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本求真:小学语文教学的本体审视与原则建构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xi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对于“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是什么”,语文学界一直在探索着。“真语文”“本真语文”“本色语文”等语文教学观及实践的论述颇丰,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受益匪浅,启迪颇多。但细思量,已有的研究更多的是站在“学科”的层面,关注学科目标的达成及学科知识课堂落地的范式探究,而从“人”的视角,关注“人”的整全、长远发展则有所忽略。特别是在当前核心素养新时代背景下,面对丰富多元的素养内涵,我们的语文教学走着走着,在不经意间便容易把“初心”丢失了,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偏离了基于“人的发展”之教学“靶向”。毋庸置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要在传承中发展,从“学科本位”走向“人本位”,从外在的过于偏重教师“如何教会”转向内在的使学生“如何学会”,以期达成培养德才兼备之健全发展的时代新人的目标。为此,笔者提出“立本求真”之教学主张,旨在彰显语文教学原初的意义,用“语文的方式”与“儿童的方式”打开“语文教学之门”,成全学生“真品格”与“真能力”的同步形成。

一、立本求真:小学语文教学的本体审视


  1.不忘初心——对语文教学原点的回望
  语文教学为了什么?叶圣陶先生指出,设立语文课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两大能力——“自能读书”与“自能作文”,学生在教师的训练指导下具备了独立自主的阅读、写作能力,“乃为教学之成功”。两个“自能”一针见血道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与价值,即教师以教材为“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形成“活”的语文能力。同时,叶圣陶先生还强调,无论哪门学科的教学,教师除了要明确本门学科的目标,还要站在“育人”的高度,不忘各门学科的共同目标——“造成健全的公民”。这明示了语文教学的旨归。改革开放初期,李吉林提出了“情境教学”主张,她认为语文教学在“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上,非但责无旁贷,而且完全有可能。在教学中,要把儿童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交融起来,引导儿童在学语言中“感受蕴含在语言中的思想情感”,与此同时,也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及“培养民族的气质”,即利用语言的“真、美、情、思”培育具有综合素养之人。2000年以来,语文教学不断革新,展现百花齐放之良好势态。其中,窦桂梅提出的以“语文立人”为导向、指向人的整体发展的“主题教学”,刘仁增聚焦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这一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提出追求融得言、得意、得法、得能于一体的“语用教学”……皆无一不继往开来,不忘语文教学的初心,以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使命。2016年秋,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颁布,语文教学同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这从现行的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语文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能力及学习策略、学习习惯)与“人文主题”,即可明晓。
  纵观“语文教学”的发展之路,时代在变,目标任务在变,价值取向在变,但语文教学的“初心”不能变,均必须以“语言”为载体,以儿童语文素养的整全发展为使命担当。倘若离开“语言”来谈语文核心素养之思维、审美、文化此三方面的培育落实,那么语文教学就无异于无本之木了。
  2.继续前行——对语文教学现状的凝思
  早在1978年,《人民日报》就刊发了吕叔湘先生对语文教学状况的慨叹,用“十年的时间”来学习“本国语文”,耗时长,成效却低,大多数学生语文“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而今,是12年的时间,用的课时更多了,投入当然也越来越多了,学生的语文“过关”了吗?时隔四十年了,“吕叔湘之问”仍然不时被界内人士提起,成为批评语文教育时有力的论据被反复引用,答案不言自明。《全球教育展望》2017年第5期刊登了一组高校教授对此的回应,王尚文教授认为问题出在“语文课未能专注于语文即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目标被淡化甚至被分化,已经走在异化的路上”,提出语文教学要锁定其自身独特的教学目标,即要“引导学生认真关注‘怎么说’的言语形式”,瞄准“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方向不懈努力;潘新和、冯直康两位教授认为是“谋生应世、应付生活”这一错置的本体论所导致,提出了“言语生命动力学”,彰显“表现——存在本位”……
