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总结了在教改教学中的心得,分析教材的特点,包括改革的内容、结构、目的、问题等,改变教学理念和方法,加强具体备课,提高老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模块专题 教学理念 具体备课 教师“博”“精”
我国于新世纪之初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我校推行课程改革三年,我作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老师,结合两年来的教改实践和所见所闻,总结一下教学体会和心得。
新事物的出现总有不适应的阶段,但是改革的潮流只能迎不能拒。首先熟悉新教材的特点。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突破了以往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形式构建历史教学新体系。与传统教材相比,内容太深,出现新的繁、难、杂,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师生最初的感觉就是蜻蜓点水。但这正体现了改革的初衷,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有助于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也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能较好地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课程目标的创新
新课程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课程结构的改变
改变过去学科本位,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三、课程标准的创新
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四、学习方法的改变
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体验性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和积极探索,提倡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推进信息技术的运用。
总之,新课程注重以“人”为本,突出人文素养,具有强烈的亲切感,为促进人的生命整体和谐发展这一终极目的服务。努力实现学生养成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营造和谐氛围,以激发探究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只是整合能力,树立宏观的历史概念,即所谓的“大历史观”。
我在教学生涯中受益匪浅的就是具体备课。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倍感困惑的我们只能聚集在一起共同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具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当新课程理念在遭遇实践挑战时,教育理论家们、政策制定者们也显得爱莫能助。究竟谁能成为我们实践中的专业引领?是我们的同事、同行,乃至我们的学生。实施新课程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唯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是我们的出路。具体做法:规划分工—资源收集—整体把握—个人备课—集体研讨—修改完善—个人调整。在开学前1-2周,备课组先讨论学期整体安排和教学进度,其前提要求备课组成员必须对教材的整体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备课组成员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开始就自己分工的专题收集相关的课程资源,并着手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怎样整体把握,由备课组各成员在初步熟悉专题内容的基础上,由本专题负责人提出教材整体处理意见,供备课组成员讨论。如是否有必要对专题内容进行整合或调整;根据课标要求,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哪些可以适当增删等。备课组成员在进一步了解专题内容的基础上准备好自己的教学设计,由专题负责人主讲自己的教设计,并且教学设计必须以书面形式交付备课组成员讨论。要求:教学设计尽可能详细,仅次于教案。课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在实践中的体验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个人备课重点在设计板书或多媒体应用上,并借此进一步加深对教学设计和教材处理的理解。在实施中,普遍一线教师都感到现行教辅材料存在不少问题,我们鼓励教师以学案方式进行修改、完善,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一方面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符合自己教情、学情的习题集。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觉得不是对学生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历史教师要以“博”“精”作为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新形势的基本要求。为了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拓展学生对本学科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教师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地理学和文学。给学生一滴水必先自己有一桶水,所以平时不能放松学习。
新课改是一种教学实验,目前还没有成功的经验,高考方案细节不明,所以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具体课程把握不准,感觉还在路上摸索。不过无论怎样都会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取得新的进步。
作者单位:湖南省石门县第六中学
关键词:模块专题 教学理念 具体备课 教师“博”“精”
我国于新世纪之初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我校推行课程改革三年,我作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老师,结合两年来的教改实践和所见所闻,总结一下教学体会和心得。
新事物的出现总有不适应的阶段,但是改革的潮流只能迎不能拒。首先熟悉新教材的特点。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突破了以往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形式构建历史教学新体系。与传统教材相比,内容太深,出现新的繁、难、杂,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师生最初的感觉就是蜻蜓点水。但这正体现了改革的初衷,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有助于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也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能较好地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课程目标的创新
新课程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课程结构的改变
改变过去学科本位,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三、课程标准的创新
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四、学习方法的改变
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体验性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和积极探索,提倡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推进信息技术的运用。
总之,新课程注重以“人”为本,突出人文素养,具有强烈的亲切感,为促进人的生命整体和谐发展这一终极目的服务。努力实现学生养成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营造和谐氛围,以激发探究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只是整合能力,树立宏观的历史概念,即所谓的“大历史观”。
我在教学生涯中受益匪浅的就是具体备课。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倍感困惑的我们只能聚集在一起共同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具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当新课程理念在遭遇实践挑战时,教育理论家们、政策制定者们也显得爱莫能助。究竟谁能成为我们实践中的专业引领?是我们的同事、同行,乃至我们的学生。实施新课程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唯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是我们的出路。具体做法:规划分工—资源收集—整体把握—个人备课—集体研讨—修改完善—个人调整。在开学前1-2周,备课组先讨论学期整体安排和教学进度,其前提要求备课组成员必须对教材的整体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备课组成员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开始就自己分工的专题收集相关的课程资源,并着手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怎样整体把握,由备课组各成员在初步熟悉专题内容的基础上,由本专题负责人提出教材整体处理意见,供备课组成员讨论。如是否有必要对专题内容进行整合或调整;根据课标要求,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哪些可以适当增删等。备课组成员在进一步了解专题内容的基础上准备好自己的教学设计,由专题负责人主讲自己的教设计,并且教学设计必须以书面形式交付备课组成员讨论。要求:教学设计尽可能详细,仅次于教案。课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在实践中的体验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个人备课重点在设计板书或多媒体应用上,并借此进一步加深对教学设计和教材处理的理解。在实施中,普遍一线教师都感到现行教辅材料存在不少问题,我们鼓励教师以学案方式进行修改、完善,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一方面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符合自己教情、学情的习题集。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觉得不是对学生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历史教师要以“博”“精”作为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新形势的基本要求。为了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拓展学生对本学科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教师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地理学和文学。给学生一滴水必先自己有一桶水,所以平时不能放松学习。
新课改是一种教学实验,目前还没有成功的经验,高考方案细节不明,所以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具体课程把握不准,感觉还在路上摸索。不过无论怎样都会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取得新的进步。
作者单位:湖南省石门县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