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梧桐雨》研究综述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jolly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朴的《梧桐雨》以荡人心肠的李杨爱情悲剧、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文辞和曲调、杰出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元杂剧的经典之一,千百年来广为流传。长久以来,很多学者研究它的主题思想、艺术表现手法、意象以及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等,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本文力图对二十一世纪以来《梧桐雨》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梳理,以便更深刻地理解这一优秀作品。
  《梧桐雨》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二十一世纪以来,研究《梧桐雨》的文章有100多篇,主要集中在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研究、意象、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研究等方面。
  一、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研究
  《梧桐雨》因为与《汉宫秋》同为元杂剧四大悲剧,又同为历史剧、爱情剧,所以,经常将二者放在一起比较研究。崔彩红的《<梧桐雨>和<汉宫秋>的比较研究》认为二者的相同之处是:都描写了帝妃的爱情悲剧,都有很强的抒情性,着重描写个人体验到的巨大悲痛。二者的区别是:《梧桐雨》是对个人欲望的反思,对身为皇帝却好色、贪图享受、骄奢淫逸的唐明皇的批判,认为李杨最后的生离死别是唐明皇个人欲望膨胀的结果;《汉宫秋》上升到人生哲理层面,更多的是表现汉元帝的无奈,国家衰弱、文武百官无能,使得汉元帝不能保护自己的爱妃,忍痛让王昭君去和亲,由身居最高位的皇帝的无奈、不自由推广到普通人,文章从头到尾笼罩着悲愤的气氛。张惠民的《汉宫唐苑秋雨梧桐——也谈<梧桐雨>、<汉宫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比较二者。(1)作者身处的时代:认为二者都是金元易代之际的产物,作者是在借古写今,表达强烈的家国之悲、易代之感以及尖锐的民族矛盾。(2)题材之通:二者都与历史有关,都文辞优美、意境典雅是典型的文人之作,所写的故事既吸收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又对其加以改造、创新。如《汉宫秋》以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为原型,对胡汉的力量对比、昭君的结局、故事情节等方面加以改造,使其成为具有时代特征、表现作者独特思想感情的优秀的杂剧作品。而《梧桐雨》是在白居易的《长恨歌》基础上,吸收优秀词人作品优点创作出典雅意境,《梧桐雨》的名字出于《长恨歌》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其中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悲凉,有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断肠,使作品具有显著的抒情特征。(3)二剧都是借叙事、写景抒情。倪惠颖的《悲剧的母题与擅变——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到白朴的<梧桐雨>》侧重于对作品悲剧性的探讨与研究。
  还有《梧桐雨》和《长生殿》的比较研究,认为《长生殿》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梧桐雨》。姜晓光的《浅谈<长生殿>和<梧桐雨>的异同》认为二者都是写李杨爱情的历史剧,都表达了国家兴亡之感,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梧桐雨》侧重对荒淫误国的谴责,感慨历史的兴亡,《长生殿》则是对李杨爱情的赞扬,并阐释乐极生悲的道理,认为《长生殿》在《梧桐雨》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虚实结合,结局李杨幻化成神仙,在天上重聚,弱化了戏剧的悲剧氛围。
  二、对《梧桐雨》中意象的研究
  王敏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的“梧桐”意蕴》认为“梧桐”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潜在线索,文章把客观的自然之物与人物的心境、情境巧妙联系起来,符合传统的审美标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用秋夜梧桐雨渲染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烘托了人物凄惨的处境。秋季本来就是一个万物凋零、萧瑟的季节,再加上雨天天气寒冷使得倍感凄清的主人公更觉人生的凄惨。(2)认为梧桐是一种见证,它见证了李杨爱情的甜蜜以及杨玉环香消玉殒后唐明皇深切的思念。(3)认为梧桐是唐明皇的象征。古人认为凤栖梧桐,如《庄子·秋水篇》中的“夫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说杨贵妃依附于唐明皇,有古代男尊女卑、女子不独立依附于男子的意味。(4)认为“梧桐”是朝政清明的象征,雨打梧桐暗示皇帝昏庸、朝政腐败。
  涂小丽的《从民俗事象看<梧桐雨>的俗化倾向》从民俗的角度分析《梧桐雨》,角度新颖,让人眼前一亮。认为虽然《梧桐雨》中曲辞、意境都具有诗化味道,但并不能抹去其中的通俗化成分。“洗儿会”“七夕乞巧”“爱情盟誓”“信物定情”“通奸”等情节模式都具有俗化倾向,是老百姓熟悉的题材、情节,认为作者这样设计与戏曲的受众有关。
