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双大手

来源 :少年文艺(上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excu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等我气喘吁吁地赶到码头,大客轮已拉着沉闷的汽笛离开岸边有三四米远了。江涛在船与岸之间那条巨大罅(xia)隙的底部正起伏着,拍着江岸又马上回过头舔着船身,发出哗啦哗啦令人心寒的喧嚣声。
  我一看就急了,所有的行李都在船上,自己孤身一人,口袋里还剩五元钱,买一张从南京到上海的火车票还差一元五角。不行,一定得上船!我二话不说,一甩手就把一袋梨子扔了出去。只见梨子在半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越过大船的栏杆,哗的一下全撒在大船的甲板上。然后,我后退三步,孤注一掷地准备纵身向大船跳去……
  那是一九七一年的冬天,当时在江西农村插队的我,一个人从九江坐上长江轮船回上海探亲。船在第二天下午三点到达南京港,本来一直是停靠2小时40分的,可这次说是误了点,只停留1个小时,然后起锚,继续驶往上海。
  我错过了吃午饭,不,准确地说,我是存心留着肚子,想到了南京上岸找好吃的。所以,我早早地挨在了船舷旁,等船一停稳就急急地第一个下了船,绕过一堆堆积着残雪的货物,迅疾走出码头去。
  路过一个水果摊,我看见有黄澄澄的大鸭梨,顺便就挑了几个装了一袋。然后,我推开了路边一家饮食店的门。
  小店里只有一个女服务员,正低头坐着,两手费力地在搓白衣服下摆上的汤渍。她看见我进去,拿起一块抹布站了起来,一双大眼睛也不看人,用南京话问:“想吃点什么?”
  我飞快地扫了一眼小黑板上的字,简短地说:“猪肝面吧。请快一点!”
  付了五角钱,我找了一个靠窗的位子坐下。
  下午的阳光正斜进窗户,暖暖地泻在了擦得发白的桌面上。好惬意哦,应该慢嚼细咽好好品味一番,恼人的是又没多少时间。等一会儿,面端上来了得快点吃。我提醒自己,并下意识抬腕看了看手表:三点二十分。
  过了十分钟,一个大海碗冒着热气被轻轻放在了阳光里。迎着扑鼻的香味,我吹散了那团蒸腾而炫目的雾气,竞发现炒猪肝像小山一般堆在面条上!上面还撒着碧绿的葱花。顿时,我两个腮帮子剧烈地酸疼起来,肚子更是咕咕乱叫。
  说实话,我已有两个多月没吃到肉了。当时的农村一年中只杀四回猪:春节、端午节、双抢农忙和中秋节。
  我把什么都忘了,心里只有眼前这一碗面,特别是那一堆小山般香喷喷的猪肝。我从竹筒里抽出一双筷子,埋头大嚼起来。
  五分钟后,面条已光了,可猪肝还有不少。真是太多了,怎么吃也吃不完!又过了几分钟,远处传来了第一声汽笛响,短短的,像是在提醒上岸的旅客。
  我又低头匆匆看了一下表:三点四十了!留十分钟赶路,我还可以再享受十分钟。我想,就算这碗猪肝面是猎人为了下套装的饵,自己也心甘情愿地束手就擒,只要是先让我吞完这些猪肝!再说嘛,要三声汽笛响过后才会开船。
  不过,我加快了咀嚼的速度,而且每一次咬合都有五公斤以上的力量。一下子塞得太多,嚼也嚼不烂,嚼得腮帮子都有些痉挛了。
  当第二声汽笛响起的时候,我坐不住了,将剩余的东西都塞进嘴里,起身提梨急匆匆地出了店,朝着码头方向撒腿狂奔而去。我一边跑,一边还使劲嚼使劲咽。
  吃饱了真是跑不动,五百米左右的距离我足足用了将近有十分钟,并且是汗流浃背,口干舌燥。这时,我才发现,南京的猪肝有点咸。
  当听到第三声汽笛时,我离码头只剩五十米了,眼睁睁看着船员收起了缆绳,大船缓缓启动了,岸上送客的人群在黄昏的晚霞中举起手臂轻轻挥动……
  看到我扔上船甲板那一地的梨,一位在船舷边向亲人告别的大妈似乎悟出我接下来想做什么,顿时收回了在半空中的手,随后指向正准备起跳的我,高声叫道:“嗨!小伙子,你想干吗?想往船上跳哇?你过不来!这船离岸已有五米远了。你一跳,准跳进长江里,不淹死也得冻死!别犯傻,你家里的父母正等你平安地回去呢。快停下!”
