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头下的书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hua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觉小时候属于喜欢读书的一类。也许是因为父母的职业都与书有关,得到书的机会很多。那时没有高考的负担,可以尽情尽兴地读。读的书既多且杂。除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汉语古典名著之外,更多是一些西方的文学著作,现在想起来,大都是俄、法的小说,短篇、中篇、长篇都看。从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雨果,到屠格涅夫、莱蒙托夫、契诃夫、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郁曾胡乱地读过。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托尔斯泰的《复活》,还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如此等等,想下去可以列出一长串。相比较而言,更喜欢的是俄罗斯作家而非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和雨果是例外。而在俄罗斯作者中最喜欢的又是屠格涅夫。或许因为自己本性上是理想主义者而非现实主义者。
  那时读书已经成瘾,至少可以说是爱不释手。拿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常常会舍不得看,就像拿到稀有的糖果舍不得吃。因而枕头下既会藏着几本小说,也会藏着几颗糖果。也许这就是理想主义者的一种怪癖:把期待的感觉看得比当下的享受更美好。
  或许受小时读书的影响,大了以后常看的小说也是俄罗斯的。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和《白夜》,外部是如此地现实,内心又是如此地理想。当然雨果的《悲惨世界》也属r此类,既是如此地真诚,又是如此地残酷。而所有这些归根到底还是理想。——对这些书只能说,全身心地喜欢!
  较少喜欢传记一一这也是理想主义者的毛病。但有一本除外:柳比歇夫的传记《奇特的一生》,是苏联作家格拉宁写的。记得当时很佩服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把传主单调、机械的一生,写得如此“奇特”。之所以说“当时”,是因为现在读起来,常会感觉里而有造作的成分,也许是因为如今少了投入,也许是因为今天多了成熟。
  当然,文笔的魅力只是一方面,打动人的还有那些数据,它们让你惊异地知道:一个人一生可以做那么多的事情!那段时间也曾读到资料,说一个人一生平均要消耗几百吨谷物、上千头牲畜,还不知多少鸡蛋、牛奶、咖啡等等,因此有过文学青年般的沮丧,甚至质疑人生的究竟意义。看了《奇特的一生》之后忽然悟到,生命完全能够创造出比她所消耗的更多的东西。固然最主要的可能还是从这部书中看到了一种生活方式,那种追求最朴实的人性的生活方式。那时便在档的内页上录下其中一段花: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像易1、生所说的那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样,对人、对那门科学,都要好一些。
  柳比歇夫的长处首先在于他懂得这些道理婴比其他人早一些。
  无法知道这部书是否对自己日后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产生过哪些具体的作用办。能够确定的只是:以后自己常常会想到这部书的内容。例如每当自认为,或者被看作是坐功特别好的人时,也会像柳比歇夫一样自嘲,认为自己属于那类照相时不该照睑,而该照屁股n勺学者。
  这类坐功多半是有前提的,这是在许多年之后才悟出的道理。这个前提就是:你必须是个柳比歇夫意义上的“狄列坦特”。这个词的原意是“半瓶子醋”或“业余爱好者”,但柳比歇夫说它出自意大利文的“狄列托”,即“愉悦”,据此而把它解释为一个做起事情来深得快感的人。我想,倘若一个学者坐功好,但却不是“狄列坦特”,那他便是一个需要怜悯的人了,因为他的坐功无异于自我折磨。
  前年和一个大学同学见面,才知道自己那时对这部书竟然如此痴迷,还买了一本送给他,内页上也抄录了这段话,自己倒是全然忘了,他却一直还留着。
  另一本无法忘怀的小说是《你到底要什么?》。也是那一时期的苏联作家柯切托大写的。很喜欢里面伊娅的角色,至今也一直很欣赏她的态度:在物质利益方面要求不高,但也不是禁欲主义者。
  而最主要的是书名所要说明的东西,每每会给人以触动,虽然其中的情节已经模糊。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做大的决定时,都会用这书名来自问。
  人在江湖,有的时候并不知道,也无暇白问:你到底要的是什么?或许如书中所说,“只不过是不喝一百里拉一瓶而喝两千里拉一瓶的酒,不住一个小房间而住有十个大房间的公寓,不是只有一套衣服而是有十五套衣服罢了。”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却可能是你的自由,精神的或肉体的自由。
