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北三河流域生态系统水源供给服务功能的影响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fawendang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北三河流域是京津冀地區的重要水源地, 恰当分析流域水源供给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对维持生态系统安全与稳定意义重大. 基于气象、土地利用及土壤等数据, 利用InVEST模型的产水模块分析了北三河流域2000—2017年水源供给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通过情景模拟探讨了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源供给能力变化的贡献程度. 结果表明, 2000—2017年, 北三河流域年均水源供给量为17.8 × 108 m3, 其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 增长率为1.03 × 108 m3/a. 水源供给量在空间上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 南北部的平均产水深度分别为70.85 mm和8.83 mm, 水源供给高值区由东南泃河和还乡河流域向西南温河与永定北河流域转移. 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来看, 单位面积水源供给能力由高到低为: 建设用地 > 耕地 > 水域 >未利用地 > 林地 > 草地. 2000—2015年, 耕地的水源供给量最高, 占流域水源供给总量的51.3%, 而建设用地水源供给量增长幅度最大, 达到144.3%. 情景模拟结果表明,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源供给量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70.7%和29.3%, 降水量的激增起到主导作用.
  关键词: 水源供给能力; InVEST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 北三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 X826; Q149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1.04.012
  The impacts of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s on water yield in the Beisan River Basin
  LI Wenjing1, WANG Sheng1, LI Qing2, WU Taoli1, ZHAO Xinyue1
  (1. Geography Science Institut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041000, China; 2. Hebe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Hebei Academy of Sciences, Shijiazhuang 050011, China)
  Abstract: The Beisan River Basin is an important water source for the Jing-Jin-Ji region. It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in basin water yield and the corresponding driving factors to maintain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ecosystem. Based on meteorology, land use, and soil data, the water production module of the InVEST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yield in the Beisan River Basin from 2000 to 2017. The contribution of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 to the change in water yield was explored through scenario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2000 to 2017, the average annual water yield of the Beisan River Basin was 17.8 × 108 m3; the annual change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at a rate of 1.03 × 108 m3/a.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water yield was high in the south and low in the north. The average depth of water production in the south and north was 70.85 mm and 8.83 mm, respectively. The high value area of water yield was transferred from the southeast Juhe River and Huanxiang River Basin to the southwest Wenhe River and Yongdingbei River Basin. The water supply per unit area, ranked from high to low, across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showed the following order: construction land > cultivated land > water area > unused land > forest land > grassland. From 2000 to 2015, the water yield of cultivated land was the highest, accounting for 51.3% of the total water yield of the basin, while that of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 the most, reaching 144.3%. Scenario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 contributed 70.7% and 29.3%, respectively, to the water yield increase, and the surge in precipitation played a leading role.   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水分布特征
  2.2.1 土地利用面积变化
  北三河流域2000—2015年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如表2所示. 流域最主要的土地类型是耕地和林地, 约占流域总面积的70%; 其次是草地和建设用地, 面积占比超过25%; 水域和未利用地最少, 不足总面积的5%. 2000—2015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 建设用地激增971 km2, 而其他5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少. 其中耕地面积减少最明显, 从2000年的16 044 km2减少到2015年的15 297 km2, 共减少了747 km2; 水域面积次之, 其面积减少也达到142 km2;其余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共减少97 km2, 变化幅度较小. 从间隔5年的阶段性变化来看, 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发生在2000—2005年, 其间建设用地增加574 km2, 而耕地和水域分别减少418 km2和112 km2.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可知, 由于京津冀地区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增加, 大量的耕地和水域向建设用地转变, 从而促进了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


  2.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源供给量
  流域水源供给量一定程度上受下垫面的影响,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源供给量存在时空差异. 总体来看, 2000—201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水源供给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建设用地(75.22 mm)、耕地(61.23 mm)、水域(61.21 mm)、未利用地(57.31 mm)、林地(28.89 mm)、草地(21.81 mm). 这是由于在植被的冠层、覆盖度及根系的共同作用下, 可以增加蒸散发率、水土保持能力以及水分入渗率,因此有植被覆盖的土地利用类型产水能力显著低于建设用地[16,20-21]. 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水源供给总量进行分类统计, 得出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期各种土地覆被下的水源供给量变化情况(见图5). 整体来看, 耕地的水源供给量最高, 占流域水源供给总量的51.3%, 其次为建设用地(20.1%)和林地(17.9%), 其余土地利用类型(尤其是未利用地)的水源供给量较少. 2000—2015年, 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源供给量均有所增加, 其中耕地增加最多, 达到4.06 ×108 m3 (65.8%). 除未利用地外, 其余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源供给量增长幅度均超过45%, 尤其是建设用地, 涨幅高达144.3%, 建设用地水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与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城市化建设不断扩张、城市不透水表面增加及人类工业生活用水增加有较大关系. 从水源供给量的阶段性变化来看, 产水能力最强的建设用地和耕地均在2010年达到峰值, 而林地和草地等生态用地在2010—2015年水源供给量仍有所增加. 这与2005年以来流域实施生态林补偿、矿山修复等生态修复工程密切相关, 而耕地产水能力由于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的开展大幅减少, 说明生态建设工程已经初见成效.