  我哪里听得进去,心想,我可不想今晚在南京的大街上流浪!我铆足劲,向前一步、两步、三步……
  然而还没等我双脚离地,只感到有一双铁钳般的大手从背后伸过来,猛地将我拦腰紧紧抱住。我稍稍朝后一仰,顿时就动弹不得,并有些气急。我本能地用劲去甩,可怎么也挣不开。
  我一低头,就见一双暴着青筋、透着古铜色的大手像两把大铜锁早已把我身子锁死,任凭我怎么用力掰使劲抠,那双手就是纹丝不动。
  我想看是谁抱住了自己也看不到,他把我抱得太紧了,他的脸紧紧贴在了我的后脊背上。
  这时,码头上又赶来了几个误了船的旅客,大客轮的驾驶员发现了,这才又把船缓缓地靠了回来。
  我总算能放心了,同时,那双大手也确认我已冷静下来,也慢慢松了开来,顺势还推了我一把,让我离江边再远一点。
  转过身,在暖暖的霞光中,我终于看清了用柳条编织的安全帽下那张同样有着古铜色的脸,方方的,腮边爬满了络腮胡子,密匝匝的黑胡子衬着一双更黑的眼珠,他一声不吭,只是从眼眸里闪出几分责备的光亮。
  他用骨节粗大的手笨拙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纸烟,点上火,眯缝起眼睛吸了两口,然后,他的眼角和嘴角渐渐地松弛下来,还柔和地微微上翘,流露出几分慈祥,用近乎一个父亲看自己孩子的目光盯着我。直到把烟抽完,灭了烟头,他仍一言不发地转身走开,留下一个不高的却很厚实的背影。
  回到船上,我的嗓子干得已经在冒烟了,一屁股坐到甲板上,从地上摸起一个梨,擦也不擦就一口接一口地咬了起来。
  看着船舷外滚滚江涛和江岸边那一排排绵延不绝的大木排,心里真有些后怕。
  要不是那个老工人抱住了自己,也许此刻的我正浑身发抖地在水中挣扎,或许自己已被湍急的水流冲进想想就令人窒息的木排底下了吧。
  想到这些,我的眼前又浮现出那个用手指着我的大妈和那双大手,一双透着古铜色如铁钳般的大手。
其他文献
(城市里有座很特别的饼干屋  饼干屋里有许许多多的饼干桶  饼干桶里有许许多多的饼干  饼干里有许许多多的饼干小鬼)    饼干小鬼住在饼干里  不同形状的饼干  小鬼的样子也不同    圆饼干小鬼的头是茶壶盖  方饼干小鬼的脸超级大  三角饼干小鬼有根长鼻子  星星饼干小鬼有五只耳朵    饼干小鬼住在饼干里  不同口味的饼干  小鬼的气味也不同    草莓饼干小鬼有股酸味  牛奶饼干小鬼有股甜
期刊
1  老街有个小姑娘,从识字起就成了地地道道的书虫,最爱“蛀”闲书。上学的时候,她迷于蛀闲书,成绩一塌糊涂,开裁缝店的母亲只好让她退了学,在店里打打下手。在店里打下手的时候,她迷于蛀闲书,对剪刀和布头没有半点兴趣,结果多病的母亲还没有来得及教会她谋生的手艺就离开了人间。  除了蛀闲书,小姑娘什么也不会,干脆把裁缝店清空了,全摆上书架,把家里所有的书全都摆上去,再订购一些新书摆上去,在门外边挂一块“
期刊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一些隐痛。隐痛就好像没有成熟的果实一样缀在我们的心中,永远不会调落。当我们回首咀嚼它们的时候,当时的酸涩重新涌上心头。然而这份酸涩是不能说的,它的滋味久久地回荡在心头,触碰着心里那一块柔软之地……  在成长中,我们都或多或少做了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但是在当初,我们都是怀着一种愿望和期待去做的。我们也许像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为了让老师多关注自己,做出了难以原谅的错事。孩子总是
期刊
