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体育旅游专业学生为例,通过对高校学生和教师的调查,分析了当前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总结了目前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社会适应力一般情况,在回顾我国专业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就体育旅游专业如何全面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进行评析,对分析其原因和人才培养提供可操作方案。
[关键词]高校 体育旅游专业学生 学习适应性
[作者简介]李玉洁(1973- ),女,河南社旗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河南 郑州 45004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74-03
一、研究基础
学生适应性问题的普遍存在使得学生适应性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真正从实践层面解决学生的适应性问题,首先须梳理适应性的概念。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有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和学校等层面论述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应从显性和隐性两个维度去理解适应性的概念。显性表现具体包括学生适应有效性和学生适应过程的动态性与现实相关性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学生对学业、人际关系、环境及自我适应的有效性,它的评价标准是认知、情绪、行为表现的恰当性;后者是指学生适应性发生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动态过程中,由于特定的个性特征和即时的情境累积在各种活动中所引发形成的情绪积淀。学生适应性的隐性是指适应性组织的自觉性和开放性,即任何一个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积极地调节内在的平衡性。适应性的显性特征主要表现于学生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表现,而隐性特征更说明了个体心理适应的一种内在活动过程,即运行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急剧扩张,招生数量逐渐增长,高校规模逐渐扩大,大学生群体优势逐渐消失,高校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研究逐渐提上日程,尤其是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体育旅游专业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求,这是近年高校专业教学改革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以四年制本科在校体育旅游专业大学生(不包括成人教育类学生) 为研究对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286个,均是来自郑州大大体育学院等几所高校体育旅游专业的学生。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全面调查当前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6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97%。本论文基于问卷调查,辅以与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和体育旅游专业研究的专家、教师(以下简称教师)的访谈,在研究过程中与其进行深入的谈话,收集需要的指标,对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三、高校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现状与分析
1.高校学生对任课教师授课方式的适应性调查。从图1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任课教师授课方式的适应性在年级上有很大差异,在性别上差异不大。大一中非常适应任课教师授课方式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0%,比较适应的占总人数的50%;而大二的学生对任课教师授课方式的适应程度明显提高,非常适应的学生已占到了总人数的44.4%,不适应任课教师授课方式的学生比例由大一时的14%减少到大二时的7.7%。这主要是由于大一新生对于一种完全不同于高中的教师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而经过一年适应期的大二学生已经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教师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了。但大三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的适应程度又有所下降,非常适应与比较适应教师授课方式的学生比例明显下降,男生为7.27%,10%,女生为0%,44.44%,其余学生均为一般适应程度。这主要是由于大三学生的阅历更加丰富、头脑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以及更有主见性,要求教师的授课方式应区别于低年级,授课方式应该更加灵活,更加有针对性。
2.高校学生对图书馆利用程度的调查。如图2所示,高校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上升,大二的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程度最高,大三学生对图书馆的整体利用程度又有所下降。数据显示,大一到大三中经常到图书馆查阅或借阅相关书籍的学生比例(即比较符合与很符合数据之和)分别为30%、89%、50%,不经常到图书馆查阅或借阅相关书籍的学生比例(即很不符合与较不符合数据之和)分别为60%、4%、13%。这主要是由于大一新生对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还比较陌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能很好地安排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因此,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应该尽早加以引导,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使之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此外,学校图书馆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与使用培训,以尽早帮助学生熟悉与使用图书馆。大二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能够很好地安排课余时间,对图书馆的利用程度高。大三学生由于意识到了就业的压力而增多了社会实践,因此在校的学习时间少了,去图书馆的次数也就随之减少了。
3.高校学生对实践课的认同度分析调查。如图3所示,高校学生对实践课的认同度在年级和性别上存在一定差异,可以看出从大一到大三中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实践课,并认为实践课有利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大一中,有70%的学生都比较喜欢(即比较符合与很符合数据之和)实践课,男女生之间无明显差异;在大二中,有89%的学生比较喜欢(即比较符合与很符合数据之和)实践课,并且很喜欢的人数比例由大一时的40%上升到了66.6%,这主要是由于大二学生经过了一年多对实践课的实践认知,加深了对所学专业及实践课的情感和偏好;在大三中,男女生之间对实践课的认同感存在较大差异,喜欢上实践课并认为实践课有利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即比较符合与很符合数据之和)的男女比例分别为82%、54%。可以看出女生对实践课的偏好程度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经过两年多的专业学习及实践,大部分女生对于体育旅游专业会感到力不从心,如攀岩、游泳、徒步、滑雪等户外课要求学生具备很好的身体素质,一些体质差的女生会逐渐丧失对该专业及实践课的兴趣。
