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底,美国男演员艾伦-锡克(老牌美剧《成长的烦恼》中父亲一角的扮演者)去世的消息在我国的各种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引发了一代人对这部“启蒙美剧”的家庭情景喜剧的集体怀旧。该剧用幽默风趣的桥段讲述了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教育理念和父母作为家庭主要教育者的日常教育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彼时美国社会的孩童教育理念之缩影。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看著这部美剧长大的我们,如今大多已经为人父母,笔者也希望通过本文带大家了解一些在这个社会进步、信息全球化越来越快的时代,不同地域的儿童教育环境和理念出现了哪些变奏和更替。
如果说家长关心教育话题是天性使然,那么幼教从业者对教育内容孜孜不倦的充电需求,则可以用“职业病”这一玩笑话来形容,大到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普及、教育课程的研发与实践,小到教室环境的创意和设计、教玩具的选择和使用等等,其他国家有哪些可以学习与借鉴的地方,都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我们就从全世界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的美国幼教说起,从幼儿园这个机构切入来看一看中美两国幼教行业的异同,像幼儿热衷的游戏一样,来一场“趣味找不同”。
年龄分层&机构类型
首先,美国幼教机构的类型很多,表述方式和中国也有所不同。在美国,人们把5~6岁的幼儿所在的机构称为幼儿园(Kindergarten),而把3~5岁的幼儿所在的称为学前学校(Preschool)。此外,还有招收2~6岁幼儿的日托中心(Daycare Center)和招收3~8岁幼儿的幼儿学校(Children's School),分类比较详细。
美国既有公立的免费幼儿园也有私立的收费幼儿园。5~6岁的幼儿可以选择当地公立小学中的幼儿园接受免费教育,也可以选择收费较高的私立学校开设的幼儿园或者私立的幼儿学校。3~5岁的幼儿则只能进入私立的幼教机构。美国托幼机构的收费普遍较高,例如在美国东部地区,一个较好的幼教机构的入园费用大约是每月1400美元。因此,美国5~6岁幼儿的入园率较高,而3-5岁幼儿的入园率则比较低。
据了解,美国的幼儿园由各州政府的社会服务部(Department of Social Services)管辖,而且每个州的情形会有些不同。一般来说,美国的幼儿园必须有各州发的执照,执照的标准由州社会服务部门制定,有完整详细的法律法规制约,具体由执照办公室监督实施,其中对从业人员、建筑、设施、食品、师生比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以保证所提供的服务、活动、软件和硬件都能达到标准,幼儿的利益能得到保护。若幼儿园提供午餐和零食的话,还必须遵守州健康卫生部门的标准和法规,相关部门会经常实地突击抽查。
而在我国,3~6岁幼儿所在的机构被称为幼儿园(Kindergarten,有公办和民办全日制、寄宿制、半日制幼儿园及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幼儿班),2~3岁幼儿所在的机构被称为托儿所(Nursery),幼儿3岁以前家长可以自主选择把幼儿留在家中教育或送托班。截至2016年底,我国幼儿园在校生人数约超过4000万人,其中民办在校生2302万人左右。虽然民办机构比例不低,但整体未成规模化、品牌化。从档次上,国家正积极普及普惠幼儿园,中低端幼儿园将面临较大压力;另一方面高端幼教发展暂时处于早中期,供不应求。
教育理念&课程设计
全美幼教教师学习和研讨的重中之重是STEM、Reggio、SED三大理念,这些重要的理念也被运用到了美国幼儿园的教学中。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的幼儿园在这方面也并未落后,受到Reggio教学方案的影响和冲击,“二期课改”正是中国幼教行业和幼教工作者交出的最好的答卷。
除上述三大理念,多元文化教育也是美国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文化熔炉、移民大国,美国的幼儿园自然也会有许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儿童。多元文化教育强调了儿童不仅应该学习和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还应熟悉、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同样地,中国幼儿园在传统节日里也会精心布置园区或举行游园活动,泥人、剪纸、草编、书法、变脸……丰富的展现形式带给幼儿浓浓的中国味道,让幼儿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了直观的了解。
再来说说课程设计,从内容上来看,美国幼儿园的课程设计极为贴近生活。课程研发者运用了许多儿童熟悉的概念作为活动的主题,如我的家庭、食物、动物园、海洋等等,每日的主题式活动构成一周的主题,每周的主题式活动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月主题,各有侧重却环环相扣。表面上看,活动主要以“玩”为主,但一般从四、五岁起,也会融入认字、算数、读书等内容,为幼儿之后上小学打基础,还会开展电脑使用、话剧排练、出门游历等课程。
