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科目,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小学语文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通过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思想品德
一、强化小学语文与德育学科整合的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国家选任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初级阶段,启蒙教育对其一生将起到奠基的重要意义,坚持德育为先是我国各级学校一直坚持的基本教育思想,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点,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小学语文是小学的核心学科,而教授语文的教师占班主任比例的50%以上,可见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起着标尺一般的作用。因此,要拓宽学科的学习与运用,加强语文学科与德育之间的互动练习,注重利用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成果与德育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在整合中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流于形式。
受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往往局限于研究语文学科的知识教学,对于学科外或有交集的知识通常摒而远之,不能正确理解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之间、德育与智育之间互为促进,互相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不能从真正地从心理上提高塑造思想品德的意识,反而出现走形式、走过场等各种不良现象。为应付评课,多数教师只在教学过程中生硬地插入一两处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环节,以示二者的融合。
(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因语文教学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师德育的主要方式仍为说教、填鸭、灌输式教学,教学手段单一不多变,教学气氛呆板不活跃。这种苍白说教、生搬硬套、矫揉造作的德育方式极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心理与逆反情绪,不但不能达到良好的渗透效果,反而还会影响语文知识的传授效果。
三、语文课思想品德教育的特征
由于需要借助语文课堂教学来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因此,德育会带上语文学科的色彩,含有语文学科的性质,鉴于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情感性、潜隐性和现实性的特征。情感性是指教师需要寓情于教,将课堂教学深入到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中去,升华学生的思想品德,才能达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潜隐性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是潜隐在语文课堂的语言文字教学之中,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依托课文内容,借助语文训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现实性是指要求德育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深入生活实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消化知识。
四、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促进思想品德塑造的措施
(一)吃透语文教材,挖掘德育内涵。
小学语文与思想道德教育属于两门不同的学科,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需要教师对现有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将德育精神有效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
(二)抓好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
严把备课、上课的每个环节,细化教学过程,拓展教学方法,挖掘教育精髓,将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要将融合后的课标、教法都详细列出来,以便于课堂上可以按步骤实施。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学水平。
一方面,要对语文教师进行师德培训,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优质水平。另一方面,要对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同时通过座谈、技能竞赛等形式激励教学,推动发展。
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融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引导,坚定方向。
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担,把握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对教育教学进行准确定位,合理规划,是每名小学语文教师都必须首先明确的重要前提。要把学生培养成遵纪守法、爱国爱民、爱岗敬业、道德高尚的公民,在教学过程中持续灌输,点拨教育。
(二)因材施教,贵在善导。
小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兴趣出发,因材施教,要求老师的课堂教学要实现角色的根本转变,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善导,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上,即:导趣,培养学习兴趣,进而深入探索;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导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蒋小丽.“文以载道,以德育人——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性德育微探” [J].教育教学研究.2009.
[2]潘涌,孙娟.思想品德教育初探[J].校长阅刊.2005.
[3]孙传峰.语文教学 贵在善导[J].中小学电教.2010(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思想品德
一、强化小学语文与德育学科整合的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国家选任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初级阶段,启蒙教育对其一生将起到奠基的重要意义,坚持德育为先是我国各级学校一直坚持的基本教育思想,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点,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小学语文是小学的核心学科,而教授语文的教师占班主任比例的50%以上,可见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起着标尺一般的作用。因此,要拓宽学科的学习与运用,加强语文学科与德育之间的互动练习,注重利用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成果与德育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在整合中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流于形式。
受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往往局限于研究语文学科的知识教学,对于学科外或有交集的知识通常摒而远之,不能正确理解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之间、德育与智育之间互为促进,互相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不能从真正地从心理上提高塑造思想品德的意识,反而出现走形式、走过场等各种不良现象。为应付评课,多数教师只在教学过程中生硬地插入一两处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环节,以示二者的融合。
(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因语文教学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师德育的主要方式仍为说教、填鸭、灌输式教学,教学手段单一不多变,教学气氛呆板不活跃。这种苍白说教、生搬硬套、矫揉造作的德育方式极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心理与逆反情绪,不但不能达到良好的渗透效果,反而还会影响语文知识的传授效果。
三、语文课思想品德教育的特征
由于需要借助语文课堂教学来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因此,德育会带上语文学科的色彩,含有语文学科的性质,鉴于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情感性、潜隐性和现实性的特征。情感性是指教师需要寓情于教,将课堂教学深入到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中去,升华学生的思想品德,才能达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潜隐性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是潜隐在语文课堂的语言文字教学之中,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依托课文内容,借助语文训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现实性是指要求德育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深入生活实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消化知识。
四、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促进思想品德塑造的措施
(一)吃透语文教材,挖掘德育内涵。
小学语文与思想道德教育属于两门不同的学科,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需要教师对现有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将德育精神有效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
(二)抓好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
严把备课、上课的每个环节,细化教学过程,拓展教学方法,挖掘教育精髓,将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要将融合后的课标、教法都详细列出来,以便于课堂上可以按步骤实施。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学水平。
一方面,要对语文教师进行师德培训,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优质水平。另一方面,要对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同时通过座谈、技能竞赛等形式激励教学,推动发展。
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融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引导,坚定方向。
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担,把握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对教育教学进行准确定位,合理规划,是每名小学语文教师都必须首先明确的重要前提。要把学生培养成遵纪守法、爱国爱民、爱岗敬业、道德高尚的公民,在教学过程中持续灌输,点拨教育。
(二)因材施教,贵在善导。
小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兴趣出发,因材施教,要求老师的课堂教学要实现角色的根本转变,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善导,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上,即:导趣,培养学习兴趣,进而深入探索;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导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蒋小丽.“文以载道,以德育人——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性德育微探” [J].教育教学研究.2009.
[2]潘涌,孙娟.思想品德教育初探[J].校长阅刊.2005.
[3]孙传峰.语文教学 贵在善导[J].中小学电教.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