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有效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实现对学生包括知识传授在内的能力的发展,方法的迁移和个性的张扬,在情趣盎然的语言活动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何为“教教材”?
【背景】
这是浙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古诗三首》。老师选取《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进行教学,这两首诗系“感时”之作,内容涉及宋朝钦宗、徽宗二帝被掳,南宋统治者偏安杭州这一段历史。前一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杭州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讽刺和揭露了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于脑后的可耻行径;后一首则充分反映出诗人陆游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沦陷区老百姓的同情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展示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现场,以此来阐释久存未解的困惑。
【现场一】
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中的《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先学习第一首,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看看文后的注解。
(学生自读古诗和注解)
师:(介绍)好,《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所写。题,是记写事物,抒发思想感情;临安,现浙江杭州;邸,原指高级官员的住宅,这里是指旅店。这首诗是题在旅店的墙壁上的,所以题目是《题临安邸》,大家明白吗?诗后注解①里写得很清楚,谁把后面的内容念一念?
(生念)
师:念得很好!这就是作者写此诗的时代背景。现在请同学们看这几个词,读懂了它们也就读懂了这首诗。
(师用投影打出以下词语:休、暖风、熏、游人、直、汴州,学生查注释和词语手册)
师:好了吗?你喜欢说哪一个就说哪一个,想说几个就说几个。
生说“休”、“游人”的意思。
师:说得很好,一下子讲了两个,还有呢?
生:“暖风”指暖洋洋的春风。
生:“熏”是指吹拂。
师:还剩几个?
生:“直”是简直的意思;“汴州”就是今河南省开封市,原是北宋的都城。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现在请你们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对照投影上呈现的,看看你组织得是否正确。(投影打出四句诗的意思)
师:想一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读注释)诗人借诗歌写出了百姓对统治者南逃后,忘记了国难当头,继续过着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愤慨。
师:说得太棒了,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这一首古诗。
(老师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二、何为“用教材教”?
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位老师是这样教的。
【现场二】
同时出现两首诗,整个教学过程分:“合—分—合”三个板块。
合:哪些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读读这两首诗,有哪些是一样的?
生:这两首诗都是南宋诗人写的。《题临安邸》作者林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爱国诗人陆游。
生:这两首诗都反映了老百姓的不满,希望当权者能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停止这种荒淫无耻的生活,去尽快解救沦陷区的同胞。
师:是呀,国难当头,作为一国之君,怎可如此昏庸?我们去看看,看看他们都在干些什么?
分: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秦桧醉了,他一手提着酒壶,一手抹着嘴巴,走路踉跄,还自言自语:岳飞呀岳飞,你可别怪我心狠手辣。
生:我看到皇上也醉了,满脸通红,还扯着破嗓门一个劲地喊:美人儿,你在哪里?快来……
师:同学们,(用录音机放一阵马蹄声)听到什么了?这,是金人的铁骑在奔腾、在喧嚣、在肆虐,潮水般由远而近席卷过来。你听,你看,你仿佛看到了金人的铁骑踏在哪儿了?
生说。
师:同学们,一边是暖风熏得游人醉,一边是遗民泪尽胡尘里,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生说。
师:说得多好。(播放《满江红》)
(整个课堂充满着激情,师生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三、怎样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
(一)重组与延伸
“用教材教”应以重组为基点。按课本—读本—课外选文的思路来选择文本,这一过程体现了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程资源由教材文本扩展到课外可利用的所有资源的理念。
1.以话题重组。如上述案例,两首古诗讲的都是同一个话题,将它们重组成一个新的教学情景。在联系、比较和想象中揣摩诗句,品味意境,体悟诗人的殷殷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提高课堂效率。
2.以情感重组。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等文章时,我发现学生对祖国、对老一辈革命家的爱,越来越显得淡薄。我们便推荐学生阅读《詹天佑》、《刻骨铭心的国耻》、《军礼》等文章,加深他们的情感体悟。
重组思路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因材而组,实现智慧重构。
(二)整合与提升
“用教材教”以整合(整体构建)为根本目的。重组教学资源,实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的有机整合,从根本上让学生获得并提升基本的语文素养。在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整合思路。
1.锁定主导线索。在新课程理念基础上形成的,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学习,并使学习目标实现有机整合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如现场二中,老师通过对现代教学的本质意义、学生学习动机和需要的激发与提升、三维目标的整合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后,形成了“以重点字词为突破口,在价值引导下的意境想象中,进行语言本体学习和情感激发”的操作思想,它既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在能力、情感上可达到的“理想意图”,又是驾驭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导线索。
2.刷新学习目标。即基本思路的具体化,它不仅需要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尤其需要对分解后的目标实现整合。如现场二中的学习目标涉及对古诗写作背景的了解、重点词句的理解,以及古诗所描绘的意境的体会,正确处理由此而生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所有这些目标并非是散乱无章的,而是紧密地聚合在主导线索上。
3.呈现学习内容。即对学习内容的结构化处理和作用定位。在现场二中,教学内容由两首古诗整体构建而成,其呈现的“合—分—合”教学组块和所包孕的教学资源,均服从于确立的主导思想的贯彻,而非简单化地直接传递,这就是“用教材教”的体现
整合是复杂而灵动的,因教师教学风格的不同,整合的思路和风格也会各异,所以我们需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断积累实践智慧,让整合有得、有度、有效。当然,“用教材教”因教师风格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的结构处理,教材只是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中介,只有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大胆超越,因材施教,才能达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教”不同的境界,语文教材才能焕发出独特而迷人的魅力,语文教学才能逐渐走向智慧的殿堂。
一、何为“教教材”?
