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歌声》创办前后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dan2008t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革命音乐家麦新和孟波主编的一套《大众歌声》,为当年那场艰苦卓绝又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曾起过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大众歌声》不仅用歌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去唤醒团结广大民众,更重要的是激励亿万中国军民投身于波澜壮阔的伟大抗日洪流。
  我和孟波是相识相交近三十年的忘年交,他生前多次对我讲述过关于《大众歌声》创办前后的许多往事。但遗憾的是,那时我从未见识过这套音乐丛刊的庐山真面目。直至前不久,我再次踏访孟波故居时,在再三要求下,他的大儿子孟临才小心翼翼地拿出其父视若珍宝、极少示人的一套《大众歌声》。只见第一册、第二册的封面和扉页已严重破损,而第三册则在“文革”中抄家时遗失。后来,战友周巍峙得知此事后,几经周折才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文献资料室中发现了原件。于是就替孟波复印、装订了一册送他。这套残缺不全的歌集,对于旁人来说,至多就是一则感人的故事,但对于孟波显然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它见证了其最初踏上革命之路的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大众歌声》是抗战时期国统区内唯一出版的专门刊登抗日救亡歌曲的音乐丛刊,它从创刊起就旗帜鲜明,当年许多革命音乐家的抗日歌曲,都是通过这本歌集而唱响大江南北的。
  麥新和孟波的青年时代,风雨飘摇。当时的中国,可谓内外交困、社会动荡、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日本军国主义在1931年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后,便侵占了我国东三省,继而又不断蚕食我国华北地区,并企图霸占整个中国。当时的世界列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狼子野心,采取睁眼闭眼的绥靖纵容政策,而国民党政府更是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江西中央苏区却变本加厉地加紧围剿。
  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急剧高涨。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内战、要求一致抗日。他们自发或有组织地集会、请愿、游行、罢市罢课和抵制日货,在1935年前后,国内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群众歌咏活动,像火种一样星火燎原般地四处蔓延。无疑,此时的群众歌咏已承担起激发、培育和凝聚着亿万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情感功能。
  就在这国内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时,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进一步领导旗下的左翼进步文艺家,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境遇下,创作了一大批令国人热血沸腾、流传甚广的抗日救亡歌曲。当年的革命圣地延安,就是一座歌咏之城。那里的人们,无论生产劳动、还是洗衣训练,都唱着奋进的歌,歌咏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连国统区的武汉和长沙,在与日寇举行会战前,也是群情激昂,到处歌咏。荷兰著名纪录片编导伊文思,为拍摄反法西斯的长纪录片,曾在中国武汉的街头,用他的镜头记录下许多中国歌咏者慷慨激昂的珍贵历史画面。