  对于“吕叔湘之问”的应答,可谓“百家争鸣”。从中不难看出,一是语文被包装。语文被冠上各种名称,尽管和语文多少仍搭上边,但教学目标被异化,已然冲淡了语文原味。正如成尚榮教授所言:“语文可以有多种身份,但必须认定它本真的、独特的身份,否则,多种身份必然产生职责、功能冲突,在冲突中迷乱,直至迷失‘语文自我’。”二是语文被功利化。为了“应世”“应试”而进行的教学无异于把学生当作“学习机器”。教学基于学生、为了学生,无视学生的兴趣、经验及个性需求,全凭成人意志及需求“绑架学生”,教学便失去了基点,失去了对人的心灵、精神、文化的养育和润泽,是不可能有效的,大多数学生语文“不过关”也就能找到根源了。为此,语文教学必须还语文以本色、真实的身份,把准教学基本规律,永远怀着对儿童立场的敬畏,回到基于儿童发展这一原初的经典意义上。

二、“立本求真”的内涵阐释


  “立本求真”,在语文教学中具体表现为:以语言为核心,以儿童原初的知识、经验为基点,按照语文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引导儿童自主学习建构语言,实现“真(必备)品格”与“真(关键)能力”的同步形成与发展,演绎教学的本真意义——始于儿童,归于儿童。
  1.突显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及“综合性、实践性”明确定义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学习”为路径,以“运用”为旨归,强调了学生的亲历学习及学习内容的综合性。“立本求真”的语文教学,其一,“立本”,正是要突显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强调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行为实践过程——“言语活动”;其二,“求真”,则指向学生的语言建构,通过真实的言语活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言语能力”。言语活动与言语能力相得益彰,前者促成后者的提升,后者的不断提升又反过来促进前者的高效行进,这即是“立本求真”语文教学所要彰显的——既注重言语学习的过程,也注重言语学习的结果,瞄向的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   2.依循语文教与学的基本规律
  “言事得其本正,则能推行于亿万事而无不通也”(汉代扬雄)。同样的,语文教学有了“本真”,也“无不通”,通向有效之教,通向意义之教。立本求真,一是依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按照语文的方式施教;二是依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树立“儿童立场”,援助儿童学习语文。
  立本求真,是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和目标指向,是语文教学过程真实发生的必循之道,是考量与评判语文教学效果的一把标尺,亦是求真求实之教风与学风的品格体现。

三、立本求真:小学语文教学的原则建构


  1.立真本
  (1)立“原初”之本。这是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种差”——言语性。言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人内部语言(包含个人情感、体验、思维等)的一种外化。立“原初”之本,即不管是什么课型的语文教学都要突显学科的言语性,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和依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阅历和文化积淀,在听语言、说语言、读语言、写语言等活动中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品味文本,体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与意、思维方式与文化内涵,进而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2)立“纯正”之本。面对一篇篇文本,教师要有一种强烈的语文意识,用语文的眼光捕捉、判断、确定或隐或现于文本表里的“语文元素”(包括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如文章体裁特点、谋篇布局之意、遣词造句之法、表情达意之韵等,剔除“非语文元素”及其干扰,让语文教学始终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轨道上行进。语文教材中包蕴的“语文元素”繁如星点,教师要善于从中抓住其不变之“常”,突显学科本真特质。在此基础上,还必须于“常”中理“构”,以“整体观”梳理教材中学科知识点、能力点编排的科学逻辑与结构层级,帮助儿童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两类结构”(教学内容的结构及学习方法的结构)。
  (3)立“适切”之本。其一是适切“目标”,即适切“课程目标”及“学段目标”。基于课程总目标,明确各学段目标要求是呈螺旋状上升的,教学时要体现学段梯度,才能做到既符合學力,也有效有质。如对词语的教学,低段侧重于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中段要进一步结合具体的文本语境体会关键字眼、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高段则要在低、中段的基础上,学会辨析词性,体会其感情色彩与表达效果。又如,关于“默读”,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二年级要求默读时不能出声、不能指读;三年级要求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默读;后续年级又进一步要求“提高默读的速度”。其二是适切儿童,教学要基于儿童的前认知,立足儿童学习的真正需求,教师在课上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内容是学生已会的,哪些内容是学生不会但他们可以自己学会的,哪些内容是学生的“盲点”“空白点”必须教的,哪些内容是学生的“障碍点”“疑难点”必须花力气教的……以此来筛选适切的 “教学点”,既不随意拔高、降低教学要求,也不任意增加、减少教学内容。其三是适切“这一篇”,即每篇文本有别于“其他篇”的个性,如关于抒情,不同的文本有各自的方式,或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教学时就要把准“这一篇”的“个性”,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2.循真道
