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脏特性出发探析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

来源 :世界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ngwuxu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脂血症作为代谢类疾病中的一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升高,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其患病率日益增高,现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临床医生也越来越重视血脂水平的控制,而现代及传统医学越来越重视该病治疗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多的研究显示中医药对于该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不良反应小,在降低血脂的同时改善机体的整体状态,可以多途径、多靶点的改善脂质代谢,对于心脑血管及肾脏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于五脏特性出发探析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以发挥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特点,以期为高脂血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高脂血症;代谢类疾病;整体观念;五脏特性;发病机制;脂质代谢;降低血脂;理论支持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etabolic diseases,hyperlipidemia has become one of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with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continuous changes in lifestyles[1].Clinicians are also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trol of blood lipid levels,while modern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treatment and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It has small adverse reactions.It can reduce blood lipids while improving the overall state of the body.It can improve lipid metabolism in multiple ways and multiple targets.And it 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kidney disease.This paper is guided by the “holistic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explores the pathogenesis of hyperlipidemia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in order to give pla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al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hyperlipidemia.
  Keywords Hyperlipidemia; Metabolic diseases; The whole idea;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zang organs; Pathogenesis; Lipid metabolism; Reduce blood lipid; Theoretical support
  中图分类号:R24;R242;R2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11.006
  血脂是血漿中的中性脂肪(三酰甘油)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而高脂血症是指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高于正常而导致的脂质代谢紊乱性疾病[2]。临床上的高脂血症多是指血浆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过正常范围,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类疾病[3]。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饮食结构、运动习惯、情绪调节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代谢性疾病的增多。高脂血症作为代谢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却由于发病症状不明显,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由高脂血症诱发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肾脏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危害[4]。
  现代医学研究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主要集中于脂质或糖类摄入过多、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及代谢(糖代谢)异常、基因缺陷等几个方面[5],针对以上发病机制临床上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主要有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依折麦布、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胆酸螯合剂等[6],虽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不良反应也较明显突出。中医学无“高脂血症”这一名称,普遍认为高脂血症属中医的“痰浊”“瘀血”“痰饮”等范畴,古籍文献中可以看到散在“膏”“脂”等相关描述,如《灵枢·卫气失常》有提到:“人有肥、有膏、有肉有膏者则多有气,多气者易热。”中医上将其发病因素多归于“痰”“浊”“湿”“瘀”等[7],并且认为“膏”“脂”等物质来自饮食物,由脾胃化生而成,其发病与肝胆、脾胃、心肾等多脏腑相关[8-9],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常等直接或间接影响脏腑功能,或在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下,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输布[10],膏脂的运行很容易受到阻滞,化而为浊,使气血更加凝滞,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病。我们欲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探讨五脏与高脂血症的发病关系,阐明其发病机制与五脏之间的关联,为中医临床治疗高脂血症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 从“脾胃”出发探讨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
