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骆驼祥子》是老舍笔下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经典影片《骆驼祥子》就是凌子风导演根据老舍先生的小说改编、导演,由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张丰毅等主演的同名电影。电影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生活为背景,主题是北京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的真实反映。观众对这部电影之所以耳熟能详,与该片斯琴高娃塑造的“虎妞”这个泼辣能干、世俗精明又不失善良的独特女性形象不无关系。上映后,该片包揽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员、最佳美术、最佳道具四项大奖和“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员两项大奖。祥子、虎妞、小福子等人物的性格、命运独特,扣人心弦。30多年来,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朵中国电影史上的艺术奇葩,依然熠熠生辉。
“虎妞你敢演吗?”凌子风导演一见面就问她
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从16岁登上文艺舞台,30岁登上电影银幕,她扮演的角色不下百个。电影《归心似箭》是斯琴高娃拍的第一部影片,她在该片中扮演的“玉贞”,温柔、善良、贤惠、传统,至今让观众印象深刻。可“虎妞”跟“玉贞”比,两个角色的反差太大了。那么当初凌子风导演为何会找斯琴高娃来演“虎妞”呢?
斯琴高娃回忆道:“那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导演正在北京菜市口一个小宾馆里开会。我被我们老家的陈大导演叫去了那儿。原来,是他向凌子风导演推荐了我。他们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凌子风导演见面就问,“《骆驼祥子》里的虎妞你敢演吗?’‘虎妞’,我想都没想,说,‘我,我不敢’。意气风发的凌子风导演乐了,说,‘怎么不敢呢?你在《归心似箭》里演得那么好。我非常喜欢。’我心想,自己忽然要变成一个反差那么大的‘虎妞’,有可能吗?不太可能了,真是天壤之别。我总觉得,对我而言演她难度太大了,我脑海里就想不出来那将是个啥女人的模样。再说,我对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并没好好读过。记得那会儿在歌舞团的时候,孩子的父亲因为是导演出身,他曾推荐给我看了北京人艺的一个话剧台本就是《骆驼祥子》,但那时候我也只翻过一遍,觉得似懂非懂。临时抱佛脚啊,难。再说,这是一个‘京味’的戏,满口北京话,而我是蒙古族人,北京话不太会说,更没有信心。那会儿,赵丹老师准备拍《残雪》,他说喜欢我的《归心似箭》,说一定要跟这个姑娘合作一次。赵丹老师演那个爹,那个老干部。没承想还没怎么着,赵丹老师就去世了,后来李炎老师演那个老干部,姜树森老太太导的该片。我已经准备随姜树森老师去新疆拍电影《残雪》了。可凌导演还是再三劝我,说,‘你好好看看剧本,读透原著,到时候召你回来。’我听了还是吓得直打哆嗦,我说您就算了吧,我说了好几次‘我害怕’。他说,‘别怕,不要怕嘛’。所以终于有一天凌子风导演就又把我召回北影厂了。记得在北影厂的一间房子里面,他们三个副导演都在,凌子风导演当然也在,我一进屋就感觉心跳加快,‘吓’得直哆嗦,两条腿都不知道是谁的了,但是尽管那样,我也觉得有点受宠若惊,然后他们说,‘你先去拍造型’,就这样,我走进了《骆驼祥子》剧组。当初,凌导演想把老舍先生的《月牙儿》和《骆驼祥子》同时搬上银幕,因此导演很信任我,让我同时拍了《月牙儿》和《骆驼祥子》的造型。结果没多久,因为日本的电影《望乡》出来了,也不知什么原因,《月牙儿》这个题材就没通过。那就没辙了,导演说,那我们就只能专心致志地拍好《骆驼祥子》了。记得《北京晚报》在介绍这两部电影拍摄的消息时,还发表了我的两张定型照,一个是月牙儿的母亲,另一个是虎妞,特别生动,现在我还记得特清楚。”
“虽然我老说‘害怕’,但我内心还是很强大的,我觉得一个演员就要有那种敬业的精神,敢于去挑战,塑造出各异的角色。就拿这部戏来说肥,我不仅要参透老舍原著中的精神,还要找寻‘北京的味道’,所以接手后便好好读原著,写心得体会,感觉蛮不错的。我演月牙儿的母亲,往她的贤淑、内向走,而演虎妞却不一样了,特别外向,大胆,泼辣,甚至有点蛮,感觉也特好,还觉得很过瘾。我觉得那会儿这两个角色的造型应该是成立的。很感谢凌子风导演,是他让我有了勇气。还有,我能得到这样一位大导演的信任,他能认定你,也很幸运。倒是我不明白的是,凌子风导演为什么能在看了我演的《归心似箭》之后,马上就决定由我来演虎妞呢?他怎么知道我会有这种潜能呢?我不知道,所以至今感觉是一个谜。这应该说明是大导演的眼力挺厉害吧。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曾打过退堂鼓,觉得压力大,但导演老鼓励我,所以才没有放弃。”
为演活虎妞,她学会了喝酒、抽烟
那次采访是在央视电影频道《流金岁月》栏目的录制现场。与荧屏上那些霸气严肃的女性形象相比,现实生活里的斯琴高娃端庄大气,和蔼可亲,为人和善。栏目组安排她乘坐当年拍摄时坐的三轮车上场,并且她很有激情地再现了片中虎妞的经典动作:左手一拍腰,往上一翻手腕,满不在乎地冲着四爷一竖大拇指说,我有了,祥子的。她还做了一个上世纪三十年代老北京人相互打招呼的姿势,姿势看上去很特别。她抱拳说:“虎妞”跟大家打招呼了啊。她还稍微低了一下头,却有些羞涩地笑了笑。这下把大家全逗乐了,一下子就似乎回到电影的情节里去了。
