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踏春,最佳去处是远山古寺。群山有了春的印衬,显得更加静谧,令人心怡。在古寺,或围炉相聚饮茶谈诗,或寻访高僧参禅论道,都将成为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车在乡间行驶,过了平桥集镇,便进入山区。渐渐的,天色变得越来越蓝,衬托着远山之巅大朵的白云。蜿蜒的山路,一边是欢快的溪水,一边是绿油油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大家都不说话了,车内突显的安静,更觉得乡野空旷、沉静了。路边,浓妆重彩,刚看见了金灿灿的一丛迎春花迎风摇曳,转眼间又是红艳艳的一树石楠新叶闯进眼帘;墨绿的老林中,一抹枯黄,间或是亮黄、花白、黛蓝、粉红……无法描述的色彩铺就了连绵的彩山。春天的山野,美得不加掩饰,美得肆无忌惮,美得令人心醉。闭上眼睛,那熟悉的菜花香、青草气,伴着泥土的清香沁入心脾。
目的地是溧阳南部的青峰山。地处昔日吴楚之分、现为苏皖交界之地的青峰山,是天目湖的第二大源头青龙河的发源地,也是溧阳文化底蕴最厚实的名山。它海拔450米,主峰挺如笔尖,大有险峰刺破青天之感。因峰顶常年祥云缭绕,云出于岫,又名云岫峰。山顶的云岫古寺,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
终于抵达青峰山下。停好车,我们换了行装,沿着山涧,在叮叮咚咚的泉水声中,从山的东北麓徒步进山。竹海连绵,绿荫蔽日,景色迷人,空气清新。但脚下的山道却是“滚滚乱石”,几乎不能叫做路。一路向南前行,道上的石头越来越小,但竹林中的山路却越来越陡了。走走停停,气喘吁吁地攀陡坡,过了一道山梁,向西的山脊上,松林、灌木丛中,一条布满碎石的小道通往主峰。
鼓起劲来继续前行,顺着“之”字形曲道,来到半山亭。半山亭所在的石崖,地势高爽,境界开阔。春风扑面,快意无比。喝了几口水,站在亭中远眺。翠峦起伏,迤逦绵延,云绕雾锁,汇成一望无垠的汹涌波涛,宛如仙境。
半山亭向前,有“白鹿坡”、“醉仙台”遗址。“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李白三次游历溧阳,相传当年曾在此饮酒赋诗,醉卧古寺。“云岫”之名,便出自李白。
林间小道一层落叶,踩上去很松软。很快就来到山顶,掩映在古树丛中的寺庙就展现在眼前。青峰山传说很多,据说黄帝轩辕的妻子嫘祖曾在青峰山修行过。大禹治水时也曾到过青峰山。真正给青峰山带来名气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传说朱元璋争夺天下时,在青峰山前被七万元军挡住了去路。青峰山易守难攻,朱元璋采纳了大将花云的建议,率军夜袭。不料摸黑上山却迷失了方向。正焦急呢,前方突然出现一盏灯,细看,却是许多萤火虫集成一团。这“灯”一直在前面引路,大军随之翻山越岭,突然杀到敌军帐前。朱元璋攻下青峰山,声威大振,一路凯歌,攻下集庆(南京),改为应天府,做了大明的都城。朱元璋坐了江山,没有忘记福地青峰山。朱皇帝故地重游,发现云岫峰祥云缭绕,有帝王气象,担心会再出英雄与之对立,便削去“笔尖”,扩建山顶的云岫庵,规模搞得很大,以镇住“灵气”。当地百姓说,杀景破气,是刘伯温出的主意。青峰山原来像笔尖一样耸入云霄,现在笔尖变秃了,也没有紫雾祥云了,要怪刘伯温呢!
这,有残碑为证。庙前的几块古碑,竖着、躺着,都破损得厉害。“当今万岁万万岁”,那是为朱元璋立的碑;“应天府溧阳县广德×(看不清这个字)青峰山云岫庵重建碑记”,那也是明代的。地上砸碎了的碑,据说是龙碑,刻着朱皇帝题青峰山的一首诗:“青山顶上一茅屋,僧舍半间云半间,夜半云去作雷雨,回头不似老僧闲。”我上前仔细辨认,什么也看不出来。
云岫庵现在成了云岫寺了。寺庙大门紧闭,高僧大概是云游去了。旁边的精舍,收拾得干干净净,也没有人。寺院内,几棵老树下,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发出阵阵清香,朴素、淡雅。“眼前好景不能语,白云却在题诗处”。我坐在一棵倒卧着的古黄连树干上,在恬静的深山古寺中,享受着春日阳光,聆听着松涛鸟鸣,心中有说不出的欢畅。觉得满山的花香,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浮动着,把那纷繁复杂的世界,尽皆化成一片虚无,使心灵渐渐归于平静。真有“漫步人生花园,回归心灵故乡”之感。
下山了。站在山顶眺望四周,青山秀水,尽收眼底。山下金色的油菜花和绿色的大地交相辉映,一片金玉镶嵌的世界。涧溪蜿蜒,古木苍翠,粉墙黛瓦……
深山访古寺,草堂中未遇高僧。但静坐寺院,面对群山,山无语,人静默,却可以如王阳明悟道一般,感悟人世间难以捉摸的种种玄机,体会“天人合一”的意境。想到清代姚勷题青峰山的诗:“千年慕幽壑,今始入青山。桂满仙人窟,苔生棋子斑。泉声鸣石洞,风籁发松关。寺僻谁题咏,云封自往还。日长游思永,林静客心闲。遥指归来处,千峰杳霭间”。
