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

来源 :启迪·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ng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么可以不喜欢
  很多人把糖与蛀牙、肥胖联系在一起,可那并非全部真相。我们为什么爱吃糖?最重要的一点:人类对于糖的好感,源自本能。(“源自本能”好像是一个不错的托词)
  这场追逐甜味的旅程,早在我们还在母亲肚子里时就开始了。科学家们发现,味觉形成后,尽管没有机会直接接触任何外界味道,胎儿却已经表现出对甜味的偏好,如果维持生命的羊水糖分高,他就会加倍吸入。(准妈妈们,想生胖小子多吃糖!)
  而当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得到的第一份礼物—— 母乳,也是甘甜的。出生仅几个小时的婴儿能明确表示对甜味的喜好和对酸味的厌恶。
  糖还可以迅速转化成热量,让你精神起来。(记得运动会长跑项目开始前,总有些哥们抱着一瓶葡萄糖喝,看上去很壮观)
  甜味不仅是人之大欲,同样也是“鬼神”的大欲。甘蔗汁被用于祭祀,古人认为鬼神也喜欢甜味。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送灶神的传统年俗,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样供品就是灶糖,人们认为糖可以糊住灶神的嘴,免得他到玉帝面前说世人的坏话。(以己度人,自己喜欢什么,就给别人什么,有时候,这未必就是好的……)
  甜美的糖果在西方同样盛行。自中世纪以来,甜不仅代表了美味可口,更成为高雅德行的标志。《格列佛游记》的作者、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曾这样赞美过甘甜的神圣:追求甜和光明,是人类“最高贵的两件事”。(其实啊,人家这帮名人说的每句话都是有前提和语境的,可是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往往断章取义,像我这样……)
  
  自然到人造的蜕变
  大约8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附近诞生了蜜蜂。蜂蜜可能是人类吃到的最原始的“糖果”了,勤劳的蜜蜂们则称得上是最早的生物制糖专家。用蜂蜜将一个杏仁裹起来,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就可以得到糖衣杏仁,这可能是几千年前人类最早食用的“果仁糖”。
  而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古埃及,人们则采用蜂蜜、无花果、椰枣等制造简单糖果。(这一比起来,还是咱这地方的人脑袋好使)
  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甘之如饴”的说法。“饴”可能是古代中国人最早发明的“糖果”。由于做法、形态、成分等诸多不同,古代饴糖自然也和现在的饴糖有差别,但原理是一样的。现代工艺中的饴糖,是用麦芽中的糖化酶和淀粉制成;古人则是通过煎、熬等方法,从谷物淀粉的多糖结构中,拆分出小分子混合物,从而获得糖果。
  中国和印度最早种植甘蔗,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始制造砂糖的国家。最初,印度的制糖技术比我们厉害,唐太宗还专门派人到印度学习熬糖的方法。后来中国造的糖“色味愈西域远甚”,印度反过来向中国学习制糖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嘛)
  宋、明以后,中国人做出来的糖果花样也越来越多,出现了芝麻糖、锤子糖、杨梅糖等品种,可谓当时世界上品质最好的糖果。(这锤子糖,是什么东东)
  今天,科技的发展让糖果的制造之路走得更加宽广。除了传统的“糖”,还有很多东西可以产生甜味,例如在口香糖中常见的木糖醇,而可口可乐的产品中几乎100%都使用了一种叫高果糖浆的甜味剂。随着科技发展,新一代甜味剂“巨星”也已经诞生。科学家从植物中提取的两种甜味蛋白——毛雷宁和索马丁,它们的甜度是蔗糖的10万倍,而且产生的甜味可以在口中保持几小时。(现在的人啊,什么都要搞得这么极端……)
  