影片中,祥子拉车奔跑的镜头很多。烈日下,暴雨中,大雪纷飞,冬去春来,祥子马不停蹄地跑大街,穿小巷,汗水湿透了衣衫……“车”几乎是祥子的第二生命。因为祥子的人生最高理想就是拉上一辆属于他自己的,“不拉着自己的车,他简直像是白活。”车,在祥子的生活中太重要了。当大家看到当年摄制组用来拍摄《骆驼祥子》的道具——三轮车时,再看看祥子拉车奔跑的那些辛酸镜头,更觉得是回到了电影的历史情境里去了。
斯琴高娃从车上下来,显得精神特好。“30年了,又见到它,太亲切了,我得好好看一下。将近三十年了,北影厂还保留着这件非常珍贵的道具,太好了,还好,没卖出去,这可值钱了,绝对的。”斯琴高娃兴奋地说。
此时,台上大屏幕上开始播放电影中虎妞的一些经典镜头,非常感人。祥子收车回来,背心湿淋淋地贴在身上,虎妞忙着过去给他端水擦汗,心疼地劝他不要这么玩命。刘四爷在旁边甩风凉话,虎妞马上顶回去:“怎么,我还没给他洗汗褐儿呢。”虎妞对祥子的疼爱之意溢于言表。婚后,接连一组两口子逛庙会的镜头。从穿着棉袍(他们的婚期是正月初六)一直逛到换上单裤单褂,足足度了小半年的“蜜月”。还有,虎妞临死的最后一句话是“祥子,你进来,让我再瞅瞅你。”一连串感人藩泪的细节直扑眼帘。片中外貌丑、心灵也不完全美的虎姑娘,被斯琴高娃演活了。电影和小说就是不一样,电影更强调的是视觉和听觉效果。所以这些加进去的细节,更生动形象。但也有人说,导演这样改(即貌似将主角祥子改成了虎妞),虎姑娘的性格倒是更丰富和复杂了,但同时,剧本的改动也或多或少地削弱了原剧对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洞察力量。 斯琴高娃说,“看了刚才这些片段,我觉得特别过瘾。影像里的人不是我,这好像是上辈子发生的事,我觉得特别遥远。她就是刘四爷的那个女儿,有血有肉,见棱见角。记得拍电影之前,凌子风导演请叶子老师来给我说戏,叶子老师是人艺的元老,她扮演过虎妞,特别成功。她说,虎妞的得意与烦恼,自傲与自卑,是生活环境造成的。她有一些行为,还得从她的出身、相貌、年龄上找根儿。虎妞是一个生活在旧社会的女人,她是在那个大杂院里长大的,是在人力车场里的那些男人堆里长大的。她好,她环,这要看她对什么人。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个性里从来没有男尊女卑这一点。关键是要把她的心态和外在行为表演出来,就可以了。所以我也反复琢磨,又辣又泼的虎妞,其实是为了争夺祥子,才老跟她爹抗争……再加上老舍先生笔下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已经是淋漓尽致了,所以我似乎遵循他要的那个原则、要的那个感觉去表演,好像没走调吧。凌子风导演导得成功,就是遵循了原著的精神。还有,就是整个剧组的人员都付出了辛劳,都很努力。”
为了表现出虎妞的“又辣又泼”,导演让平时滴酒不沾的斯琴高娃“酗酒”。斯琴高娃回忆说:“在那个花好月圆的晚上,我真的喝酒了,因为导演说你必须喝醉,否则就变成斯琴高娃而不是虎妞了。但我第一次喝滔并没成功。陪我喝酒的是演祥子的张丰毅,他那时还是个大三的学生,根本不会喝。没敢喝白酒,剧组给哉了瓶啤酒,就将就点,以为脸上挂点色就可以了。结果没承想,张丰毅头一个喝,便把一瓶子啤酒一下子给喝了一大半儿,喝大发了,那就演不了戏了。剩了一丁点酒给了我,结果我没找到那个喝醉了酒的感觉,没劲。于是,我对导演说,咱们重新来吧。老爷子还真好,就再给了我一次机会。我一小盅一小盅地喝。这场戏,我喝酒的目的就是要拉祥子下水,用虎妞所能表达的最直接的话:‘我疼你’,发出向祥子进攻的信号。但是女求男,当然会不太好意思,那就得借酒壮胆,没想到我真的喝醉了。大家将昏迷的我急忙送进医院。医生给我打了吊针。酒醒后,我很惭愧地跟导演说,求您再给我一次机会吧。于是,我又接着喝,喝得天昏地暗,总算完成了这个拍摄任务。”
除了喝酒,斯琴高娃还因此学会了抽烟。她透露,“那会儿我还真不太会喝酒,也不会抽烟,才三十岁。自从那以后我就既学会了喝酒,也学会了抽烟。抽烟是在体验生活时跟一个老北京大姑娘学的。我问人家,您怎么会抽烟的?她答,‘我20岁就抽上烟了。’这下可把我吓一跳。她说,‘你也抽抽,过瘾’。我便试着抽了一口,呛得慌,接下去就会了。还学会了用嘴叼烟。我一叼烟,虎妞的那个劲儿就上来了。”
导演和化装师专给她装了“虎牙”
影片要求斯琴高娃能说一口地道的“京味儿方言”,在戏中连吵架骂街都要有“京味”,要求要特浓,真实。斯琴高娃是蒙古族人,那么她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斯琴高娃回忆说,“导演吓唬我说,你要是不好好练方言的话,到时候要找别人给你配音,效果当然不好,我也不会满意的。于是我下决心好好学,但老说不好,又不好意思大声念出来,就偷着学,在没人的角落里独自一人读剧本,一学就停不下来。后来我特意去拜了单弦表演艺术家马增慧为师。马老师是一个著名的演员,可了得呢。我跟她学北京话的‘吐字’和‘归韵’,她给我一句一句的、逐字逐句地上了三堂课,受益匪浅,进步非常大。很快,我便能在《月牙儿》和《骆驼祥子》两个剧组间穿梭自如了。说句好听的,我现在倒是觉得越老越爱说点有京味儿方言的俏皮话什么的,挺好的。其安,在拍摄电影之前,我看过或听过人艺那几位老艺术家在话剧《骆驼祥子》里表演的录音或录像。李婉芬老师的我看了一场,但是我觉得是不能够去模仿的,一定要把老舍先生的小说吃透了,把它揉碎了,就是等于把它消化了,你再吐出来,我觉得那才是生动的,或者才经得起推敲。我还是要感谢马增慧老师,再加上我的化装师曹梦玲老师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也非常感谢。10年前我还有幸在北影厂的大院子里见过曹梦玲老师,就特感亲切。如今她应该有70岁了。从那以后我们就没见过面,听说她今天会来,我心里很高兴……”
