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技术解码

来源 :汽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hi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为法拉利当家旗舰,FF绝对足以列入未来汽车教科书的教材。
  
  性能车四驱系统完全手册
  Text:陈政义
  
  性能车的竞争已经转变为变态的马力竞赛,为了有效管理如洪水猛兽般的狂暴马力,除了一套严密的动态安全系统外,赋予4个轮子抓地力,听起来是更聪明的选择。
  
  为什么说四轮驱动更聪明呢?同样是有效管理过大的动力,动态稳定系统的逻辑是,当输出大于轮胎负荷时,适度切断动力让轮胎恢复抓地力,也就是用釜底抽薪的方式剥夺了车辆原有的动能。而四驱系统则是将原本的两个驱动轮的扭力适度分散到另外两轮,如此一来便不会矛盾地将一方面增强动力,一方面又箝制动力。
  听起来很美,但实际上难度不低,就技术角度来看,有两大难点始终难以克服,第一:重量,额外的四驱系统至少包含了分动器、传动轴、差速器与控制机构等部位,增加100公斤的重量是非常保守的。第二:效率,当今多数四驱系统都是从主驱动轴分出动力,在特定条件下传输到另一轴,动力必须经过变速箱、分动器然后才到传动轴,都属于间接传动,不论反应速度或是动力的传输效率,都始终难以让人满意。历史上曾经有双引擎驱动或是搭配电动机的直接四驱,可惜都因为诸多问题难以量产。
  
  Ferrari 4RM
  代表车款 FF
  
  上述的两个难点,法拉利的4RM通通克服了!这毫无疑问是当今车坛最先进的四驱系统。
  基本上,4RM的逻辑在绝大多数车上都难以实现,第一必须是后轮驱动平台;第二是发动机必须完全在前轴之后,也就是说目前99%市售FR车款都不适用,但理论上,纵置MR或是Porsche的RR也可以衍生类似系统。
  从基本结构来看,4RM基本的FR架构不变,关键核心在于曲轴前端的PTU(PowerTranfer Unit)机构,PTU整合了简单的变速齿轮以及两组多片式离合器,因为不经过变速箱与分动器,属于曲轴直接驱动,重量上少了传统笨重的分动系统与大型传动轴。两组离合器分别控制左右轮扭力,油压控制的多片式离合器透过啮合力道实现了调节转向轮内外比例的效果。请注意!PTU调节的是转向轮的内外比例,而不是过去被视为高科技的驱动轮比例,整套4RM系统整合了F1-Trac、E-Diff与动态稳定系统等功能,随时根据4轮转速、动态G值与油门状况连续调节前后与左右的驱动比例,是目前最智能也最有效率的四驱系统。
  
  Nissan ATTESA E-TS
  代表车款 GT-R
  
  这是日系性能车的代表,GT-R能够在纽博林圈速上技压群雄,这套聪明的四驱系统功不可没!
  目前性能车四驱中,GT-R的驱动逻辑与FF最为接近,多数时刻以后轮驱动为主,但结构上可谓南辕北辙。由于变速箱位于后轴,所以工程师大费周章从后轴再拉一根传动轴到前轮,电脑计算的功能相当强大,系统会根据车速、方向盘角度、4轮转速差与G值等调节前后驱动比,必要时可达50:50。
  这套系统的优点显而易见,它让GT-R在赛道上如虎添翼,但缺点同样鲜明,额外的四驱系统笨重且占空间,维修麻烦,动力的传输路径长,但即便如此,这已经是目前最顶尖的四驱系统之一。
  
  Porsche PTM
  代表车款 911 Turbo、Panamera Turbo、Cayenne
  
  保时捷采用的PTM系统根据车辆属性不同而有不同设计,除了鲜明的后驱取向外,同样实现了后轮的内外扭矩分配效果。
  电磁控制的PTM(Porsche Traction Manageing)核心在于以电控离合器为核心的扭力分配系统,只配备在大马力性能车上,核心理念就是要分散驱动轮承受的瞬间扭力,达到最佳的轮胎抓地力。与多数后驱跑车类似,PTM一般将多数比例集中在后轮,只有在瞬间加速或是弯道补油时前轮才会获得更多牵引力。而新一代PTM还整合了PTV(Porsche Torque Vectoring)扭矩分配系统,分配扭矩的步骤差异不大,但由于PTV位于主驱动轮,在弯中加速对于循迹路线的修正效果远较以前驱为主的系统明显。
  
