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它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等产生影响,还为高校培养新型人才提供了机遇。在此背景下,加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展开互动式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是高校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健词:网络;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引导。优化网络建设,是加强、改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是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迫切需要,是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在传播正能量、重在合理维护、重在科学引导。在维护中求完善,在完善中求创新。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网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多元化,呈现自由性和开放性。网络在政治观、道德观、思维心理、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尤其是对一些重大意识形态的问题讨论时,许多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大肆地散布和传播反动性的言论或进行反面性宣传。部分学生把时间用于网络聊天、玩游戏等活动,有的甚至染上“网瘾”,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色情、暴力、网络综合症、个人主义、自由化思潮以及无政府主义等。而多数大学生正处于叛逆阶段,其自我意识还未成熟,如果不能及时对其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就可能会受到网上一些不良言论的影响。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既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多元化的网络文化,造成大学生“三观”缺失。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自由性以及资源共享性等特征,网络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原有的道德价值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三观”尚未定型,是非观念模糊、价值观抉择困难,网络的隐蔽性和包容性更加剧了这种模糊性。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开放性特征,极力向中国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潮等有关信息,使大学生的“三观”产生倾斜、扭曲,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发展。
2.造成大学生道德意志薄弱,责任感缺失。网络是虚拟的世界,当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失落时,会在网络中寻求快乐,逃避现实的问题。网络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精神麻木和道德情感冷漠,失去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力,导致紧张、孤僻、冷漠和其他健康问题的出现,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道德关系的破裂。在网络上的行为就变得随意、放纵,缺少责任感、理性思考、行为约束,不为自己的行为所负责。
3.网络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可以带来新的思想、新的文化,也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垃圾及信息毒品,如暴力、迷信、色情以及淫秽等不健康内容。有关种族、民族以及政治仇恨等反政府内容,这些信息垃圾严重污染网络的运行环境。如果学校不能正确引导,将有可能导致大学生整个群体道德水平的下降。
三、做好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强化师生双向互动。辅导员队伍要在生活中关心学生,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树立亲民形象,巧妙实现信息权威者与学生服务者角色的转换。运用电子邮件、微信、博客、BBS论坛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做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对学生发表的意见及时发表网络评论,做好反馈工作,引导学生共建共享思想政治网络资源。.做好高效的网络舆情收集、研判、报送和处置工作,针对网络上社会热点问题引起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关键时刻要杜绝失语,对“意见领袖”做好正面的的疏导工作,有效应对大学生的质疑,切实把握校园网络舆情。
2.加强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培养网络法制观念。高校在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加强他们的网络法制观念,使他们了解网络违法的后果非常严重。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不现实的,但是网络犯罪是要接受法律制裁的,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他们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还需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法律意识,从而增强法制观念,使他们能够做到自觉守法、自觉护法。
3.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大学生坚定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任务的前提。因此,注重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必然选择,将文化建设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高校的文化建设也要重视自身意识形态,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要全面渗透“中国梦”理念,坚定学生信念,增强学生认同感,激励学生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奋斗。要将自身价值与国家价值紧密相连,让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
4.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很多大学生需要面对学业、感情以及就业等多重压力,高校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深层教育,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咨询服务,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疏导的力度,帮助依赖网络的大学生转变网络观念,了解心理咨询对缓解自身压力的重要性,充分了解他们对网络的看法,纠正他们的网络思想问题,找出引起问题的原因,从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5.创建和优化良好的网络环境。高校要注重网络环境的创建和优化。首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主动出击,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力度。其次,高校要不断优化网络环境,更新网络阵地的理论知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还要改变单方面灌输的方式,在交流与互动中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
6.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者自身素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坚定政治信念,坚决抵制网络上虚假、反动的信息,帮助学生对这些鱼龙混杂的思想信息加以辨别和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信息的获取,及时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通过网络聊天室、微博等网络工具与学生有针对性的互动,学生会更积极的接受这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对学生的网络操作进行规范,引导学生正确、自觉的遵守网络安全规定,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进行拒绝和抵制,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志平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5(04)