“虎妞”两粒虎牙这个造型很大胆,就有化装师曹梦玲老师的功劳。斯琴高娃透露说,这个大胆造型是导演和化妆师一并提出来豹。她说:“当我得知要给我装虎牙时,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这样的话我就得破相,其实很多演员是不肯的。但我觉得这奠定了一种审美意识,从一个人物出发我觉得她是美的,她就是真实的,真实的就是美的,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觉得特别好。我是去天桥那个口腔医院做的假牙,假牙把我的上唇全都鼓了出来,但戴上假牙之后口齿就不太清楚了。记得有一个咬馒头的镜头,我就没法表达,但也不能把它扔掉啊。后来,它还是被我扔掉了,因为每天拍摄,上面沾了很多灰尘,洗掉后仍然有很多脏的东西在上头。后来因为上春节联欢晚会,我和严顺开表演了一段小品,表演结束后很多观众就问,你怎么没有戴虎牙了啊?现在想,真不该把那个道具给丢了。”
那天,知名化装师曹梦玲也来了,她是老北影实力派服装设计大师赵茹华的老搭档。不论是北影前期的合拍片《火烧圆明园》《敦煌夜谭》《火烧圆明园》,还是后期的合拍片《戏说慈禧》《戏说乾隆续集》《江湖奇侠传》,都可以看到她的名字,在代表作品《骆驼祥子》中她曾为斯琴高娃化装。她看上去人很精神的。她回忆说,‘撕琴高娃这个装,就是虎妞。因为在戏里,她应该就是一个大龄女光棍,又蛮又泼又辣。你看吧,斯琴高娃长相漂亮,那你就得从各方面丑化她。尤其是她的嘴,我觉得非常性感。嘴那么漂亮,怎么丑化?灵机一动,就想搁两颗虎牙,这样就把她的美丽而性感的嘴破坏了。当时我跟导演商量,导演也同意,一拍即合。记得当时第一副牙做小了,不合适,又去做了第二副。想想,当时咱们设备条件在那,什么东西也没有,包括她头发的卡子,都靠我自己亲自拿那个塑料自己加工。丑化,也分好几个阶段,得按剧情的发展脉络去实施。第一个阶段,虎妞是女光棍的时候,打扮随意;第二个阶段,她看中了祥子,那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给她梳了个桃型的刘海儿,辫子上还给她加了个红卡子;第三阶段,她结婚时,大姑娘嫁那么个小伙子,她也得美一美,所以那个装并没有怎么丑化她,倒是往漂亮里化了……” 《骆驼祥子》整整拍了一年。最有意思的是,1981年的12月25日的《北京晚报》刊登了一则拍摄那天,女排姑娘到拍摄现场去看他们拍戏的消息。当时郎平也去了。问及这个,斯琴高娃笑着说,“是的,记得,记得。郎平去了,当时她已经是世界冠军了。我看到她,就好像看到她真人那种感觉,她是世界冠军,挺为她高兴,为国争光了,我有这种心情。”
斯琴高娃非常敬业,勤奋是她的标签。自从她摸到这个角色的特点之后,拍摄时,她感觉自己就像被虎妞“附体”了一样,她演的虎妞又丑又泼辣,但她不怕丑,真实地还原了老舍笔下的人物。1983年《骆驼祥子》公映后,斯琴高娃凭借对虎妞这个角色准确的把握和诠释,获得了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和第六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虎妞成为她演艺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角色。
跟张丰毅演对手戏,总能达到一种默契
祥子的扮演者,是著名的演员张丰毅。当时他才23岁,还是没有毕业的一个表演系的大学生。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是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协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协会理事。当初,凌子风导演一直很担心谁能演好这个祥子,为此他又来了个大胆的举措,就是全国选演员,在报纸上登出了《骆驼祥子,你在哪里?》一文,刊登在了1980年9月16日的《北京晚报》头版上,曾引起轰动。
斯琴高娃回忆说,“老爷子什么事都非常认真。我到剧组之后,祥子的演员已经找好了,那就是张丰毅。他厚嘴唇,光脑壳,扇面似的肩背,‘出号’的一双大脚,还有他那憨厚的一笑,和我想象中的祥子能对上号。”
记者也采访到了来现场的嘉宾——已经80岁高龄的李唐先生,当年他是该片的副导演,他也在片中扮演了一个角色。老爷子很和善,一了解才知道那天能来,真是太不容易了。他的家人告诉我,老爷子一直在发着低烧,是刚刚从二炮总医院过来的。李唐老师回忆说,“张丰毅是一位好演员,也是个认真拍戏的人。我去找他的时候,他的腿受伤了,他的头发全立着,一回头,猛一看,还真找到感觉了,祥子,就他了。我跟他说,因为在大街上你不可能找一个祥子摆那儿等着你,我们必须要改造你。改造好了,如果导演说你行就行,否则就吹了。我带他去找化妆师曹梦玲给他化装,让他穿上了老北京人穿的大缅档裤,但感觉还是不行。想改变他的头型,干脆就给他剃光头,因为我看到秃头的照片似乎很接近祥子。于是又带他去理发,也不是全剃光头,反正剃一点就去拍几张照片。到最后真成了秃头,然后我再带他到照相科去拍照片。两天之后,我就拿来给他拍摄的一大摞照片,像扑克牌一样,这个像,留着,这个不像,不要。我把那像的全都搁一块儿了,然后就全部拿给凌子风导演看,问他,这个怎么样?这是祥子吗?导演还没信心。此时,正好另一位副导演挑了六段戏,在零下4℃,让他们到院里拍戏,我就希望他能够被选上。在现场拍完了以后,我跟张丰毅说,你光看脸瘦瘦的,不行,脱了,赤膊上阵,看看胸肌。一看,哎哟,真棒,很健壮,像个拉车的。凌子风导演看了他的照片又看了他本人的表演,说,‘祥子就他了’。当时张丰毅还是电影学院的学生,还没毕业呢。”张丰毅也一炮打响,以后的银幕生涯荧屏生涯一发不可收。
