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研究表明:传统的行为参与学习方式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自主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完美个性的发展。
一、自主學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独立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意识与能力是自主的内部载体,言语与行为是自主的外部表征。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活动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含三个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进度制定,评价指标的设计;学生需要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应有情感的投入和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1.学习行为的自觉性
什么是自觉性?简单地说是指不是教师要我学我才学,家长要我学我才学,而是我要学。从外显层面看,学生行动是积极的、主动的;从内隐层面看,学生有所需求,产生兴趣,有动力并付诸行动。
2.学习能力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也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自主学习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代替不了的。教师要让学生在操作、实验,推理、验证中掌握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完成知识的延伸,并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学习活动的实践性
学生的自主参与是在实践中生成、表现的,没有个人的积极实践活动,就不会有自主参与。自主参与强调学生对实践的亲自性、卷入性。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及表达和交流等探索活动,发展对数学的理解,加强对数学的感受,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4.学习过程的自控性
“自控”是人的天性,人从事实践活动,不是为了服从现实,而是为了把现实“同化”于自己,即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把握和控制外部现实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学习过程的自控包括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方法的应用、学习活动的调控。
三、自主学习的实施
1.关注学生情感因素的投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兴趣盎然的学习气氛,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更应该赞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
2.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
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帮助学生在学习交往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有意识地调整自我,随时都能清醒、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存在价值,从而大力释放自身的生命潜能。具备良好责任感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责任感欠佳的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容易丧失信心,半途而废。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责任感、意志力与自信心。
3.积极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需要教师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引领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1)有效组织学生探究。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学习活动,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2)有效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让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展示各自的见解和思维过程,彼此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民主互助的和谐氛围中进行学习,使学生学会倾听、欣赏他人,培养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⑶有效组织学生反思。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学生反思的起点,激发反思的动机,抓住反思的契机,积极组织学生反思探究过程,从而达到优化思维过程、深化问题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的目的。
4.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不是一下子就让学生自己学。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限,要使自主学习能有实效,还必须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指导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1)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抽象和概括的思维方法。(2)练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3)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4)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下列学习习惯:(1)真书写的态度习惯;(2)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3)与数学学习活动,逐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4)细审题、细心计算、自觉检验的习惯;(5)立思考,认真倾听别人发言、主动和他人交流的习惯;(6)初步反思的习惯。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学永恒的追求。只要教师把爱心献予学生,把探究、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传于学生,数学课堂一定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编蓝天)
一、自主學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独立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意识与能力是自主的内部载体,言语与行为是自主的外部表征。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活动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含三个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进度制定,评价指标的设计;学生需要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应有情感的投入和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1.学习行为的自觉性
什么是自觉性?简单地说是指不是教师要我学我才学,家长要我学我才学,而是我要学。从外显层面看,学生行动是积极的、主动的;从内隐层面看,学生有所需求,产生兴趣,有动力并付诸行动。
2.学习能力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也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自主学习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代替不了的。教师要让学生在操作、实验,推理、验证中掌握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完成知识的延伸,并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学习活动的实践性
学生的自主参与是在实践中生成、表现的,没有个人的积极实践活动,就不会有自主参与。自主参与强调学生对实践的亲自性、卷入性。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及表达和交流等探索活动,发展对数学的理解,加强对数学的感受,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4.学习过程的自控性
“自控”是人的天性,人从事实践活动,不是为了服从现实,而是为了把现实“同化”于自己,即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把握和控制外部现实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学习过程的自控包括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方法的应用、学习活动的调控。
三、自主学习的实施
1.关注学生情感因素的投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兴趣盎然的学习气氛,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更应该赞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
2.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
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帮助学生在学习交往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有意识地调整自我,随时都能清醒、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存在价值,从而大力释放自身的生命潜能。具备良好责任感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责任感欠佳的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容易丧失信心,半途而废。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责任感、意志力与自信心。
3.积极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需要教师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引领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1)有效组织学生探究。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学习活动,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2)有效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让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展示各自的见解和思维过程,彼此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民主互助的和谐氛围中进行学习,使学生学会倾听、欣赏他人,培养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⑶有效组织学生反思。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学生反思的起点,激发反思的动机,抓住反思的契机,积极组织学生反思探究过程,从而达到优化思维过程、深化问题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的目的。
4.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不是一下子就让学生自己学。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限,要使自主学习能有实效,还必须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指导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1)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抽象和概括的思维方法。(2)练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3)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4)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下列学习习惯:(1)真书写的态度习惯;(2)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3)与数学学习活动,逐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4)细审题、细心计算、自觉检验的习惯;(5)立思考,认真倾听别人发言、主动和他人交流的习惯;(6)初步反思的习惯。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学永恒的追求。只要教师把爱心献予学生,把探究、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传于学生,数学课堂一定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