[关键词]高校 体育旅游专业学生 学习适应性
[作者简介]李玉洁(1973- ),女,河南社旗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河南 郑州 45004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74-03
一、研究基础
学生适应性问题的普遍存在使得学生适应性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真正从实践层面解决学生的适应性问题,首先须梳理适应性的概念。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有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和学校等层面论述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应从显性和隐性两个维度去理解适应性的概念。显性表现具体包括学生适应有效性和学生适应过程的动态性与现实相关性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学生对学业、人际关系、环境及自我适应的有效性,它的评价标准是认知、情绪、行为表现的恰当性;后者是指学生适应性发生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动态过程中,由于特定的个性特征和即时的情境累积在各种活动中所引发形成的情绪积淀。学生适应性的隐性是指适应性组织的自觉性和开放性,即任何一个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积极地调节内在的平衡性。适应性的显性特征主要表现于学生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表现,而隐性特征更说明了个体心理适应的一种内在活动过程,即运行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急剧扩张,招生数量逐渐增长,高校规模逐渐扩大,大学生群体优势逐渐消失,高校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研究逐渐提上日程,尤其是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体育旅游专业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求,这是近年高校专业教学改革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以四年制本科在校体育旅游专业大学生(不包括成人教育类学生) 为研究对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286个,均是来自郑州大大体育学院等几所高校体育旅游专业的学生。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全面调查当前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6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97%。本论文基于问卷调查,辅以与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和体育旅游专业研究的专家、教师(以下简称教师)的访谈,在研究过程中与其进行深入的谈话,收集需要的指标,对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三、高校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现状与分析
1.高校学生对任课教师授课方式的适应性调查。从图1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任课教师授课方式的适应性在年级上有很大差异,在性别上差异不大。大一中非常适应任课教师授课方式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0%,比较适应的占总人数的50%;而大二的学生对任课教师授课方式的适应程度明显提高,非常适应的学生已占到了总人数的44.4%,不适应任课教师授课方式的学生比例由大一时的14%减少到大二时的7.7%。这主要是由于大一新生对于一种完全不同于高中的教师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而经过一年适应期的大二学生已经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教师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了。但大三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的适应程度又有所下降,非常适应与比较适应教师授课方式的学生比例明显下降,男生为7.27%,10%,女生为0%,44.44%,其余学生均为一般适应程度。这主要是由于大三学生的阅历更加丰富、头脑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以及更有主见性,要求教师的授课方式应区别于低年级,授课方式应该更加灵活,更加有针对性。
2.高校学生对图书馆利用程度的调查。如图2所示,高校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上升,大二的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程度最高,大三学生对图书馆的整体利用程度又有所下降。数据显示,大一到大三中经常到图书馆查阅或借阅相关书籍的学生比例(即比较符合与很符合数据之和)分别为30%、89%、50%,不经常到图书馆查阅或借阅相关书籍的学生比例(即很不符合与较不符合数据之和)分别为60%、4%、13%。这主要是由于大一新生对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还比较陌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能很好地安排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因此,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应该尽早加以引导,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使之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此外,学校图书馆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与使用培训,以尽早帮助学生熟悉与使用图书馆。大二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能够很好地安排课余时间,对图书馆的利用程度高。大三学生由于意识到了就业的压力而增多了社会实践,因此在校的学习时间少了,去图书馆的次数也就随之减少了。
3.高校学生对实践课的认同度分析调查。如图3所示,高校学生对实践课的认同度在年级和性别上存在一定差异,可以看出从大一到大三中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实践课,并认为实践课有利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大一中,有70%的学生都比较喜欢(即比较符合与很符合数据之和)实践课,男女生之间无明显差异;在大二中,有89%的学生比较喜欢(即比较符合与很符合数据之和)实践课,并且很喜欢的人数比例由大一时的40%上升到了66.6%,这主要是由于大二学生经过了一年多对实践课的实践认知,加深了对所学专业及实践课的情感和偏好;在大三中,男女生之间对实践课的认同感存在较大差异,喜欢上实践课并认为实践课有利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即比较符合与很符合数据之和)的男女比例分别为82%、54%。可以看出女生对实践课的偏好程度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经过两年多的专业学习及实践,大部分女生对于体育旅游专业会感到力不从心,如攀岩、游泳、徒步、滑雪等户外课要求学生具备很好的身体素质,一些体质差的女生会逐渐丧失对该专业及实践课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