好演员只要导演几句话、几个示范动作,就领会了,而且进一步有所创造。斯琴高娃说:“我觉得虽然张丰毅年轻,正在上学,但他的潜力不可低估,虽然说生活的阅历不是很深厚,年轻,但我觉得他懂得努力,谦逊,是个好孩子型的,特乖。他个性很强,不媚俗,现在听说他锻炼身体还是雷打不动。我觉得他有股劲儿,烟酒也节制,是个蛮律已的人,所以这样的人你说他不成功谁成功啊。《骆驼祥子》是一个实力非常强大的剧组。有这么好的导演,这么好的一个导演群。可以这么说,在凌子风导演的指挥下,然后有这么好的化装师,还有获最佳道具奖的道县师,给电影创作音乐的瞿希贤老师等等,一定会成功的。在演戏时,我们两个总能达到一种默契,都愿意去尝试,而且导演也愿意给我们示范戏,合作很愉快。尽管这个戏拍摄了一年,却很顺利。”
凌子风导演有个外号“拼命三郎”
凌子风1917年生于北京一个满族的书香门第,是中国电影第三代导演,新中国电影奠基人之一。作为一位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艺术家,他的一生经历就是一部凸折的电影传奇。
谈起这位大导演,斯琴高娃充满了感激之情,她说:“凌子风导演离开我们了,很怀念。他多才多艺,才华横溢,什么都懂,道具也懂,化装也懂,表演也懂,什么都会做,画画,写字,这个老爷子,太有才了。而且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长期战斗在晋察冀,并曾参加延安保卫战,无论任火线剧社的副社长、武工队长,还是任战地摄影队长,多次与死神擦肩,何止是拼命,早已将性命置于度外了。年轻时候他也拉过车,对从旧社会过来的拉车人,他掌握得八九不离十。在延安时期他就导演了多部话剧,戏也演过。曾在《王秀鸾》、《同甘共苦》、《暴风骤雨》等话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凌子风导演有个外号叫‘拼命三郎’,这绝非浪得虚名。最初,这个雅号是由表演艺术家唐远之先生叫起的。1949年,凌子风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执导处女作《中华女儿》时,唐远之任副导演。他亲睹凌子风仅用三个月就将片子拍竣的过程,被那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精神所震撼,油然而生‘拼命三郎’之叹。伴随《中华女儿》的声名远播,‘拼命三郎’的雅号从此就传扬开去,成为影坛长久流传的佳话。
“拍摄这个戏的时候他已经61岁,但他通宵拍戏,比我都精神,往那一坐,更是意气风发。老爷子的拼命精神绝非一日之功啊。他人也很好,自己那会儿稿费什么的,工资什么的,一高兴就把大伙都请进北影厂招待所吃饭去了。就那么个性格,性情中人,而且他一视同仁,对谁都好,几乎把自己都忘了。这部影片获得‘金鸡奖’,‘百花奖’的多项大奖之后,大家也看不出他怎么着了,从来就是那样,很安静,不自满。包饺子他拿手,特别好客,说他是一个艺术大师,一点也不亏。”
后记:
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上,斯琴高娃以“虎妞”的形象,与严顺开表演了一段小品。两个人在舞台上都是即兴表演,台词并没有多少,但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喜剧效果。为“虎妞”,斯琴高娃豁得出去装两个大假牙。既狡黠,又痛快;既粗犷,又可爱。戏里,很多镜头里的表演都让观众称奇。虎妞在祥子肩膀上说悄悄话:“我有啦!”那种亲昵模样,把祥子乐得像中了头彩似的,拉车的劲也有了。而虎妞死时痛苦之极却反而安静等死的镜头,给人的印象太深了。观众也对这位蒙古族的姑娘更钦佩了,因为,她有个性,是一位性格演员。在今天电影界里,一个敬业的女人是值得尊敬的。在尊敬她的同时,她更是人们的楷模。张丰毅演的样子,这位电影学院“七八”班的学生演得实在动人。该戏里还有演人和车厂老板的颜彼德,演“白面口袋”的老妓女的吕恩,演大杂院的穷老婆子的叶子等等老艺术家,他们都能起到绿叶的作用,也令人敬佩。影片中因为有这些角色,成为苦难百姓的典型。
影片在当时影响很大,其中有三点功不可没。一是凌子风导演对名著名篇的情有独钟。到了晚年,他的拼命精神更是惊人。从65岁到75岁的十年间,他接连将老舍、沈从文、许地山、李劼人的小说搬上银幕,拍摄了《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狂》四部优秀影片,不仅片子赢得中国电影的“金鸡奖”、“百花奖”和国外的奖项,而且他本人也荣膺“金鸡奖最佳导演”、“十佳导演”的桂冠。这对中国电影也是一大贡献。他在书画上有很高的造诣,因此,他的电影画面随意性成分较少,比较精致,也更赏心悦目。二是地道的京味儿方言,像是“姥姥”、“碎催”、“哄孩子玩”、“得有两三天的耽搁”、“臭窝头脑袋”、“跟我犯牛脖子,没你的好”、“吊膀子”,老北京话极具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从虎妞的嘴里说出来更显出她的土气和俗气。三是片中的配乐,运用了京韵大鼓的元素,符合故事发生的地域背景,同时琵琶、三弦跟西洋乐队的结合,呈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风格。一首歌,一部老电影,希望能唤起你对往事的一段美好回忆……
“虎妞你敢演吗?”凌子风导演一见面就问她
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从16岁登上文艺舞台,30岁登上电影银幕,她扮演的角色不下百个。电影《归心似箭》是斯琴高娃拍的第一部影片,她在该片中扮演的“玉贞”,温柔、善良、贤惠、传统,至今让观众印象深刻。可“虎妞”跟“玉贞”比,两个角色的反差太大了。那么当初凌子风导演为何会找斯琴高娃来演“虎妞”呢?