【背景】
这是浙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古诗三首》。老师选取《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进行教学,这两首诗系“感时”之作,内容涉及宋朝钦宗、徽宗二帝被掳,南宋统治者偏安杭州这一段历史。前一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杭州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讽刺和揭露了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于脑后的可耻行径;后一首则充分反映出诗人陆游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沦陷区老百姓的同情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展示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现场,以此来阐释久存未解的困惑。
【现场一】
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中的《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先学习第一首,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看看文后的注解。
(学生自读古诗和注解)
师:(介绍)好,《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所写。题,是记写事物,抒发思想感情;临安,现浙江杭州;邸,原指高级官员的住宅,这里是指旅店。这首诗是题在旅店的墙壁上的,所以题目是《题临安邸》,大家明白吗?诗后注解①里写得很清楚,谁把后面的内容念一念?
(生念)
师:念得很好!这就是作者写此诗的时代背景。现在请同学们看这几个词,读懂了它们也就读懂了这首诗。
(师用投影打出以下词语:休、暖风、熏、游人、直、汴州,学生查注释和词语手册)
师:好了吗?你喜欢说哪一个就说哪一个,想说几个就说几个。
生说“休”、“游人”的意思。
师:说得很好,一下子讲了两个,还有呢?
生:“暖风”指暖洋洋的春风。
生:“熏”是指吹拂。
师:还剩几个?
生:“直”是简直的意思;“汴州”就是今河南省开封市,原是北宋的都城。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现在请你们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对照投影上呈现的,看看你组织得是否正确。(投影打出四句诗的意思)
师:想一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读注释)诗人借诗歌写出了百姓对统治者南逃后,忘记了国难当头,继续过着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愤慨。
师:说得太棒了,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这一首古诗。
(老师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二、何为“用教材教”?
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位老师是这样教的。
【现场二】
同时出现两首诗,整个教学过程分:“合—分—合”三个板块。
合:哪些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读读这两首诗,有哪些是一样的?
生:这两首诗都是南宋诗人写的。《题临安邸》作者林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爱国诗人陆游。
生:这两首诗都反映了老百姓的不满,希望当权者能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停止这种荒淫无耻的生活,去尽快解救沦陷区的同胞。
师:是呀,国难当头,作为一国之君,怎可如此昏庸?我们去看看,看看他们都在干些什么?
分: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秦桧醉了,他一手提着酒壶,一手抹着嘴巴,走路踉跄,还自言自语:岳飞呀岳飞,你可别怪我心狠手辣。
生:我看到皇上也醉了,满脸通红,还扯着破嗓门一个劲地喊:美人儿,你在哪里?快来……
师:同学们,(用录音机放一阵马蹄声)听到什么了?这,是金人的铁骑在奔腾、在喧嚣、在肆虐,潮水般由远而近席卷过来。你听,你看,你仿佛看到了金人的铁骑踏在哪儿了?
生说。
师:同学们,一边是暖风熏得游人醉,一边是遗民泪尽胡尘里,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生说。
师:说得多好。(播放《满江红》)
(整个课堂充满着激情,师生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三、怎样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
(一)重组与延伸
“用教材教”应以重组为基点。按课本—读本—课外选文的思路来选择文本,这一过程体现了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程资源由教材文本扩展到课外可利用的所有资源的理念。
1.以话题重组。如上述案例,两首古诗讲的都是同一个话题,将它们重组成一个新的教学情景。在联系、比较和想象中揣摩诗句,品味意境,体悟诗人的殷殷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提高课堂效率。
2.以情感重组。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等文章时,我发现学生对祖国、对老一辈革命家的爱,越来越显得淡薄。我们便推荐学生阅读《詹天佑》、《刻骨铭心的国耻》、《军礼》等文章,加深他们的情感体悟。
重组思路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因材而组,实现智慧重构。
(二)整合与提升
“用教材教”以整合(整体构建)为根本目的。重组教学资源,实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的有机整合,从根本上让学生获得并提升基本的语文素养。在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整合思路。
1.锁定主导线索。在新课程理念基础上形成的,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学习,并使学习目标实现有机整合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如现场二中,老师通过对现代教学的本质意义、学生学习动机和需要的激发与提升、三维目标的整合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后,形成了“以重点字词为突破口,在价值引导下的意境想象中,进行语言本体学习和情感激发”的操作思想,它既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在能力、情感上可达到的“理想意图”,又是驾驭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导线索。
2.刷新学习目标。即基本思路的具体化,它不仅需要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尤其需要对分解后的目标实现整合。如现场二中的学习目标涉及对古诗写作背景的了解、重点词句的理解,以及古诗所描绘的意境的体会,正确处理由此而生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所有这些目标并非是散乱无章的,而是紧密地聚合在主导线索上。
3.呈现学习内容。即对学习内容的结构化处理和作用定位。在现场二中,教学内容由两首古诗整体构建而成,其呈现的“合—分—合”教学组块和所包孕的教学资源,均服从于确立的主导思想的贯彻,而非简单化地直接传递,这就是“用教材教”的体现
整合是复杂而灵动的,因教师教学风格的不同,整合的思路和风格也会各异,所以我们需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断积累实践智慧,让整合有得、有度、有效。当然,“用教材教”因教师风格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的结构处理,教材只是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中介,只有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大胆超越,因材施教,才能达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教”不同的境界,语文教材才能焕发出独特而迷人的魅力,语文教学才能逐渐走向智慧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