  Mitsubishi ACD+AYC
  代表车款 Lancer EVO.X
  这是横置引擎车款少见的全时四驱系统,开发之初便针对拉力赛恶劣的路面,对于操控性能的助益非常明显。
  这套系统的核心在于ACD与AYC两样利器,ACD顾名思义为主动式中央差速器,电脑会收集车辆各种参数决定最佳的驱动比例,而AYC直翻为主动式舵角控制器,实际上就是具备调节内外轮比例的差速结构,其采用两组液压多片离合器控制,可单独锁定或加压,在过弯时赋予外侧轮更多驱动力,减速时亦能控制内外刹车力道,增进弯道中的循迹性能。
  这是目前FF中最高效的四驱系统,可惜的是前置引擎的配重特点难以改变,车尾的动态始终无法与FR车种相提并论。
  
  Subaru DCCD
  代表车款 Impreza WRX STI
  
  水平对置引擎衍生的四驱有个最大特点,就是平衡性极佳。
  纵置的水平对置发动机直接连接传动轴驱动后轮,由于重心低且左右平衡,先天上具备一定优势,而控制四驱系统的核心,就在于电子控制的DCCD电磁式中央差速器。相较于液压控制,电磁控制可以对离合器接合比例最更细微的调节,配置DCCD的翼豹STI一般状况维持50:50的驱动比例,特定状态下可以调节到35:65,驾驶也可以手动设定驱动比例,在操控特性上,STI明显比EVO更具备后驱车的特质。
  
  Honda SH-AWD
  代表车款 RL、TL
  
  这是名义上最早实现后轮左右扭矩分配的车款,主要效益在于操控安全上。
  我们曾经在一个4WD特辑中测试了RL、Legacy与A6L,其中Legacy均衡度最佳,RL前驱特性明显,由于轴距较长,后轮驱动介入时机较慢,只发挥减少转向不足的作用。
  这套系统与多数前驱平台的四驱系统差异不大,关键只在于后轴中央设计一组带多片式离合器的差速器,其作用与三菱的AYC类似,也是透过离合器的锁定改变内外轮的驱动比例。目前包括Saab的XWD与通用旗下的系统,采用的都是同一套机构。
  
