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水华爆发的关键内因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kua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动机与思路
  我国巢湖、太湖、滇池、汉江和钱塘江都曾连年爆发大规模的蓝藻水华。蓝藻水华爆发不仅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危害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还影响供水水质,对人类健康产生极大威胁。对于蓝藻水华的产生,研究者们认为除了水体富营养化、高温和高光强等环境因素外,藻细胞上浮是蓝藻水华爆发的关键。事实也表明,阻止藻细胞上浮能预防水华发生,而促使藻细胞沉降可以导致水华快速消退。因此,对藻细胞上浮机制开展研究有助于预防和治理蓝藻水华的爆发。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中国湖泊、水库等淡水系统中形成蓝藻水华的主要优势藻类,其分泌的微囊藻毒素对水生动物和人类具有极大毒性,极少量就能导致严重的肝损伤,甚至死亡。在2015年7月,我在无锡旅游期间经历了铜绿微囊藻水华的爆发,亲眼目睹了在短短的时间内,藻细胞大规模从水体中浮出水面,形成色如绿色油漆的蓝藻水华(图1)。为了弄清楚大量藻细胞如何能在短时间内聚集上浮的问题,我取了水华现场的水样带回研究。着手研究前,通过查阅文献得知,铜绿微囊藻具有气囊,能利用气囊垂直迁移至有利于吸收光能的位置。那么水華爆发时,藻细胞从水体中大量上浮至水面是否就是像鱼儿一样由这些类似鱼鳔的气囊调节的?除了气囊外,是否还有类似鱼鳍和鸟儿翅膀这样的装置帮助它们浮浮沉沉?带着这些疑问,我踏上了探秘之旅,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展了一系列实验。
  我的思路是首先观察气囊和细胞上浮的关系,其次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是否具有类似鱼鳍或鸟类翅膀的隐形结构帮助它们上浮。如果有这种结构,就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探明这种结构的物质本质。
  实验方法
  上浮细胞和沉降细胞的气囊观察。通过不同离心力分别从悬浮藻液和沉降藻液中分离获得处于不同水层的藻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囊的情况。判定气囊和细胞浮沉的关系。
  细胞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通过扫描电镜分别观察上浮和沉降藻细胞表面是否存在帮助细胞浮沉的结构。本实验在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仪器分析测试中心教师的帮助下完成。
  悬浮藻细胞表面结构的超声处理。为破坏藻细胞的表面网状结构,将悬浮的藻细胞液分装在试管中,然后将试管放入超声波清洗机中进行时间不等的超声处理。处理后将藻细胞静置,观察藻细胞的浮沉状态,并取样用扫描电镜观察丝状网络的破坏情况。
  细胞表面丝状网络结构的成分推测。取藻细胞悬浮液高速离心去除藻细胞,得到的去藻液体再过滤一次,分别进行37℃水浴过夜、加热沸腾、多肽酶水解、蛋白酶S水解和蛋白酶E处理1~2小时。用处理过的去藻液体分别重新悬浮藻细胞,然后室温静置3小时后观察。
  丝状网络蛋白盐析提取。丝状网络蛋白的提取采用硫酸铵沉淀法。蛋白质沉淀用一定体积的磷酸缓冲液溶解,再高速离心1次,弃去沉淀杂质,上清液即为蛋白质溶液。
  丝状网络蛋白的分离和鉴定。
  选用蛋白质定量试剂盒(BCA法)测定蛋白质浓度。采用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
  丝状网络蛋白悬浮功能研究。将提取的蛋白质经过定量后按浓度梯度分别加入到其他细胞液及淀粉等颗粒溶液中,震荡混匀溶液,使它们重新悬浮,常温下静置3小时后对比观察。
  实验结果
  细胞气囊和细胞悬浮关系的判定
  由于细胞形成气囊后会出现不同的折光现象,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能检测细胞气囊的有无。我们采用不同离心力分离处于不同水层的藻细胞,结果发现无论是在悬浮的藻液中还是在沉降的藻液中,低离心力分离获得的藻细胞都具有很多气囊,而较高离心力下分离获得的藻细胞气囊数目都比较少。这说明藻细胞的悬浮程度与气囊数目并不呈正比相关性。于是我就想,气囊可能只是增加细胞的浮力,有助于细胞上浮,但是细胞的上浮或下沉必定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
  漂浮细胞表面丝状网络的发现
  在厦门大学教师的帮助下,我在扫描电镜下对悬浮藻液和沉降藻液的藻细胞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悬浮藻细胞外面布满了纳米级细丝状网,而沉降细胞表面则看不到这些网络结构,见图2。因此,我怀疑藻细胞的悬浮与丝状网络结构密切相关。那么,这些蜘蛛网样的结构是不是充当了“隐形的翅膀”,让藻细胞漂浮起来呢?如果是,那么破坏这些丝状网络,藻细胞是不是就不会漂浮而下沉了呢?
