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脏黏液瘤患者并发卒中临床特点分析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kb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青年黏液瘤患者卒中发病的规律,为青年卒中的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年龄为18~44岁的临床诊断为心脏黏液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并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

结果

纳入117例患者,女85例,男32例,女/男为2.66∶1,年龄(36±7)岁。黏液瘤分布:左心房98例(83.8%),右心房9例(7.7%),双侧心房4例(3.5 %),左心室3例(2.6%),左心房并左心室2例(1.7%),右心室1例(0.9%)。24例(20.5%)患者并发缺血性卒中,其中3例缺血性卒中合并下肢动脉栓塞。2例并发出血性卒中。2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女16例(16/85,18.8%),男8例(8/32,25.0%),男女并发缺血性卒中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5, P=0.395)。缺血性卒中主要累及颈内动脉分布区,4例患者同时累及2个及以上血管分布区。2例患者为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临床表现以偏瘫最为多见(占58.3%),晕厥较多见(占18.2%)。并发缺血性卒中患者与不伴血管事件患者组间比较,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缺血性卒中组患者左心房黏液瘤所占比例显著高于不伴有血管事件的患者(100.0%比85.1%),P=0.044。缺血性卒中组患者肿瘤直径小于3 cm者9例(37.5%),其比例显著高于无血管事件组(13.8%),P=0.009;肿瘤直径小于3 cm对于缺血性卒中的OR值为3.750,95%CI为1.343~10.470。

结论

青年心脏黏液瘤以女性多见,常并发卒中,其中以缺血性卒中为主,缺血性卒中累积区域以颈内动脉系统分布区为主,可同时累及多个血管分布区,卒中的发生与黏液瘤的部位有关,小体积黏液瘤易并发卒中,需要引起临床重视。

其他文献
期刊
患者男性,17岁,因右下肢肿痛、间断皮肤巩膜黄染4年,意识障碍1 d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病程初期先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心肌梗死、足底皮肤坏死,同时存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本次发作表现为1周内出现发热、血小板减少、急性肾损伤、急性心肌梗死、意识障碍、梗阻性黄疸。外周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抗磷脂抗体持续高滴度阳性;抗核抗体、抗可溶性核抗原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等其他自身抗体阴性,Ⅰ型血小板
期刊
目的分析原发性空蝶鞍的临床特点及垂体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23例原发性空蝶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入组的123例患者中,女80例,男43例;年龄(59.2±13.6)岁,以50~69岁女性多见。(2)主要表现为乏力69例(56.1%)﹑头晕头痛42例(34.1%)﹑恶心呕吐22例(17.9%)、性腺功能紊乱21例(17.1%)、视力障碍7例(5
期刊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治疗糖皮质激素抵抗(激素抵抗)的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激素抵抗的重度活动且应用CsA转化治疗的成人UC患者24例,收集其人口学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药物治疗等资料。治疗有效指接受CsA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无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且能在治疗后12周内避免手术治疗。结果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
期刊
目的比较不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纳入因心衰住院的患者1 182例,根据其LVEF分为射血分数减低型心衰(HFrEF,LVEF<40%,313例)、射血分数中间范围型心衰(HFmrEF,LVEF 40%~<50%,287例)、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FpEF,LVEF≥50%,582例)3组,对3组进行回顾观察性研究,并进行中位时间为23.7个月的随访,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