出邀请(请柬)、标明方向(指路牌)、警告/禁止(通告牌)、说服/招徕(广告)、娱乐消遣(幽默小品)等。
四、信息交换与英语教学
阅读理解过程是积极能动的过程。新的信息只有与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才能真正被吸收。理解过程是一个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及模式去理解,解释“新的”信息或“生疏的”内容的过程。学习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理解过程中,他又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处理者”,而不仅仅是消极,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教师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是一个高明的“程序编制师”,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重视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有储存信息和扩大积累信息的能力,这种独立工作的能力从基础阶段就要抓起。
理解语言材料进行语篇分析,离不开对语言规则的掌握。由于理解和表达是不同的心理过程,在训练内容的难度和信息量上应有不同要求,它应该显示词法、句法、语言学、音位学和话语语言学方面一切可以明确适用于理解的规律性,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系统的,分级的理解练习。教学进度也应按照猜词悟意的技巧的难易程度及相应的规则知识来进行安排。此外正确理解和使用外语,还必须注意社会文化因素。学习接触和了解他国语言和文化的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通过对本民族文化与外国文化差异的对比评价,能够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点、长处,丰富自己的文化。同时,通过这种“对话”也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对自己的文化会更了解。按照这个观点,国情学也不能仅仅传授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地理方面的数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观察,思考者”。正确处理语言形式与理解语言材料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加以尝试,我们的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是完全可能的。
认知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近期研究表明,理解性输出是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显性知识逐步自我完善的必要步骤。尽管理解性输入理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但它并不是实现语言习得的充分条件。为了认识并最终内化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学习者必须理解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产出的符号意义。产出目的语促使学习者关注所需要的表达形式及其流利性和准确性,以成功传输自己的意图。作为教师,应不断强化学生的理解性输出,尽量为其提供语言输出的平台,让他们有余地去拓展自己的外语能力,产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学好外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