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艾滋病疫情重点地区HIV单阳家庭抗病毒治疗与及时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ld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中国艾滋病疫情重点地区HIV单阳家庭抗病毒治疗与及时性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利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选取中国艾滋病疫情重点地区(云南省、四川省、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累计报告数200例以上的40个县(区),收集截至2013年12月31日HIV单阳家庭的基本情况和随访信息,根据抗病毒治疗状态,定义为治疗和未治疗。同时,对于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期间新发现并在2013年底前入组治疗的HIV单阳家庭,从发现到入组治疗时间在2个月之内定义为及时治疗,大于2个月定义为未及时治疗。采用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IV单阳家庭阳性配偶入组抗病毒治疗和治疗及时性的因素,入组抗病毒治疗可能性和及时性采用OR(95%CI)值表示。

结果

10 213个HIV单阳家庭中,阳性配偶中男性占73.9%(7 550/10 213),女性占26.1%(2 663/10 213);参加抗病毒治疗占66.4%(6 780/10 213),未参加占33.6%(3 433/10 213)。2012—2013年发现的阳性配偶并入组抗病毒治疗的有1 733例,其中及时治疗的占64.9%(1 125/1 733),未及时治疗的占35.1%(608/1 733)。影响阳性配偶参与抗病毒治疗可能性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参与抗病毒治疗可能性是女性的0.81(0.71~0.92)倍,彝族是汉族的0.29(0.25~0.35)倍,维吾尔族是汉族的1.57(1.28~1.93)倍,其他职业是农民的0.85(0.75~0.96)倍,医疗机构检测发现者是自愿咨询检测者的0.61(0.53~0.71)倍,CD4+ T淋巴细胞计数250~349、350~550、>550个/μl者分别是<250个/μl者的0.75(0.64~0.89)、0.17(0.14~0.19)、0.10(0.08~0.11)倍,随访时间13~36、≥37个月者分别是≤12个月者的0.55(0.48~0.63)、0.32(0.28~0.37)倍。影响阳性配偶治疗及时性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彝族、维吾尔族治疗及时性分别是汉族的0.63(0.44~0.91)、0.40(0.29~0.56)倍,注射吸毒感染HIV者是异性传播者的0.64(0.47~0.86)倍,其他检测来源者是自愿咨询检测者的0.58(0.43~0.78)倍,CD4+ T淋巴细胞计数250~349、350~550、>550个/μl者分别是<250个/μl者的0.75(0.56~1.00)、0.44(0.34~0.58)、0.31(0.22~0.45)倍。

结论

男性、彝族、从事其他职业者、医疗机构检测者、高

T淋巴细胞计数者、随访时间较长者参与抗病毒治疗可能性低;彝族、维吾尔族、吸毒感染者、高

T淋巴细胞计数者参与抗病毒治疗及时性较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高压电烧伤对大鼠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计数水平的早期影响。方法将12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电伤组,每组60只。2组致伤前15 min按随机数字表法各取10只大鼠,心脏采血分离血浆。电伤组余下50只大鼠用调压器和实验变压器造成高压电烧伤(左前肢为电流入口,右后肢为电流出口),假伤组余下50只大鼠接相同装置
期刊
目的探讨我院烧伤患者中产VIM–2型金属β内酰胺酶(MBL)的鲍氏不动杆菌(AB)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及同源性。方法2011年9月—2014年3月,收集从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住院患者痰液、尿液、血液、脓液、引流液中分离的400株AB(经鉴定)。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测定菌株对复方磺胺甲唑、氨曲南等1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针对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菌株,采用改良Hodge试验筛选产碳青
期刊
期刊
目的了解2006–2014年分离自我国8个省份不同宿主的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的分子分型特征。方法于2006–2014年,从我国8个省份的腹泻病例、动物粪便、食品中分离大肠杆菌菌株,根据分离年代、地点、宿主来源以及PFGE带型特点,选取其中的149株EPEC分离株。选择大肠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数据库提供的7个管家基因,采用SeqMan II、MEGA 5.05、eBURST V3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的期望寿命大幅提高,慢性病日益成为严重影响人群健康的疾病。在健康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应对各种挑战,降低疾病负担,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根据中国人群疾病负担研究的结果,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解决中国健康问题的若干建议,希望以此推动中国疾病防控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国人民的健康梦想。
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形势极为严峻,为控制非传染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出 "全球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监测框架",包括25项监测指标和9项自愿性目标,其中13项与营养相关。本文主要介绍了 "全球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监测框架"中营养相关指标,为6篇针对营养相关指标的论文作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