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课的类型单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语文课的类型应该是多样的,课的类型设计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探究课;新课程理念;逻辑思维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对于老师的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一般的模式是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运用,从模仿性的运用到创造性的运用。要以此为依据,设计多种类型的课。如以感知为目的的预习课、观察课、实验课、游戏课;以理解为目的的讲读课;以理解、欣赏和积累为目的的朗读训练课、欣赏课、背诵课;以训练读速为目的的默读课等。除了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校的软硬件适当实施探究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对知识的求知欲。
什么是探究课?探究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怎样上好探究课?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探究课教学的意义
什么是语文探究课?语文探究课就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题目,围绕一定的题目搜集资料、学习资料、分析资料、综合资料,进行判断,最后得出研究结果,写出探究报告的实践活动。这种探究课和讲读课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有固定教材,学生可以依据已有的教材去学习,学生的思维按教材的逻辑去思考;前者恰恰相反,没有固定教材,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问题及一些逻辑系统的材料,进行周密的思考,独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形成自己的结论,并能说明结论所依据的理由。探究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能力的过程,更是其发挥思维能力的过程,全过程主要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力。当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理智技能不能和成年人比较,也不能和中学生、大学生比较,不能以他们的终点作为小学生的起点。但是这种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应该在小学阶段加以训练。
语文探究课的教学目的及训练过程,主要在于形成学生训练有素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投身于有价值的活动,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结果,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能力。因为在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分析综合资料的实践中有所收获,所以就包含了能力的获得。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开放的、活跃的,学生由资料的研究而一步一步获得结果,是学生自身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体现。
二、探究课的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课要探究的问题非常广泛,但主要应结合课内学习进行。
1.结合语文课的探究题。一般有几类课题:(1)对某一作家作品的研究。可以研究一篇作品,也可以研究几篇作品。如研究老舍先生的作品:对写景作品的研究;对写物作品的研究;对写人作品的研究;对短篇散文的研究;对长篇小说的研究等。(2)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研究。如老舍写的《猫》、鲁迅写的《兔和猫》(主要是最后写猫的部分)等作品的比较研究;又如巴金写的《海上日出》和德福芦花(日本)写的《海上日出》的对比研究等。
2.结合其他课的探究题。语文探究课的题目可以和各科联系,如和历史课联系,可以研究历史人物传记,可以研究历史上的某一事件,还可以研究历史文物等。和地理课联系,研究的课题就更多了,如自然环境的研究(河流的演变、气候的变化、林木的生长、沙尘暴的形成等);经济地理研究(物产、交通等);乡土地理、本国地理、世界地理都可以研究。和音乐联系,可以研究音乐家的传记及作品等;和自然课联系,可以研究科学家的传记,研究某种生物的生长过程等。总之,和各科联系的研究,不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最主要的是可以提高语文读写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获取资料
获取资料的途径可以通过观察、阅读书报和杂志、访问、回忆等。如对历史文物的研究,就要观察实物,记录出土年代、造型、原料、工艺、用途等,还要阅读一些书面资料,加以对证。经过研究,对其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作出判断。从哪一种途径获取资料,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资料来确定。如果学生对所研究的事物比较熟悉,能独立回忆事实,就不必去观察、访问,主要靠经过良好训练的记忆去回忆,要习惯于调用记忆中的材料。平时语文课和各科学习的内容如记忆在大脑中,会成为丰富的资料宝库,生活和实践就是学生最大的资料源泉。
(三)学习资料,分析、综合材料,得到结论
材料到手不能马上使用,必须先进行学习,了解材料内容要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摘录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部分。如研究某作家的作品,必须认真阅读作品,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表达特点等。
学习之后,要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要点,得出结论。学生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要在语文课内经常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能力及比较研究的方法。这种比较,会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分类和系统化,其实这就是初步的研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其遇到一定的困难。困难是对学生思维的刺激物,但又不是所有困难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困难程度超过学生已有的经验,就会使其不知所措,影响其信心。困难的程度必须适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其处理这个困难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通过解决困难使学生有系统地进行思维,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写出研究报告
写研究报告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教给学生写报告的要求和格式,如先写出题目,再写内容,内容要分段或分章节。写报告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资料、分析资料过程中随时记下学习结果,最后把学习结果加以概括,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研究报告。