  2.3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源供给量的贡献率
  通过情景设置来定量评估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源供给量的贡献率. 共设置8种情景(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各4种), 具体情景为调整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2000—2015年北三河流域气候数据得到模拟时段平均产水深度Wm1, 调整土地利用数据得出各模拟时段流域平均产水深度Wm2, 结果如表3所示. 表中Wa代表研究时段开始年份的实际平均产水深度, L代表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产水深度变化, 而C代表气候变化下的产水深度变化.
  在8种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见表3),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北三河流域水源供给能力都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以2000年的实际水源供给能力为基准, 2000—2015年气候条件改变的情境下流域平均产水深度增加51.04 mm, 土地利用条件改变的情境下产水深度增加21.12 mm,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源供给的贡献率分别是70.7%和29.3%. 在4个模拟时段内, 仅在2010—2015年流域平均产水深度有所减少, 从2010年的57.24 mm减少至2015年的51.61 mm. 其间土地利用对水源供给变化起主导作用, 贡献率为55.7%, 而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为44.3%. 而在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两个模拟时段内, 气候变化对水源供给的贡献率更高, 尤其是2005—2010年, 气候变化的贡献率高达85.1%, 而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率只有14.9%.


  3 讨 论
  在京津冀地区, 已有学者关注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对水源供给能力的影响. 如Li等[22]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量的影响主要由土地利用类型的生物物理特征决定, 有植被覆盖土地类型的产水能力明显低于建设用地. 在流域尺度, 本研究通过情景模拟发现, 气候因素对北三河流域水源供给量变化起主导作用, 其贡献率达到70.7%. 这与Xu等[23]在北三河支流北运河流域的研究结果相近. 分析原因发现, 北三河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耕地和水域向建设用地的转变, 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的产水能力在各土地利用类型中最强, 而且彼此之间差距相对较小, 造成整体上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源供给的影响较小. 2000—2015年北三河流域降水量激增126.23 mm (30.71%), 其中2010—2015年微弱減少18.07 mm (–3.25%). 因此, 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源供给变化的贡献率较大, 主要原因是降水量变化幅度小, 导致气候变化的贡献率降低, 致使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率相对提高. 但从整个研究时段(2000—2015年)来看, 降水量的显著增加仍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同样受人类活动影响深远的浙江省宁波地区与江西省都昌县, 窦攀峰等[7]研究发现2000—2015年气候变化对宁波产水的贡献率高达97.56%, 而土地利用变化仅为2.44%; 孙建伟[24]研究发现2000—2015年气候变化对都昌县产水的贡献率在90%以上, 而土地利用变化不足10%. 结合北三河流域的研究结果发现, 即使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 相比于土地利用变化, 气候因素仍可能是影响区域水源供给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目前, InVEST模型广泛应用于各种时空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其中, 产水模块用于模拟水源供给量变化及驱动因素的分析. 在本研究中, 采用河北省和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年尺度数据对季节参数Z值进行逐年率定, 使模拟结果最大限度地接近实测值以减少误差. 校准后的模型对流域产水驱动力分析及变化趋势的模拟结果与研究区现有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由于模型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没有明确区分, 模拟结果无法精确到逐个像元位置. 但综合来看, 模拟结果可以反映流域水源供给量总体的变化趋势与空间分布, 模拟精度满足要求.
  4 结 论
  基于InVEST模型产水模块对北三河流域2000—2017年水源供给量进行计算, 从多个角度对流域水源供给量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 通过情景模拟探讨了气候条件与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源供给能力变化的贡献率, 主要结论如下:
  (1) 2000—2017年, 北三河流域平均产水深度为46.27 mm, 相当于水源供给量为17.8 × 108 m3.其年际变化呈波动增加趋势, 年均增长率为2.70 mm/a, 降水量增加是造成流域水源供给能力增强最重要的气候因子.
  (2) 流域水源供给量在空间上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 南、北部的平均产水深度分别为70.85 mm和8.83 mm, 差值高达62.02 mm. 2000—2015年流域产水能力全面提升, 水源供给高值区由东南泃河和还乡河流域向西南温河与永定北河流域转移.
