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源流考论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ao0714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谶纬之学源流甚远,涉及内容甚广。但究其本质,则是一门以阴阳五行为骨架,天人感应为血肉架构而起的系统神学。谶纬研究自古以来就有,可以追溯得很早。笔者认为,大致在西汉时,由于“谶”与“纬”的合流,谶纬神学就基本定型了。
  关键词:谶纬;儒学;天人感应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1
  谶纬作为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史上奇特诡秘的文化景观,其内容大致囊括自然、社会、人事等各个方面。不仅涉及到了一些远古传说、天文地理,还论述了数术占卜、神仙方技、经典训诂、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纵观古今著述,对谶纬的追根溯源,历来众说纷纭。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谶纬多依托于神秘主义的预言或符命,又常不署姓名和时代;另外则是谶纬文字篇章多有亡佚,于今日的研究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1)战国末期至秦皇世谶纬神学的萌芽
  春秋后期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以《周易》预占并将其采用为卜测吉凶的主要手段,这使得带有“天命”、“鬼神”性质的占卜之术在当时的思想学术界刮起了一阵“天命论”的风气。比如,专门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当中就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之说。[1]孔子虽好易学,但主要集中在易学的知识性和学术性。他认为善于学《易》的人不必去占筮。于是孔子本着敬人事、畏天命、远鬼神的精神,删去了《周易》中关于“鬼神”的内容,保留了其“天命”的内容。此外,《春秋》所记史事中,灾异之事也多达上百条。实际上也透露了孔子畏天命的思想。时至战国晚年,阴阳说与五行学汇流,邹衍由此创五德终始论,并对天人感应作了系统的论述,天人感应之说实自此衍发之。及至始皇,诡异的占验符瑞之风占据主流,神秘的神鬼之说、天人观念席卷大众心理。秦末之际,有心之士又造作谶言,以此作为反对秦王朝暴虐统治的手段。这种诡秘的预言散播在各处,成为操纵政治的一种舆论工具。
  综而观之,天人感应理论作为一种单纯的理论思想,通过投入到生活实践,尤其是政治实践中成为了社会舆论的风向标。虽说还未成为完整的思想体系,但它对于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界乃至于涉及国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2)两汉之际谶纬神学的合流与发展
  两汉之际是谶纬发展的极盛时期。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尊崇“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建议,立五经博士,独尊儒术,儒学就定于一尊,并成为官方主流。可儒家经典自古流传而来,难免沾染古气;因而与时事结合松弛。于是,儒生当中的有心者开始改造经典,改造自己。他们的改造可以推溯到孔子删定《周易》时保留的天命思想。汉代儒生们在承袭孔子天命思想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鬼神”观念的诱惑,从而使汉代的儒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董仲舒则是其中的集大成者。董仲舒在继承以往孔子“畏天命”的观点时,又糅合了战国诸子的思想,尤其是阴阳家、法家与道家的思想重新构建了儒学,架构起了一套完整的天人感应神学理论体系。在《春秋繁露》一书中,董仲舒写下了“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以及“帝王之將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相见。”等等表同类相应、天人相应的著述。[2]董仲舒将人之好坏,国之兴衰,世间之灾异祥瑞同高高在上的“天”联系在一起,大力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将其与历史、现实、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为大批方士化儒生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所以在武帝之后,西汉社会的上空便经常弥漫着一股神学迷信的气息,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昭、宣二帝之时,其萌生之势已有端倪。汉昭帝时就有眭孟因天变上书劝汉帝“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至成帝之时,谶纬借机大量造作。譬如,方士甘忠可上言汉家当更受天命,并且贡献“受命于天”的法术。哀帝朝,汉哀帝接受方士夏贺良的建议,更受天命改元为“太初元将”元年,并自号“陈圣刘太平皇帝”。到了年方九岁的中山王继任为帝,而王莽继任大司马之位时,这些符命之说、谶纬之言便发展到了高潮。尤其是,王莽创立了新朝时就遣五威将军等人将整理好的《符命》42篇颁布天下。尽管王莽新朝在几年后便轰然倒塌,但继之而起的刘秀又引《赤虎伏》煽动人心,谋取帝位。并在建国之初也迫不及待地“宣图谶于天下”,从此谶纬的发展进入了另一个高峰期。
  (3)后世沿革