  我想,一旦一个人能够回答书名所提的问题,他便算是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就我自己而言,虽然不知自己何时有了世界观,但却知自己何时知道自己已经有了世界观。这话听来拗口,却是真实不妄的。
  原先的那些书,大都是借来的。偶然有一些不必归还的,也因不经意而没能留存下来。《你到底要什么?》在1972年出版后似乎未曾再版,一直没有再见到。以后对这部书牵挂得多了,便借一篇文字征询:何处可以再得?后来果然有一位做编辑的朋友看到文章,给我送了一本他的藏书。于是像是得了一个天大的惊喜。
  这也属于书的命运之故事中的另一个章节了。
  关于这两本书已经说得太多,在这篇短文中所占篇幅已经不成比例。但既然是回忆,也就无法整齐划一和面面俱到。不敢说这两本书对我的影响最大,只能晓它们至此对我印象最深。
  此外,读起来兴趣不算很大,但却仍有影响的是一些拉拉杂杂的《中华活页文选》。里面文史哲什么内容都有,读起来不成系统,读到哪算哪。但也很有意思。现在想起来,觉得那些书的编写水平实在是比较高的,竞可以让一个中小学生读起来不感到厌倦。近几年看到书店还在出着这个系列,便又买了一些,但终究没有时间再去细读。
  写到这里便有些感慨。若计算一下,恐怕现在花在写书上的时间比花在读书上的时间要多,而且还多出许多。虽然自己绝不属于那种想读一本书便可写出七本书来的角色,但读书更多带有功利的目的,这已经是无法否认的了。纯粹的读书,亦即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这种情况似乎越来越少。
  当然,话说回来,什么才叫纯粹的读书?如果将它定义为不带功利目的的读书,那么儿时的读书也不算纯粹,因为那时也有满足好奇和兴趣的基本意向,尽管是无意识的,却也是功利的一种。如果说纯粹,那时的读书可说是纯粹地审美。这样一来,现时的读书也就可以或多或少地称作纯粹地求真。这个时候,主观感性的满足退居于次席,客观理性的追求充当r主角。与历史的和现今的思想家们对话、论辩,其中也不乏深度的愉悦。这些恐怕都与儿时的读书有关,至少不能说,现时的读书与儿时的读书完全就是两码事。,费希特曾说,你是什么人,就选择什么样的哲学。我常想这是一个坞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因为反过来同样可以说,你选择什么样的哲学,你才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个道理显然也可以用在读书上: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读什么书!反过来,你读什么书,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超微血流成像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及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0年1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超微血流成像对斑块内新生血管诊断的
好像现在谁也不在乎怎样使用语言了。一个词语,一个成语,往往不去明晓它的意思,弄清它的出处,就往文章里“码”——不是时兴把写文章叫做“码字儿”吗?只要有个空儿,码上就得。  形容天热,“热浪滚滚”当然是现成的,但是太俗;“骄阳似火”也不够味儿;“赤日炎炎似火烧”呢?嫌土。怎么办?有了,《诗经》里不是有“七月流火”的词儿吗?多形象,多生动,还又多雅致——这可是《诗经》里的,老字号了。于是,码上。从此“
作家档案范用,原名范鹤镛,曾用名范大用,笔名叶雨。1923年生,江苏镇江人。著名出版家。1938年起从事出版工作,辗转武汉、桂林、重庆等地。解放后来到北京,担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
膜性肾病(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当采取肾穿刺活检作为主要诊断方法受限时,寻找特异性血清靶蛋白指标尤为重要。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和1型血小板反应蛋
优99(原名U09)是三明市农科所采用籼粳杂交的方法育成的优质、抗病早稻新品种,它是通过鉴定26/ME300/M901S杂交选育而成。具有丰产性好、抗性强、米质优的特点。1999年在福建省第二届优质品种(组合)招标会
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简称“减负”。大家都这么说,姑妄用之——虽说减轻农民负担也叫“减负”。
目的: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视频喉镜用于成人胸科手术双腔支气管插管的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等英文数据库以
介绍了福建农林大学深化继续教育工作的做法,即通过对继续教育地位、作用及重要性的广泛宣传,创造良好的继续教育氛围。围绕战略部署、总体规划、制度强化和经费保证等环节,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