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曾说:“我当过语文老师,改过学生们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既知劳而无功,却还要继续这样干下去,这一循环往复的怪圈,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教师呕心沥血的批改,苦则苦矣,却未必能换来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认为:
一、解放思想——走出作文批改的困境
教师的作文批改充其量只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手段,而学生能够自主作文并具备自我修改、完善作文的能力,才是作文教学(包括批改环节)的目的。叶圣陶先生的话值得深思:“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因此,语文教师要破除凡学生作文必须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的模糊认识,应结合自身教学素养及班情、学情,在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上下功夫,闯出自己的作文批改之路来。同时要学习、借鉴他人作文批改的研究成果,并运用于自身工作实践进行消化、吸收,是当务之急。
二、自我批改——终身受用的本领
学生既是写作的主体,也是批改作文的主体。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根据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作文训练不仅是培养一种技能,更关键的这是人生的基本需求,是追求人生价值高层次的需求。学会批改自己的文章,自然也就成了实现这种高层次需求的保证。因此我们要把学生自改作文看成是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全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自我修改,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的过程,是作者基于对包括题目、读者和目的等方面的“修辞环境”的清醒体认,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内容和形式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还包括对文体、样式以及遣词造句的熟练把握。我们理应把作文批改的权利下放给学生,确立学生批改作文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参与批改的实践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目的,承担起应负的责任,那种在平时作文训练中草率应付,不认真写,不认真改,对老师的批改意见不作仔细思考,只是一看分数了事的不良现象,也会得到应有的遏制。
三、学会批改——培养能力的阶梯
把批改作文的任务交给学生,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方法和策略,不具备批改的能力,主体作用也不可能得以真正的实现。要想使学生自主批改作文,就必须进行批改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批改作文。
1、要让学生养成批改作文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务令学生养成自己检查修改已成之篇,此习惯必须养成。”好的习惯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坚持。作文“写完了,从头到尾看一边,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订,这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自己的作文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样做是从群众观点审核自己的作文,也是一种好习惯,这些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事实上,凡是工作认真负责的人,文章写得比较好的人,大都有这样的好习惯。
2、要把批改的方法和要求给学生讲清楚
作文完成后,先作总体回顾,看立意是否得到理想的表达,布局是否得体适宜,材料取舍是否妥帖得当等,如果有全局性的毛病,就要重新写作,大修大改。接下来进行局部推敲,主要是表达技巧方面的反顾和敲定。要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和能力,尽量作到遣词造句准确得当,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自然和谐,对不准确的多余的字、词、句、段能够进行删、改、调、换等修改。必要的时候,还要学生舍得“割爱”,也就是把自己喜爱的、然而用在作文中却多余的或者不准确的材料、句子、词语毫不吝惜的删除掉。学生如果能够把这些方法熟练的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上交给老师的就不会是草率而成的“半成品”了。
3.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参与作文批改的实践活动
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老师的书面批改、当面批改,学生的自批自改、互批互改、小组批改、师生共改等形式。作文批改不能就文论文,应就文论理,引导学生透过个体的材料,把握作文的规律,在相互沟通、交流互动中品尝其中的甘甜,调动其作文、改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在写作方面的经验、认识、技能、行为的全面提高。教师在学生批改的基础上,参考学生的批语,再次批改。教师的批语应尊重学生的观点,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不宜对学生的作文内容和批语作较大的改动,以防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能重总批、轻旁批。
总之,把批改的优先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这一终身受用的本领,通过自我批改,互相批改等多种渠道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提高作文能力。
一、解放思想——走出作文批改的困境
教师的作文批改充其量只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手段,而学生能够自主作文并具备自我修改、完善作文的能力,才是作文教学(包括批改环节)的目的。叶圣陶先生的话值得深思:“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因此,语文教师要破除凡学生作文必须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的模糊认识,应结合自身教学素养及班情、学情,在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上下功夫,闯出自己的作文批改之路来。同时要学习、借鉴他人作文批改的研究成果,并运用于自身工作实践进行消化、吸收,是当务之急。
二、自我批改——终身受用的本领
学生既是写作的主体,也是批改作文的主体。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根据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作文训练不仅是培养一种技能,更关键的这是人生的基本需求,是追求人生价值高层次的需求。学会批改自己的文章,自然也就成了实现这种高层次需求的保证。因此我们要把学生自改作文看成是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全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自我修改,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的过程,是作者基于对包括题目、读者和目的等方面的“修辞环境”的清醒体认,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内容和形式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还包括对文体、样式以及遣词造句的熟练把握。我们理应把作文批改的权利下放给学生,确立学生批改作文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参与批改的实践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目的,承担起应负的责任,那种在平时作文训练中草率应付,不认真写,不认真改,对老师的批改意见不作仔细思考,只是一看分数了事的不良现象,也会得到应有的遏制。
三、学会批改——培养能力的阶梯
把批改作文的任务交给学生,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方法和策略,不具备批改的能力,主体作用也不可能得以真正的实现。要想使学生自主批改作文,就必须进行批改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批改作文。
1、要让学生养成批改作文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务令学生养成自己检查修改已成之篇,此习惯必须养成。”好的习惯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坚持。作文“写完了,从头到尾看一边,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订,这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自己的作文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样做是从群众观点审核自己的作文,也是一种好习惯,这些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事实上,凡是工作认真负责的人,文章写得比较好的人,大都有这样的好习惯。
2、要把批改的方法和要求给学生讲清楚
作文完成后,先作总体回顾,看立意是否得到理想的表达,布局是否得体适宜,材料取舍是否妥帖得当等,如果有全局性的毛病,就要重新写作,大修大改。接下来进行局部推敲,主要是表达技巧方面的反顾和敲定。要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和能力,尽量作到遣词造句准确得当,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自然和谐,对不准确的多余的字、词、句、段能够进行删、改、调、换等修改。必要的时候,还要学生舍得“割爱”,也就是把自己喜爱的、然而用在作文中却多余的或者不准确的材料、句子、词语毫不吝惜的删除掉。学生如果能够把这些方法熟练的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上交给老师的就不会是草率而成的“半成品”了。
3.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参与作文批改的实践活动
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老师的书面批改、当面批改,学生的自批自改、互批互改、小组批改、师生共改等形式。作文批改不能就文论文,应就文论理,引导学生透过个体的材料,把握作文的规律,在相互沟通、交流互动中品尝其中的甘甜,调动其作文、改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在写作方面的经验、认识、技能、行为的全面提高。教师在学生批改的基础上,参考学生的批语,再次批改。教师的批语应尊重学生的观点,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不宜对学生的作文内容和批语作较大的改动,以防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能重总批、轻旁批。
总之,把批改的优先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这一终身受用的本领,通过自我批改,互相批改等多种渠道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提高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