  1.1 脾虚失健,痰瘀互阻
  许多中医学者认为,过食肥甘及醇酒厚味,可阻碍脾胃功能,酿生痰湿。吴昊和蔡少杭[11]认为血脂异常的外因多因过食膏粱厚味、嗜酒等。高脂血症的形成与痰饮密切相关,痰浊是血脂异常的主要表现和生化物质基础,痰浊阻遏血脉是血脂异常的重要原因。
  《灵枢·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为后天之本,为运化水谷精微的枢纽,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后化生气血,散布全身以充养五脏六腑,濡润四肢百骸[12-13]。《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景岳全书》“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生。盖脾主湿,湿动则痰生”,《医宗必读·痰饮》“脾为生痰之源”。如摄入过多的膏粱厚味,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则可酿湿成痰[14]。
  此外,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如若脾气亏虚,失于健运,不能正常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等物质,则可形成病理性的痰浊;津从浊化而为膏,凝而为脂,随气机的升降注入血脉而致血脂升高,并且导致脉中血行凝滞,久则成瘀[15]。张光昇和许斌[16]强调脾虚导致痰湿内结是形成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李明权教授认为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为脾虚痰浊[17],随疾病发展往往形成痰瘀互结和湿热内蕴证,血脂属中医学膏脂范畴,产生于脾胃,化生人体精微,布散全身,滋养脏腑;脾失健运,阳虚无以蒸腾津液、气虚无以运化精微,致膏脂布散异常,溢于皮肉或积聚于内脏形成痰浊,使人肥胖,发为高脂血症,其创制的“健脾泻浊降脂方”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因此脾虚失于健运、痰瘀阻滞是导致高脂血症的重要病理机制。
  1.2 寒湿困脾,痰湿阻滞
  《内外伤辨·饮食劳倦论》谓:“饮食失节,寒湿不适,则脾胃乃伤。”人们久居湿地或贪饮寒凉之品,致寒湿壅盛,中阳被遏,脾失健运,痰濁内生[18]。痰为阴邪,脾阳不升加重痰浊的生成,痰浊进一步阻滞中焦气机升降,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痰浊侵入血脉,阻滞脉络,或久而成瘀。寒湿困脾导致的高脂血症临床上虽不多见,但对于患者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从“肝胆”出发探讨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
  2.1 肝郁气滞,痰瘀互结
  肝藏血,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素问·经脉别论篇》“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郁遏,则血脉得畅。”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而遍布全身,肝气调达,气机通畅则气血津液输布正常。胆附于肝,二者互为表里,胆蕴藏胆汁,有助于脂质的代谢[19]。如肝郁气滞,失于疏泄,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津液则凝练为痰,血行不畅形成瘀血,气机不调加重痰浊、瘀血的生成;肝为木,木克脾土,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则产生痰浊,而致痰湿困脾,最终发为痰瘀,阻塞脉道,形成高脂血症。
  《薛氏医案·求病脏》载有“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肝气郁滞可导致心气不足,而导致痰瘀内结[20]。经现代研究证实,随着人们各种压力的增大,由情志变化致肝郁气滞失于疏泄,最终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21]。赵艳君[22]通过调查发现,平顶山患高脂血症的患者,其心理压力高于正常社会人群。因此重视情志因素在高脂血症发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肝主疏泄,肝之气机条畅则使机体全身气机畅达,体内气血津液运行通畅,流注全身,反之,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血津液输布障碍,影响脂质代谢,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病。王进京和李争絮[23]在临床上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高脂血症患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2 肝阴不足,炼液为痰
  中医学认为,肝居中焦,易上侮肺金,中乘脾胃,下竭肾阴,上逆冲心,旁及胆腑,引发诸脏功能失调,百病变生[24]。《得心集医案》“夫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25],肝肾同源,肝木有赖于肾水的滋养。肾阴亏虚,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则肝之疏泄失司,或肾阴亏于下,肝阳亢于上,阴虚化热生风,灼津为痰[26],最终亦可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3 从“肾”出发探讨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
  肾虚痰阻络瘀。肾藏精主水,且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肾阳可以生发五脏阳气,使五脏得以温煦,肾阴可以滋养五脏之阴,使五脏得以滋润。各种原因所致的肾气、精、阴、阳亏虚,都会导致肾水液代谢失常,进而影响脂质代谢,导致血脂异常[27]。