  上海开埠后,一直是帝国主义冒险家的乐园,同时也是中国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地方。上海的文化,中西交汇、海纳百川。这里有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第一所现代的音乐学院,还有中国最早的电影厂、唱片公司及无数官办和私人的电台和报刊。所有这些,都为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左翼联盟,为在国统区及敌后开辟文化战线上的另一个战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麦新和孟波,都是爱国的热血青年,面对国难当头,义无反顾地选择用音乐和歌咏的方式去战斗。他俩是在参加基督教青年会组织的“民众歌咏会”期间相识相交的。几百名青年,在爱国人士刘良模先生的指挥下,唱着同一个声音,大家颇感新鲜又倍添青春活力。随着中华民族存亡危机的加剧,这两位志同道合的青年,经常相互传阅进步书刊并在一起议论抗日救亡的形势,共同为祖国的命运焦虑担忧。他们在观看了国产影片《桃李劫》后,非常感动,影片主题曲《毕业歌》的激昂旋律一直在脑海和心田中挥之不去。于是,他俩在参加“民众歌咏会”的排练时,向指挥刘良模建议:既然我们的歌咏会被冠以“民众”二字,那么我们的歌声就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去倾吐大众的心声,当下人民大众最喜欢的就是《毕业歌》,我们就应该排练这些曲目。
  刘良模欣然接受了建议,旋即就把过去练唱过的一首《摇船曲》改成《救中国》:“救、救、救、救中国,一起向前走;努力、努力、努力,救国要奋斗。”这样一改,大伙唱起来格外有劲,直唱得汗流浃背才肯罢休。刘良模的救亡热情也高涨起来,他编配了《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等一批抗日救亡歌曲,教团员们练唱。
  随着“民众歌咏会”的声望日隆,其队伍也愈发壮大,团员很快就发展到一千多人,原来排练的北四川路青年会礼堂,已容纳不下,于是便分一部分成员,去八仙桥青年会礼堂活动。
  “民众歌咏会”的发展,引起社会关注。有一天,曾谱写《新编九一八小调》和《自由神》的作曲家、音乐活动家、中共地下党员吕骥,突然来到“民众歌咏会”的排练现场,发表讲演。他从聂耳的作品分析,一直讲到中国新音乐的伟大意义,特别是关于为大众、为民族解放,是中国音乐发展新方向的论述,给麦新和孟波留下深刻印象。
  吕骥非常看好麦新和孟波,把他们作为入党的发展对象。不久,经他推荐,麦新和孟波加盟了左翼剧联领导下的“业余合唱团”。从此,他俩有更多的机会,与吕骥、冼星海、贺绿汀、任光、张曙、孙慎和沙梅等革命音乐家,常在一起探讨、研究音乐创作如何能更好地为抗日救亡服务的一些问题。同时,他俩的音乐视野更开阔,使命感也更强烈了。
  1935年7月17日,聂耳为躲避国民党的追捕,无奈绕道日本前往苏联留学时,不幸在日本的鹄沼海滨游泳溺水身亡。消息传来,举国悲哀。
  聂耳是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先驱和奠基者,更是一面旗帜。在我们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他用歌曲为人民唱出心声,为时代发出呐喊,振奋了民族精神,并鼓舞着千百万民众走上革命道路。麦新和孟波决心走聂耳的路。他俩化悲痛为力量,全身心地参与、组织和领导各种群众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并竭尽所能,坚持为女工夜校、工友识字班的劳苦大众们教歌识字,讲解革命道理。
  同年初秋,冼星海从法国巴黎回到上海参加救亡运动,就接过了聂耳的旗帜,与吕骥、任光等积极投身群众歌咏。冼星海的到来,也翻开了麦新和孟波音乐人生的新篇章。作为战友,他俩除了协助冼星海工作外,更抓紧时间向他学习各种音乐知识和作曲技法及合唱指挥。这种不断的积累,最终为自己能创作歌曲的理想,插上飞翔的翅膀了。   在中国共产党和左联的领导、影响下,上海的抗日救亡歌咏团体迅猛发展。到1936年中,除了左联旗下的“业余合唱团”外,又涌现出许多规模庞大又演唱水准上乘的歌咏团体,如“民众”“怒吼”“新声”“蚁社”“时光”“量才”“立信”“晨风”“华联”“吼声”“扬子江”“沪东”及“沪西”等等。在吕骥和冼星海的撮合下,上海的歌咏团体成立了一个联合会,简称“歌联”。由各个合唱团的领导参与工作,每星期开会碰面一次,讨论工作。经选举,麦新和孟波负总责。
  这年盛夏的一天,“歌联”要研究如何进一步开展救亡歌咏活动的问题,会议很重要,这天出席会议的人也特别多,大家争先恐后、热情踊跃地发表各自见解。
  有人说:“抗日救亡歌咏活动一天天发展,可是我们却没有一本像样的歌曲材料可供使用。现在出的一些歌集,印上那么几首救亡歌曲,只是做做点缀而已,而且售价很高。”有人说:“现在不少新歌,得不到及时传播,就是因为我们的编辑工作没有跟上。”还有家歌咏团体的负责人透露:“由于找不到团员喜欢的新歌,参加活动的人越来越少了。”……
  经过大家热烈的讨论,决心自己办一本歌曲集,还一致推举麦新和孟波负责编辑工作,并希望未来的新歌集,一定要为抗日救亡服务,并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大家还为未来的歌集起了好多名字,如:《救亡歌曲集》《革命歌集》《人民歌曲》等等。麦新拿出一本《生活星期刊》杂志,打开陶行知的一篇名叫《什么叫大众歌曲》的文章说:这篇文章给我很大启发,它说大众歌曲就是大众心灵的呼声,从大众的心里唱出来,再唱进大众的心里去,我看用《大众歌声》做书名很恰当。麦新感人肺腑的话语说到了大伙的心坎里,于是一致决定新歌集就叫《大众歌声》。
