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器中的瑰宝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0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中犀角雕“天成”款仙人乘槎杯长26.5厘米,宽9厘米,高10.8厘米。该犀角的材质黑如漆,黄如粟,上下相透,云头雨脚,黑黄二色分明,系亚洲犀角中的上品。其质细腻柔韧,光韵内敛,精细打磨后视之如膏似玉,材质的经济价值极高。
  该槎杯杯口处,盘根虬枝,疤痕累累,延至槎杯之后端,枝叶纷披,硕果隐于其中。一长髯老者,慈眉善目,左手执拂尘,束发扎巾,长袍曳地,一腿叉置,一腿斜伸,端坐在槎后端的中央,仙风道骨,古风盎然,令人起敬。槎杯的底部波涛汹涌,作漩涡状,很有动感,与晚明书画中画海水的技法如出一辙。杯底部的上端赫然有一正方的起地阳文小篆印“天成”二字,方正浑穆,很得篆刻之三昧,与同时代吴门文氏印风一脉相承。该槎杯造型优美,人物生动,技法娴熟,层次清楚,结构灵动。作者用了透雕、浮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其构思灵巧,形象逼真,藏拙于巧,将该杯的时代风貌和作者的艺术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天成”者,鲍天成也,晚明吴人(今江苏苏州人)。能雕琢犀角、象牙、香料、紫檀、圆盒、香盒、扇坠、簪钮之类,种种奇巧超越前人。亦善制印,但最精于犀角雕刻,明人称他的犀角雕为吴中绝技之一,与同时代的苏州琢玉名手陆子冈齐名。但鲍天成的作品传世很少。近人叶恭绰《遐庵谈艺录》载有两件他的作品,一件雕镂精绝,杯底刻有两小印“天成”、“恭制”,都是起地阳文,这个犀角杯已经流到海外。另一件作双罂形,后面有一扳,前面雕蟠螭衔环,张开两翼,底雕一蝻负重,蝻首伸出前面,蝻尾露在后面,底的一边刻“晋府宝藏”,另一边刻“天戍恭制”,均为起地的阳文篆字,这是叶氏的旧藏之器。另外,上海博物馆藏有的天成制透雕浮雕犀角槎杯一件,高9.7厘米,长25.5厘米,宽9.9厘米,作槎形,上有老人坐槎中,槎下有波浪纹,并有“天成”篆书印。此杯比之上博之藏杯器形略小,而在制作之风格和艺术特征上可以说两杯在伯仲之际,毫不逊色。
  犀角雕属于牙、骨、角一类小型器物的雕刻艺术,犀角是生长在犀牛鼻骨顶部的兽角,产自亚洲的泰国、印度、尼泊尔、印度尼西亚及非洲等地。由于犀牛为珍稀动物,故犀角亦成为极其珍贵的兽角,比之象牙更珍贵。犀角的质地浑厚苍深,有墨褐或黑黄的色泽,古色古香,且有凉血、解毒,清热等药用功效。如将酒倒入犀角杯中饮用,具有药用和保健的作用。
  犀角雕刻从明代开始发达,当时既有官办的作坊,也有民间的作坊,还有个体手工者及爱好工艺的文人雅士,鲍天成便是其中涌现出来的制犀名家,作品有云龙杯、仙人乘槎杯等等。在雕刻上他们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当时竹雕的技法,作品以浮雕和圆雕为主,器形以杯为主。
  至清代初期犀角器尚有雕刻,嗣后因原料日渐减少,到了清末犀角雕刻艺人日益减少,以至料尽人绝。因此犀角雕刻器和犀角杯在明清时期就是上流社会中的宠物,至今已成了珍贵的传世瑰宝了。
  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来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犀角雕刻品,尤其是中国明清时期的犀角雕刻品价格飞涨,以至在十年间上涨了几十倍,并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
  如2005年香港苏富比拍出的清犀角雕饕餮纹双耳三足小鼎成交价48万港元;明犀角雕双螭海棠形杯成交价1076万港元。2006年10月纽约苏富比拍出的清初尤侃制仙人乘槎杯成交价折合人民币1800余万元。造成犀角雕刻品价格大幅上扬的原因是因犀牛已是世界上最为珍稀的动物之一,尤其足亚洲犀牛几乎已经濒临绝灭。犀角雕刻的历史在我国至晚清时已经划上了句号。据推断,现今世界上留存的明清时期的亚洲犀角雕刻品数量大致在一万件左右,故其珍贵的程度,恰好能符合艺术品“炒作”的底数,因此没有国外回流“扩盘”的后顾之忧。同时中国书画市场的不景气现象也使一部分游资开始寻找新的投资门路。陶瓷、玉器、青铜、杂项等古玩艺术品的鉴定技术比之犀角相对难度要高得多。
  总之犀角珍贵,亚洲犀更是珍贵,犀角杯珍贵,而其中的槎形杯更是珍贵,名家雕刻的犀角器珍贵,而鲍天成则是明代制犀的第一高手,故从这个意义上说该槎杯可喻之为犀角雕刻中的瑰宝了。
其他文献
清代雍正粉彩是陶瓷艺苑的一颗明珠,具有胎细釉润、笔意俊秀、色彩明艳、格调清雅的艺术特色。由于色料和彩绘工艺的变化,雍正粉彩不同于现代粉彩。但是,现代研究古陶瓷的部分重要著作对雍正粉彩的工艺特征记述颇值得商榷。另外雍正粉彩花卉的形态相似中国画的“没骨花”,近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云:“雍正花卉纯属恽派,没骨之妙可以上拟徐熙,草虫尤奕奕有神。”当代论瓷者大多引以为据,著述传播,影响深远。本文就以上相关
期刊