  Audi Quattro
  代表车款 R8、S5、TT等
  
  Quattro是Audi四驱系统的统称,实际上根据平台的不同还分为3种类别与多种设定,以纵置引擎平台最常见的为例,主要透过核心的中央Torsen差速器调节前后的驱动比例,Torsen为机械式扭力感应结构,一般状态下维持50:50,系统会根据路况调节比例,但可调节范围不广。后期如S或RS系列性能车上,Quattro升级为带有自动锁定的中央差速器,新一代皇冠齿轮组差速器会在加速时自我锁定,多数时刻维持40:60的比例,除了反应速度更快,激烈操驾时的后驱取向也更加鲜明。
  至于横置引擎平台的Quattro,采用的是Haldex出品的电子式差速器,采液压驱动的多片式离合器只在特定状况下才接合,多数时刻车辆维持前轮驱动,只有在前轮打滑或是特定状态后轮才会分配到动力,理论上最多可以达到50:50的比例。
  R8由于采中置引擎,采用的黏藕式差速器与前述Quattro又有所不同,一般状态下前轮只有15%的动力,依照不同路况,最多能分配30%的动力,此类差速器反应较慢,目的只是为了改善MR超跑过于敏感的车尾,Gallardo搭载的也是相同系统。
其他文献
针对NiAl合金板坯制备及板坯成形锥形薄壳件存在的材料流动及组织性能控制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制备成形一体化新工艺.该工艺是将塑性成形和反应合成在同一工步中,即先将Ni/Al叠层箔置于模具中进行塑性成形,随后对成形的Ni/Al叠层箔原位加热加压反应合成NiAl合金薄壳件.采用三维扫描仪及Geomagic Studio/Qualify对锥形薄壳件的形状精度进行了分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
为了提高小功率等离子体炬的综合性能,研制了一种新型具有孔形阳极喷嘴的小功率等离子体炬,功率1~5kW.采用流体模拟计算的方法,计算了喷嘴出口附近射流的流场结构特点.通过实验分别测试了采用氩气、氮气作为工质气体时等离子体炬的运行电流和电压,观察了等离子体射流形态和电极烧蚀情况,通过测量等离子体射流前方中心轴线位置处的光谱的方法计算射流温度,采用气体分析仪测量了等离子体射流附近的二氧化氮浓度.测得的试验数据显示相同工质流率和电流条件下,氮气等离子体射流运行电压远高于氩气,而光谱测得氩气射流的温度远高于氮气.氮
MONTHLY PRODUCT 1  赏给耳膜的最强麻药  美国捷力CLS110RG-W7AE超低音箱  沃富林(北京)汽车服务连锁有限公司  (www.wolfreeav.com)  阿涂品鉴口诀:这不是第一次聆听W7系列超低音单体了,但这次改用较小的功率推它,没想到它依然表现出众,能量感与超低音质感都铺陈得逼近完美,再一次证明在我心目中最好的车用超低音单体中,它的存在名不虚传!  MONTHL
期刊
为了进一步提升离子推力器性能和可靠性,基于30cm环形会切场离子推力器LIPS-300H和30cm柱形会切场离子推力器LIPS-300Z,对比研究了两类会切场离子推力器各自优劣及其机理.首先分析了两种会切场原理,总结给出了两种会切场差异,然后实验对比研究了两种会切场离子推力器束流均匀性、放电效率和寿命.实验结果显示,LIPS-300H相比LIPS-300Z在3kW和5kW工况下束流密度峰值分别降低25%和19%,放电电压分别降低7.8V和6.2V,放电损耗分别增加31W/A和42W/A.此外,LIPS-3
叶尖定时测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非接触式旋转叶片振动监测方法,具有非入侵性的优点,但是该系统测得的振动信号通常是欠采样的.为了能够重构叶尖定时欠采样信号,根据压缩感知理论以及叶尖定时采样原理引入了叶尖同步振动信号稀疏模型以及叶尖振动信号重构方法.对整体叶盘有限元模型进行瞬态分析得到叶尖振动信号,使用优化的正交匹配追踪算法以及基追踪对欠采样信号进行重构并和传统方法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在信噪比为30dB的噪声环境下,限制频域的正交匹配追踪算法(OMP-RFD)可以准确地识别出叶尖振动信号的主要频率成分.
介绍了相控阵雷达天线在大扫描角及大瞬时带宽应用场景下延时补偿技术的发展概况.对天线阵列的波束色散现象以及延时补偿技术对天线方向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国内外的一些延时方案.依据延时实现架构,将其分为微波延时、表面声波延时、光延时以及数字延时四类.重点对微波延时的几种不同类型的实现形式进行了描述,并根据微波延时线实现载体的不同,分为GaAs芯片、射频电缆、印制板和微同轴四种.另外,针对延时拓扑电路进行理论推导分析,说明单延时路径在电路设计上的优势,并分析了基态链路对延时路径的幅度、相位补偿和介质材料对延
针对超材料微带天线在拓扑优化中存在基元结构复杂导致加工高精度要求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极简设计理念——卦型基元;并基于卦型基元完成了超材料微带天线的拓扑优化设计,在保证天线高增益性能的同时,超材料结构构型简洁从而具有良好的可制备性.超材料结构由固定的圆弧基元和变化的卦型基元组成,其中卦型基元中每条卦线对应一个设计变量,每个设计变量的取值规则为1对应连续卦线、0对应断口卦线.继而以天线增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工作频率24 GHz为约束建立超材料微带天线设计的拓扑优化模型;并基于遗传算法的求解策略分别研究了对称
空气隙填充基片集成波导(Slab Air-Filled 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SAFSIW)作为一种新型的导波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毫米波传输线以及无源电路的设计,由于SAFSIW中空气隙的存在,其相较于传统的SIW具有更高Q值.本文基于半模双腔耦合SAFSIW设计并实现了一款中心频率为19 GHz的带通滤波器.为了改善滤波器的带外抑制,通过给谐振器并联枝节线结构,在滤波器的上边28 GHz处,引入一个传输零点,大大改善了滤波器的带外抑制特性.利用双面覆铜的LCP基板进
为探究烟火药的毫米波辐射性能,在传统MTV(Magnesium-Teflon-Viton)型烟火药的基础上,以乳糖和碳纤维为添加剂,制备一种薄膜型烟火材料,对该种材料的燃烧性能和毫米波辐射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乳糖的添加能有效降低烟火药的燃温和燃速,提高烟火药的燃烧稳定性.当乳糖在烟火药中的占比达到20%时,燃烧火焰的最高温度从1930℃下降到1220 ℃,持续燃烧时间从1.8s增加到6s.碳纤维能够增强烟火药的毫米波辐射强度,且随着烟火药燃烧温度的降低,碳纤维对烟火药毫米波辐射的增强愈加明显,
太赫兹雷达可获取目标的精细散射特征信息,对于目标探测、成像和识别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太赫兹频段雷达目标散射中心建模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了散射中心模型、目标回波和目标图像之间的内在物理关系,并基于粗糙面散射理论中的全波方法和信号处理中的滤波方法提出一种构建目标散射中心模型的方法,可同时描述粗糙目标的传统相干散射中心和非相干面散射行为,为太赫兹频段粗糙目标的散射回波仿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描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