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究竟有什么用?

来源 :读写月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i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这场疫情对我们产生了某种正面影响,那可能就是,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家人”一词的意义。
  在此之前,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家人”的优先级并不靠前。有时间有精力,我们更愿意分配给工作,或者有必要的交际。
  然而,在这段突如其来的封闭中,家人的存在前所未有地凸显了出来——我们与之朝夕相伴,一天二十四小时地感受对方的生活习惯。这一方由家人构成的小小天地,成了你的全部世界。
  我们将自己的种种期待投射在家人身上,希望与之共筑一个温暖、牢固的小环境,来抵御多变的外部世界带来的焦虑与不确定感。
  作家、心理学家毕淑敏说:“情感与归属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每个人都要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联系,如此才能保持对自我、对社会的正常认知,才能维持我们正常的社会功能。”
  此次疫情是重大警醒,即便人类拥有了不依赖其他任何人即可生存的物质条件,人类的情感需要、归属需要也不会淡化,只会凸显。
  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一段非常态的日子,我们才能细细领悟到一蔬一饭的可贵,才能在时代充斥的煽动性的豪言壮语外,接近另一种生活的真实。或者说是:生活的本质。以智慧著称的大师林语堂,曾这样总结人生:
  “幸福:一是睡在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有时候想想生病的时候,人的世俗野心就小了些;有时想想死亡的事情,人的宗教情愫就会变丰富些。”“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渐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享受家庭、生活、文化与自然的乐趣。”
  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重境界”说,更是明白不过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生活的本质、幸福的本源,恰似这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们总是在苦心寻找能够获得幸福的方法,努力提高物质水平,为财富自由而奔忙;这个宏伟目标之下,最不可缺失的前提却少有人提及,甚至被遮蔽,那就是:
  如果你的快乐与悲伤无人分享,那将毫无意义。
  来自家庭、亲密关系的温情,心心相印的彼此扶持,是生而为人能拥有的最贵重的东西。
  如毕淑敏老师对亲密关系的解读——何谓“亲密”?亲近密切。不仅包括生理上的近距离接触,还包括信息和情感的传递。
  这其中很关键的一个要素就是,仪式感。
  很多时候,家人暗暗期待这份精神奖励;更多时候,他/她百般暗示,你却对此一無所知。仪式感这件“小事”,信者得救。它可以很神奇。韩国拍过一则非常走心的广告短片,名为《30天的约定》,巧妙地诠释了仪式感的效力:
  一对热恋结婚的男女,婚后感到爱意消减,日子平淡,不堪忍受。对于丈夫离婚的提议,妻子决定最后再努力一次,看看能否救活这段关系。妻子“强迫”丈夫按要求完成一些指令:出门上班前“拥抱一下再走”,外出购物时“牵着手”,睡前说“我爱你”,早上醒来“亲吻脸颊”……
  30天内,妻子每天都提出同样的要求。
  丈夫一开始表现得有些生硬和尴尬,但照做了。没过多久,两人都发现,彼此之间的隔阂和漠然竟开始消融——“我再次感受到了之前忽略的她对我的爱和关心”“一直以来,我把这些看得太理所应当了”。
  何止是亲密关系呢,人性本来如此,习惯了漠视一切习以为常的东西,认为自己眼下所拥有的,是一种理所应当。
  来自爱人的抚慰、体贴;孩子对你的全心依赖;父母毫无保留的奉献——我们太习惯于享受这些“好”了,习惯到有时无法感知它们的珍贵。更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这些亲密的关系无须夯实,它们永远不会离自己而去。可事实是,你懒于擦拭,它必然暗淡,长出尘埃。越是真挚的感情,越是期待你的回应。爱你的人,所求的不过是看见你的“用心”。
  辛格霍夫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里写道:“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仪式令人们有所依傍。仪式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中的窘境,唤醒我们心中的美好情感,是心灵的港湾和力量的泉源。”如此看来,仪式感一点也不神秘。它不过是一个有心人对另一个有心人的致意。是有爱之人懂得彼此互相给予的一种精神奖励。
  在乎你,就要让你知道。
  ★【语文与人生】相比很多人口中的仪式感,疫情里的仪式感才最生活。一天24小时毫无悬念的在一起,由不得不关注变为主动关注,相处久了的习惯性漠视全被疫情擦掉,这也许是这场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最有意义的启示。
  ★【微型写作】你有没有在意过关心你的人?你们之间的相处有仪式感吗?