  (3) 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水源供给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建设用地、耕地、水域、未利用地、林地、草地. 2000—2015年, 耕地的水源供给量最高, 占流域水源供给总量的51.3%, 而建设用地水源供给量增长幅度最大, 达到144.3%.
  (4) 通过情景模拟发现, 2000—2015年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源供给的贡献率分别为70.7%和29.3%, 气候变化起到主导作用.
  [参 考 文 献]
  [ 1 ]钱正英. 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J]. 河海大学学报, 2001, 29(5): 1-7.
  [ 2 ]COSTANZA R, D’ARGE R,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J]. Nature, 1997, 387(6630): 253-260.
  [ 3 ]孟雅丽, 苏志珠, 马杰, 等.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汾河流域生态补偿研究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 31(8): 76-81.
  [ 4 ]李想, 雷硕, 冯骥, 等. 北京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 33(6): 33-39.
  [ 5 ]MESSERLI B, GROSJEAN M, HOFER T. From nature-dominated to human-dominated environmental changes [J].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00, 19: 459-479.
  [ 6 ]王浩, 王建華, 秦大庸, 等. 基于二元水循环模式的水资源评价理论方法 [J]. 水利学报, 2006, 37(12): 1496-1501.
  [ 7 ]窦攀烽, 左舒翟, 任引, 等. 气候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宁波地区生态系统产水服务的影响 [J]. 环境科学学报, 2019, 39(7): 2398-2409.
  [ 8 ]李屹峰, 罗跃初, 刘纲, 等.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以密云水库流域为例 [J]. 生态学报, 2013, 33(3): 726-736.
  [ 9 ]吴迎霞. 海河流域生态服务功能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13.
  [10]许丁雪, 吴芳, 何立环, 等.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张家口-承德地区为例 [J]. 生态学报, 2019, 39(20): 7493-7501.
  [11]吴瑞, 刘桂环, 文一惠. 基于InVEST模型的官厅水库流域产水和水质净化服务时空变化 [J]. 环境科学研究, 2017, 30(3): 406-414.
  [12]王大尚, 李屹峰, 郑华, 等.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特征及其与居民福祉的关系 [J]. 生态学报, 2014, 34(1): 70-81.
  [13]庞靖鹏, 刘昌明, 徐宗学. 密云水库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流和产沙的影响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3): 290-299.
  [14]程扬, 张雪花, 冯婧. 北三河水系水资源调度研究综述 [J]. 环境工程, 2016, 34(S1): 378-380.
  [15]TALLIS H T, RICKETTS T, GUERRY A D, et al. InVEST 2.2. 4 users guide [R]. Stanford: The Natural Capital Project, 2011.
  [16]ZHANG L, DAWES W R, WALKER G R. Response of mean annual evapotranspiration to vegetation changes at catchment scale [J]. Water Resource Research, 2001, 37(3): 701-708.   [17]BUDYKO M I. Climate and Life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4.
  [18]周文佐, 刘高焕, 潘剑君. 土壤有效含水量的经验估算研究—以东北黑土为例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3, 17(4): 88-95.
  [19]李夫星. 基于USLE模型的河北省土壤侵蝕评价研究 [D].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20]ARUNYAWAT S, SHRESTHA R P. Assessing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ecosystem services in northern Thailand [J]. Sustainability, 2016, 8(8): 768.
  [21]JUJNOVSKY J, RAMOS A, CARO-BORRERO A, et al. Water assessment in a peri-urban watershed in Mexico City: A focus on an ecosystem services approach [J]. Ecosystem Services, 2017, 24: 91-100.
  [22]LI S, YANG H, LACAYO M, et al. Impacts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s on water yield: A case study in Jing-Jin-Ji, China [J]. Sustainability, 2018, 10(4): 960.
  [23]XU J, LIU S, ZHAO S, et al.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water yield service and its response to urbanisation in the Beiyun River Basin, Beijing [J]. Sustainability, 2019, 11(16): 4361.
  [24]孙见伟. 基于InVEST模型的都昌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水效应研究 [D]. 南昌: 江西农业大学, 2018.
