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f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流派的道家还是作为一种宗教的道教,“道”都是孕育世间万物的本源、万事万物运动的法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由“道”孕育出天、地、人等世界万物,由此看来,道教思想中蕴含着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丰富生态伦理智慧,尤其是“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丰富的伦理、政治意蕴,还蕴涵了深刻的生态意蕴。同时,其主张“道法自然”“归真返璞”的人与自然相处的思想,对缓解当下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从十八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到十九大加快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贡献出构建全球生态和谐的中国智慧。日益严重的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危害性与日俱增,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发紧张,人类社会将面临全球性生态危机。如何解除这种生态危机,实现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是当下各国积极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在这方面,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给我国甚至全人类提供了丰富且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道教生态伦理观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平衡关系,同时思想最鲜明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特点是道教生态伦理思想提醒人们要与自然友好和谐地相处、关爱自然,这对中国生态观念乃至全球生态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道教生态伦理思想之“天人合一”
  (一)“天人合一”之源
  道教认为,世间万物都由“道”所生,“道”是万物之始,亦是万物之宗。“道”在世间万物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无需借助他者。“道”是万象之源,其创造了宇宙万物,由“道”生出天、地、人以及其他事物,印证了《道德经》里所谓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中“道”的崇高地位。从其中便知,天、地、人都由“道”所生,三者处于平等的位置,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由“道”将万事万物串联成一个整体,树立了朴素的整体观念。从朴素整体观念出发,天、地、人和万物都合于自然之道,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时,道教思想“天人合一”存在于其早期经典《太平经》中,庄子运用运气论的阐述指出“天、地、人属于同一元气,分为三体”,然而形体有三,分別是天、地、人,由此说明,虽然天地人不具有相同的形体,却来自同一根源,进一步丰富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内涵。
  (二)“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内涵
  “天人合一”乃是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同根共运,浑然一体不分你我。道教经典《天平经》对于天、地、人的之间的关系,也清晰强调天、地、人应当“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还应当相互协调,才能合力同心,共生凡物。与此同时,还指出人是“万物之师长”,要爱护世间万物,切勿有残害自然万物之心,否则会遭恶报。道教吸收了神仙术、民间鬼神崇拜,因此道教从人们内心道德谴责出发,给予那些破坏环境、残杀生灵予以思想上的谴责和惩罚,以彰显天地人及万物相统一的整体观念,提醒人类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顺其自然,这是道教核心思想“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的本真。虽然从某种角度会将该思想理解为道教神学,不乏存在崇尚神灵迷信的嫌疑,但仍不可忽略其中蕴含的丰富生态伦理思想,道教坚持“天人合一”“天人协调”的人与自然友好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下我国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寻找可持续发展路径而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高度一致,在我国甚至全球恢复人与自然友好和谐关系的环境问题治理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时代价值
  道教思想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天人合一”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运思想对新时代中国乃至世界生态观念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环境治理之中国智慧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生态共同体,即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在运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同一世界,就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对待自然生态,不应肆意妄为,而应用对待生命一样的态度对待之。正因人类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友好共生关系,大肆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使得环境污染加剧,当下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不仅呈现出区域化,还具有全球化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发展,环境治理是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能避免的发展难题。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我国提出了中国治理方案,那就是生态共同体。
  在这样具有前瞻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智慧背后是秉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理念,其中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是生态共同体的有力理论支撑,更是中国智慧的彰显。“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指出,天、人都是有“道”的产物,因而人与自然是平等、互利共生、和谐的关系,人并没有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更没有改变自然的权利和能力,否则人就会面临生态环境的报复甚至灭亡。同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指出,自然的本质是滋养世间万物,让其自由生长,人也不例外,是由自然供给其养料,从一定角度上来说,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自然有自己的运动规律,针对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及解决当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道教“天人合一”提供了丰富且深刻的生态治理之道,要求人们不应以人类的眼光看待自然生态,更不要以自己为中心对待自然,而应勿过分干预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任由自然界发展。倘若没有人类的破坏干预,自然作为一个完整且活泼的生态系统自有其相应的治理能力,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新时代中国生态观念正是秉承“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彰显了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国智慧。