  肾气亏虚,气化失司,运行水液功能障碍,水液停滞而浊化为痰。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作用贯穿于人体一生的代谢之中,影响着生命生、长、壮、衰、已的整个过程,且肾中精气充盈是推动激发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28]。肾精不足可影响心、脾等脏腑的功能,影响脾胃则输布水谷精微功能失司而聚湿成痰,影响心脉则血脉运行不利而成瘀,最终导致脂质代谢异常[29]。
  肾阴贮藏膏脂,肾阳布化膏脂[30],肾阳虚衰,机体失于温煦,脏腑功能减退,蒸腾气化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运化,浊凝为痰[31];肾阴亏虚,虚火灼津,炼液为痰[32];且肾阴不足,机体失于滋润濡养,使血行不畅,致血脉瘀积,痰浊内生[33],痰浊日久浸淫脉道,致痰阻络瘀而发为高脂血症。《黄帝内经》“年过五十,阴气自半”,与肾脏相关的高脂血症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这与肾虚导致高脂血症的病理机制相一致。肾为先天之本,现代研究显示,由遗传因素、基因缺陷或激素代谢紊乱引起的高脂血症多与中医的肾脏相关[34]。
  4 从“肺”出发探讨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
  肺失宣肃,痰瘀阻滞。肺主气,司呼吸,吐故纳新,进行机体内外气体的交换,调节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35]。《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36]全身水谷精微的输布代谢有赖于肺气的推动[37]。   肺主治节,主宣发肃降,为“水之上源”,若肺失宣发肃降,津液、气血输布运行功能失常,而停滞形成痰饮水湿;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结合而形成的宗气,聚集于胸中,能灌注心脉以助心行血,还可沿三焦下至丹田以资先天元气[38]。若“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最终形成瘀血,阻滞脉络,脉络瘀阻,痰浊、瘀血加剧,二者互为因果,进一步影响脂质代谢。且心肺同居上焦,肺朝百脉,肺的生理功能失常,则血凝不留,瘀血阻络。因此肺失于宣发肃降导致痰瘀阻滞脉络是形成高脂血症的重要因素。
  5 从“心”出发探讨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
  心气亏虚,瘀血内阻。《景岳全书》言“痰涎皆本血气……若化失其正……而血气即成痰涎”,心主一身之血脉,由脾胃运化而成的精微物质需心气的推动,通过血脉而到达全身。因此血脉是机体营养物质输转的重要媒介之一。脉为血府,是血液储存的场所及运行的通道,当血运无力,则脉行缓滞,停而为瘀,或脉管破损,固摄失权,血溢脉外而为瘀[39]。且《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痰浊的形成与运化与血液运行、脉管损伤、津液代谢等因素密切相关。如若心气亏虚,血运不利,则血行缓滞,精微物质不能到达各个脏腑,久则发为瘀[40-41],瘀血停积,影响机体水液代谢,水湿凝聚为痰,二者互为因果,痰瘀互结[42];且痰浊瘀血导致脉道狭窄或闭塞,而脉道的狭窄或闭塞进一步加剧痰浊瘀血的凝聚,最终加重脂质代谢异常[43]。梁纪文[44]通过研究发现,痰瘀互结,沉积于血府,脉道失于通畅,血运受阻是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核心病变。
  心为脾之母,心气不足,“母病及子”,导致脾脏气血亏虚,运化水谷精微功能下降,进一步聚湿成痰;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充足则气机调达,心气亏虚、运血无力,肝气受损气机郁滞,肝血不足、血运不畅,输泄功能失司则情志不遂,影响津液代谢和膏脂运化,加剧痰涎内生,造成脂质的堆積,血液的凝滞,使得痰浊、瘀血、脂浊相互为患,促进高脂血症的发生发展[45-46]。因此心气亏虚,血脉失畅,痰瘀互结是高脂血症发病的病理机制之一。且脂质代谢与心脏功能之间相互影响,《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甘,心气喘满”,指出长期食用肥甘厚腻之品易出现胸闷、气喘等心脏症状[47]。
  《灵枢·卫气失常》记载“人有脂有膏有肉”。膏”“脂”等物质来源于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体内摄入的水谷,经过脾胃的运化功能,化生成精微物质,经过肾阳的蒸腾、温煦、气化作用和心气、心阳的营运之下作用,化赤而入于血脉,便生成血液中的膏脂。膏脂的转运、代谢需要脾胃的运化、肝胆疏泄、肾脏的气化、肺的宣发肃降、心气的推动相互紧密配合。膏脂摄入适量,机体五脏功能正常,脂质代谢才能顺畅,膏脂等物质可濡养四肢百骸,为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则肌肉丰满、身体强壮。病理情况下,脂质摄入过剩或者五脏功能失常,精微物质不能输布而化浊、津液停滞成为痰饮、瘀血,堆积在血脉,久而久之,形成高脂血症[48]。
  6 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社会压力的增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脂质代谢紊乱,导致高脂血症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且趋于年轻化。研究及临床证实,高脂血症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西医临床,多以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等药物为主,虽疗效显著,但这类药作用单一。且对肝肾损伤较大,不良反应较多,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开始重视中医药的调脂作用[49]。中医“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从人体生理而言,“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和谐、协调和统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又注重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人体内的五脏是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50]。脂质源于水谷津液,其摄纳、生化、贮调、输布、排泄,有赖于五脏的协调运作[51]。若五脏其中一个或几个脏腑失常,则脂质代谢紊乱,就有可能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该文章从五脏特性出发探析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以期为高脂血症的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赵乐恒.补阳还五汤联合益生菌对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免疫学分析[D].内蒙古:内蒙古民族大学,2020.