[2]谭建平等.与时俱进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3]方式南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积极应对信息网络化的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8)
关健词:网络;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引导。优化网络建设,是加强、改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是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迫切需要,是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在传播正能量、重在合理维护、重在科学引导。在维护中求完善,在完善中求创新。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网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多元化,呈现自由性和开放性。网络在政治观、道德观、思维心理、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尤其是对一些重大意识形态的问题讨论时,许多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大肆地散布和传播反动性的言论或进行反面性宣传。部分学生把时间用于网络聊天、玩游戏等活动,有的甚至染上“网瘾”,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色情、暴力、网络综合症、个人主义、自由化思潮以及无政府主义等。而多数大学生正处于叛逆阶段,其自我意识还未成熟,如果不能及时对其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就可能会受到网上一些不良言论的影响。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既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多元化的网络文化,造成大学生“三观”缺失。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自由性以及资源共享性等特征,网络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原有的道德价值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三观”尚未定型,是非观念模糊、价值观抉择困难,网络的隐蔽性和包容性更加剧了这种模糊性。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开放性特征,极力向中国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潮等有关信息,使大学生的“三观”产生倾斜、扭曲,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发展。
2.造成大学生道德意志薄弱,责任感缺失。网络是虚拟的世界,当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失落时,会在网络中寻求快乐,逃避现实的问题。网络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精神麻木和道德情感冷漠,失去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力,导致紧张、孤僻、冷漠和其他健康问题的出现,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道德关系的破裂。在网络上的行为就变得随意、放纵,缺少责任感、理性思考、行为约束,不为自己的行为所负责。
3.网络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可以带来新的思想、新的文化,也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垃圾及信息毒品,如暴力、迷信、色情以及淫秽等不健康内容。有关种族、民族以及政治仇恨等反政府内容,这些信息垃圾严重污染网络的运行环境。如果学校不能正确引导,将有可能导致大学生整个群体道德水平的下降。
三、做好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强化师生双向互动。辅导员队伍要在生活中关心学生,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树立亲民形象,巧妙实现信息权威者与学生服务者角色的转换。运用电子邮件、微信、博客、BBS论坛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做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对学生发表的意见及时发表网络评论,做好反馈工作,引导学生共建共享思想政治网络资源。.做好高效的网络舆情收集、研判、报送和处置工作,针对网络上社会热点问题引起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关键时刻要杜绝失语,对“意见领袖”做好正面的的疏导工作,有效应对大学生的质疑,切实把握校园网络舆情。
2.加强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培养网络法制观念。高校在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加强他们的网络法制观念,使他们了解网络违法的后果非常严重。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不现实的,但是网络犯罪是要接受法律制裁的,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他们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还需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法律意识,从而增强法制观念,使他们能够做到自觉守法、自觉护法。
3.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大学生坚定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任务的前提。因此,注重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必然选择,将文化建设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高校的文化建设也要重视自身意识形态,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要全面渗透“中国梦”理念,坚定学生信念,增强学生认同感,激励学生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奋斗。要将自身价值与国家价值紧密相连,让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
4.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很多大学生需要面对学业、感情以及就业等多重压力,高校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深层教育,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咨询服务,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疏导的力度,帮助依赖网络的大学生转变网络观念,了解心理咨询对缓解自身压力的重要性,充分了解他们对网络的看法,纠正他们的网络思想问题,找出引起问题的原因,从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5.创建和优化良好的网络环境。高校要注重网络环境的创建和优化。首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主动出击,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力度。其次,高校要不断优化网络环境,更新网络阵地的理论知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还要改变单方面灌输的方式,在交流与互动中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
6.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者自身素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坚定政治信念,坚决抵制网络上虚假、反动的信息,帮助学生对这些鱼龙混杂的思想信息加以辨别和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信息的获取,及时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通过网络聊天室、微博等网络工具与学生有针对性的互动,学生会更积极的接受这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对学生的网络操作进行规范,引导学生正确、自觉的遵守网络安全规定,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进行拒绝和抵制,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志平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5(04)
[2]谭建平等.与时俱进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3]方式南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积极应对信息网络化的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