  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一些方士或是方士化的儒生,如上文所提及的眭孟、谷永、甘忠可、夏贺良等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特定政治集团的目的,揣摩上位者的心意假托谶纬蛊惑人心;而上位者出于维护政权的需要,也默许并扶持谶纬的发展。由此,谶纬从一开始发源于民间的单纯性理论,逐渐地走向“官方”。而随着其“官方”性质的明显,谶纬也即将走向末路。
  谶纬走向末路并不是偶然。甚至可以说,在它诞生之初便埋下了衰落的种子。它的诞生扎根于流传于民间的鬼神信仰崇拜,这决定了它的质朴性和简易性。意味着他可以为任何阶层的人造作与利用,如此一来它就无法为某批阶层私有。虽然王莽和光武帝都曾为此尽力运作,但终归还是失败了。后世,要求禁毁谶纬文献的声音愈来愈多,尽管谶纬的风气在六朝递嬗之时还隐隐弥漫,但它已经逐渐被统治者所抛弃。隋唐时期,类似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焚、多有散亡”的状况缕出不穷。故谶纬文献于后代多有亡佚,只有《四库全书》所收《永乐大典》中的《易纬》八种尚可算完帙,其余种种皆为断简。
  注释: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转引自易玄.谶纬神学与古代社会预言[M].成都:巴蜀书社,1999.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对苏辙的《栾城集》、《栾城后集》和《栾城三集》中的偈颂作梳理,根据作偈者进行了分类。  关键词:《栾城集》;《栾城后集》;《栾城三集》;苏辙;偈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4  苏辙一生著作颇丰,有《诗集传》二十卷、《春秋集解》十二卷、《古史》六十卷、《龙川略志》十卷、《龙川别志》二卷、《老子解》二卷、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科技转化、企业自主创新与转型升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生产力促进中心作用突出生
一、北宋“崇文抑武”政策与英雄传奇小说的出现rn有宋一代,“崇文抑武”被确立为基本性的治国方略,即在地位上、工资待遇上以及文化宣传上,尊崇文官,贬低武将.此政策在南北
期刊
摘 要:在清代的西域诗歌中,诗人们的大量诗歌可以与丝绸之路的路线相联系,“松树塘”,是西域诗人主观感情的映射和表达,其中包含着诗人在描写“松树塘”时的愁苦之情、喜爱之情、思乡之情。因此,对西域诗歌的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必须要结合“松树塘”这一特殊的意象进而解读清代的西域诗歌。  关键词:西域诗;松树塘;意象;情感表达  作者简介:李哲(1994.2-),女,回族,甘肃天水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
摘 要:洛神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一位貌美的神女。洛神的形象在中国的古典文艺作品中时常出现。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描写洛神形象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不可计数,一千个人,一千个洛神。本文主要通过易至群先生的文人画作品《洛神戏水》来解读洛神。  关键词:洛神;创新;解读  作者简介:凌梦怡(1996.1-),女,汉族,广东惠州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2015年本科在读,专业方向:广告学
摘 要:觀画面的形、色、动、静,赏诗歌的画面之美;由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意象营造意境,通过意象体会意境,感知诗的内涵。  关键词:形象;感悟;诗歌;画面美;情感;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1  鉴赏评价古典诗歌的形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途径。所谓诗歌的形象,即诗人在作品中借以
岁月磨洗,弹指一挥间,慈母辞世已三十三年了。  母亲生于一九二六年。父母亲的婚姻有些传奇色彩。父亲插读小学五六年级,毕业前写了一首诗《操场步月》,名噪一时,我外公很是赞赏。是年全校考上化州中学的三人,父亲名列其中,可惜家贫无钱供读。若干年后外公便将女儿许配给父亲。父母亲一见钟情,都说是诗为媒,姻缘天注定。  母亲中等身材却很有力气,挑水劈柴干农活儿不比一些男人逊色,还有侠女风范。一次,村中一对夫妻
期刊
摘 要: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国人心中不朽的经典。其极具文学价值,包含丰富的文学理论与哲学内涵。其中对于“三”的运用可以说是全书的亮点。作者非常注重“三”的运用,“三”运用在作品中得到了成功地实践并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发掘“三”的魅力,必将要从“三”的运用与作品的紧密关系和“三”的运用所具有的巨大价值两个角度出发来看待这部经典。  关键词:“三”的运用;历史融合;人物形象;情节;
目的:评价经脐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共有30例(均为男性)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在我中心行腹腔
最喜欢下雪天,看活泼的雪花跳跃着钻进每个角落,像一个神秘的魔法师,瞬间就用纯净的白色给万物着好了统一而又磅礴的底色,也把我们都变成了孩童一般,忍不住在这单纯的世界里驰骋想象,创造着自己温馨而又浪漫的童话世界。  犹记得儿时大雪纷飞,大人们都忍不住走到室外,在漫天白雾里,任由片片雪花落在头上,滑进脖子里,有时也像我们一样,试图伸手接住更多的雪片,偷偷放在嘴边来尝一尝是否有清甜的味道。然后在简易的室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