  打那后,麦新和孟波就开始了紧张而又繁忙的新歌集的编辑工作。很快,各歌咏团体就送来很多群众喜爱的救亡歌曲。左联旗下的“歌曲作者协会”和“歌曲研究会”的一些新歌,经过试唱也被收入。任光、张曙、沙梅、塞克和孙慎等音乐家也及时送来自己的新作。而吕骥和冼星海都表示,要为新歌集专门写作。
  秋日的一个早晨,麦新和孟波专程去吕骥的住所汇报工作。在一间简陋的亭子间里,吕骥详细询问了歌集的进展。麦新把收集到的近百首歌曲及办刊的初步打算,作了介绍。吕骥听后很高兴,思忖片刻说:“我这里还有聂耳的一部分遗作,你们可以拿去发表。”接着他又说:“这本歌集在题材和形式上,一定要多样化。听了你们刚才谈的情况,觉得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还不多,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多做些工作。而且作者的面还可以更广泛一些,不要只发表一些名家的作品,有些青年之作也要重视,也可选登。黄自和赵元任等人的歌曲,只要好的和爱国的,都可登载。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是大家的事,是全民族的事,要团结所有人一道去做,不要有门户之见。”吕骥还向他俩推荐了一些外国革命歌曲:《青年战歌》《美国五一歌》《快乐的人们》,并答应为新歌集写篇论述当前音乐运动方向的文章。临行时,吕骥还拿出了一摞自己谱写的抗日救亡歌曲手稿,并叮嘱可任意选用合适的,但用后要及时归还。
  当晚,麦新和孟波又去看望了老师冼星海。当时他正参与影片《壮志凌云》的谱曲工作,刚从外景地河南回到上海。当两人向他全盘介绍了新歌集出版的前期工作后,冼星海很欣赏,随即拿出他刚为影片《壮志凌云》谱写的一首插曲《拉犁歌》,又拿出了前不久与赛克合作的《耕农歌》《农民进行曲》和《搬夫曲》等,同时冼星海还为新歌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并出了不少好点子。
  为了出版这本大众欢迎的救亡歌曲集,麦新和孟波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更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在他俩征集到一百多首歌曲后,在九月下旬的一次“歌联”会议上,大家确认了八十七首。第一册的编辑工作就此结束后,他俩开始寻找印刷厂。
  但当时的国统区白色恐怖,连租界的巡捕房也是限制共产党活动的,因此,麦新和孟波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几乎跑遍了上海所有的书店和印刷厂,都因为这本歌曲集内容革命激进,怕引来麻烦而不敢接单。最终,还是通过救国会的关系,找到了虹口提篮桥附近的一家里弄小厂来承印。
  但这家小厂从未印过歌曲,也没有验排歌曲的工人,工作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大困难。于是,麦新和孟波想了一个办法,他俩先教一位工人识谱,然后在排版时与他一起工作。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可及时纠正错误。这一招奏效后,三人就每天工作到深夜才罢手。十月二十八日清晨两点,在完成了最后一首歌曲的校对后,麦新和孟波才如释重负。这本歌集就要付印了,随着那两台平板印刷机的滚动,一页页的歌谱也犹如一颗颗的炮弹,在迎接全面抗战胜利的到来。
  1936年12月9日,在“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机关刊物《救亡情报》上,刊登了一条醒目的消息:目前,救亡音乐正是普遍到各个角落的时候,我们向每个救亡同志推荐这样一本内容详实,好听动人的歌曲集《大众歌声》,售价大洋壹角。
  这本有上海众多音乐团体自己出版的救亡歌曲,刊登了最新创作和翻译的各类歌曲87首。其中有聂耳遗曲和纪念歌曲,救亡歌曲,工农歌曲,外国革命歌曲,中国民歌及妇女、儿童歌曲,共八类。并附有吕骥、刘良模、陶行知和般木四位大家撰写的值得参考的文章。封底有國难地图一幅,封面是丁里设计的木刻画:一位正气凛然的高大工人,举着一幅飘展的大旗,旗上用拉丁字母写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后面浩荡的游行队伍,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在高歌猛进。而书名《大众歌声》更像一道闪电,划破长空。
  《大众歌声》发行后,社会反响强烈,很快被抢购一空。四十天后再版,却遭国民党和租界当局查禁。但是真正代表大众的歌声是禁不住的,歌集还是通过救国会和“歌联”的各种渠道,继续在暗中发行,四个月就再版了四次。