  “立真本”为教学奠定了根基,把准了方向,但要使教学顺畅地驶向语文之彼岸,必须“循真道”——这是语文教学科学施教之所在。
  (1)循“语文之道”,实施“语文在线”教学。“在线”一词“科学技术上指在某种系统的控制过程中”,语文教学也要在“语文规律”“语文方式”的“控制过程中”实施,在“以语言为核心”的学科活动中,实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交织飞跃”。如教学一篇课文,主要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学习。一是表达内容。文本要表达的是什么?二是表达方式。文本是怎样表达的?三是表达意图。文本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而不那样表达?四是表达效果。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这样的教学,“语文”时时在线,有知识、技能的习得,有规律、情思的体悟,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自主运用学悟到的章法、文法、道法,举一反三,在新的语境中学习运用,进而生成“素养”。
  (2)循“儿童之道”,实施“儿童在场”教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在场”,即儿童立于教学“正中央”,教学以儿童原初的言语经验、思维方式为出发点,教师做(儿童)“知识的产婆”,激活存在于儿童内心的知识原储备,促成生发为可供学生“运用”的实际知识与能力。怎样实现让儿童在教学中真正“在场”?杜威有过一段精辟的阐述。他说儿童获得知识的方式、路径,可为自然的学校教育方法提供“线索”,譬如要让儿童对于“火或食物性质”有个真实确切的理解,不是让他们去阅读书本或倾听他人介绍说明,“而是自己烧一下或自己吃东西,那就是做些事情”。也就是说,知识的习得要“躬行”而不是“纸上得来”,应该让儿童经历“做”的全程。其一,有根据地做。语文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儿童“做”的“根据”是文本语言,如果脱离了文本语言,“做”就没有依托和凭借,没有“事实和证据”,也就没有了意义。其二,用语文的方式做。儿童通过以听、说、读、写为形式的言语实践活动来学习,用充满“语文味”的揣摩、品味、赏析等研读方式来“做”。其三,做的结果要真实。语文学习中儿童“做”的结果不同于理科,不必非得要有确凿的数据、不争的事实,但要呈现出儿童真实的感悟与体会,允许有基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3.生真言
  “真言”,即可持续再生的言语能力,这是实现学科教学价值意义之所在。怎么样的学习才能生成“真言”?余文森教授指出,只有完整的学习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真正形成,“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来说,完整的认知过程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环节,相应的,完整的学习过程也可划分为阅读、思考、表达”。由此看来,要“生真言”同样需要学生经历完整的言语建构过程:言语积累(信息输入)——言语体验(信息加工)——言语表达(信息输出)。
  (1)言语积累,要求一个“量”字。既要引领学生从“有字书”中积累,也要从“无字书”中积累;既积累经典优美语料,也积累规范精妙的语技,日积月累,建立起丰足的语言仓库。   (2)言语体验,强调一个“心”字。重在让学生直面文本语言,用心与文本、作者、自我对话,通过感知、理解、揣摩、领悟等,经历知、情、意的体认,实现同化、顺应与平衡的言语建构过程,引起认知图式的变化。
  (3)言语表达,追求一个“活”字。有了“量”的积累与“心”的体验之后,是否能学以致用、活用、用好,这是“生真言”的高标。怎样做到“敏于言”“慧于文”?这就需要教师搭台造桥,创设不同的运用语境让学生充分而富有个性地表达。言语表达因言语运用的层级、性质、效果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运用方式:一是“仿用”“化用”“创用”,这是言语运用层级由低到高的三种方式;二是“真实之用”(即解决现实生活、学习的实际问题与交际需要)与“虚拟之用”(即运用习得的言语表达方法、范式,在相类似的语境中反复练习以掌握表达规律),这是不同性质的两种言语运用方式;三是“立竿见影之用”(即学习之后就能加以运用,就有能力解决新情境中的新问题)与“潜移默化之用”(即学习之后,这从表面上看似乎也“用不上”,但实际上已被学生“用上了”——触及了心灵,刷新了认识,深刻了思想),这是两种不同效果的言语运用方式,但都指向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
  4.育真人