从形式上来看,课程可以分为集体活动和个人探索。美国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并不如中国幼儿园那么多,通常是每天早上幼儿到达幼儿园之后,与教师围坐在一起,谈论当天的日期、时间和天气,以及分享自己在路上或家里发生的趣事,旨在鼓励幼儿勇于表达自己,学习沟通。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带领小范围的分组活动,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幼儿分享空间或材料;也会根据幼儿不同的个性和能力,安排适合幼儿的个人探索活动,并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探索区域(教室里的分区)、喜欢的工作方式等等。无论是集体讨论、分组活动或是个人探索,美国幼儿园教师职能更多的是一位观察者的角色,可能会发起或带领一些活动,但最终教师会让幼儿自行尝试,只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相比传统的中国幼儿园教学者,美国教师“教”的痕迹并不明显。
幼儿在精心设计的专业课程活动中不仅享受到了自由选择和自由探索的快乐,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如:专注力、自我安慰能力、学习模仿能力、好奇心、进取心、自控力、意志力等。长远来看,这些都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能成功的优秀品质。
教育环境&教具玩具
美国幼儿园普遍非常重视教育环境,因为它是儿童在幼儿园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帮助幼儿建立归属感,有利于他们的社会情感发展。 教育环境的第一要务是确保幼儿的安全。美国的幼儿园(当然也包括家庭)对此极为注重,所有的门锁、抽屉、壁橱、冰箱等都包上防护套或安装防护搭扣、选用儿童专用家具,尖角处套上防护套、电源和插座用绝缘盖堵住、室外游乐区域按年龄选择合适的设施,垫上软垫等等,这些要求在幼儿园的执照申请标准上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和描述。在这点上,中国其实也做得很好,并且在不断完善中。
不只是安全性,中美幼儿园在教室布置的功能性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幼儿园被布置和分隔成不同的活动区域,如:积木区、图书区、音乐区、美工区、动植物区、自然区(玩沙、玩水)、表演区、生活区、电脑区……每个功能区域都有不同的特色,但目标却是统一的,即为了培养幼儿的独立精神和探索精神,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沟通,合作与分享等。幼儿可以自行选择区域进行探索,自己取、放玩具及物品开展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自己收拾场所。
除了功能分区,中美幼儿园在教室布置上还有一些类似的“潜规则”,如根据季节变化布置、根据节日布置、用与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卡片布置、邀请幼儿一起动手动脑参与布置等等,最后一条既能达到布置的目的,又能培养幼儿的审美和动手能力,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重视从而更有归属感,一举两得。
另外,在各大功能区内放置的教玩具,基本也是由购买和制作两种渠道获得。对于两国幼儿园来说,购买的玩具必须安全无毒、质量上乘。此外,如能通过简单的结构体现巧妙的设计则更佳。相比国内鱼龙混杂的玩具品牌和层出不穷的有毒玩具、有毒跑道等负面新闻,美国政府在儿童玩具方面的严格监管和详尽标准还是值得我国借鉴并有力执行的。在手工制作方面,两国的幼儿园教师都有“变废为宝”的本领,不夸张地说,中国幼儿园的教师可能在成品上更为出色。
(左侧为美国某幼儿园,右侧为中国某幼儿园)
小结:由图片可以看出,美国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没有过多的设计感和形式感,更贴近自然和生活,比如多选择原木色的家具、在大自然中收集各种材料并手工制作成不同的室内摆设,自带返璞归真的光环,加上部分区域还巧妙地利用了灯光效果,不经意间即营造出家一般的温馨氛围。
师生关系&家长角色
根据全美幼教协会(NAEYC)的规定和建议,美国幼儿园的师幼比不得低于1:10,更详细地说,幼儿班的幼儿一般分成两组,一组是刚会走路1~2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教师和幼儿的比率规定是1:5;另一组是大一些的幼儿(2~3岁),师生比率是1:8,学前班(4~5岁)的比率是1:10。美国幼儿园的班级规模普遍较小,教师配比相对较高。通常,中班和大班18人,小班12人。部分日托中心的人数会相对较多,但也不会超过25人。而在我国,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班级人数超过30人、甚至达到40人以上也不在少数。
美国幼儿园每个班一般有3名教师,一名是首席教师(Headteacher),另外两名是助理教师(Assistant Teacher)。首席教师是班级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两名助理教师的工作是辅助教学,一般来说就是在首席教师讲课时,一位助理教师帮助调适教学器材、分发材料,另一位助理教师帮助班级里较小年龄的幼儿完成任务。比如幼儿园的小组活动,分组后两名助理教师便会在不同的组里帮助幼儿完成首席教师布置的任务。中国幼儿园的教师配备标准也是每个班3名教师,功能上一般是两位带班教师和一位协助幼儿饮食起居的生活老师。就笔者所知,由于美国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强,加之文化观念的差异,生活老师在美国幼儿园的比例并不高。