其他文献
冒名自荐  韩侂胄①为相日,尝招致水心叶适②,已在座矣。忽门外有投漫刺③求见,题曰水心叶适候见,一座骇然。侂胄乃匿水心于别室,延见之,历问水心进卷中语。其人曰:“此皆某少作也,后已改之。”每诵改本,语更精妙。韩骇然曰:“自有水心在此,岂天下有两子张④耶!”其人曰:“文人才士,如水心一等,天下可车载斗量,今日不假水心之名,未必蒙延进如此。”侂胄笑而然之,为造就焉。(选自白珽《湛渊静语》)  【注释】
期刊
小时候,“自由之声”伴随着我,让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自从上了初中,爸爸、妈妈、爷爷三座大山压得我简直喘不过气来,我整日埋在题海中,只有唉声叹气的份。  面对着许多作业和要背的书,我不禁想入非非。“对,我要来一次‘自由行动’!”我暗暗想。說干就干,我慢慢站起身,轻轻地离开“老虎凳”,向四处张望了一下。“小婕,是不是又想吃东西了?”听到爸爸“关爱”的声音,我急忙缩回头,心里像揣了兔子似的,忐忑不安
期刊
(一)立本  周日,我们一行人早早来到竹林,挖笋。  我匆匆拎起沉甸甸的大锄头,望向漫山遍野的竹林,便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寻笋之旅。  可惜这一切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顺利。冒出头来的都是皮毛肥厚的老笋,味道不鲜美;而那些鲜嫩的小笋,似乎都有意识地躲了起来。  好不容易寻到一棵,却发现那棵笋的周围牢牢地扣着一块石头。我二话不说,埋头苦干,费了好大劲才清理出这块我挖笋路上的“绊脚石”。这也许只是一时运气不好
期刊
北固山上北固楼,诗人佳词几时休。江苏镇江的北固山是一座具有“欺骗性”的山,说起来是山,最负盛名的却是那北固楼。今天我有幸登上北固楼,饱览长江画卷。  北固楼,不知有多少风流人物曾来过这里,更不用说留下了多少诗词书法。一到楼下,扑面而来的就是一副对联,上联:气吞吴楚,看六代枭雄,此处曾留霸业;下联:浪涌乾坤,叹千秋骚客,斯楼独望神州。横批:东南胜概。再往上看,顶楼中央有一块黑色牌匾,上书三个大字——
期刊
总记得曾经如烟的日子  我总在笑着  肆意地奔跑在無人的旷野  等着大雨滂沱  等着夕阳西下  我总记得那片夜空  静谧的星安详的月  我记得那时的灯光  记得那时的雪那时的你  我不曾忘记那些灿烂的日子  因为我知道  我留恋的是什么  也许有天我会发现  我还不曾老去  (指导教师:刘剑)
期刊
2020年中考語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1. C(A“众志城成”改为“众志成城”;B“共克时坚”改为“共克时艰”;D畸形读音“qī”改为“jī”、“锋芒必露”改为“锋芒毕露”)  2.A(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是褒义词,与句子表达的意思不相适宜,换成“粉墨登场”比较恰当。)  3.B(A关联词使用不当,改为“无论……还……”;C词语搭配不当,改为“是
期刊
【导读】  他出生在南非,可他既不是黑人,也不是南非人,而是南非人的仇人——“红脖子”英国人,因此处处受到歧视。五岁时他进入寄宿学校,得到的第一个名字是“尿尿鬼”,任何人都可以踩他一脚。  暴力与歧视是他在学校唯一学到的东西,但是靠着聪明与机智,他还是在恶劣的环境下艰难地活了下来。在离开学校回家的火车上,他结识了生平第一个朋友哈皮,一名列车长兼业余拳击手。哈皮让小男孩明白:只要用脑子、用心,小也可
期刊
我在车站徘徊,等待的,是我的爷爷。  一把年纪的人了,爱听戏。一把藤椅,一壶茶,听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人声便能晃晃悠悠一下午。爷爷今天进城是来买戏曲碟片。想到这儿,我暗自发笑。  小时候,爷爷带我去看戏。他有力地握着我的小手,穿过拥挤的人群,总能寻到合适的位置,坐下,把我放在膝头。  大幕拉开,爷爷用手遥指台上的人儿,对我说:“囡囡,你看,那个穿红衣的是女驸马!她呀……”  那时的我,听不懂鸟鸣般悦
期刊
星辰随时间而变,气候随温度而变,人因为成长而变。变化是无法拒绝的,长大的小孩没有办法再穿小时候的鞋子。我们因为自己的改变,而需要去改变世界、改变自己。天地打开的时候,下了好大一场雪。奔跑的家伙们,在雪地上留下自己的一串脚印。——《大雪》  做足准备,等待变化  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那么这个人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哪里、优势在哪里。  在
期刊
在2014年清华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我曾经作为校友代表演讲,诚惶诚恐地花了两个星期准备那份发言稿。有了那么一次经历,当我上星期接到邀请在清华生命学院毕业典礼上作为校友发言时,第一反应当然是拒绝。拒绝“未遂”时,我就想这一次不要这么严肃。面对自家人,我打算即兴掏掏心窝子。但正如搞科学研究我们要做第一,不能做第二,没想到发言也不能做第二个。因为前面那个人已经把你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特别是你相知多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