春天来了  阳光一下子暖了起来  花儿说开就开了  满天满地的笑脸  蝴蝶追着香水瓶    放松的想象漂游很远  找寻所有的真诚的记忆    雨还是编织美丽的故事  清悦的铃声里  一个影子  走在彩色的标点里  那串温馨的音符  拉长春的视野    我和花儿一起拿起笔  把一个季节的作文  好好地写下来    走过时光    遗憾是留不住春天的  有谁从远方而来  载着一路的微笑  远方的时光 
期刊
秋天的风儿  把丰收的大蛋糕  切了一块分给  住在城里的妈妈    城里的妈妈  早就想着乡下的秋天  想得额头发亮    她把白菜码成一排  靠着墙根  一边比个一边晒太阳    她把萝卜一个个拍醒  让它们吹吹风儿  鼓鼓的肚子里是攒了一夏天的甜甜的滋味儿    还有腰杆子笔直的大葱  四五棵合在一起  挽个漂亮的美人髻  挂在朝阳的栅栏上小憩  等着有一天  和葱油饼的香味一块儿出名   
期刊
《少年文艺》的编辑老师:  我是《少年文艺》的忠实粉丝!我喜欢看秦文君老师写的书,想问问最近有没有出版秦老师的新书?更希望《少年文艺》能刊登秦老师的新小说和故事连载。谢谢!  上海市中山北路小学五(1)班 张思慧  张思慧同学:  许多小读者希望读到秦文君老师的作品,编辑不断地联系她,带着“重大任务”的诚恳的编辑老师说:“读者们来信来电话或找到编辑部,热烈地要求在刊物上读到你生动有趣的稿子。”终于
期刊
回忆有时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小时候的事——那些莫名其妙的举动,想想蛮有趣蛮难为情的。那时,我十四岁,读初中二年级。时间是上世纪70年代。  我家很小,离学校又近,家里还有弟弟妹妹,又烦又闹,所以一吃好晚饭,我就往学校跑。我们的学校不大,只有初中。全校只有班主任林老师一个住校老师,听说她家在很远的郊区。林老师很年轻,比我们没大几岁,像个姐姐。也许我语文最好,也最听话,所以她特别喜欢我,常常对我说晚上没
期刊
小个子猫又要过生日了。  大个子老鼠对小个子猫说:“我又要给你准备生日礼物了。你喜欢什么?还是喜欢鱼吧?”  小个子猫说:“是的。”  “可是我钓的鱼太小了,我钓不到大鱼。”  “小鱼就小鱼吧,有一点心意就行啦。”  “好吧。”  “我跟你一起去,我要看你钓鱼。”  “嗯……”大个子老鼠有些犹豫。  小个子猫问:“怎么啦,你不愿意我去?”  大个子老鼠说:“你去是可以去,但你不可以说话,否则会把鱼
期刊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见伯乐。谁是我的伯乐?我又是谁的千里马?为谁千里驰骋,不知倦怠?  ——题记      图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我正在打扫卫生,按照他清早发布的指令,用指甲盖把粘在墙上的双面胶一点一点刮去。   “已经上课了,听到没?”他在我身后不紧不慢地提醒。   我装聋作哑。我当然听到上课铃声啦,可活儿还没有干完,总不能半途而废吧。
期刊
我一个翻身从上铺跳下,冲向门口,才跨出两步,燃烧着的汽油瓶,犹如一颗燃烧弹,砰地一下,砸在了我的右肩上!顿时,我成了一个火人……  事情发生在四十年前的一个傍晚,地点是皖南山区的一家“小三线”工厂的宿舍,那时我才二十出头。而就在半分钟之前,我正和往常一样,躲在蚊帐里看书。“钻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那时,我喜欢把自己的作为,与鲁迅的诗联系在一起。  说起看书,那是我一大嗜好。尤其是陷入到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