美国幼儿教师和幼儿的相处方式也有很多和国内不同的地方。比如吃午饭时,教师不会给幼儿喂食,幼儿不吃的话也不逼迫。美国普遍认为这是个人尊严问题,幼儿饿了自然会吃。而在我国,家长们可能要发愁怎么讨好生活老师,能在幼儿不好好吃饭的时候追在后头硬塞几口。同理,在开展各类游戏活动时,教师也会尊重幼儿的选择,为幼儿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和游戏氛围。简而言之,美国师生关系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尊重”二字。
美国幼儿园对于家长的要求一是希望家长的理念与幼儿园教师一致,让幼儿在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中,永保好奇心;二是希望家长尽量多地参与到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并尽量多地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经历和感受,以便能更好地在家中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一些美国幼儿园会利用电子设备的相关APP记录每个幼儿当天在园的表现,包括有趣的言论、令人欣喜的行为、值得记录的进步等等,以最真实和直观的方式一拍照、录音、录像等反馈给家长。还有一些幼儿园专用的APP会提供与课程活动相匹配的测评体系,科学客观地评估幼儿的能力。通过观察和测评,不仅帮助教师和家长更科学地了解幼儿、解读幼儿的行为和发展,也能让两者对幼儿的发展有合理的预期和计划,还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活动,让幼儿参与到更适合自己的活动中发展和加强综合能力,同时又让家长真正地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
相比之下,中国的幼儿园也普遍会提出家园共育的概念,会开设家长讲堂、家长开放日、家长宣传栏等,也会让教师拍摄一些幼儿照片发送给家长或做成幼儿的成长档案。但总体而言,只是流于形式,无论从内容还是个性化针对性都不强。而且在市面上众多早教类品牌的广告效应下,中国家长们很大程度上由于社会趋势和盲从心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地带着幼儿去各种英语、思维、拼音等辅导班学习,至于幼兒是否接受这样的“被学习”、是否享受了学习的过程,家长是否真正地参与了幼儿的教育,仍值得我们反省和深思。
总体而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中、美两国在幼教的硬件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已经开始逐渐趋同,向着先进的教育道路不断迈进,但由于中西方始终在人文、社会背景乃至福利制度上都有较大的差别,使得幼教机构和家长扮演的角色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如何结合中国幼教市场的现状,提升教育模式、课程内容,以及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都是当下国内各类幼教机构需要积极研究的课题。
如果说家长关心教育话题是天性使然,那么幼教从业者对教育内容孜孜不倦的充电需求,则可以用“职业病”这一玩笑话来形容,大到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普及、教育课程的研发与实践,小到教室环境的创意和设计、教玩具的选择和使用等等,其他国家有哪些可以学习与借鉴的地方,都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我们就从全世界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的美国幼教说起,从幼儿园这个机构切入来看一看中美两国幼教行业的异同,像幼儿热衷的游戏一样,来一场“趣味找不同”。
年龄分层&机构类型
首先,美国幼教机构的类型很多,表述方式和中国也有所不同。在美国,人们把5~6岁的幼儿所在的机构称为幼儿园(Kindergarten),而把3~5岁的幼儿所在的称为学前学校(Preschool)。此外,还有招收2~6岁幼儿的日托中心(Daycare Center)和招收3~8岁幼儿的幼儿学校(Children's School),分类比较详细。
美国既有公立的免费幼儿园也有私立的收费幼儿园。5~6岁的幼儿可以选择当地公立小学中的幼儿园接受免费教育,也可以选择收费较高的私立学校开设的幼儿园或者私立的幼儿学校。3~5岁的幼儿则只能进入私立的幼教机构。美国托幼机构的收费普遍较高,例如在美国东部地区,一个较好的幼教机构的入园费用大约是每月1400美元。因此,美国5~6岁幼儿的入园率较高,而3-5岁幼儿的入园率则比较低。
据了解,美国的幼儿园由各州政府的社会服务部(Department of Social Services)管辖,而且每个州的情形会有些不同。一般来说,美国的幼儿园必须有各州发的执照,执照的标准由州社会服务部门制定,有完整详细的法律法规制约,具体由执照办公室监督实施,其中对从业人员、建筑、设施、食品、师生比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以保证所提供的服务、活动、软件和硬件都能达到标准,幼儿的利益能得到保护。若幼儿园提供午餐和零食的话,还必须遵守州健康卫生部门的标准和法规,相关部门会经常实地突击抽查。