  真人,即具有“真(必备)品格”与“真(关键)能力”之人,这是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学的旨归,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评判人格完善的两个重要标准——“仁”与“知”,也是对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弘扬。此处的“人”指的就是“儿童”,教学的目的意义在于促进每个儿童的全面发展——求真、做真人,此“二真”正是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体两翼”(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1)以学科内容育真人。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语文学科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引导学生用“一只眼睛”学习文本的同时用“另一只眼睛”品味其背后的思想情感,褒扬真善美,贬抑假丑恶,从中受到情感的感染熏陶、思想的启迪、心灵的净化润泽。
  (2)以学科方法育真人。品味揣摩、探本求源、评价鉴赏、对话碰撞等语文学科学习方法,传递出的是尊重、倾听、分享、共长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培养了学生细腻敏锐、敢于批判、善于思辨、求真求实的处世风格与精神品质 。
  (3)以师生“真做”育真人。何谓“真做”?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也就是说,真教与实学关键在于“做”。教师的“真做”体现在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教学行为、良好的职业情操等方面,这些都将在日常教学中润物无声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的“真做”表现在亲历学习的全过程,经历从不知到真知、从不会到真会、从不懂到真懂……实事求是,不迎合、揣摩老师的心思、答案,露真相、吐真话、暴真短以求真成长。
  “立真本”突显语文学科教学的“种差”,确保教学不偏离言语轨道;在“立真本”的前提与基础上“循真道”,依循语文教与学的基本规律,保证教学科学高效行进;“循真道”促成了“生真言”的速度与质量,实现了学科教学的价值意义;“立真本”“循真道”“生真言”是“育真人”的过程与方略,“育真人”是前三者的目标与结果,四者交融一体,聚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生发。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本真语文”教学实践研究阶段研究成果。立項批准号:MSX18008)
其他文献
印章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东西,我们的身份证、工作证上都有红色的印迹,甚至用钢印压出的凸起的印痕,随便掏出一张人民币,其背面也有方形的小印,文曰“行长之印”。
在人民币收藏领域中有一个套装的普通硬币系列。因套装的普通硬币极大部分是精制币,比在流通中的普制硬币更清秀。有一部分虽也是普制币,但它全是未流通过的原封币,光洁度极好。尤其有许多年号是为套装币专铸的,是在流通的硬币中没有的,故极具收藏价值。今我根据《人民币图录》、《上海造币厂厂志》及本人藏品等资料,将套装普通硬币的数据列表供藏友参阅。
练声曲是训练歌唱基本功的重要手段,并非只为开声而练。目的是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巩固正确的歌唱状态;解决技术问题,提高声音的表现力;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歌唱能力。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以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慢病已成为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全球每年有3500万名以上的患者死于慢性
儿童持久性腹泻指病程超过14天的急性腹泻,常伴有营养不良、吸收障碍和发育迟缓。在发展中国家约8%急性腹泻患儿转为持久性腹泻。抗淀粉酶淀粉(ARS)通常称为果胶,存在于包括
以新结构压电泵的流体入口、出口的锥形角度为研究对象,设计制作了三种不同角度的泵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证明圆锥角度对泵的工作频率范围、输出流量大小和工作压力等
一台175型柴油机更换缸套、活塞环后仍然启动困难。经检查,发现过气门间隙过大。原来是因进气门调整螺钉失效而不能锁紧所致。虽然当时能调好,但机车启动后,气门间隙就发生
自2016年起,四川高考语文开始使用全国课标卷,试卷结构与考点选择发生显著变化,直接考测的课本教学内容大幅减少,阅读量加大,读写能力成了检测的核心。这一变化不仅对高中语
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它也是培养学科能力的中心所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应用拓展,促使学生的言语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言语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一、融合生活,强化听说读写  在组织学生展开应用拓展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组织学生参加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领域中有效运用祖
期刊
【内容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情感价值理念和人生态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 情感教育 有效教学  当今教育过于重视技术层面的革新,而忽视教育规律及其内在源动力,导致灵魂与技术的脱节。初中历史教学亦是如此。教育的本质是解放学生的思想以及让学生的心灵有情感