斯琴高娃回忆道:“那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导演正在北京菜市口一个小宾馆里开会。我被我们老家的陈大导演叫去了那儿。原来,是他向凌子风导演推荐了我。他们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凌子风导演见面就问,“《骆驼祥子》里的虎妞你敢演吗?’‘虎妞’,我想都没想,说,‘我,我不敢’。意气风发的凌子风导演乐了,说,‘怎么不敢呢?你在《归心似箭》里演得那么好。我非常喜欢。’我心想,自己忽然要变成一个反差那么大的‘虎妞’,有可能吗?不太可能了,真是天壤之别。我总觉得,对我而言演她难度太大了,我脑海里就想不出来那将是个啥女人的模样。再说,我对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并没好好读过。记得那会儿在歌舞团的时候,孩子的父亲因为是导演出身,他曾推荐给我看了北京人艺的一个话剧台本就是《骆驼祥子》,但那时候我也只翻过一遍,觉得似懂非懂。临时抱佛脚啊,难。再说,这是一个‘京味’的戏,满口北京话,而我是蒙古族人,北京话不太会说,更没有信心。那会儿,赵丹老师准备拍《残雪》,他说喜欢我的《归心似箭》,说一定要跟这个姑娘合作一次。赵丹老师演那个爹,那个老干部。没承想还没怎么着,赵丹老师就去世了,后来李炎老师演那个老干部,姜树森老太太导的该片。我已经准备随姜树森老师去新疆拍电影《残雪》了。可凌导演还是再三劝我,说,‘你好好看看剧本,读透原著,到时候召你回来。’我听了还是吓得直打哆嗦,我说您就算了吧,我说了好几次‘我害怕’。他说,‘别怕,不要怕嘛’。所以终于有一天凌子风导演就又把我召回北影厂了。记得在北影厂的一间房子里面,他们三个副导演都在,凌子风导演当然也在,我一进屋就感觉心跳加快,‘吓’得直哆嗦,两条腿都不知道是谁的了,但是尽管那样,我也觉得有点受宠若惊,然后他们说,‘你先去拍造型’,就这样,我走进了《骆驼祥子》剧组。当初,凌导演想把老舍先生的《月牙儿》和《骆驼祥子》同时搬上银幕,因此导演很信任我,让我同时拍了《月牙儿》和《骆驼祥子》的造型。结果没多久,因为日本的电影《望乡》出来了,也不知什么原因,《月牙儿》这个题材就没通过。那就没辙了,导演说,那我们就只能专心致志地拍好《骆驼祥子》了。记得《北京晚报》在介绍这两部电影拍摄的消息时,还发表了我的两张定型照,一个是月牙儿的母亲,另一个是虎妞,特别生动,现在我还记得特清楚。”
“虽然我老说‘害怕’,但我内心还是很强大的,我觉得一个演员就要有那种敬业的精神,敢于去挑战,塑造出各异的角色。就拿这部戏来说肥,我不仅要参透老舍原著中的精神,还要找寻‘北京的味道’,所以接手后便好好读原著,写心得体会,感觉蛮不错的。我演月牙儿的母亲,往她的贤淑、内向走,而演虎妞却不一样了,特别外向,大胆,泼辣,甚至有点蛮,感觉也特好,还觉得很过瘾。我觉得那会儿这两个角色的造型应该是成立的。很感谢凌子风导演,是他让我有了勇气。还有,我能得到这样一位大导演的信任,他能认定你,也很幸运。倒是我不明白的是,凌子风导演为什么能在看了我演的《归心似箭》之后,马上就决定由我来演虎妞呢?他怎么知道我会有这种潜能呢?我不知道,所以至今感觉是一个谜。这应该说明是大导演的眼力挺厉害吧。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曾打过退堂鼓,觉得压力大,但导演老鼓励我,所以才没有放弃。”
为演活虎妞,她学会了喝酒、抽烟
那次采访是在央视电影频道《流金岁月》栏目的录制现场。与荧屏上那些霸气严肃的女性形象相比,现实生活里的斯琴高娃端庄大气,和蔼可亲,为人和善。栏目组安排她乘坐当年拍摄时坐的三轮车上场,并且她很有激情地再现了片中虎妞的经典动作:左手一拍腰,往上一翻手腕,满不在乎地冲着四爷一竖大拇指说,我有了,祥子的。她还做了一个上世纪三十年代老北京人相互打招呼的姿势,姿势看上去很特别。她抱拳说:“虎妞”跟大家打招呼了啊。她还稍微低了一下头,却有些羞涩地笑了笑。这下把大家全逗乐了,一下子就似乎回到电影的情节里去了。
影片中,祥子拉车奔跑的镜头很多。烈日下,暴雨中,大雪纷飞,冬去春来,祥子马不停蹄地跑大街,穿小巷,汗水湿透了衣衫……“车”几乎是祥子的第二生命。因为祥子的人生最高理想就是拉上一辆属于他自己的,“不拉着自己的车,他简直像是白活。”车,在祥子的生活中太重要了。当大家看到当年摄制组用来拍摄《骆驼祥子》的道具——三轮车时,再看看祥子拉车奔跑的那些辛酸镜头,更觉得是回到了电影的历史情境里去了。
斯琴高娃从车上下来,显得精神特好。“30年了,又见到它,太亲切了,我得好好看一下。将近三十年了,北影厂还保留着这件非常珍贵的道具,太好了,还好,没卖出去,这可值钱了,绝对的。”斯琴高娃兴奋地说。
