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一对主要矛盾。语文教学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它们作文章。我国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倾向于文选型教材。最为著名的是《昭明文选》。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人们以此作为写作教材。其他如《文心雕龙》、《文章轨范》写作教材都不能望其项背。建国后,我们的语文教材依然多为选文形式的综合型教材。所谓综合性即阅读、写作、语文知识三者合一。而如何面对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思考的问题。
教材的编写体例,一般为选文组成单元作为阅读教学材料,在单元后附一个和阅读文章相关(按文体或主题)的题目供教师教学写作用。这种编写体例,在写作教学上的指导思想就为,以阅读为本位,通过阅读教学带动、促进写作。就是把阅读教学放在语文教学本体的核心位置,把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或前提,通过阅读教学,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兼顾写作教学,带动或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相应得提高,即“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潘新和教授称之为“以应付生活为目的、以阅读为本位的‘实用吸收’型范式”。
这样的写作教学理念,源于人们对阅读和写作关系的认识。叶圣陶先生在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在40年代发表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对读、写关系作了较为具体、明确的阐述。“……然而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多方面地讲求阅读方法也就是多方面养成写作习惯。习惯渐渐养成,技术拙劣与思路不清的毛病自然渐渐减少,一直减到没有。所以说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到了60年代,他又重申了上述看法:“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以读带(促) 写、读写结合”规范,在读写观念上就是以读为本,以读来统率写、指导写。这里有一个假设性的前提,就是在阅读与写作关系中阅读重于、优于写作,阅读能力决定并包容了写作能力,阅读是语文教育的终极性的目标,所以必须以阅读为本位。以后,众多学者都是秉承此理进行论说。散见各处的教学论文,也基本上都是“六经注我”之作。结果,写作教学其实成了阅读教学的附庸。写作分数比重虽大,但在教学中却得不到切实的重视。各学校、各班级各自为政,学校、年级、班级,教学目标毫无体系,训练缺乏序列性。
那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到底如何呢?他们二者的关系也是中西方语文界一个的共同课题。在西方传统教育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一般是分离的。人们一直认为阅读与写作时互不相干的学习行为。心理学界的一些研究者在掌握了大量数据(甚至回溯至20世纪30年代)后认为,阅读与写作之间只有较低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范围为0.20—0.25。由于其研究取样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研究所概括的结论尚有待进一步论证。之后,一些研究者对复合相关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不论通过阅读影响写作的模型,还是写作影响阅读的模型,都能最好地概述主要的相互联系,也就是说,阅读与写作是相互影响的,从阅读或写作中概括而获得的知识可以扩展到另一个过程中。由此,他们提出科阅读与写作的交互模型。也有研究者测验了存在于阅读与写作知识的相似方面及客观变量上的关系模式。他们认为,如果阅读和写作中的关系模式及其变量是同样的,则阅读与写作自身必须是相当类似的。
上面所述的研究事实,无疑给我们一个证明,就是阅读与写作之间是相关的。但是,阅读与写作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相关的呢?于是人们也研究了阅读与写作的差异。研究者试图找出它们之间分离的证据。写作者所用的词汇可能会约束阅读者的意义再造,而写作者受这些词汇的意义约束相对较小。从阅读到写作或从写作到阅读,在同样负荷情况下并不仅是相反方向的过程。在阅读和写作的功能性起点上的差异,需要不同的认知负荷。因此,阅读比起写作来稍微容易写。把阅读与写作结合在一起的做法,就其强调上方重叠部分的优势而言是有价值的,但事实上,阅读与写作之间仅仅只是部分地相关,学校还必须提供分离的教学和检验。近年来,西方国家开始把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纳入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看,仍是一种探索性研究,并没有真正揭示两者关系的实质及其心理机制,并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存在较大的争论。我国在阅读与写作关系上少量的研究涉及了两者的相关性,多数仍以经验总结为主。也就是说,我们目前“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规范的正确性,还是缺乏有力的科学证明的。因此,如何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们必须攻克的难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
教材的编写体例,一般为选文组成单元作为阅读教学材料,在单元后附一个和阅读文章相关(按文体或主题)的题目供教师教学写作用。这种编写体例,在写作教学上的指导思想就为,以阅读为本位,通过阅读教学带动、促进写作。就是把阅读教学放在语文教学本体的核心位置,把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或前提,通过阅读教学,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兼顾写作教学,带动或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相应得提高,即“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潘新和教授称之为“以应付生活为目的、以阅读为本位的‘实用吸收’型范式”。
这样的写作教学理念,源于人们对阅读和写作关系的认识。叶圣陶先生在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在40年代发表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对读、写关系作了较为具体、明确的阐述。“……然而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多方面地讲求阅读方法也就是多方面养成写作习惯。习惯渐渐养成,技术拙劣与思路不清的毛病自然渐渐减少,一直减到没有。所以说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到了60年代,他又重申了上述看法:“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以读带(促) 写、读写结合”规范,在读写观念上就是以读为本,以读来统率写、指导写。这里有一个假设性的前提,就是在阅读与写作关系中阅读重于、优于写作,阅读能力决定并包容了写作能力,阅读是语文教育的终极性的目标,所以必须以阅读为本位。以后,众多学者都是秉承此理进行论说。散见各处的教学论文,也基本上都是“六经注我”之作。结果,写作教学其实成了阅读教学的附庸。写作分数比重虽大,但在教学中却得不到切实的重视。各学校、各班级各自为政,学校、年级、班级,教学目标毫无体系,训练缺乏序列性。
那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到底如何呢?他们二者的关系也是中西方语文界一个的共同课题。在西方传统教育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一般是分离的。人们一直认为阅读与写作时互不相干的学习行为。心理学界的一些研究者在掌握了大量数据(甚至回溯至20世纪30年代)后认为,阅读与写作之间只有较低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范围为0.20—0.25。由于其研究取样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研究所概括的结论尚有待进一步论证。之后,一些研究者对复合相关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不论通过阅读影响写作的模型,还是写作影响阅读的模型,都能最好地概述主要的相互联系,也就是说,阅读与写作是相互影响的,从阅读或写作中概括而获得的知识可以扩展到另一个过程中。由此,他们提出科阅读与写作的交互模型。也有研究者测验了存在于阅读与写作知识的相似方面及客观变量上的关系模式。他们认为,如果阅读和写作中的关系模式及其变量是同样的,则阅读与写作自身必须是相当类似的。
上面所述的研究事实,无疑给我们一个证明,就是阅读与写作之间是相关的。但是,阅读与写作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相关的呢?于是人们也研究了阅读与写作的差异。研究者试图找出它们之间分离的证据。写作者所用的词汇可能会约束阅读者的意义再造,而写作者受这些词汇的意义约束相对较小。从阅读到写作或从写作到阅读,在同样负荷情况下并不仅是相反方向的过程。在阅读和写作的功能性起点上的差异,需要不同的认知负荷。因此,阅读比起写作来稍微容易写。把阅读与写作结合在一起的做法,就其强调上方重叠部分的优势而言是有价值的,但事实上,阅读与写作之间仅仅只是部分地相关,学校还必须提供分离的教学和检验。近年来,西方国家开始把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纳入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看,仍是一种探索性研究,并没有真正揭示两者关系的实质及其心理机制,并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存在较大的争论。我国在阅读与写作关系上少量的研究涉及了两者的相关性,多数仍以经验总结为主。也就是说,我们目前“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规范的正确性,还是缺乏有力的科学证明的。因此,如何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们必须攻克的难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