而在我国,3~6岁幼儿所在的机构被称为幼儿园(Kindergarten,有公办和民办全日制、寄宿制、半日制幼儿园及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幼儿班),2~3岁幼儿所在的机构被称为托儿所(Nursery),幼儿3岁以前家长可以自主选择把幼儿留在家中教育或送托班。截至2016年底,我国幼儿园在校生人数约超过4000万人,其中民办在校生2302万人左右。虽然民办机构比例不低,但整体未成规模化、品牌化。从档次上,国家正积极普及普惠幼儿园,中低端幼儿园将面临较大压力;另一方面高端幼教发展暂时处于早中期,供不应求。
教育理念&课程设计
全美幼教教师学习和研讨的重中之重是STEM、Reggio、SED三大理念,这些重要的理念也被运用到了美国幼儿园的教学中。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的幼儿园在这方面也并未落后,受到Reggio教学方案的影响和冲击,“二期课改”正是中国幼教行业和幼教工作者交出的最好的答卷。
除上述三大理念,多元文化教育也是美国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文化熔炉、移民大国,美国的幼儿园自然也会有许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儿童。多元文化教育强调了儿童不仅应该学习和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还应熟悉、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同样地,中国幼儿园在传统节日里也会精心布置园区或举行游园活动,泥人、剪纸、草编、书法、变脸……丰富的展现形式带给幼儿浓浓的中国味道,让幼儿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了直观的了解。
再来说说课程设计,从内容上来看,美国幼儿园的课程设计极为贴近生活。课程研发者运用了许多儿童熟悉的概念作为活动的主题,如我的家庭、食物、动物园、海洋等等,每日的主题式活动构成一周的主题,每周的主题式活动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月主题,各有侧重却环环相扣。表面上看,活动主要以“玩”为主,但一般从四、五岁起,也会融入认字、算数、读书等内容,为幼儿之后上小学打基础,还会开展电脑使用、话剧排练、出门游历等课程。
从形式上来看,课程可以分为集体活动和个人探索。美国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并不如中国幼儿园那么多,通常是每天早上幼儿到达幼儿园之后,与教师围坐在一起,谈论当天的日期、时间和天气,以及分享自己在路上或家里发生的趣事,旨在鼓励幼儿勇于表达自己,学习沟通。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带领小范围的分组活动,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幼儿分享空间或材料;也会根据幼儿不同的个性和能力,安排适合幼儿的个人探索活动,并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探索区域(教室里的分区)、喜欢的工作方式等等。无论是集体讨论、分组活动或是个人探索,美国幼儿园教师职能更多的是一位观察者的角色,可能会发起或带领一些活动,但最终教师会让幼儿自行尝试,只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相比传统的中国幼儿园教学者,美国教师“教”的痕迹并不明显。
幼儿在精心设计的专业课程活动中不仅享受到了自由选择和自由探索的快乐,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如:专注力、自我安慰能力、学习模仿能力、好奇心、进取心、自控力、意志力等。长远来看,这些都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能成功的优秀品质。
教育环境&教具玩具
美国幼儿园普遍非常重视教育环境,因为它是儿童在幼儿园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帮助幼儿建立归属感,有利于他们的社会情感发展。 教育环境的第一要务是确保幼儿的安全。美国的幼儿园(当然也包括家庭)对此极为注重,所有的门锁、抽屉、壁橱、冰箱等都包上防护套或安装防护搭扣、选用儿童专用家具,尖角处套上防护套、电源和插座用绝缘盖堵住、室外游乐区域按年龄选择合适的设施,垫上软垫等等,这些要求在幼儿园的执照申请标准上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和描述。在这点上,中国其实也做得很好,并且在不断完善中。
不只是安全性,中美幼儿园在教室布置的功能性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幼儿园被布置和分隔成不同的活动区域,如:积木区、图书区、音乐区、美工区、动植物区、自然区(玩沙、玩水)、表演区、生活区、电脑区……每个功能区域都有不同的特色,但目标却是统一的,即为了培养幼儿的独立精神和探索精神,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沟通,合作与分享等。幼儿可以自行选择区域进行探索,自己取、放玩具及物品开展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自己收拾场所。
除了功能分区,中美幼儿园在教室布置上还有一些类似的“潜规则”,如根据季节变化布置、根据节日布置、用与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卡片布置、邀请幼儿一起动手动脑参与布置等等,最后一条既能达到布置的目的,又能培养幼儿的审美和动手能力,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重视从而更有归属感,一举两得。