  丝状网络结构和细胞上浮关系的研究
  为了证实我的猜测,教师建议我从2个方面进行检验:在沉降的细胞中加入含这些丝状网络的溶液,并观察丝状网络是否能让沉降的细胞上浮;破坏悬浮细胞的丝状网络结构,观察细胞是否下沉。
  我将悬浮藻细胞溶液离心,去除藻细胞后获得的上清液就是含有纳米“蜘蛛网”的去藻溶液。将这种含“蜘蛛网”的去藻溶液按不同比例加入沉降藻细胞中,观察含有“蜘蛛网”的溶液能否将沉降的藻细胞悬浮起来。结果我惊喜地发现,在添加含“蜘蛛网”的溶液后,原本沉降的藻细胞都不同程度地上浮起来。这说明丝状网络的确能使藻细胞上浮。
  我尝试用搅拌、超声等多种方法破坏丝状网络结构,以验证我的第2个疑问——破坏悬浮细胞的丝状网络结构,细胞是否下沉。结果发现,将装有悬浮藻液的试管放在超声清洗器中超声50秒后,悬浮的藻细胞沉下去了。我用电镜观察了这支试管溶液中的丝状网络结构,发现沉降细胞中的“蜘蛛网”结构被破坏,丝状网络断裂成短丝状或针状结构,见图3。这说明,藻细胞表面的“蜘蛛网”确实是使细胞悬浮的主要原因,它的破坏能导致藻细胞下沉。
  细胞表面丝状网络结构的成分推测
  现有资料显示,藻在生长过程中会向细胞外排放许多物质,如蛋白质、多糖和色素等。由于藻细胞表面这种丝状网络在溶液中无色,因此它不可能是色素形成的,那么它究竟是不是像真的蜘蛛网一样是由蛋白质形成的呢?于是,我采取加热和使用蛋白酶的方法处理含“蜘蛛网”的去藻溶液,结果发现用这2种方法处理过的溶液再去重悬藻细胞,藻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沉,见图4。这说明使用加热或添加蛋白酶等破坏蛋白质的方法都能或多或少地使含丝状网络的去藻溶液失去悬浮藻细胞的能力,由此我推测促使藻细胞悬浮的“蜘蛛网”很有可能是一种藻分泌的蛋白质。
  丝状网络蛋白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为了进一步验证“蜘蛛网”是由蛋白质形成的推测,教师建议我利用蛋白质易被盐析出来的特性,采用硫酸铵盐析法沉淀藻溶液中的丝状网络结构。结果加入5%的硫酸铵就获得了白色絮状沉淀物,说明盐析含“蜘蛛网”的去藻培养液能得到蛋白质,丝状网络结构确实由蛋白质形成。
  丝状网络结构蛋白质的悬浮功能具有广谱性
  为验证上面分离获得的蛋白质的悬浮功能和悬浮特性,用盐析获得的蛋白质对不同细胞和颗粒进行悬浮实验。实验结果证明,本研究分离的悬浮蛋白质不仅可以抑制不同细胞下沉,而且也可以抑制某些粉末和颗粒下沉,说明丝状网络蛋白质悬浮功能是非特异性的。
  结论
  本研究发现铜绿微囊藻细胞能分泌一种具有悬浮功能的蛋白质,它在蓝藻水华的爆发和维持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良好的悬浮功能是由纳米网状结构决定的,如果用超声波等简便易行的方法破坏这种网络结构,促使藻细胞下沉,则可使水华快速消亡,这为水华快速、高效和无害化治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此外,该蛋白质还可用于水华的监测,当其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可示警水华的爆发。该蛋白质悬浮功能的广谱性还可应用于新材料制备和生物制药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首次发现了藻细胞上浮的全新机理,突破了传统认为藻细胞上浮是由气囊决定的观念,该理论的提出为蓝藻水华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该项目获得第3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中学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等奖。
  专家评语
  本项目从现实出发提出问题,然后步步深入寻找原因及机制解决问题,课题设计合理,解决方案可行,深入阐明了机制与原理,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藻细胞上浮的原因。本课题的关注点已有相关报道,创新性尚有欠缺。“丝状网络结构成分为蛋白质”的结论无直接实验证明。建议课题的设计多考虑创新性。
其他文献
2018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海洋科学专题营充分发挥海洋科学研究特色,设计了一系列融海洋与科学为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参观亚洲馆藏量最丰富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进行潮间带海洋生物采集及标本制作,亲身体验海上科学考察,走进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开展海洋科学课题研究等。其中,海洋科学考察科研实践活动重点突出海洋科学研究特色,让营员在探索中感受海洋的魅力,在实践中体验科学的乐趣。  海洋科学考察科研
在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对于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不仅仅只是在保护大熊猫,同时也是在保护与大熊猫共同生活的珍惜动植物。而保护的根本,在于人的意识的提升,以及行为的改变;对人的教育,更有效并且相对容易的便是对儿童的教育。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保护区当地的孩子对家乡所拥有的美丽奇特的物种并不是特别了解,他们对家乡的感受多数仅仅是停留在老师的讲述中。在他们和父辈们的眼里,家乡很多时候