此时,台上大屏幕上开始播放电影中虎妞的一些经典镜头,非常感人。祥子收车回来,背心湿淋淋地贴在身上,虎妞忙着过去给他端水擦汗,心疼地劝他不要这么玩命。刘四爷在旁边甩风凉话,虎妞马上顶回去:“怎么,我还没给他洗汗褐儿呢。”虎妞对祥子的疼爱之意溢于言表。婚后,接连一组两口子逛庙会的镜头。从穿着棉袍(他们的婚期是正月初六)一直逛到换上单裤单褂,足足度了小半年的“蜜月”。还有,虎妞临死的最后一句话是“祥子,你进来,让我再瞅瞅你。”一连串感人藩泪的细节直扑眼帘。片中外貌丑、心灵也不完全美的虎姑娘,被斯琴高娃演活了。电影和小说就是不一样,电影更强调的是视觉和听觉效果。所以这些加进去的细节,更生动形象。但也有人说,导演这样改(即貌似将主角祥子改成了虎妞),虎姑娘的性格倒是更丰富和复杂了,但同时,剧本的改动也或多或少地削弱了原剧对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洞察力量。 斯琴高娃说,“看了刚才这些片段,我觉得特别过瘾。影像里的人不是我,这好像是上辈子发生的事,我觉得特别遥远。她就是刘四爷的那个女儿,有血有肉,见棱见角。记得拍电影之前,凌子风导演请叶子老师来给我说戏,叶子老师是人艺的元老,她扮演过虎妞,特别成功。她说,虎妞的得意与烦恼,自傲与自卑,是生活环境造成的。她有一些行为,还得从她的出身、相貌、年龄上找根儿。虎妞是一个生活在旧社会的女人,她是在那个大杂院里长大的,是在人力车场里的那些男人堆里长大的。她好,她环,这要看她对什么人。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个性里从来没有男尊女卑这一点。关键是要把她的心态和外在行为表演出来,就可以了。所以我也反复琢磨,又辣又泼的虎妞,其实是为了争夺祥子,才老跟她爹抗争……再加上老舍先生笔下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已经是淋漓尽致了,所以我似乎遵循他要的那个原则、要的那个感觉去表演,好像没走调吧。凌子风导演导得成功,就是遵循了原著的精神。还有,就是整个剧组的人员都付出了辛劳,都很努力。”
为了表现出虎妞的“又辣又泼”,导演让平时滴酒不沾的斯琴高娃“酗酒”。斯琴高娃回忆说:“在那个花好月圆的晚上,我真的喝酒了,因为导演说你必须喝醉,否则就变成斯琴高娃而不是虎妞了。但我第一次喝滔并没成功。陪我喝酒的是演祥子的张丰毅,他那时还是个大三的学生,根本不会喝。没敢喝白酒,剧组给哉了瓶啤酒,就将就点,以为脸上挂点色就可以了。结果没承想,张丰毅头一个喝,便把一瓶子啤酒一下子给喝了一大半儿,喝大发了,那就演不了戏了。剩了一丁点酒给了我,结果我没找到那个喝醉了酒的感觉,没劲。于是,我对导演说,咱们重新来吧。老爷子还真好,就再给了我一次机会。我一小盅一小盅地喝。这场戏,我喝酒的目的就是要拉祥子下水,用虎妞所能表达的最直接的话:‘我疼你’,发出向祥子进攻的信号。但是女求男,当然会不太好意思,那就得借酒壮胆,没想到我真的喝醉了。大家将昏迷的我急忙送进医院。医生给我打了吊针。酒醒后,我很惭愧地跟导演说,求您再给我一次机会吧。于是,我又接着喝,喝得天昏地暗,总算完成了这个拍摄任务。”
除了喝酒,斯琴高娃还因此学会了抽烟。她透露,“那会儿我还真不太会喝酒,也不会抽烟,才三十岁。自从那以后我就既学会了喝酒,也学会了抽烟。抽烟是在体验生活时跟一个老北京大姑娘学的。我问人家,您怎么会抽烟的?她答,‘我20岁就抽上烟了。’这下可把我吓一跳。她说,‘你也抽抽,过瘾’。我便试着抽了一口,呛得慌,接下去就会了。还学会了用嘴叼烟。我一叼烟,虎妞的那个劲儿就上来了。”
导演和化装师专给她装了“虎牙”
影片要求斯琴高娃能说一口地道的“京味儿方言”,在戏中连吵架骂街都要有“京味”,要求要特浓,真实。斯琴高娃是蒙古族人,那么她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斯琴高娃回忆说,“导演吓唬我说,你要是不好好练方言的话,到时候要找别人给你配音,效果当然不好,我也不会满意的。于是我下决心好好学,但老说不好,又不好意思大声念出来,就偷着学,在没人的角落里独自一人读剧本,一学就停不下来。后来我特意去拜了单弦表演艺术家马增慧为师。马老师是一个著名的演员,可了得呢。我跟她学北京话的‘吐字’和‘归韵’,她给我一句一句的、逐字逐句地上了三堂课,受益匪浅,进步非常大。很快,我便能在《月牙儿》和《骆驼祥子》两个剧组间穿梭自如了。说句好听的,我现在倒是觉得越老越爱说点有京味儿方言的俏皮话什么的,挺好的。其安,在拍摄电影之前,我看过或听过人艺那几位老艺术家在话剧《骆驼祥子》里表演的录音或录像。李婉芬老师的我看了一场,但是我觉得是不能够去模仿的,一定要把老舍先生的小说吃透了,把它揉碎了,就是等于把它消化了,你再吐出来,我觉得那才是生动的,或者才经得起推敲。我还是要感谢马增慧老师,再加上我的化装师曹梦玲老师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也非常感谢。10年前我还有幸在北影厂的大院子里见过曹梦玲老师,就特感亲切。如今她应该有70岁了。从那以后我们就没见过面,听说她今天会来,我心里很高兴……”
“虎妞”两粒虎牙这个造型很大胆,就有化装师曹梦玲老师的功劳。斯琴高娃透露说,这个大胆造型是导演和化妆师一并提出来豹。她说:“当我得知要给我装虎牙时,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这样的话我就得破相,其实很多演员是不肯的。但我觉得这奠定了一种审美意识,从一个人物出发我觉得她是美的,她就是真实的,真实的就是美的,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觉得特别好。我是去天桥那个口腔医院做的假牙,假牙把我的上唇全都鼓了出来,但戴上假牙之后口齿就不太清楚了。记得有一个咬馒头的镜头,我就没法表达,但也不能把它扔掉啊。后来,它还是被我扔掉了,因为每天拍摄,上面沾了很多灰尘,洗掉后仍然有很多脏的东西在上头。后来因为上春节联欢晚会,我和严顺开表演了一段小品,表演结束后很多观众就问,你怎么没有戴虎牙了啊?现在想,真不该把那个道具给丢了。”