  (责任编辑: 李万会)
其他文献
基于ANSYS/LS-DYNA软件建立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形梁、炸药和破片的数值模型,并探究其承受冲击波-破片复合作用时的动态响应及损伤,对研究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试验对比验证.分
摘要: 总结了不同类型纳米材料对藻华控制的作用机制最新研究进展, 系统分析了环境因子对纳米材料调控营养盐迁移转化以及细胞毒性过程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对纳米材料的固定化研究提出展望, 以期实现纳米材料功能化和对其环境风险的精确管控, 为藻华治理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 纳米材料; 藻华; 营养盐; 细胞毒性; 固定化  中图分类号: X522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
运用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X型冻结管和圆形冻结管单管数值模型,分析了2种冻结管单管冻结40 d后冻土帷幕的基本状况,并设置3条观察路径,对比分析采用不同冻结管冻结各路径上观察点温度的变化规律,以此来比较2种冻结管冻结效果的优劣.实验结果表明:冻结40 d时,X型、圆形冻结管分别形成一个近似矩形、圆形的冻土帷幕;采用X型冻结管冻结的降温速度更快;距离冻结管越近,其冻结效果越好,随着距离的增加,采用2种冻结管冻结的差距逐渐减小,最终冻结温度在距离0.35 m处相差不大;路径3上20点受土体影响最大,冻结完成后的最
托换节点的可靠性是保证房屋整体平移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研究砖柱托换节点在平移过程中的受力性能,以某保护建筑为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平移工程中砖柱托换节点的有限元模型,分别对采用高性能水泥复合砂浆钢筋网(HPFL)加固的托换节点和未加固的托换节点的受力和变形性能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有限元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HPFL加固方式能有效提高砖柱托换节点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有效抵抗平移过程中各种不利作用,该加固托换方式是安全可靠的;实际监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该模拟方
摘要: 针对我国南方红壤(江西鹰潭孙家坝小流域)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在2019年6—10月开展了室内土壤温湿度控制实验, 采用温室气体分析仪(Picarro-G2508)结合静态箱法对土壤温室气体(CO2、CH4、N2O)排放通量进行同步实时监测, 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差异及其对温湿度的响应. 结果显示, 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全球增温潜势(global w
摘要: 以“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的A2/O升级改造技术成果为基础, 结合当前运行良好且具有代表性的改良A2/O工艺, 从原位优化改造和深度处理等方面总结了高排放标准下城镇污水厂A2/O工艺升级改造的技术对策. 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A2/O升级改造示范工程的运行情况, 并对A2/O工艺的优化和推广使用提供建议.  关键词: 高排放标准; 城镇污水厂; A2/O; 升级改造; 工程示范  中图分类号
为了研究钢筋混凝土牛腿的抗剪承载力,并评估我国和欧美规范牛腿设计方法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基于收集的209组牛腿竖向受剪试验数据对ACI 318-19、EC2、CSA A23.3-04和其他主要的牛腿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评估,发现欧美规范拉压杆模型方法较为保守,而软化拉压杆模型(softened strut-and-tie model,SSTM)能够较好地预测牛腿的抗剪承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满足我国规范要求的钢筋混凝土牛腿,主要变化的参数包括剪切跨度、混凝土强度、钢筋强度等,通过将牛腿的设计剪力与
为科学合理计算钢-混组合梁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挠度,综合考虑钢梁与混凝土桥面板层间滑移效应、钢-混组合梁全截面剪切变形及混凝土桥面板收缩徐变的影响,运用能量变分法推导出钢-混组合梁挠度计算的控制微分方程.引入均布荷载作用下简支和两跨连续钢-混组合梁的自然边界条件,求解出了钢-混组合梁在这两种边界条件下的挠度计算公式.计算公式的可靠性得到了实测值和有限元值的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剪切变形与层间滑移后,两跨连续钢-混组合梁跨中最大挠度计算值相对于初等梁理论增大37.4%,而同时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后其挠度计算值
摘要: 應用严格验证过的河口海岸三维数值模型, 模拟了长江口余水位的时空变化, 分析径流、潮汐和风应力对余水位的影响, 揭示了余水位变化的动力机制. 长江河口余水位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变化过程主要是受径流影响, 其次是受风的影响. 余水位上游大于下游. 全年最高余水位出现在9月, 徐六泾、崇西、南门、堡镇和深水航道北导堤东端分别为0.861 m、0.754 m、0.629 m、0.554 m和0.2
针对轨道不平顺随机特征导致车辆-轨道-地基土耦合系统随机分析计算效率低的问题,采用虚拟激励法降低大样本分析的计算量;针对耦合系统等效刚度矩阵的稀疏特性,采用行压缩(Compressed Sparse Row,CSR)格式存储大型稀疏矩阵,采用预处理共轭梯度法(Preconditioned Conjugate Gradient,PCG)求解对称正定的等效静力平衡方程,最后通过MATLAB-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混合平台开发基于GPU的并行计算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