  张石川的《论<梧桐雨>中的意象——兼及杂剧意象的特征与功能》认为《梧桐雨》是典型的传统文人之作,里面运用大量的传统意象,通过意象的整合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戏剧效果,强调意象的整体作用。运用的意象有“霓裳”“梧桐”等,我们可以从“霓裳”这一意象中解读到亡国之音,是声色误国的象征。因为梧桐是制作琴瑟的上好材料,所以,此处把“梧桐”解读成琴瑟。然后,分析了作为场上之曲的杂剧与诗歌中意象的区别,因为杂剧是说唱文学,有时空的限制,且它以唱词为主,所以,会让各个意象在一个时空出现,注重意象的整合,又因为说唱是表演给观众听所以会反复铺陈,运用赋的表现手法。
  三、对《梧桐雨》的主题研究
  千百年来,人们对《梧桐雨》的主题争论不休,主要观点有:李杨爱情悲剧、唐明皇因骄奢淫逸误国的政治悲剧,还有人认为作者在借古讽今,抒发对现实生活中易代的悲愤之感。
  张桂芳的《<梧桐雨>主题辨析》中认为白朴绝非在赞颂李杨爱情,而是批判玄宗的用人不当、养虎为患与骄奢淫逸、沉溺女色,最终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认为作者在借古讽今,意在借唐的政乱、明皇的昏庸揭露荒淫的金朝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第四折中唐明皇对杨贵妃深深的思念之情呢?作者认为第四折中哀婉凄切、孤独之感是白朴对唐玄宗“哀其不幸”之感的流露。宋希芝的《<梧桐雨>创作主题新辨》中否定了爱情说和政治说,从文中找出了细节来反驳这两种观点,上升到人生哲理层面,认为作者白朴是借美好事物的逝去、国家由盛转衰的凄凉来表达人生的幻灭之感,是对人生困境的思考。虽然作者找出了作品中爱情说和政治说的不足之处,但说白朴在表现人生困境有点牵强,笔者认为还是爱情说或政治说最有争议价值。
  四、对《梧桐雨》其他方面的研究
  有研究李杨爱情的,如邱雯的《不同的杨、李之恋——<梧桐雨>和<长生殿>的分析和比较》;有从美学角度研究的,如杨秋红、孙吉民的《风骨磊块 词源滂沛——梧桐雨第四折审美意境阐释》;还有张娜的《元杂剧<梧桐雨>梦境措置的美学意义》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梧桐雨》中的梦境,以西方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方法研究梦境,分析了戏剧中梦境措置的艺术功用,认为梦境给戏剧增添了一层梦幻神秘的外衣,主人公在梦境中可以不受现实的束缚,自由表达意志、感情,有利于增强戏剧冲突,凸显主题,还分析了梦境植入的审美效应,如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减少了受众的审美疲劳,使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梧桐雨》的经典地位不容动摇,常读常新。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它的美。读作品时,我们会被它浓郁的悲剧气氛所感染,被它的意境美、文辞美所折服,会融入到作者创作的情景当中。至今,它仍然深深影响着后世作家的创作,因此,值得我们去研究。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预备役军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预备役部队的全面建设。因此,我们在选拔配备预任军官上,注重抓好五个环节:一是严把“入口”质量关。我们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在每年整
庞拴记,河北省定州市息冢镇南庞村人民调解员,在人民调解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46年,化解矛盾纠纷千余件,多次荣获“优秀人民调解员”、“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问:4
7月24日,榆林市工商联、总商会律师服务团正式揭牌成立,22名优秀律师将根据会员企业的需求,免费为企业提供各项法律服务。律师服务团成员以现有服务律师(法律顾问)为基础,吸
在河南省汝南县人武部政委张留德的《民情手册》里有这样的一页记录:走访时间:2002年3月25日。被走访人姓名:现役军人桂根的母亲张景梅。工作单位:县标准件厂。谈话内容:200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界中重要的女性作家。张爱玲的小说作品大多以悲剧为主题,其中又以女性悲剧为主。“悲凉”的主题是张爱玲小说突出的特点。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究张
近年来,吉林省白山军分区重视边防一线民兵战斗力的生成,一方面,加强了专武干部和民兵教练员的集训,努力提高组织者的军政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了民兵队伍的军事训练和战术演
近年来,福建省司法厅始终坚持把加强基层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不懈抓基层、打基础,司法行政基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基层基础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有效发挥了基层司法行政
云南鲁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群众贫困面比较大,为此,鲁甸县人武部把发动少数民族民兵带头脱贫致富,帮助群众脱贫作为少数民族地
近年来,省司法厅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以“服务科学发展、推动良性循环”为主线,力拼智慧,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做出了积极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民兵工作的意见》下发后,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人武部党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精神。近几年来,他们紧 After the issuance of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