山高林密、清幽如画的青峰山,是溧阳大地上最美的文章之一,值得一读。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编辑小俭)
车在乡间行驶,过了平桥集镇,便进入山区。渐渐的,天色变得越来越蓝,衬托着远山之巅大朵的白云。蜿蜒的山路,一边是欢快的溪水,一边是绿油油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大家都不说话了,车内突显的安静,更觉得乡野空旷、沉静了。路边,浓妆重彩,刚看见了金灿灿的一丛迎春花迎风摇曳,转眼间又是红艳艳的一树石楠新叶闯进眼帘;墨绿的老林中,一抹枯黄,间或是亮黄、花白、黛蓝、粉红……无法描述的色彩铺就了连绵的彩山。春天的山野,美得不加掩饰,美得肆无忌惮,美得令人心醉。闭上眼睛,那熟悉的菜花香、青草气,伴着泥土的清香沁入心脾。
目的地是溧阳南部的青峰山。地处昔日吴楚之分、现为苏皖交界之地的青峰山,是天目湖的第二大源头青龙河的发源地,也是溧阳文化底蕴最厚实的名山。它海拔450米,主峰挺如笔尖,大有险峰刺破青天之感。因峰顶常年祥云缭绕,云出于岫,又名云岫峰。山顶的云岫古寺,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
终于抵达青峰山下。停好车,我们换了行装,沿着山涧,在叮叮咚咚的泉水声中,从山的东北麓徒步进山。竹海连绵,绿荫蔽日,景色迷人,空气清新。但脚下的山道却是“滚滚乱石”,几乎不能叫做路。一路向南前行,道上的石头越来越小,但竹林中的山路却越来越陡了。走走停停,气喘吁吁地攀陡坡,过了一道山梁,向西的山脊上,松林、灌木丛中,一条布满碎石的小道通往主峰。
鼓起劲来继续前行,顺着“之”字形曲道,来到半山亭。半山亭所在的石崖,地势高爽,境界开阔。春风扑面,快意无比。喝了几口水,站在亭中远眺。翠峦起伏,迤逦绵延,云绕雾锁,汇成一望无垠的汹涌波涛,宛如仙境。
半山亭向前,有“白鹿坡”、“醉仙台”遗址。“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李白三次游历溧阳,相传当年曾在此饮酒赋诗,醉卧古寺。“云岫”之名,便出自李白。
林间小道一层落叶,踩上去很松软。很快就来到山顶,掩映在古树丛中的寺庙就展现在眼前。青峰山传说很多,据说黄帝轩辕的妻子嫘祖曾在青峰山修行过。大禹治水时也曾到过青峰山。真正给青峰山带来名气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传说朱元璋争夺天下时,在青峰山前被七万元军挡住了去路。青峰山易守难攻,朱元璋采纳了大将花云的建议,率军夜袭。不料摸黑上山却迷失了方向。正焦急呢,前方突然出现一盏灯,细看,却是许多萤火虫集成一团。这“灯”一直在前面引路,大军随之翻山越岭,突然杀到敌军帐前。朱元璋攻下青峰山,声威大振,一路凯歌,攻下集庆(南京),改为应天府,做了大明的都城。朱元璋坐了江山,没有忘记福地青峰山。朱皇帝故地重游,发现云岫峰祥云缭绕,有帝王气象,担心会再出英雄与之对立,便削去“笔尖”,扩建山顶的云岫庵,规模搞得很大,以镇住“灵气”。当地百姓说,杀景破气,是刘伯温出的主意。青峰山原来像笔尖一样耸入云霄,现在笔尖变秃了,也没有紫雾祥云了,要怪刘伯温呢!
这,有残碑为证。庙前的几块古碑,竖着、躺着,都破损得厉害。“当今万岁万万岁”,那是为朱元璋立的碑;“应天府溧阳县广德×(看不清这个字)青峰山云岫庵重建碑记”,那也是明代的。地上砸碎了的碑,据说是龙碑,刻着朱皇帝题青峰山的一首诗:“青山顶上一茅屋,僧舍半间云半间,夜半云去作雷雨,回头不似老僧闲。”我上前仔细辨认,什么也看不出来。
云岫庵现在成了云岫寺了。寺庙大门紧闭,高僧大概是云游去了。旁边的精舍,收拾得干干净净,也没有人。寺院内,几棵老树下,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发出阵阵清香,朴素、淡雅。“眼前好景不能语,白云却在题诗处”。我坐在一棵倒卧着的古黄连树干上,在恬静的深山古寺中,享受着春日阳光,聆听着松涛鸟鸣,心中有说不出的欢畅。觉得满山的花香,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浮动着,把那纷繁复杂的世界,尽皆化成一片虚无,使心灵渐渐归于平静。真有“漫步人生花园,回归心灵故乡”之感。
下山了。站在山顶眺望四周,青山秀水,尽收眼底。山下金色的油菜花和绿色的大地交相辉映,一片金玉镶嵌的世界。涧溪蜿蜒,古木苍翠,粉墙黛瓦……
深山访古寺,草堂中未遇高僧。但静坐寺院,面对群山,山无语,人静默,却可以如王阳明悟道一般,感悟人世间难以捉摸的种种玄机,体会“天人合一”的意境。想到清代姚勷题青峰山的诗:“千年慕幽壑,今始入青山。桂满仙人窟,苔生棋子斑。泉声鸣石洞,风籁发松关。寺僻谁题咏,云封自往还。日长游思永,林静客心闲。遥指归来处,千峰杳霭间”。
山高林密、清幽如画的青峰山,是溧阳大地上最美的文章之一,值得一读。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编辑小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