总之,探究课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养成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关键词:探究课;新课程理念;逻辑思维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对于老师的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一般的模式是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运用,从模仿性的运用到创造性的运用。要以此为依据,设计多种类型的课。如以感知为目的的预习课、观察课、实验课、游戏课;以理解为目的的讲读课;以理解、欣赏和积累为目的的朗读训练课、欣赏课、背诵课;以训练读速为目的的默读课等。除了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校的软硬件适当实施探究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对知识的求知欲。
什么是探究课?探究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怎样上好探究课?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探究课教学的意义
什么是语文探究课?语文探究课就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题目,围绕一定的题目搜集资料、学习资料、分析资料、综合资料,进行判断,最后得出研究结果,写出探究报告的实践活动。这种探究课和讲读课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有固定教材,学生可以依据已有的教材去学习,学生的思维按教材的逻辑去思考;前者恰恰相反,没有固定教材,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问题及一些逻辑系统的材料,进行周密的思考,独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形成自己的结论,并能说明结论所依据的理由。探究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能力的过程,更是其发挥思维能力的过程,全过程主要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力。当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理智技能不能和成年人比较,也不能和中学生、大学生比较,不能以他们的终点作为小学生的起点。但是这种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应该在小学阶段加以训练。
语文探究课的教学目的及训练过程,主要在于形成学生训练有素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投身于有价值的活动,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结果,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能力。因为在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分析综合资料的实践中有所收获,所以就包含了能力的获得。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开放的、活跃的,学生由资料的研究而一步一步获得结果,是学生自身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体现。
二、探究课的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课要探究的问题非常广泛,但主要应结合课内学习进行。
1.结合语文课的探究题。一般有几类课题:(1)对某一作家作品的研究。可以研究一篇作品,也可以研究几篇作品。如研究老舍先生的作品:对写景作品的研究;对写物作品的研究;对写人作品的研究;对短篇散文的研究;对长篇小说的研究等。(2)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研究。如老舍写的《猫》、鲁迅写的《兔和猫》(主要是最后写猫的部分)等作品的比较研究;又如巴金写的《海上日出》和德福芦花(日本)写的《海上日出》的对比研究等。
2.结合其他课的探究题。语文探究课的题目可以和各科联系,如和历史课联系,可以研究历史人物传记,可以研究历史上的某一事件,还可以研究历史文物等。和地理课联系,研究的课题就更多了,如自然环境的研究(河流的演变、气候的变化、林木的生长、沙尘暴的形成等);经济地理研究(物产、交通等);乡土地理、本国地理、世界地理都可以研究。和音乐联系,可以研究音乐家的传记及作品等;和自然课联系,可以研究科学家的传记,研究某种生物的生长过程等。总之,和各科联系的研究,不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最主要的是可以提高语文读写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获取资料
获取资料的途径可以通过观察、阅读书报和杂志、访问、回忆等。如对历史文物的研究,就要观察实物,记录出土年代、造型、原料、工艺、用途等,还要阅读一些书面资料,加以对证。经过研究,对其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作出判断。从哪一种途径获取资料,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资料来确定。如果学生对所研究的事物比较熟悉,能独立回忆事实,就不必去观察、访问,主要靠经过良好训练的记忆去回忆,要习惯于调用记忆中的材料。平时语文课和各科学习的内容如记忆在大脑中,会成为丰富的资料宝库,生活和实践就是学生最大的资料源泉。
(三)学习资料,分析、综合材料,得到结论
材料到手不能马上使用,必须先进行学习,了解材料内容要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摘录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部分。如研究某作家的作品,必须认真阅读作品,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表达特点等。
学习之后,要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要点,得出结论。学生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要在语文课内经常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能力及比较研究的方法。这种比较,会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分类和系统化,其实这就是初步的研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其遇到一定的困难。困难是对学生思维的刺激物,但又不是所有困难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困难程度超过学生已有的经验,就会使其不知所措,影响其信心。困难的程度必须适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其处理这个困难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通过解决困难使学生有系统地进行思维,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写出研究报告
写研究报告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教给学生写报告的要求和格式,如先写出题目,再写内容,内容要分段或分章节。写报告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资料、分析资料过程中随时记下学习结果,最后把学习结果加以概括,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研究报告。
总之,探究课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养成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