另外,在各大功能区内放置的教玩具,基本也是由购买和制作两种渠道获得。对于两国幼儿园来说,购买的玩具必须安全无毒、质量上乘。此外,如能通过简单的结构体现巧妙的设计则更佳。相比国内鱼龙混杂的玩具品牌和层出不穷的有毒玩具、有毒跑道等负面新闻,美国政府在儿童玩具方面的严格监管和详尽标准还是值得我国借鉴并有力执行的。在手工制作方面,两国的幼儿园教师都有“变废为宝”的本领,不夸张地说,中国幼儿园的教师可能在成品上更为出色。
(左侧为美国某幼儿园,右侧为中国某幼儿园)
小结:由图片可以看出,美国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没有过多的设计感和形式感,更贴近自然和生活,比如多选择原木色的家具、在大自然中收集各种材料并手工制作成不同的室内摆设,自带返璞归真的光环,加上部分区域还巧妙地利用了灯光效果,不经意间即营造出家一般的温馨氛围。
师生关系&家长角色
根据全美幼教协会(NAEYC)的规定和建议,美国幼儿园的师幼比不得低于1:10,更详细地说,幼儿班的幼儿一般分成两组,一组是刚会走路1~2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教师和幼儿的比率规定是1:5;另一组是大一些的幼儿(2~3岁),师生比率是1:8,学前班(4~5岁)的比率是1:10。美国幼儿园的班级规模普遍较小,教师配比相对较高。通常,中班和大班18人,小班12人。部分日托中心的人数会相对较多,但也不会超过25人。而在我国,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班级人数超过30人、甚至达到40人以上也不在少数。
美国幼儿园每个班一般有3名教师,一名是首席教师(Headteacher),另外两名是助理教师(Assistant Teacher)。首席教师是班级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两名助理教师的工作是辅助教学,一般来说就是在首席教师讲课时,一位助理教师帮助调适教学器材、分发材料,另一位助理教师帮助班级里较小年龄的幼儿完成任务。比如幼儿园的小组活动,分组后两名助理教师便会在不同的组里帮助幼儿完成首席教师布置的任务。中国幼儿园的教师配备标准也是每个班3名教师,功能上一般是两位带班教师和一位协助幼儿饮食起居的生活老师。就笔者所知,由于美国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强,加之文化观念的差异,生活老师在美国幼儿园的比例并不高。
美国幼儿教师和幼儿的相处方式也有很多和国内不同的地方。比如吃午饭时,教师不会给幼儿喂食,幼儿不吃的话也不逼迫。美国普遍认为这是个人尊严问题,幼儿饿了自然会吃。而在我国,家长们可能要发愁怎么讨好生活老师,能在幼儿不好好吃饭的时候追在后头硬塞几口。同理,在开展各类游戏活动时,教师也会尊重幼儿的选择,为幼儿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和游戏氛围。简而言之,美国师生关系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尊重”二字。
美国幼儿园对于家长的要求一是希望家长的理念与幼儿园教师一致,让幼儿在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中,永保好奇心;二是希望家长尽量多地参与到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并尽量多地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经历和感受,以便能更好地在家中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一些美国幼儿园会利用电子设备的相关APP记录每个幼儿当天在园的表现,包括有趣的言论、令人欣喜的行为、值得记录的进步等等,以最真实和直观的方式一拍照、录音、录像等反馈给家长。还有一些幼儿园专用的APP会提供与课程活动相匹配的测评体系,科学客观地评估幼儿的能力。通过观察和测评,不仅帮助教师和家长更科学地了解幼儿、解读幼儿的行为和发展,也能让两者对幼儿的发展有合理的预期和计划,还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活动,让幼儿参与到更适合自己的活动中发展和加强综合能力,同时又让家长真正地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
相比之下,中国的幼儿园也普遍会提出家园共育的概念,会开设家长讲堂、家长开放日、家长宣传栏等,也会让教师拍摄一些幼儿照片发送给家长或做成幼儿的成长档案。但总体而言,只是流于形式,无论从内容还是个性化针对性都不强。而且在市面上众多早教类品牌的广告效应下,中国家长们很大程度上由于社会趋势和盲从心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地带着幼儿去各种英语、思维、拼音等辅导班学习,至于幼兒是否接受这样的“被学习”、是否享受了学习的过程,家长是否真正地参与了幼儿的教育,仍值得我们反省和深思。
总体而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中、美两国在幼教的硬件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已经开始逐渐趋同,向着先进的教育道路不断迈进,但由于中西方始终在人文、社会背景乃至福利制度上都有较大的差别,使得幼教机构和家长扮演的角色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如何结合中国幼教市场的现状,提升教育模式、课程内容,以及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都是当下国内各类幼教机构需要积极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