“带着所有的梦想和无数的问题,解开科学的奥秘;未来的未来属于我和你,一起开创新世纪;不一样的夏天……”(中南大学分营的营歌《不一样的夏天》)对于5 000多名来自全国的优秀高中学生来说,2012年的夏天,因为科学营而变得不一样。在这个夏天,他们走进40所全国重点大学和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校园,聆听大师讲述科技人生,了解科技发展前沿,体验大学生活,开眼界、交朋友……他们参加了2012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
对于某些中子星来说,最快的冷却方法不是“喝下”结霜的饮料,而是靠名为中微子的轻量级亚原子颗粒来完成。  作为恒星爆发的坍塌遗迹,科学家首次发现了某些中子星能够通过释放出中微子迅速冷却它们内核的确凿证据。一直以来,科学家都在收集证据了解被深深挤压在中子星内部的超高密度物质,这个结果使得证据链获得进一步补充。  这个最新的证据来自于一颗中子星,它正在不断地吞食临近恒星的物质。科学家们断定,这颗中子星在
节日气氛浓厚的季节怎么能没有铃铛呢?你可以尝试做一下这个实验活动,放心,叮当声并不会多到让你头疼!  安全注意事项:本次实验活动使用的小铃铛,误吞后可能会有引发窒息的危险,进行实验活动时请远离3岁以下儿童。活动结束后,请将水倒掉,并安全地收好所有铃铛。实验条件及材料  ●直径为1~2厘米的圆形铃铛  ●带气泡的苏打水  ●干净的容器,例如高的玻璃杯  活动步骤  (1)将所有铃铛都放入干净的容器中
《父母离异可能會对孩子成年后经历产生影响》  ●《比较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 2020年9月  美国贝勒大学的一项研究考查了父母离异对孩子成年后经历产生影响背后的科学机制。该研究以128 名年龄在18 ?62 岁的参与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7.3% 的参与者的父母已经离异,父母离异时这些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9 岁,并在填写调查问卷前后收
课程简介  STEM教育是近几年国际科学与技术教育新兴的研究和实践范式。它并不是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工程教育和数学教育的简单组合,而是把学生学习到的零碎知识与机械过程转变成一个探究世界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的过程。如何开发STEM案例,在校内外有效开展STEM教育活动,就成为了很多科技教师及科技工作者所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桥世界”STEM案例由美国康涅狄格科学中心编写,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科技辅导员在线学习中心——科技学堂,是一个面向中国所有科技教师的在线学习平台,于2016年6月1日上线,平台上的所有的课程等学习资源都是免费开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微信的普遍使用,教师现在都能通过网站、手机应用或微信小程序等,非常简单方便地浏览网上资源,进行在线学习。  目前,科技学堂有5万多名注册教师用户,月均访问量13万左右。科技学堂平台上有超过100门在线课程,所有课程包含超过
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厅涵盖动物、植物、人体、古生物、水生生物,在生物学教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学校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在博物馆的展览展示中,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并且知识体系较系统,包含的知识点更具体,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利于学生更直观地运用观察、比较、类比等方法进行学习。  项目设计背景  “都是鸡蛋惹的‘获’”是北京自然博物馆在常设科普活动实验乐翻天的基础上,
我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由以色列杰出的年轻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撰写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以史学家的积淀、哲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理性,总览了人类从10万年前看似不起眼的动物到世界主宰的波澜壮阔发展史。  人类为什么能在万物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只是因为有聪明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能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更重要的是人类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思索、不断创新。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到科技革命,现在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