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我控制消耗心理能量后引起执行功能下降的过程称为自我损耗,自我损耗会导致生活中出现各种不良行为和现象,对个体或集体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本文从自我损耗的定义、研究范式、实际应用等方面对现有的理论进行总结和概括,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发展意见。
【关键词】:我损耗 自我控制 心理能量
一、引言
对自我损耗的研究是自我控制研究的热点问题,可将其定义为:“自我进行意志活动的能力或意愿暂时下降的现象,包括控制环境、控制自我、做出抉择和发起行为等能力或意愿的下降”,可以将其理解为消耗心理能量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最终执行功能受损的状态。根据已有的研究表明,合理的自我控制与各种积极结果相关,如和谐的人际关系、出色的工作绩效、积极健康的心态等等,与之相反,自我损耗则与无节制饮食、助人行为减少和攻击行为增加等行为问题有关。目前关于自我损耗的研究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可以应用到节食、体育运动、组织行为等生活实际中。
二、研究范式
目前对于自我损耗的主流研究范式是双任务范式。实验过程中将被试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每组被试分别相继完成两个互不相关的任务,其中实验组接受的第一个任务会造成自我损耗,控制组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则不会造成自我损耗,然后对两组被试完成第二个任务的心理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组被试在第二个任务的表现上要优于实验组。如在单词学习任务实验中,实验材料为20个简单常用的单词(如cat),实验组的20个单词被赋予新的含义,要求被试以材料的新含义完成任务,控制组的单词材料为其原本意义,然后比较两组被试在不同的资源消耗程度下第二个任务的完成情况,以此推论自我损耗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实验组被试在第一个任务中消耗的资源更多,因为他们的任务难度更大,需要更多的意志努力,常用的任务模式有抗拒诱惑、情绪控制、思维抑制和注意控制。抗拒诱惑即抵制美食。两组被试进入同一个房间,面前有两种食物:巧克力和萝卜。实验要求实验组被试只能吃萝卜,控制组被试可以随意选取食物。5分钟之后进行第二个任务。试验结果表明,实验组被试在第一个任务情境中需要抵制诱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心理能量消耗更多,第二个任务完成度不如控制组。情绪控制包括情绪抑制、夸大或自然流露。实验过程中两组被试要按照要求表露情绪,实验组被试需要克制或夸大情绪反应,控制组被试无要求。思维抑制要求被试在记录意识流的过程中,实验组被试不去想特定的词语,控制组被试无任何要求。注意控制则是采用一名女性接受采访的无声视频,右下角每10秒出现一个单词,实验要求实验组被试只关注女性的脸部,控制组被试无要求。
三、自我损耗后效
自我损耗的后效是由资源匮乏引起的自我控制失败。自我控制是消耗心理能量做出有利于个体发展的决策或行为的心理活动,由于资源损耗造成自我控制弱化导致控制失败,形成自我损耗后效。对于自我损耗的研究初期主要关注实验室中被试自我损耗后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并用这些研究结论来推测、解释现实生活中问题行为的原因,以期望于解决现实问题。
对于自我损耗的认知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者认为主要集中在基本认知能力和社会认知两个方面。自我损耗会导致个体在控制注意的效率和适应性上均有所降低,个体的注意准确性会下降,造成注意的认知偏差,从而影响个体在第二个任务中的完成情况,甚至会更容易放弃。自我损耗不仅影响了注意,还会对思维、记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社会认知方面,自我损耗会导致个体对自我知觉出现消极倾向,对自身评价更为保守,对人际交往也有不良影响。目前研究者对于自我损耗对情绪的影响没有专门的研究,但是可以通过已有研究侧面证明推论出自我损耗对情绪的体验激活有影响,自我损耗状态下个体更容易感受到消极的享乐情绪。
自我损耗后效在行为研究方面有许多实证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意志力行为、选择与决策、亲社会行为与攻击。由于自我损耗状态下认知心理资源消耗过多,个体的自我控制减弱,会出现许多消极性行为,比如冲动型消费、意志力薄弱无法抵抗物质诱惑、无法坚持应对困难等,甚至会引发不道德行为,如撒谎获利、作弊、违规等行为,且自我损耗状态下不道德行为引起个体愧疚感的程度明显下降。自我损耗还会对个体决策产生影响,研究者发现自我损耗会促进冒险行为和冲动决策,且会降低个体亲社会行为倾向,攻击性行为上升。对个体而言,无论亲社会行为还是攻击性行为都需要消耗心理能量,自我损耗状态下自我控制不足,个体更容易倾向于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行为。