  [2]贾飞宇,王进.中药治疗高脂血症机制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750-751.
  [3]张学智.血脂异常中医诊疗标准(初稿)[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8):716-719.
  [4]周佳,陈娇,韦双双.从脾论治高脂血症[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2):309-312.
  [5]刘晶晶,贾连群,吕美君,等.高脂血症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4):815-818.
  [6]安冬青,吴宗贵,梁春,等.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3):262-269.
  [7]迪娜·塔吾列,解海雪,温伟波.温伟波教授从脾论治高脂血症经验浅析[J].四川中医,2019,37(3):3-5.
  [8]汪圣.黄连降脂加减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
  [9]尚菊菊.黄丽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10]王燕萍.化痰降浊方干预高脂血症痰浊证ApoE~(-/-)小鼠作用及机制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11]吴昊,蔡少杭.血脂异常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报,2013,30(3):221-224.
  [12]尹柱汉,陈冰.从脏腑虚实论治高脂血症[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6):551.   [13]刘彦珠,张侠.中医脏腑学说与高脂血症[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6):16-18.
  [14]李旭,解刘松.袁长津教授从脏腑辨治高脂血症的经验[J].中医药导报,2010,16(3):11-12.
  [15]张红霞.脏腑辨证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概述[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8):960-962.
  [16]张光昇,许斌.健脾化痰祛脂饮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36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9):578-579.
  [17]蒋廷,程丹,吴玲,等.李明权从脾虚痰浊论治高脂血症经验[J].山西中医,2021,37(5):9-10,12.
  [18]刘涵容.从脾论治高脂血症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3):64-66.
  [19]郭姣,朴胜华,贝伟剑.再论肝在高脂血症发病中的地位和作用[J].新中医,2011,43(2):1-3.
  [20]秘红英,李红蓉,李彩云,等.从“五脏特性”探析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5):3874-3876.
  [21]郭姣,朴胜华.从高脂血症发病低龄化趋势探讨其中医发病机制[J].中医药信息,2008,25(6):8-10.
  [22]赵艳君.高脂血症患者心理压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3]王进京,李争絮.中医疏肝健脾法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疗效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连续型电子期刊),2018,6(17):137-138.
  [24]孙明涛,陈超丽,李军.李军教授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连续型电子期刊),2018,6(20):22,24.
  [25]张清怡.《临证指南医案》中“肝藏血主疏泄”的脏象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6]王居平,冯利民,李立凤,等.从肝论治高脂血症[J].吉林中医药,2015,35(11):1092-1094.
  [27]王安璐,徐浩.徐浩教授辨体质从肝、脾、肾治疗高脂血症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6):1999-2001.
  [28]安冬,李璐,李萍,等.从形、气、神谈中医学的心[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1):57-59.
  [29]卢健棋,黄舒培,庞延,等.中医药从脏腑论治高脂血症的概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11):14-16.
  [30]郑伟.泽泻汤对高脂血症大鼠降脂作用的实验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07.
  [31]龚一萍,宋国平.试论脏腑功能失调与高脂血症形成的相关性[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8):7-8.
  [32]葉勇,梅国强.高脂血症与五脏关系初探[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3,5(3):10-11.
  [33]刘新宇.理气化痰降浊法治疗高脂血症(痰浊阻滞)的临床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8.
  [34]许海.浅议中医肾虚证与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的关系[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2007.
  [35]贺金,宋广杰,田翠时.肺朝百脉析义[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5):9-10.
  [36]温奕超,肖钦.从肝脾失调论治高脂血症[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3):175-176.
  [37]邵琳琳,丁元庆.从气机失常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中医病机[J].四川中医,2018,36(1):50-52.
  [38]张宽智,张宗芹,张昆仑.从五脏痰疾辨治高脂血症[J].陕西中医,2000,21(9):428.
  [39]倪晓凤,彭筱平.化浊调脂方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结型的临床疗效[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3(1):65-67.
  [40]林巧云.周仲英教授从“痰瘀”辨治高脂血症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41]李维娜,冯玲.高脂血症从脾论治探幽[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4):577-580.
  [42]魏玉辉.高脂血症中医病因病机初探[J].新疆中医药,2010,28(4):3-4.