  (二)全球环境治理之中国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我国为应对自身环境问题而实施的发展战略,也是我国心系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贡献的中国力量。面对全球生态危机,各国都不能独善其身,唯有人人关注生态危机和遏制环境污染,才能从根本上解除危机。面对全球性环境治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也是渺小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同样,面对全球性生态治理,单靠某一国家或某个地区的力量是不够的,大家共同献策、齐心治理方能换来“春满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就是中国献给全球环境治理的科学方案。
  生态共同体,是承载各国实现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肥沃土壤,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需要各国齐心协力共同治理环境,方能实现生态平衡,迎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启示人们,人类要对大自然抱有尊重和敬畏,切勿妄自尊大地企图征服自然,理应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最高的人生追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奋斗目标,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时代,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作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产,显得弥足珍贵。面对全球生态危机,人们应当让“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全球环境治理中不断焕发出青春和活力,造福人类。
  三、结语
  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对新时代环境生态观念的转变和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想要解决生态危机,唯有彻底转变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环境污染以及生态失衡的现象,因此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应予以重视和深刻挖掘。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2017-2018年度院级一般课题“北京市公墓文化建设现状调查研究”(项目编号:SGYYB201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翟媛媛(1980-),女,山西运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宗教学、殡葬文化和殡葬教育。
其他文献
(一)强大的资本保障rn资本问题一直是困扰制约国内书业和俱乐部不能做大做强的瓶颈,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撑,俱乐部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读.图书的采购与供应链,仓储物流配送平台的运
(一)广告招募rn在有影响的各种媒体做广告宣传,扩大传播范围,开拓多渠道推广途径,增加媒体受众.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电话,传真等广告媒介均可使用.知名度,认知
社区便利会员店rn贝塔斯曼倡导的图书进入社区、厂矿、企业、机关的小型社区便利店即将开业.服务内容有图书,咖啡,音乐,胶卷冲印,文化沙龙等.营业面积100-200左右,类似于商业
摘要:目前结合我国的教育形势来说,探究性学习是我们所期待合努力达到的目标。因此,作者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一下高中研究性教学的特征以及可以实施的一些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的特征  如果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完全靠书本上的
期刊
手绘作为一门技法艺术,它以其特有的表现魅力诉说设计创作者的设计情感和唤起欣赏者的感情共鸣,完成它的“实用性质”价值取向。手绘艺术具有强烈的实用视觉外,更带有一份宣
摘 要:建筑工程的规模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大,并且对各方面的质量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在细节方面的要求,要想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就必须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采用合适的施工工艺对细节进行处理,以起到保障工程质量的作用。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细节的处理,因为不同的环节中都包含细节,很多工程就是因为忽视了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才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辽王朝广阔的地域上,农田开发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辽朝历代统治者大为重视农业,任用贤才教授垦艺。汉人等大量涌入,开垦荒地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先进的技术,使辽代的农业水平得以提高。辽朝统治者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农政策,并采取积极措施应对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的破坏,鼓励和支持农田开发与生产。在农田开发的过程中,从早期到中后期,地域逐渐扩大,生产方式也随之进步。在君臣民共同的努力下,辽代的农田开发成就显著,农业经
期刊
用羊β-乳球蛋白基因(BLG)5'区5×103 b(103b,旧称kb)为调控序列,构建了乳腺表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突变体(La-tPA)载体.对540枚小鼠受精卵进行显微注射,经PCR和Southern blot
去年底,因为一个自发研究课题.笔者对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和外来艺术家、艺评家等进行过调研。据反馈的资料显示,多数人对江西景德镇的历史与传统评价很高,而对景德镇的现存却
展望未来,亿万农业转移人口如何尽快实现市民化?财政资金能否满足城市建设的大量需求?城市扩张会不会过分侵占耕地,危及粮食安全?rn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