那天,知名化装师曹梦玲也来了,她是老北影实力派服装设计大师赵茹华的老搭档。不论是北影前期的合拍片《火烧圆明园》《敦煌夜谭》《火烧圆明园》,还是后期的合拍片《戏说慈禧》《戏说乾隆续集》《江湖奇侠传》,都可以看到她的名字,在代表作品《骆驼祥子》中她曾为斯琴高娃化装。她看上去人很精神的。她回忆说,‘撕琴高娃这个装,就是虎妞。因为在戏里,她应该就是一个大龄女光棍,又蛮又泼又辣。你看吧,斯琴高娃长相漂亮,那你就得从各方面丑化她。尤其是她的嘴,我觉得非常性感。嘴那么漂亮,怎么丑化?灵机一动,就想搁两颗虎牙,这样就把她的美丽而性感的嘴破坏了。当时我跟导演商量,导演也同意,一拍即合。记得当时第一副牙做小了,不合适,又去做了第二副。想想,当时咱们设备条件在那,什么东西也没有,包括她头发的卡子,都靠我自己亲自拿那个塑料自己加工。丑化,也分好几个阶段,得按剧情的发展脉络去实施。第一个阶段,虎妞是女光棍的时候,打扮随意;第二个阶段,她看中了祥子,那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给她梳了个桃型的刘海儿,辫子上还给她加了个红卡子;第三阶段,她结婚时,大姑娘嫁那么个小伙子,她也得美一美,所以那个装并没有怎么丑化她,倒是往漂亮里化了……” 《骆驼祥子》整整拍了一年。最有意思的是,1981年的12月25日的《北京晚报》刊登了一则拍摄那天,女排姑娘到拍摄现场去看他们拍戏的消息。当时郎平也去了。问及这个,斯琴高娃笑着说,“是的,记得,记得。郎平去了,当时她已经是世界冠军了。我看到她,就好像看到她真人那种感觉,她是世界冠军,挺为她高兴,为国争光了,我有这种心情。”
斯琴高娃非常敬业,勤奋是她的标签。自从她摸到这个角色的特点之后,拍摄时,她感觉自己就像被虎妞“附体”了一样,她演的虎妞又丑又泼辣,但她不怕丑,真实地还原了老舍笔下的人物。1983年《骆驼祥子》公映后,斯琴高娃凭借对虎妞这个角色准确的把握和诠释,获得了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和第六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虎妞成为她演艺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角色。
跟张丰毅演对手戏,总能达到一种默契
祥子的扮演者,是著名的演员张丰毅。当时他才23岁,还是没有毕业的一个表演系的大学生。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是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协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协会理事。当初,凌子风导演一直很担心谁能演好这个祥子,为此他又来了个大胆的举措,就是全国选演员,在报纸上登出了《骆驼祥子,你在哪里?》一文,刊登在了1980年9月16日的《北京晚报》头版上,曾引起轰动。
斯琴高娃回忆说,“老爷子什么事都非常认真。我到剧组之后,祥子的演员已经找好了,那就是张丰毅。他厚嘴唇,光脑壳,扇面似的肩背,‘出号’的一双大脚,还有他那憨厚的一笑,和我想象中的祥子能对上号。”
记者也采访到了来现场的嘉宾——已经80岁高龄的李唐先生,当年他是该片的副导演,他也在片中扮演了一个角色。老爷子很和善,一了解才知道那天能来,真是太不容易了。他的家人告诉我,老爷子一直在发着低烧,是刚刚从二炮总医院过来的。李唐老师回忆说,“张丰毅是一位好演员,也是个认真拍戏的人。我去找他的时候,他的腿受伤了,他的头发全立着,一回头,猛一看,还真找到感觉了,祥子,就他了。我跟他说,因为在大街上你不可能找一个祥子摆那儿等着你,我们必须要改造你。改造好了,如果导演说你行就行,否则就吹了。我带他去找化妆师曹梦玲给他化装,让他穿上了老北京人穿的大缅档裤,但感觉还是不行。想改变他的头型,干脆就给他剃光头,因为我看到秃头的照片似乎很接近祥子。于是又带他去理发,也不是全剃光头,反正剃一点就去拍几张照片。到最后真成了秃头,然后我再带他到照相科去拍照片。两天之后,我就拿来给他拍摄的一大摞照片,像扑克牌一样,这个像,留着,这个不像,不要。我把那像的全都搁一块儿了,然后就全部拿给凌子风导演看,问他,这个怎么样?这是祥子吗?导演还没信心。此时,正好另一位副导演挑了六段戏,在零下4℃,让他们到院里拍戏,我就希望他能够被选上。在现场拍完了以后,我跟张丰毅说,你光看脸瘦瘦的,不行,脱了,赤膊上阵,看看胸肌。一看,哎哟,真棒,很健壮,像个拉车的。凌子风导演看了他的照片又看了他本人的表演,说,‘祥子就他了’。当时张丰毅还是电影学院的学生,还没毕业呢。”张丰毅也一炮打响,以后的银幕生涯荧屏生涯一发不可收。