“太平天国”铁质大花钱  王纪民    “平天国”大花钱是太平朝举行重大庆典时特铸的纪念币,是赏赐给有功之臣和赠送  给外国人的礼物。现发现特大、大号、中号和小号四种型号,皆为铜铸,一钱一模,很难找到两枚完全相同者,是我国钱币中珍稀的大名誉品。该钱大多发现于湖南地区,但据郭若愚先生论证,该钱应铸于1861年李秀成攻克苏州建立苏福局以后。    笔者集藏一枚“太平天国”铁质中号大花钱,外径109.3
期刊
罕见的王莽“一刀平五千”残品  赏习斋    二千二百年前,秦王嬴政吞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之后,结束了七雄争霸局面,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秦王并号称“始皇帝”,也即历史上的秦始皇。秦始皇在位12年,后来由于出巡途中染疾身亡,由赵高等人排斥大公子扶苏而拥立秦二世胡亥为皇帝。秦二世暴政,民不聊生,不久即被刘邦推翻并建立西汉。刘邦死后,西汉又曾被王莽篡权。王莽建立王朝,国号“新”。王莽政权为了
期刊
广州新发现 秦代铅质大型“半两”钱  甘曙光    日前,笔者在广州钱币市场发现了一枚秦代铅质大型厚重“半两”钱。此钱颇具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强制推行“度、量、衡”的雄风,应是不可多得的古钱。西安董大勇先生曾在《收藏界》2003年第8期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介绍了甘肃张掖一老者请求鉴定古钱“第九重四两”、秦“半两”的故事,并认为大的秦“半两”真钱不多见。  笔者现在向收藏界、钱币界公开此秦“半两”铅质大钱
期刊
美术作为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集中表现,它在不同的地域有独自发展而成的材料与技法。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材料、技法及文化背景才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绘画。    自古以来东西方美术就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征,形成了两大体系。它们伴随着漫长的社会历史变革和发展,虽经相互影响、相互参照、互排互补,却未能相互同化,相互代替,至今仍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  笔者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曾有一定规模和程度上接受西方美术的文化
期刊
在繁多的中国古钱币中,“驺虞峙钱”是一种奇特的珍稀古钱币,其名称就很独特,其用途在诸多钱币学书中说法也不一样,这就更显得珍贵。  钱币的正面是圆润婉转、古朴凝重的“驺虞峙钱”四个篆书体字。背面为素,无任何文字和图饰。“驺虞”一词,在不同的古籍中有着不同的含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驺虞》是一首描写田猎的诗:“彼茁者葭,茁壮茂盛芦苇芽,一发五耙,五只小猪一胎下,于嗟呼驺虞!唉!牧猪倌
期刊
纪念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某一政治人物、艺术家的成就等,铸造发行一枚纪念章是常见的,但为纪念某一单位发行多枚纪念章的却少之又少。本文介绍一例,上海造币厂为记述其历史发展,铸造发行了雕刻精美、题材鲜明的四枚大铜章。      一、上海造币厂建厂30周年纪念章    上海造币厂于1920年筹建,至1930年竣工,1933年3月正式开铸银元。1937年8月抗日战争爆发,工厂内迁,先后在武汉、兰州、成都、重
期刊
自唐朝采用翻砂法铸钱到明末,悠悠千载岁月,今唯见“嘉靖十一两”等几枚屈指可数的“雕母”。据资料看,最晚自唐乾元元年(758年)始,雕母就随翻砂铸钱产生而出现。由于制作少、严格受控和人为自然损毁因素,现在已是凤毛麟角,但罕见并非无之。下面,就明朝和金朝两枚特殊古泉谈一点浅显认识,抛砖引玉,盼望方家指教。      一、鎏金背“户”字“天启通宝”    照片所示鎏金背“户”字“天启通宝”径26毫米,廓
期刊
读者求鉴:藏友持雕花板求鉴。  鉴定结论藏友所持雕花板为门扇上的一部分,后人将其装入红木框中。板上的图案为博古图:瓶中插翎毛、一枝花,香炉……雕刻规整,刀法细腻,木质为核桃木。时代为清中期,北方工艺。    读者求鉴:藏友持一青花花鸟纹方碟求鉴。  鉴定结论:此碟直口,方形,平底,底部不挂釉。碟壁内侧绘锦纹加璎珞纹,外壁绘竹叶纹,碟心绘山石、菊花、鸟纹,采用勾勒平涂画法,笔法工整。釉面薄而不匀净;
期刊
国家昌盛,人民安康;企业搭台,文化唱戏。2006年11月21日由厦门当代置业集团和厦门复文美术馆承办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成立会议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喜来登大酒店召开。中国画艺术委员会是中国美协按画种设置的权威性学术机构,由一批中国画领域最具创造力、最具声望的艺术家组成。出席会议的嘉宾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刘大为,中国画艺委会主任郭怡棕、副主任李宝林,秘书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