四、总结和展望
自我损耗可以理解为损耗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损耗完毕后的状态,这种状态会导致许多消极的心理问题,比如成瘾、酗酒、意志力下降、攻击性行为等等。对于自我损耗后效的研究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对于社会适应不良的预防和干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利于个体在生活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不仅为自身发展也为组织发展提供积极帮助。但是目前的研究范式还是比较单一,对于自我损耗的发生机制研究比较少,各研究者的思路和结论得不到统一,研究广度越来越大但是深度不足,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aumeister, R. F. , Bratslavsky, E., Muraven, M., & Tice, D.M. (1998). Ego depletion: 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 1252–1265.
【2】窦凯,聂衍刚,王玉洁,黎建斌,沈汪兵. 自我损耗促进冲动决策:来自行为和ERPs的证据[J]. 心理学报,2014,(10):1564-1579.
【3】窦凯,聂衍刚,王玉洁,黎建斌. 自我损耗促进冒险行为[J]. 心理科学,2014,(01):150-155.
【4】董蕊,倪士光. 工作场所不道德行为:自我控制資源有限理论的解释[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133-144.
【5】董蕊,张力为,彭凯平,喻丰,柴方圆. 自我损耗研究方法述评[J]. 心理科学,2013,(04):994-997.
【6】刘娟,赵玉生. 自我损耗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J]. 教学与管理,2015,27:7-10.
【7】谭树华,许燕,王芳,宋婧. 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J]. 心理科学进展,2012,(05):715-725.
【关键词】:我损耗 自我控制 心理能量
一、引言
对自我损耗的研究是自我控制研究的热点问题,可将其定义为:“自我进行意志活动的能力或意愿暂时下降的现象,包括控制环境、控制自我、做出抉择和发起行为等能力或意愿的下降”,可以将其理解为消耗心理能量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最终执行功能受损的状态。根据已有的研究表明,合理的自我控制与各种积极结果相关,如和谐的人际关系、出色的工作绩效、积极健康的心态等等,与之相反,自我损耗则与无节制饮食、助人行为减少和攻击行为增加等行为问题有关。目前关于自我损耗的研究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可以应用到节食、体育运动、组织行为等生活实际中。
二、研究范式
目前对于自我损耗的主流研究范式是双任务范式。实验过程中将被试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每组被试分别相继完成两个互不相关的任务,其中实验组接受的第一个任务会造成自我损耗,控制组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则不会造成自我损耗,然后对两组被试完成第二个任务的心理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组被试在第二个任务的表现上要优于实验组。如在单词学习任务实验中,实验材料为20个简单常用的单词(如cat),实验组的20个单词被赋予新的含义,要求被试以材料的新含义完成任务,控制组的单词材料为其原本意义,然后比较两组被试在不同的资源消耗程度下第二个任务的完成情况,以此推论自我损耗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实验组被试在第一个任务中消耗的资源更多,因为他们的任务难度更大,需要更多的意志努力,常用的任务模式有抗拒诱惑、情绪控制、思维抑制和注意控制。抗拒诱惑即抵制美食。两组被试进入同一个房间,面前有两种食物:巧克力和萝卜。实验要求实验组被试只能吃萝卜,控制组被试可以随意选取食物。5分钟之后进行第二个任务。试验结果表明,实验组被试在第一个任务情境中需要抵制诱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心理能量消耗更多,第二个任务完成度不如控制组。情绪控制包括情绪抑制、夸大或自然流露。实验过程中两组被试要按照要求表露情绪,实验组被试需要克制或夸大情绪反应,控制组被试无要求。思维抑制要求被试在记录意识流的过程中,实验组被试不去想特定的词语,控制组被试无任何要求。注意控制则是采用一名女性接受采访的无声视频,右下角每10秒出现一个单词,实验要求实验组被试只关注女性的脸部,控制组被试无要求。