  [43]张敏.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近况[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2(2):104-105.
  [44]梁纪文.高脂血症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3):23-24.
  [45]梁音心.浅谈高脂血症的中医发病因素[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2):2014-2015.
  [46]郭姣,朴胜华,石忠峰,等.高脂血症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文献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5):609-614,632.
  [47]林炜基,廖慧丽,刘健红,等.赵立诚教授运用健脾除痰降脂方治疗高脂血症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4):694-696.
  [48]黄亚运.通腑泄浊方治疗高脂血症痰瘀结滞型的临床研究[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18.
  [49]陈永真.玫瑰花有效成分对高脂血症大鼠的干预作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医科大学,2020.
  [50]普勇斌.赵淳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学院,2015.
  [51]郑智雄.高脂血症中医证候规律研究[D].广州:广东药学院,2013.
  (2021-04-20收稿 责任编辑:徐颖)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骨痹汤对膝骨关节炎大鼠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SD大鼠40只,建立膝骨关节炎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只。对照组造模术后不予治疗,观察组自造模成功后,给予骨痹汤熏蒸治疗,疗程4个周。治疗后,比较每组大鼠痛阈、膝关节周径及膝关节活动度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关节软骨中MMP-13及TGF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属于消化系统疑难疾病,具有诊断难、治疗难、防复发难等特点。UC诊断流程复杂,多数情况下需结合内镜、病理、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检查手段方可确诊。目前的西医治疗涉及控制炎症,针对症状、病因,调节菌群、免疫紊乱,抗氧化应激,神经调控,改善微循环,重视精神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UC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久痢、久泻、便血”等病证范畴。中医学对UC的诊断涉及望、闻、问、切、辨等多个环节,治疗则从辨因、辨证、辨病、辨证、辨体等多个角度进行论治。文章对UC的中医
The pathogenesis of malignant tumors is the deficiency of vital Qi and the excess of pathogenic Qi. Its basic treating principle is to strengthen vital Qi to el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理念在小儿睡眠鼾症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拟行鼾症手术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融入快速康复理念。比较2组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理念可有效缩短鼾症手术患儿的住院时间,改善睡眠质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methods and progress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hematological diseases, and to provide ideas fo
摘要 人中穴在《针灸大成》有较为全面的记载,现从腧穴定位、操作手法、腧穴性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析总结。基于人中穴经络、特定穴等性质,其治疗病症涉及心脑系疾病、腰痛、五官及口腔、小儿佝偻、水肿、消渴等,现将其总结为调神、治经及治津液水气等方面。现代诊疗聚焦于穴位的近治作用和督脉经穴特性,然忽略其特定穴属性,因此在水肿、消渴二证中未尽其用。通过详细阐述人中穴在《针灸大成》各系统病证中的具体效用,旨
摘要 目的:研究异功散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反应的抑制及其对肠道菌群结构的调节作用。方法:将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异功散组和西药组,每组10只。通过抗生素诱导、致敏和雾化激发建立肠道菌群紊乱的哮喘小鼠模型。观察小鼠一般情况、肺组织病理变化,对各组小鼠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并分析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1)异功散组和西药组的哮喘小鼠的生理状态、哮喘
2021年5月28-29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中联)主办、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承办的产后康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产后康养国际论坛、产后康养中西医结合适宜技术培训班在古都咸阳召开。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全国不同专业的产后康养领域的3万多名同道参与会议。
目的:探讨八段锦对缓解护士亚健康状态及睡眠质量的效果,以提高亚健康护士的健康水平。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护理部护士230名作为筛选对象,采用亚健康评定量表(SHMSV 1.0)进行评估,最终筛选出亚健康状态者150例,对亚健康状态者进行八段锦培训。同时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亚健康状态者分为3组,每组50例。一组练习1个月,一组练习3个月,一组练习6个月,并分别在1个月、3个月、6个月后使用亚健康评定量表(SHMSV 1.0)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评估,
目的观察丹参饮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心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分析法分析丹参饮的化学成分;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饮低剂量预处理I/R组、丹参饮中剂量预处理I/R组、丹参饮高剂量预处理I/R组;给药1周后,采用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30 min/复流24 h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观察心肌梗死面积,ImageJ软件计算心肌梗死面积;使用心脏彩色多普勒仪观察各组大鼠左室射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