好演员只要导演几句话、几个示范动作,就领会了,而且进一步有所创造。斯琴高娃说:“我觉得虽然张丰毅年轻,正在上学,但他的潜力不可低估,虽然说生活的阅历不是很深厚,年轻,但我觉得他懂得努力,谦逊,是个好孩子型的,特乖。他个性很强,不媚俗,现在听说他锻炼身体还是雷打不动。我觉得他有股劲儿,烟酒也节制,是个蛮律已的人,所以这样的人你说他不成功谁成功啊。《骆驼祥子》是一个实力非常强大的剧组。有这么好的导演,这么好的一个导演群。可以这么说,在凌子风导演的指挥下,然后有这么好的化装师,还有获最佳道具奖的道县师,给电影创作音乐的瞿希贤老师等等,一定会成功的。在演戏时,我们两个总能达到一种默契,都愿意去尝试,而且导演也愿意给我们示范戏,合作很愉快。尽管这个戏拍摄了一年,却很顺利。”
凌子风导演有个外号“拼命三郎”
凌子风1917年生于北京一个满族的书香门第,是中国电影第三代导演,新中国电影奠基人之一。作为一位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艺术家,他的一生经历就是一部凸折的电影传奇。
谈起这位大导演,斯琴高娃充满了感激之情,她说:“凌子风导演离开我们了,很怀念。他多才多艺,才华横溢,什么都懂,道具也懂,化装也懂,表演也懂,什么都会做,画画,写字,这个老爷子,太有才了。而且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长期战斗在晋察冀,并曾参加延安保卫战,无论任火线剧社的副社长、武工队长,还是任战地摄影队长,多次与死神擦肩,何止是拼命,早已将性命置于度外了。年轻时候他也拉过车,对从旧社会过来的拉车人,他掌握得八九不离十。在延安时期他就导演了多部话剧,戏也演过。曾在《王秀鸾》、《同甘共苦》、《暴风骤雨》等话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凌子风导演有个外号叫‘拼命三郎’,这绝非浪得虚名。最初,这个雅号是由表演艺术家唐远之先生叫起的。1949年,凌子风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执导处女作《中华女儿》时,唐远之任副导演。他亲睹凌子风仅用三个月就将片子拍竣的过程,被那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精神所震撼,油然而生‘拼命三郎’之叹。伴随《中华女儿》的声名远播,‘拼命三郎’的雅号从此就传扬开去,成为影坛长久流传的佳话。
“拍摄这个戏的时候他已经61岁,但他通宵拍戏,比我都精神,往那一坐,更是意气风发。老爷子的拼命精神绝非一日之功啊。他人也很好,自己那会儿稿费什么的,工资什么的,一高兴就把大伙都请进北影厂招待所吃饭去了。就那么个性格,性情中人,而且他一视同仁,对谁都好,几乎把自己都忘了。这部影片获得‘金鸡奖’,‘百花奖’的多项大奖之后,大家也看不出他怎么着了,从来就是那样,很安静,不自满。包饺子他拿手,特别好客,说他是一个艺术大师,一点也不亏。”
后记:
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上,斯琴高娃以“虎妞”的形象,与严顺开表演了一段小品。两个人在舞台上都是即兴表演,台词并没有多少,但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喜剧效果。为“虎妞”,斯琴高娃豁得出去装两个大假牙。既狡黠,又痛快;既粗犷,又可爱。戏里,很多镜头里的表演都让观众称奇。虎妞在祥子肩膀上说悄悄话:“我有啦!”那种亲昵模样,把祥子乐得像中了头彩似的,拉车的劲也有了。而虎妞死时痛苦之极却反而安静等死的镜头,给人的印象太深了。观众也对这位蒙古族的姑娘更钦佩了,因为,她有个性,是一位性格演员。在今天电影界里,一个敬业的女人是值得尊敬的。在尊敬她的同时,她更是人们的楷模。张丰毅演的样子,这位电影学院“七八”班的学生演得实在动人。该戏里还有演人和车厂老板的颜彼德,演“白面口袋”的老妓女的吕恩,演大杂院的穷老婆子的叶子等等老艺术家,他们都能起到绿叶的作用,也令人敬佩。影片中因为有这些角色,成为苦难百姓的典型。
影片在当时影响很大,其中有三点功不可没。一是凌子风导演对名著名篇的情有独钟。到了晚年,他的拼命精神更是惊人。从65岁到75岁的十年间,他接连将老舍、沈从文、许地山、李劼人的小说搬上银幕,拍摄了《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狂》四部优秀影片,不仅片子赢得中国电影的“金鸡奖”、“百花奖”和国外的奖项,而且他本人也荣膺“金鸡奖最佳导演”、“十佳导演”的桂冠。这对中国电影也是一大贡献。他在书画上有很高的造诣,因此,他的电影画面随意性成分较少,比较精致,也更赏心悦目。二是地道的京味儿方言,像是“姥姥”、“碎催”、“哄孩子玩”、“得有两三天的耽搁”、“臭窝头脑袋”、“跟我犯牛脖子,没你的好”、“吊膀子”,老北京话极具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从虎妞的嘴里说出来更显出她的土气和俗气。三是片中的配乐,运用了京韵大鼓的元素,符合故事发生的地域背景,同时琵琶、三弦跟西洋乐队的结合,呈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风格。一首歌,一部老电影,希望能唤起你对往事的一段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