三、自我损耗后效
自我损耗的后效是由资源匮乏引起的自我控制失败。自我控制是消耗心理能量做出有利于个体发展的决策或行为的心理活动,由于资源损耗造成自我控制弱化导致控制失败,形成自我损耗后效。对于自我损耗的研究初期主要关注实验室中被试自我损耗后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并用这些研究结论来推测、解释现实生活中问题行为的原因,以期望于解决现实问题。
对于自我损耗的认知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者认为主要集中在基本认知能力和社会认知两个方面。自我损耗会导致个体在控制注意的效率和适应性上均有所降低,个体的注意准确性会下降,造成注意的认知偏差,从而影响个体在第二个任务中的完成情况,甚至会更容易放弃。自我损耗不仅影响了注意,还会对思维、记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社会认知方面,自我损耗会导致个体对自我知觉出现消极倾向,对自身评价更为保守,对人际交往也有不良影响。目前研究者对于自我损耗对情绪的影响没有专门的研究,但是可以通过已有研究侧面证明推论出自我损耗对情绪的体验激活有影响,自我损耗状态下个体更容易感受到消极的享乐情绪。
自我损耗后效在行为研究方面有许多实证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意志力行为、选择与决策、亲社会行为与攻击。由于自我损耗状态下认知心理资源消耗过多,个体的自我控制减弱,会出现许多消极性行为,比如冲动型消费、意志力薄弱无法抵抗物质诱惑、无法坚持应对困难等,甚至会引发不道德行为,如撒谎获利、作弊、违规等行为,且自我损耗状态下不道德行为引起个体愧疚感的程度明显下降。自我损耗还会对个体决策产生影响,研究者发现自我损耗会促进冒险行为和冲动决策,且会降低个体亲社会行为倾向,攻击性行为上升。对个体而言,无论亲社会行为还是攻击性行为都需要消耗心理能量,自我损耗状态下自我控制不足,个体更容易倾向于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行为。
四、总结和展望
自我损耗可以理解为损耗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损耗完毕后的状态,这种状态会导致许多消极的心理问题,比如成瘾、酗酒、意志力下降、攻击性行为等等。对于自我损耗后效的研究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对于社会适应不良的预防和干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利于个体在生活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不仅为自身发展也为组织发展提供积极帮助。但是目前的研究范式还是比较单一,对于自我损耗的发生机制研究比较少,各研究者的思路和结论得不到统一,研究广度越来越大但是深度不足,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aumeister, R. F. , Bratslavsky, E., Muraven, M., & Tice, D.M. (1998). Ego depletion: 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 1252–1265.
【2】窦凯,聂衍刚,王玉洁,黎建斌,沈汪兵. 自我损耗促进冲动决策:来自行为和ERPs的证据[J]. 心理学报,2014,(10):1564-1579.
【3】窦凯,聂衍刚,王玉洁,黎建斌. 自我损耗促进冒险行为[J]. 心理科学,2014,(01):150-155.
【4】董蕊,倪士光. 工作场所不道德行为:自我控制資源有限理论的解释[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133-144.
【5】董蕊,张力为,彭凯平,喻丰,柴方圆. 自我损耗研究方法述评[J]. 心理科学,2013,(04):994-997.
【6】刘娟,赵玉生. 自我损耗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J]. 教学与管理,2015,27:7-10.
【7】谭树华,许燕,王芳,宋婧. 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J]. 心理科学进展,2012,(05):71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