  一颗演绎万种风情
  1600年,法国人在杏仁表面成功地涂上多层坚实的糖衣,这距离最初蜂蜜“裹”仁糖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直到1858年发明了糖衣锅,这类糖果才变成一大类别——抛光糖果。糖果的最外层都穿着绚丽多彩的“衣裳”,正是这层光滑的外套成为它们的身份标志。(主席说,小心炮弹!)
  也许是为了享受咀嚼的口感,人们又发明了充气糖果。最有代表性的非“牛轧糖”莫属。“牛轧糖”之名来自法语音译,意思是烘烤后的坚果与蜂蜜或糖浆制成的糖果,当时它的原料除了蜂蜜、砂糖,还有鸡蛋、水果和果仁。(主席说,小心口水!)
  同一时期,更加蓬松的充气糖果——海绵糖也出现了。充气糖果里,确实充满了空气,正是由于这些气泡的存在,使得充气糖果的密度相对较低,糖体疏松有弹性。(棉花糖……)
  另外,随着葡萄糖浆、炼乳和硬脂相继被提炼出来,带有独特焦香风味的糖果——焦香糖也在英国和美国出现,我们最熟悉的太妃糖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太妃糖是如此大受欢迎,以至于它拥有的颜色被冠名为“太妃糖色”,从此凡是类似棕黄色的时尚服装用具都与太妃糖联系在一起。(制造概念,炒作!)
其他文献
从前有一个国王,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他每天都在动脑筋想着如何让他的百姓们也变得智慧聪明起来,于是他就把全国最著名的学者们请来,要他们把所有的知识编写进12本书里,这样就可以让国民每个月阅读一本,12个月下来就可以读完全部,都变得聪明起来。  但没过多久,国王就发现,人们都在忙于各自的事情,根本没时间读那么多本书,于是,国王又把这些学者们请回来,要他们把这12本书精编成一本。  按照国王的新命令,学
期刊
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信件、电子邮件和传真涌入白宫,但每天摆上总统案桌的信件只有10封。     这里报忧不报喜   白宫通讯办公室主任麦克·凯莱赫十分清楚,保持总统与公众的联系这项工作干起来可不容易。此举旨在让美国总统直接了解美国民众的想法。总统要展阅这些来信,有时还要手书回信。   凯莱赫先生每天要从来信中选出10封,放进一个紫色卷宗袋,随每日简报册呈送白宫官邸里的奥巴马总统。“我们挑选的是引人注目
期刊
演员孙俪在一次做节目的时候说过,她小时候曾经暗示自己长出一对小虎牙,心里想了许多次,结果真的长出一对小虎牙,害得母亲还得带她上医院矫正牙齿。  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自我暗示。自我暗示很重要。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一再暗示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女作家。我知道今后我会以写作为生,写作使我快乐。  要成为一名节目主持人的暗示,是在我的一部长篇小说《夜妆》中体现的。把《夜妆》中的女主角写成一名家喻户晓的女
期刊
如同叶片两面受到的阳光照射不同,你的任何状态都会有两面,而且,它们是基本相反的。    硬币有两个面,生命也有两个面。硬币的一面是国徽一面是牡丹,生命的一面是阳一面是阴,一面是花萼一面是残叶,一面是日出一面是雨,一面是顾及一面是疏漏。  一位女士和她的先生炒股成功,可是她的儿子却耳濡目染童年尽失,这是顾及了赢利,疏漏了人生;一位太太,事业成功,美貌,得体,光鲜,就其本人而言无瑕可击,没想到,一个无
期刊
数年前,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当屠夫的新闻曾一度传遍大江南北,并引发了人们关于此行为是否浪费人才的大讨论。数年之后,另一位北大才子陈生也悄悄进入养猪行业,并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广州开设了近100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到2亿,被称为广州“猪肉大王”。这回,人们的关注点不再是北大生该不该卖猪肉,而是探究陈生在这个行业掀起的这场“变法革命”。    读北大学会“歪门邪道”  如果你问陈生认为自己为什么能成功,他
期刊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天仙。    在那无望的忧愁的折磨中,   在那喧闹的浮华生活的困扰中,   我的耳边长久地响着你温柔的声音,   我还在睡梦中见到你可爱的倩影。     许多年代过去了,暴风骤雨般的激变,   驱散了往日的梦想,   于是我忘却了你温柔的声音,   还有你那天仙似的倩影。     在穷乡僻壤,在囚禁的阴暗
期刊
你在象牙塔里的时候,有没有抱怨过课程设置的枯燥无聊?有没有想象过那些寓教于乐、可以令自己大显身手的新奇课业?  如今,美国名校伯克利大学把《星际争霸》正式列为选修课了,而我们“与国际接轨”的知名学府也早早就开了高尔夫课……  写下你心目中的那张“课程表”,说不定哪天它真的会实现。    该怎么期待你,我爱的选修课:这个社会有很多学校,教什么的都有,但是有很多非常重要的事却没有学校,也没人教,比如如
期刊
对失败的不同解释,决定了你的下一步和未来。    垓下之战,项羽惨败,在乌江边亭长劝他渡江回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他说了两句重要的话,一是“无颜见江东父老”,一是“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然后在乌江边自刎,年方31岁。年纪轻轻的,为什么会放弃希望?原因就在于他对失败的看法。胜败乃兵家常事,重要的不是他有多失败,而是他怎么解释失败。   有心理学家做过一项研究:针对在某次考试中成绩偏低的中学生,询问他们
期刊
2010年元旦之前,有个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考古学家找到曹操的墓了。据说曹操有72个疑冢。俗话说,说曹操,曹操就到,看来不那么简单,这次先不说曹操墓,说说这句俗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正在谈论或者刚刚想到一个人,这个人就竟然出现了,于是乎我们就会感叹“说曹操,曹操到”。大家基本上都验证过这句俗语,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澳大利亚女作家朗达·拜恩所著《秘密》一书,给出了一个解释。书中
期刊
恐惧真是种奇妙的感觉,老鼠、昆虫、广场和电梯都能让一些人恐惧得不能自制,但打着恐怖噱头的B级片上映时,影院却总会坐满主动接受恐惧洗礼的观众。   恐惧自何而来,它的生理基础是什么,到目前,人们只是了解些许皮毛。很多研究者认为恐惧感之所以根深蒂固,可能与进化有关。   前不久,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戴维·拉基森教授在婴儿身上进行的试验似乎就说明这一点。他的试验对象是一些11个月大的男婴和女婴。研究开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