  《大众歌声》在1937年和1938年又出了第二第三册。麦新和孟波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麦新的代表作《大刀进行曲》和孟波的《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成为抗日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他俩在革命斗争和音乐实践中,逐渐成长为人民公认的革命音乐家。后来,麦新奉调去了延安鲁艺,而孟波则参加了新四军,《大众歌声》至此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其他文献
用几千字写一座城市是件不明智的事情,何况这座城市叫上海。上海太大了,大到所有的结论都不成定论,所有的意见都成了偏见。所以,我只说我的上海。  对上海的记忆从弄堂开始。  弄堂有许多名堂。斯文里、大庆里那样的叫石库门,九江里、八埭头那样的叫广式里弄,静安别墅、霞飞坊是新式里弄,上方花园、凡尔登花园则属于花园式里弄。从前苏州河的两岸有大片棚户区,远望层层叠叠,恍若后现代主义装置。房檐低矮,进出不能抬头
期刊
目的: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早老性痴呆、帕金森等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以干细胞为代表的神经再生医学的崛起为
研究室里有个史料专家  我见到魏绍昌时,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于1981年至1982年先后参加了上海作家协会举办的“上海文学青年学习班”,负责这个学习班的是《上海文学》编辑彭新琪老师。这个学习班一共举行了好几次,请中年作家费礼文、于炳坤、唐铁海、赵自为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上写作课,我参加的那期学习班,我被任命为班长,副班长是顾行伟(后任《劳动报》总编)。几期学习班结束后,彭新琪老师让几个班的骨干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贸易额不断增加,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本文从我国现有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入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
在定性分析房价对居民消费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利用2002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商品房销售价格、以及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季度数据,对消费函数进行协整
说起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真是不堪回首。  我的先生王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上海一所大学教授国际法。因为他的家庭背景比较复杂,担心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会牵连到他,于是在1958年给上海市委负责人写了一封长信,诚恳地建议不要因两岸政治对立而株连家属。不料因此闯下大祸,被粗暴地认定为“现行反革命”,开除公职,送到里弄接受监督劳动。我们一家就此断了经济来源。好在我先生的妹妹在美国,还有他的一位男性密友在
期刊
好几个中国明星,钱赚够了,风头出够了,异性玩够了,于是对海洛因大麻之类的东西产生好奇,听说吃了如醉如仙,怎么能不去搞一点来尝尝?殊不知,这是世上唯一一种吃了之后再也甩不掉的“食物”。上海戒毒所所长曾经告诉我:一朝吸毒,终身戒毒。换句通俗的话来说,一旦吸了毒,就要用一生的时间来戒毒,因为基本戒不了。  尹相杰被带上法庭,法官问:“为什么要吸毒?”他回答:“年底活动多,吸毒为了醒酒,保证第二天活动质量
期刊
那天百无聊赖,就托大剧院的CAM帮我弄了几张票,去看焦媛主演的粤语版话剧《长恨歌》.rn必须要坦白,我之前看王安忆老师的书没看完,王老师对于上海味道的痴迷描写与对于各种人
期刊
农业部于1981年12月4日一13日在浙江杭州举办“全国茶叶科学技术讲座”。参加讲座会的有全国十七个产茶省、市、区的农业行政部门、科研部门、高等院校及农垦、公安系统所属
满江红(Azolla)是一种浮游水生蕨类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是已知能与固氮兰绿藻(Anabaena azollae)共生的少数几种有维管束的植物之一。在适宜的栽培条件下,2—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