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发展的探索——基于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的思考

来源 :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2020年成立后,确立了“尚探究、重实践、跨学科、讲情怀”的办学理念,以人才强院、育人为本为发展战略,以建设专兼职并重的一流师资队伍、强化有组织的研究和学术品牌打造为建设举措,对如何在新时代培养卓越的未来教师、发展一流教育学科、建立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新路径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其他文献
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自2016年开始,江苏省每年在高考本科提前批次定向招录乡村定向师范生,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教学对象的变化促进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如何推动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强化定向乡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如何将乡土文化融入“准乡村教师”职业道德从而“铸魂塑魄”;如何重新理解和重建更具乡土性、在地化、开放性的教学逻辑,成为公共教育学课程的价值追求.教师教育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乡土实践转向包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构与重建,将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
与师范大学相比,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研究)院研究生的培养有自己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有不少非教育学本科或硕士毕业的硕士生与博士生.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为例,2015年至2020年共招收了149名硕士生和80名博士生.硕士生中本科非教育学的120人,占整个硕士生的80%.硕士生学科来源涵盖了从理学、工学、农学到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再到哲学、文学等广泛的学科门类.博士生中本科和硕士两段均没有教育学经历的24人,占整个硕士生的30%,其学科来源涵盖了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是我国今日大学建设的中心问题,大学通过学科建设把学科知识、人才、教学、科学研究整合在一起,以达成大学教育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上的诸种功能.教育学科建设作为大学学科建设的一部分,跟其他学科既有相似性,同时又因为教育学科的实践特性显现出其不同于别的学科之独特性.
舞蹈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专业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舞蹈教育不仅是一种艺术美育,也是一种德育教育,它要求学习者能够通过训练在情绪控制、情感渲染、品德修养等方面达到自如的境界.从教育学角度看,当前,我国舞蹈教育人才还存在很大缺口,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性专业舞蹈教育(如民族民间舞蹈)方面的教育人才在培养质量和数量上都尚未满足现实需求,这对我国舞蹈艺术的传承和舞蹈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舞蹈教育进行创新探索,系统构建科学、实用、高效的舞蹈教育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期刊
古代虽然没有劳动教育的说法,但是有耕读结合的传统,与现在的半工半读原理类似,都是在系统的学习之余进行一些社会性劳动.我们可以从古代的一些现象中获得一些启发,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与古代的劳动教育可能有相通的地方,但现代的劳动教育已然被社会赋予了更先进、更实际的意义.20世纪以来,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物质精神更加丰厚.于是,教育更多的是侧重于智育,而忽略了劳动教育,甚至把学生本来应该有的劳动实践时间压榨掉.在这种大环境下,高中和小学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锻炼,生活能力下降,久而久之,青少年群体便
期刊
美国教育惩戒权数百年来大致经历了教育惩戒现代化、零容忍教育惩戒兴起和教育惩戒二元化三个发展阶段.美国教育惩戒权的发展史对我国主要有两点启示:一是尊重教育规律,理性、宽容看待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二是教育惩戒应对学生违纪违规行为的预防、正向引导和关系进行修复.2020年,我国公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这对我国教育惩戒的立法和实践具有重大意义,但仍然存在重惩戒轻预防和重惩罚轻修复的缺憾.未来,我国教育惩戒应当从建立学生违纪违规的预防体系、增加恢复性教育惩戒措施、制定《教育惩戒实施细则》等方面进一步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资源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全球生态系统趋于恶化的发展形势下,为了保证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会议中都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致力于在2030年初步实现生态文明的社会转型,到2050年正式迈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将是对全球范式转型的巨大贡献和有效引领.这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伟大事业,在推动我国社会长期、永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由黄诚梁著写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概论》(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版)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在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缺陷,在以竞技体育价值为引领的高校体育学科建设活动中,体育学科越发的封闭、孤立,造成人文价值不断被边缘化,以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追求被简化为“肢体教授”,即不断追求以科学的方法提高体育成绩,而体育所蕴含的美育价值、德育价值、文化价值等被雪藏起来.由张丽蓉、董柔、童舟共同编著的《人文精神视阈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年1月第1版)一书立足学科融合背景,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旨在引领高校体育回归“术道合一”的本质,促使体育
作为教师教育综合化的形式之一,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最终指向应是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健全综合性大学优势学科专业与教师教育专业的衔接机制,加快构建“本-硕”、“本-硕-博”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同时强化综合性大学与师范院校之间的联动作用,以实现教师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关于未来的学科发展思路,我们很想借此机会求教于各位.因为我们充分感受到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崭新时代,信息化、网络化、大数据、人工智能、脑科学等新的研究方向开始深刻影响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这就意味着教育学科的发展可能又来到了一个急剧变革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它要面临着一个方向性的选择问题,作为教育学科的建设者应该向哪个方向投入更多的资源、精力和心血,以不断提升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以更有效地服务于教育发展和实践,从而保持教育学科在学科群中的领先优势?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这些选择会不会让我们顾此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