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圈套扎治疗1型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61例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a20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胃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治疗1型胃食管静脉曲张(GOV1型)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5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行EVL治疗的GOV1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并统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环数、急诊(出血24 h内)止血、止血成功、早期(术后72 h至6周)再出血、迟发性(术后6周)再出血及胃底静脉曲张基本消失的情况。随访6~16个月,评估EVL术后并发症。

结果

61例GOV1型患者中,男40例,女21例,年龄为(50.9±10.9)岁。EVL中套扎1~6点,平均(3.8±1.9)点。7例活动性出血患者均成功实现急诊止血;术后72 h内有1例发生再出血,止血成功率为98.3%(60/61);早期再出血率为11.5%(7/61),迟发性再出血率为4.9%(3/61),总再出血率为16.4%(10/61)。胃底静脉曲张基本消失率为85.2%(52/61)。并发症发生率为21.3%(13/61),所有患者均无溃疡后出血、自发性腹膜炎和穿孔发生。

结论

EVL能有效控制GOV1型患者胃底静脉曲张急性出血,术后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静脉曲张消失率高。

其他文献
胸腺瘤因其形态学异质性,导致良恶性很难界定;且纵隔结构复杂,肿瘤侵袭不同结构会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特点导致临床医师很难评估其预后。临床常用其组织学分类和临床分期进行预后判断。但现有分期种类繁杂,且均与预后不能很好的对应。
目的探讨紫杉醇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TP)与环磷酰胺、吡柔比星和氟尿嘧啶(FAC)在原发灶分子分型Luminal A,腋淋巴结转移灶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9例原发灶分子分型Luminal A,腋淋巴结转移灶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平衡随机分组法将49例患者分为TP组与FAC组,25例患者应用TP方案行静脉化疗,24
目的探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M2-M3等相对小血管闭塞引起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264医院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相对小血管(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M2-M3)闭塞引起超过静脉溶栓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例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及出院时NIHSS评分、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手术并发症,临床预后(3个月mRs)等指标,其中大脑中动脉M2-M3
目的探讨胃饥饿素在体内的两种存在形式——酰基化胃饥饿素(acyl ghrelin,AG)和去酰基化胃饥饿素(des-acyl ghrelin,DAG)及AG与DAG比值(AG/DAG)与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type 2,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7年1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
胸锁关节由于其生理解剖结构的特殊性,脱位的发病率较低。而目前临床上对于胸锁关节脱位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包括胸锁关节重建术、锁骨内侧端切除术、胸锁关节切复内固定术。总体而言,手术治疗存在操作难度大、风险高等问题。通过复习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胸锁关节脱位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尿路感染的发病机制以及卡介苗对膀胱癌的预防作用,暗示将膀胱作为一个独特的黏膜表面研究的重要性。细菌感染膀胱后微环境如何产生适应性免疫。过去膀胱曾经被广泛认为是无菌的环境,这个概念在最近受到动摇,提示需要对尿路病原体感染或卡介苗免疫应答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就已经被阐述的膀胱生物学,并探索和定义亟待发掘的膀胱器官免疫学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化疗药物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合并肿瘤患者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预防作用。方法2014年7月至2017年2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HBV感染合并肿瘤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与保肝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1次/d)预防性治疗,疗程均为
目的分析丁苯酞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及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200 mg丁苯酞胶囊口服,3次/d,20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血肿及周围水肿、动态血压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
颅内动脉瘤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特点。然而,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提高,越来越多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能够在破裂前得到诊断及治疗,降低了其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但目前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最佳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争议,预防性干预的风险必须与个体动脉瘤破裂的未知风险进行权衡。因此,对未破裂动脉瘤进行治疗之前,有必要对破裂的风险进行预测。我们通过文献调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